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shù)字時代,我們需要在建構主義視域下深入思考大學生國家形象觀培育的實踐進路。大學生國家形象觀培育具有重要的道德意義,它能夠從倫理空間、倫理內(nèi)核、倫理責任三個方面強化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我們要思考新時代大學生國家形象觀培育的路徑構建,要堅持理論育人,筑牢新時代大學生國家形象觀培育的知識基礎;要注重網(wǎng)絡育人,強化新時代大學生國家形象觀培育的輿論引導;要加強實踐育人,增強新時代大學生國家形象觀培育的行動力量。要激勵當代大學生爭做中國形象的認同者、修復者、塑造者、傳播者與“代言人”,培育大學生的正確國家形象觀,從而不斷培養(yǎng)新時代好公民。
關鍵詞:建構主義大學生國家形象觀培育進路
新時代,我們應加強大學生國家形象觀培育。國家形象觀是對國家形象建設的一種理論指導,源自國家形象的建設實踐?!皣倚蜗笫侵敢粋€國家在國際交往過程中,國際社會對其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和國民素質(zhì)等方面狀況的綜合評價?!保?]國家形象既包括物質(zhì)層面的內(nèi)容,也包括精神層面的國民素質(zhì)內(nèi)容。國家形象觀是指人們對國家形象相關問題的認知與理解,也就是對于什么是國家形象以及如何構建國家形象等一系列有關國家形象建設問題的基本看法和主要觀點。當前國際交流頻繁,數(shù)字時代已經(jīng)到來,大學生日益成為國家形象“人際傳播”“網(wǎng)絡傳播”的主力軍。美國學者尼古拉斯·格林伍德·奧努夫(Nicholas Greenwood Onuf)于1989年提出“建構主義”這一概念,這一概念的核心觀點認為行為體與結構是互相建構的;在建構主義理論看來,國家之間的關系也是互相構建的。本文以建構主義為研究視域深入思考大學生國家形象觀培育的道德意義與對策。
一、新時代大學生國家形象觀培育的道德意義
大學生國家形象觀培育的價值意義從根本上說可以強化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公民道德素質(zhì)內(nèi)蘊于心,外化于行,反射并影響著一個國家的道德素質(zhì)和形象。”[2]國家形象觀與公民道德都在倫理的向度上維系著公民與國家的權利義務關系。加強大學生國家形象觀的培育能夠不斷強化公民道德建設的倫理價值基礎,其道德意義具體表現(xiàn)在倫理空間、倫理內(nèi)核、倫理責任等三個層面。
(一)能夠以國際倫理提升公民道德的倫理空間
道德倫理需要在特定的倫理空間中才能發(fā)揮作用。國家形象觀產(chǎn)生于國際交往的現(xiàn)實需要,它以國際倫理為主要倫理空間。國際倫理是“由支配國際關系的倫理思想、倫理規(guī)范、倫理精神和倫理實踐統(tǒng)一而成的倫理體系,其要義是通過‘國際正義’這一倫理概念來表達的”[3]。各國在國際交往中都在謀求塑造符合國際倫理要求的良好國家形象,這是國家形象對外功能的體現(xiàn)。
中國語境下的國家形象有著現(xiàn)實困境,當前域外交流中的國家形象存在危機。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喬舒亞·庫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在《淡色中國》中闡釋道:“中國對自我形象的認識與其他國家對中國的看法大相徑庭?!保?]中國形象長期處于“他塑”而非“自塑”的主體性缺失狀態(tài),導致了國家形象焦慮。良好國家形象的構建需要正確國家形象觀的指引,國民的國家形象意識淡薄與國家形象觀的薄弱,容易導致國家形象建設的主動性喪失。
國家形象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的是主權國家公民道德教育的水平。當前日益頻繁的國際交流導致交往空間表現(xiàn)出國際化的趨勢,國家治理的倫理要求在向國際領域延伸,公民道德建設的倫理空間在向國際空間擴展,公共空間的擴張使得國際倫理成為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實踐領域。大學生國家形象觀培育能夠以國際倫理提升公民道德的倫理空間。
(二)能夠以愛國主義增強公民道德的倫理內(nèi)核
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揭示了公民與國家的倫理關系,展現(xiàn)的是民眾對國家的深厚情感與積極態(tài)度。當代中國的愛國主義是愛黨、愛國與愛社會主義的高度統(tǒng)一,堅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國家形象觀的對內(nèi)功能蘊含著強大的認同力、凝聚力與號召力,擁有豐富的民族精神元素,能夠增強公民的國家觀念和文化認同,增強公民意識和國家意識。以愛國主義為倫理內(nèi)核加強大學生國家形象觀教育,能夠讓公民了解國家的形象演變、話語困境、形象危機等問題;公民在接受國家形象觀的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增強國家認同感。
愛國主義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發(fā)揮著價值導向作用,是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的首要內(nèi)容,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首要規(guī)范,體現(xiàn)了公民道德發(fā)展的延續(xù)性。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需要從共同體的層面入手;“共同體”回答的是“我是誰”的問題。國家作為政治共同體是國際交往中的身份辨識。中國作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尤其需要強化“共同體”的建設,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增強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引導公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當前,社會中存在著歷史虛無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潮,網(wǎng)絡空間的信仰危機更加突出,民族精神面臨西方多元話語侵襲。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強化愛國主義的倫理內(nèi)核,提升公民對國家的認同,立足愛國主義的堅定立場,對錯誤思想進行回擊。大學生國家形象觀培育能夠以愛國主義增強公民道德的倫理內(nèi)核。
(三)能夠以增強軟實力強化公民道德的倫理責任
國家形象觀培育緣起于增強國家軟實力的現(xiàn)實需求。良好的國家形象是軟實力的重要體現(xiàn)。一個形象不良、話語權匱乏、軟實力落后的國家不可能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化強國。因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必離不開形象的復興、話語權的復興與軟實力的復興。
國家形象觀具有對外與對內(nèi)兩種層次的倫理功能,其對外功能影響國際倫理對該國的綜合評價,對內(nèi)功能塑造一國公民的自我認知。主權國家為展現(xiàn)出符合國際倫理要求的國家形象,往往需要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尤其是域外交往中的道德宣傳教育,以構建符合國際倫理要求的國家形象。當前,我們?nèi)狈ψ晕倚蜗蟮闹鲗啵髮W生國家形象觀的培育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國家形象意識以及提高軟實力。
另外,“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體現(xiàn),歸根到底是國人文化素質(zhì)的增強和道德水平的提升”[5]。近些年,個別中國游客在海外不文明的表現(xiàn)遭到了國外媒體與公眾的批評,這種現(xiàn)象損害了國家形象,域外交流層面的公德素養(yǎng)與禮儀風尚需要提升。大學生國家形象觀培育能夠以增強軟實力強化公民道德的倫理責任。互聯(lián)網(wǎng)深刻影響著國際格局,軟實力的構建需要官方的主動、媒體的聲音,更需要公民的踐行;既要重視官方敘事、媒體敘事,也要重視民間敘事、網(wǎng)絡敘事。
二、新時代大學生國家形象觀培育的路徑構建
國家形象觀不可能自發(fā)萌生,必然需要通過系統(tǒng)性的教育、學習、宣傳等活動來完成。大學生國家形象觀的培育活動遵循思政教育的一般規(guī)律,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我們要通過理論灌輸、輿論引導、實踐養(yǎng)成等途徑,不斷開拓大學生國家形象觀培育的實踐路徑。
(一)堅持理論育人,筑牢新時代大學生國家形象觀培育的知識基礎
所謂理論育人,就是通過理論說服人的教育方法。大學生國家形象觀的理論育人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國家形象觀相關理論為教育內(nèi)容,通過多種多樣的教育形式,普及國家形象的基本知識,培養(yǎng)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國家形象觀。
第一,發(fā)揮課堂教學主陣地作用。觀念的養(yǎng)成離不開理論的“灌輸”,理論“灌輸”的主要陣地在課堂。目前高校沒有關于國家形象觀的專門通識課程,這就要發(fā)揮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提高教師關于國家形象的理論素養(yǎng)與直面問題的能力,打造國家形象觀教育的“金課”。高校要通過國情、國史以及文明禮儀修養(yǎng)等教育內(nèi)容,增強大學生的國家形象意識。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高校也要注重將哲學社會科學相關課程與國家形象觀培育有機結合,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等內(nèi)容的教育,形成協(xié)同效應。
第二,重視理論教育手段的創(chuàng)新。國家形象觀的理論育人要堅持主體間性的原則,在培育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教育者、教育內(nèi)容,而且要關注教育對象,關注教育對象原有的知識結構、興趣愛好、期待視野、行為特征等要素,讓教育過程脫離“我說你聽”“我演你看”的主客二元單向灌輸模式,走向主體交流、互動的雙向?qū)υ捘J?。國家形象的理論育人要重視手段的?chuàng)新與多元,在轉化話語體系的同時,也要通過舉辦貼近大學生生活的國家形象主題學術沙龍、學術講座、學術辯論賽等學術活動推動理論的入腦、入心。高??赏ㄟ^加強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工程的建設,推動國家形象理論的青年化、通俗化、大眾化。
(二)注重網(wǎng)絡育人,強化新時代大學生國家形象觀培育的輿論引導
全媒體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深刻改變了信息傳遞的方式,媒介充斥生活的各個角落,媒介化生存已成為當前公民的一種生存現(xiàn)實。在現(xiàn)代傳播機制之下,媒體主導著輿論格局,大眾傳媒是傳播思想文化的重要載體。開展大學生國家形象觀培育離不開網(wǎng)絡媒體的宣傳與引導。
一方面,高校要把握媒體融合趨勢,拓寬國家形象觀培育的網(wǎng)絡平臺。全媒體時代傳統(tǒng)媒介與新興媒介融合發(fā)展,書籍、廣播、電視等媒介平臺互動對話,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媒介元素交互融合。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影響下,各種媒介要素充分融合對話,傳播機制從單向傳播向交互傳播轉換。培育大學生國家形象觀也需要緊跟媒體融合趨勢,從單向灌輸向雙向互動轉變,積極對接大學生“圖像化”學習習慣開展網(wǎng)絡育人。在“讀屏時代”,培育國家形象觀需借助新媒體手段,強化影像的視聽效果,帶給青年更多的感官沖擊。高??梢酝ㄟ^提升教育者的信息素養(yǎng)和媒介素養(yǎng),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在慕課、易班等網(wǎng)絡平臺打造國家形象觀教育精品課程,制作以培育國家形象觀為教學內(nèi)容的微課視頻。
另一方面,高校要積極對接校園媒體,營造國家形象觀培育的輿論環(huán)境。校園媒體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輿論陣地,培育大學生國家形象觀要積極對接校園媒體,加強輿論引導。高校可以在學校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官方抖音等平臺上設置國家形象的專門版塊供青年瀏覽、學習,在線上平臺積極推介有關國家形象的電影、視頻、紀錄片、宣傳片等文化產(chǎn)品。高校還可設置線上互動模塊,邀請相關領域?qū)<?、學者就國家形象熱點問題進行分析、點評,就青年學子普遍關心的難點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大學生可以通過評論、點贊等方式參與網(wǎng)絡學習、互動之中。通過對接校園媒體,為大學生國家形象觀培育構建起立體化、互動性的傳播渠道,營造良好的輿論、學習氛圍。
(三)加強實踐育人,增強新時代大學生國家形象觀培育的行動力量
國家形象觀的培育需要遵守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規(guī)律,既要注重理論育人又要注重實踐育人,做到“知行合一”。國家形象觀教育除了要關注相關課程的實踐教學外,還需要通過實踐活動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即教育”就是指這種將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教育對象生活之中的教育方法。開展大學生國家形象觀培育的實踐育人工作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
一要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社會實踐是高?!暗诙n堂”的主體,大學生國家形象觀培育需要通過“第二課堂”的實踐養(yǎng)成,讓大學生在現(xiàn)實之中感知國家形象的內(nèi)涵、意義,親身參與國家形象的實際建設。高??梢越M織大學生前往革命遺址、革命紀念館、烈士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習、參觀,通過走訪革命前輩、聆聽英雄故事等方式,開展革命傳統(tǒng)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愛國熱情、培育民族精神;還可組織大學生開展暑期支教活動、社區(qū)志愿活動等社會志愿服務;帶領大學生走進社區(qū)、深入農(nóng)村,在參觀、調(diào)研、體驗中,讓大學生深刻感知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將個人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的同時,也在實踐中宣傳國家形象方面的知識。
二要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活動。高校要不斷推動國際化建設,大學生國家形象觀的培育除了適當增設國際性教學課程或者國際性教學內(nèi)容,還需要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活動。高校要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國際學術交流等途徑增強國際交流,拓寬大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他們對于國際形勢的感知能力。高校要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國際性競賽,利用自身的知識和技能,在比賽與交流中展示良好的大學生形象。高校還要通過赴外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等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志愿者的選派工作,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國際公益服務活動,為世界展示良好的中國形象。
三、結語
大學生國家形象觀的培育關乎良好國家形象的構建以及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我們應深入梳理大學生國家形象觀培育的道德意義。在正確國家形象觀的指導下,高素質(zhì)的大學生群體可以在國際公共空間以及輿論空間構建起\"國民外宣\"新格局。我們需要通過理論灌輸、輿論引導、實踐養(yǎng)成等一系列的國家形象觀教育活動,培育大學生的國家形象意識,培養(yǎng)他們成為新時代好公民,激勵他們爭做中國形象的認同者、修復者、塑造者、傳播者與“代言人”。
參考文獻
[1]吳潛濤.論公共倫理與公德[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206.
[2]李曉蘭,劉鳳杰.公民道德素質(zhì)與國家形象的塑造[J].理論探討,2013(5):174-176.
[3]向玉喬.國家治理的倫理意蘊[J].中國社會科學,2016(5):120-135,206.
[4][美]喬舒亞·庫珀·雷默,等.中國形象:外國學者眼里的中國[M].沈曉雷,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9.
[5]王維國.新時代加強社會公德建設與治理的戰(zhàn)略意義探析[J].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21(2):71-79.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2024年高等教育數(shù)字化轉型與教育現(xiàn)代化實踐研究專項課題“數(shù)字化賦能高?!笏颊n’教學創(chuàng)新與實踐路徑研究”(2024CXJG074),2024年度南京林業(yè)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新質(zhì)生產(chǎn)力視域下數(shù)字賦能高校網(wǎng)絡思政的創(chuàng)新路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