摘要:古詩詞不僅是語言藝術的精華,更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旨在闡述當前新課標背景下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方式固化、評價方式和評價主體單一等困境,并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依據,提出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期解決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古詩詞的教育價值。
關鍵詞:新課標古詩詞教學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1]語文教材是初中生課堂學習的重要載體,古詩詞在語文教材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學習古詩詞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而且能夠培養(yǎng)審美情趣,傳承人文情懷。因此,教師應明確古詩詞教學的現實意義,分析新課標背景下古詩詞教學面臨的困境,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講授古詩詞,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古詩詞的育人功能。
一、初中古詩詞教學的價值意蘊
(一)積累文學知識
古詩詞中凝練的語言和豐富的意象為學生提供了極佳的學習素材。對字詞含義的深層解析以及藝術手法的學習運用能幫助學生積累文學知識。教師在課堂上講授詩詞韻律、節(jié)奏和修辭手法,不僅使詩詞教學更加生動有趣,也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表達工具。例如,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2課《關雎》和《蒹葭》中采用的重章疊句、回環(huán)往復的手法展現了古詩的音樂美。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2課《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運用的比喻手法刻畫出戰(zhàn)爭的激烈場面,表現了作者渴望重回戰(zhàn)場、建功立業(yè)的抱負。通過這些藝術手法的學習,學生不僅可以豐富文學知識,還可以運用到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從而提升文學素養(yǎng)。
(二)培養(yǎng)審美情趣
中國古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的凝結之作。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古詩詞的審美要素主要集中于語言美、景物美、情感美。首先是語言美,古詩詞讀來朗朗上口,令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這體現在“對仗”和“煉字”,詩的每一聯的字數和結構都講求對稱,追求工整美。作者在字里行間不斷斟酌,力求以精練的詞語展現出豐富的意境。其次是景物美,詩詞中所描繪的景物都栩栩如生,作者用凝練精湛的語言描摹自然風光,雖然相隔千年,但學生通過品讀詩詞仿佛與作者一同欣賞美景。再次是情感美,這源自詩詞中熱烈而濃厚的情感及深刻的內涵。例如,在離別詩中,學生體會到作者的依依不舍和離別之思;在思鄉(xiāng)詩中,品讀出作者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和內心的孤寂;在山水詩里,感受到詩人對大好山河的熱愛。因此,詩中所蘊含的審美要素極大豐富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三)傳承人文情懷
古詩詞中蘊含著作者在人生困境時的感悟、豁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哲理情思。這些豐富而又真實的情感與哲理對人類來說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學習詩詞中豐富的哲理情思、人生態(tài)度有利于提升學生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對人類命運的關懷以及對文化傳承的重視,有利于鍛煉學生的理性思維,并運用理性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這些可以表現為在日常生活中對他人的理解尊重、對弱勢群體的關懷照顧,在文化領域中主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堅守不同文化兼容并包的理念、在人際交往中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良好合作。因此,詩詞中所蘊含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哲理情思可以提升學生的人文情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新課標背景下古詩詞教學面臨的困境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
語文教學目標是語文教學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對教學過程起著導向、激勵、調節(jié)等重要作用。[2]因此,制定科學有效的教學目標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前提。教學目標的制定不僅僅要圍繞教材,還要密切聯系《課程標準》。教師只有研讀好《課程標準》,剖析新舊《課程標準》的不同點,制定切實科學的教學目標,且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活動,才能提高教學效率,真正實現古詩詞教學的價值。但就現實情況而言,很少有教師會下工夫分析新舊《課程標準》的區(qū)別,對《課程標準》的解讀也是囫圇吞棗,甚至部分教師認為《課程標準》與實際教學關聯不大,教學目標的制定也只是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且教學活動與教學目標脫節(jié)。課堂結束后,教師也不會關注教學目標的落實情況。這嚴重影響了教學效率。誠然,教學目標把握不明確,教師的教學活動就失去了航向,最終會偏離學生的實際情況。
(二)教學方式固化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創(chuàng)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建立語文學習、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之間的關聯,構建開放的學習空間。[3]但大多數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主要采取講解字詞字義、疏通文字、總結情感等教學步驟,很少有教師會走出課堂,走向社會生活,構建課堂與學生生活之間的內在聯系。在這種單一無新意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興趣大大減弱,學習效率下降,對有些詩詞理解起來難度較大,會產生畏難心理,加之課堂上單一的教學模式,教學目標很難達成。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師生互動減少使課堂變得沉悶,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且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每個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有所不同。這樣的教學模式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容易出現“一刀切”的現象,也不能發(fā)揮學生自身的特點和優(yōu)勢。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減少,課堂的有效反饋也會因此降低。雖然有的教師會根據《課程標準》中的任務要求開展一些活動,但大多是形式主義的產物,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并無益處。
(三)評價方式和評價主體單一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評價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其中,過程性評價貫穿語文學習全過程,終結性評價包括學業(yè)水平考試和過程性評價的綜合結果[4],且過程性評價應發(fā)揮多元評價主體的積極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評價中,教師往往更加側重于終結性評價,這是典型的唯分數論,甚至認為過程性評價費時費力。評價主體也局限于教師這一主體,學生、家長、管理人員等很少參與教學評價。這不僅違背了教學評價的宗旨,還不利于教師全面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以及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也不能準確反映出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的溝通合作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新課標背景下初中古詩詞教學策略
(一)轉變教學觀念,落實《課程標準》
教師在古詩詞教學活動中不能很好地落實《課程標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對《課程標準》中的教學目標一知半解。教學目標解讀不夠全面往往導致教師對教學目標存在曲解。[5]因此,為了確?!墩n程標準》在古詩詞教學中得到有效的實施,教師必須轉變觀念與態(tài)度,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引導學生深度學習。例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4課《觀滄?!窌r,不僅應要求學生掌握“澹?!薄榜抵拧钡仍~語的意義,還要引導學生感受詩中描繪出的宏大、壯闊的景物特征,領悟作者博大的胸懷和偉大的抱負。同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多層面、多角度剖析理解,如講授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21課《游山西村》時,應聯系實際生活,引導學生領悟只要勇于開拓,就能堅定信念的人生道理,進而培養(yǎng)學生面對困難的勇氣以及積極的人生觀。
(二)豐富教學方法,轉變評價方式
1. 豐富課堂實踐活動
《課程標準》強調課堂教學應采用“游戲、表演、講故事、情景對話”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增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教師可以舉辦豐富的課堂實踐活動,如詩詞“對對碰”、詩詞故事會等活動。學生在交流之中能提高思維活躍度,更深刻地理解詩詞中蘊含的文化魅力。比如在詩詞“對對碰”活動中,教師把學生分為兩組,以小組競賽的方式來開展。教師先展示詩詞中的經典意象或作者信息,再由兩組學生分別說出與之相關的詩句或詞句,背出詩詞數量最多的小組獲勝。此活動意在調動學生的學習氣氛,促使學生回顧之前所學的古詩詞,加深記憶。教師還可以開展詩詞故事會活動,將學過的古詩詞改編成故事,讓學生參與其中,并分角色扮演。在演繹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古詩詞的理解,提高了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還可以在真實的故事中走進人物內心。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開展“我是小老師”活動,指導學生去備一節(jié)完整的課程。在備課過程中,學生會逐漸掌握古詩詞學習的重點,并逐步調整學習古詩詞的方法。
2. 加強誦讀指導
《課程標準》在教學提示中明確指出,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朗讀、默讀、誦讀等方法,重視古代詩文的誦讀積累,感受文學作品的語言、形象、情感的獨特魅力與思想內涵。[6]誦讀作為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是一以貫之的。誦讀也是真正培養(yǎng)學生語感、涵養(yǎng)學生性情的一種有效教學方式。[7]教師可以采用初讀、研讀、美讀的誦讀方法。首先是初讀階段,教師通過范讀或者名家范讀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字詞讀音和斷句的問題,加深學生對作品的初步感知;其次是研讀階段,學生應該厘清詩詞中句子的表達方式,厘清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系,剖析作者的表達手法,賞析作者的語言藝術,理解作者表達的感情或者詩詞中所蘊含的哲理,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感悟詩詞的語言美、景物美、情感美;再次是美讀階段,此階段要求學生讀出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節(jié)奏感,不同的詩詞所傳達的感情不同,語氣也應有所不同。如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3課《黃鶴樓》以一個“愁”字收篇,抒發(fā)詩人崔顥對于歲月流逝、世事滄桑的感慨。學習這篇文章時,學生應該體會詩人的愁思,讀出悠遠惆悵之感。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3課李白的《行路難(其一)》描寫人生路上的坎坷,抒發(fā)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結尾處表達了作者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教師應引導學生讀出曠達灑脫、豪邁的氣勢。通過科學系統(tǒng)的誦讀指導策略,學生深刻地體會詩詞情韻。
3. 再現詩詞情景
“境”,既指作者在文學作品中所描寫的對象,也包含文學作品為讀者呈現的審美意境以及讀者借文學作品生發(fā)出的情感內涵。讀詩詞最重要的是讀透詩詞中的三境。“境”與“象”有重要的聯系,因此要想體會詩詞之三境,要先在心中形成“象”,即豐富學生的感官體驗?!墩n程標準》中強調語文教學要在真實的情境中主動發(fā)現,積極表達。詩詞里所展現的部分場景與學生所處的年代相隔久遠,學生很難通過自己想象去建構,需要教師借助多媒體重現場景或帶領學生實地參觀考察,親身體驗古代文人的生活環(huán)境和創(chuàng)作氛圍,更好地進入詩詞中創(chuàng)設的情境。比如教師講授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4課古詩《赤壁》時,可以帶領學生到赤壁古戰(zhàn)場實地考察, 感受歷史的滄桑變遷和文人墨客的豪情壯志。
4. 轉變評價方式
過程性評價有助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及時改進,使教師可以依據評價結果及時改進教學設計,優(yōu)化教學策略,完善教學過程。教師應收集學生課堂學習古詩詞的過程性表現,觀察整理學生的發(fā)展變化,關注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而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它包括課堂表現觀察、小組交流分享、學習反思等方式。教師可以設計綜合的學習任務,如誦讀、演講、讀書交流、紙筆測試等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更直觀地觀察學生的學習水平,為學生提出更有針對性的建議。同時,評價的主體不應局限于教師個人,應鼓勵學生、家長等多主體參與評價,實現校內外評價一體化,為學生個體提供更科學和有效的反饋指導。終結性評價的形式表現為學業(yè)水平考試,教師應摒棄唯分數論的觀念,不把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指標,引導學生根據試卷的錯題來查缺補漏,并根據測驗結果調整教學策略。
(三)創(chuàng)作實踐,學以致用
《課程標準》中“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這一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欣賞和品鑒文學作品,嘗試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因此,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實踐,模仿古人的寫作風格是檢驗學習效果的有效方法。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掌握了大量的典故,理解了典型意象在文中的情感指向,并學習了作者情感表達所使用的藝術手法。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所學過的內容進行創(chuàng)作。這些創(chuàng)作活動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還能讓他們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古詩詞的魅力和價值,從而進一步增強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愛國情懷,提升創(chuàng)造能力和思維靈活性,為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結語
古詩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凝結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廣大教師更應該研讀《課程標準》,立足《課程標準》制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活動,采用恰當的方式講授古詩詞,充分發(fā)揮古詩詞的教育價值。由古詩詞學習而養(yǎng)成的核心素養(yǎng)會伴隨學生的一生,因此教師應豐富古詩詞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作,提升語言運用能力,讓古詩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發(fā)揮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3][4][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45,46,28.
[2]馬志傲,劉曉惠.語文教學目標設計的問題及策略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72-76.
[5]王丹.新課程標準下小學古詩詞教學現狀及優(yōu)化策略研究[D].喀什:喀什大學,2023.
[7]陳媛媛.根植古詩文教學,品味傳統(tǒng)文化——小學古詩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嘉應文學,2024(7):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