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闖 ,田穎穎 ,趙新月 ,李依林 ,呂英楠 ,于尚玥 ,裴海鸞 ,田時秋 ,左澤平 ,王志斌,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藥學院,北京 100029;2.北京中研同仁堂醫(yī)藥研發(fā)有限公司,北京 100079
草烏為毛茛科植物北烏頭AconitumkusnezoffiiReichb的干燥塊根,用于風寒濕痹、關節(jié)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其性熱有大毒,常通過炮制達到減毒增效的目的。藥理研究表明,草烏炮制品入藥對部分疾病有治療或緩解作用,如炎癥、頭痛、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統(tǒng)疾病、癌癥、高血糖等[1]。草烏炮制品在中成藥中多有應用,如復方小活絡丸、藥酒丸、骨刺丸、透骨鎮(zhèn)風丸等多種組方中,且涉及不同類型的炮制方法。但炮制方法多樣性伴隨著炮制品質量的不確定性,影響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歸納整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及各地區(qū)現(xiàn)行的中藥飲片炮制規(guī)范,結合各炮制工藝研究文獻,以期為草烏炮制品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草烏作為烏頭類中藥,毒性成分主要為雙酯型生物堿,雙酯型生物堿的分子結構并不穩(wěn)定,乙酰基加熱易水解得到相應的單酯型生物堿,毒性降低80%~90%,再水解即得到幾乎無毒的醇胺類生物堿。因此,臨床常采用特殊的炮制工藝或復方配伍,以達減毒存效或增效的目的。
烏頭類藥材炮制歷史悠久,唐代以前草烏、川烏統(tǒng)稱烏頭,自唐代侯寧及著《藥譜》始單獨分出草烏頭。潘文等[2]總結漢朝時期《五十二病方》已載烏頭,并記載用水煎煮取汁、烘烤研末、酒泡后曬干研末為丸、米湯煎煮后用、與脂肪一起煎煮、用童子尿煎煮6種炮制及使用方法。且《五十二病方》中已涉及烏頭配伍多種輔料:與動物脂肪共煎取汁外敷傷部;與續(xù)斷、黃芩、甘草共煎取汁外敷傷部;與牛肉、桂皮共炮除體臭;與蜣螂、醋共煮取汁治疥瘡等。此外,漢代《金匱要略方論》載有水制法,其載:“熬,去皮,不嘆咀,水煮去滓,內蜜再煎?!笨梢妼τ跒躅^炮制減毒增效的研究在漢代已有初步探索。
對于草烏頭的炮制,唐代《理傷斷續(xù)方》有載姜汁煮、醋煮、山礬灰汁浸等炮制方法。宋代草烏頭炮制方法有較大發(fā)展:《傷寒總病論》載炒焦,《圣濟總錄》載炒黑存性、鹽水浸、鹽水浸后麩炒、童便浸、麩和巴豆同炒黑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載火炮,《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載薄荷生姜汁浸,《衛(wèi)濟寶書》載水煮,《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載米泔浸、黑豆同煮,《傳信適用方》載酒浸,《朱氏集驗方》載鹽油炒,《急救仙方》載豆腐煮,《瘡瘍經(jīng)驗全書》載麻油浸炒。元代《丹溪心法》載煨制法。明代炮制方法多拌以液體輔料,《普濟方》載姜汁浸、醋炒、醋淬、醋浸、醋炙后麩炒、粟米炒,《醫(yī)學入門》載姜汁炒,《證治準繩》載酒淬,《壽世保元》載米泔浸后炒焦,《先醒齋醫(yī)學廣筆記》載酒煮。清代輔料進一步擴展,《本草備要》《本草求真》《本草從新》《得配本草》《本草分經(jīng)》《藥性切用》載姜汁炒或豆腐煮用,《外科全生集》載綠豆同煮,《串雅內外編》載面炒,《增廣和劑局方藥性總論》載面裹煨。草烏頭炮制歷史悠久,炮制方法囊括水制、火制及水火共制法,浸煮液涉及生姜汁、醋、酒、鹽水、米泔、童便、山礬灰汁等,炮制輔料涉及麩、巴豆、薄荷、豆腐、粟米、綠豆、面等。歷代醫(yī)家對于毒性藥物炮制減毒增效的認識不斷提升,炮制方法、炮制輔料不斷革新,為現(xiàn)代炮制方法奠定基礎。
參考202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及地方現(xiàn)行炮制規(guī)范13部,對草烏的炮制輔料、炮制方法進行歸納、整理,見表1。
表1 草烏現(xiàn)代炮制概況
以上為各地區(qū)中藥飲片炮制規(guī)范的現(xiàn)行版本與尚未更新版本。此外,在遼寧、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陜西各地的現(xiàn)行中藥飲片炮制規(guī)范中,草烏的炮制方法與202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致。相較于古代炮制方法輔料的多樣性,現(xiàn)代所用炮制輔料基本固定為甘草、皂角、生姜、白礬、黑豆、豆腐、金銀花、醋、訶子、童便。隨著技術革新,各地區(qū)的炮制規(guī)范也在不斷變化,如1977年版《四川中藥飲片炮制規(guī)范》草烏為蒸制或煮制,輔料為生姜、皂角、甘草;2002年版《四川中藥飲片炮制規(guī)范》草烏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制法;2015年版《四川中藥飲片炮制規(guī)范》中毒性藥材不做炮制贅述。一方面因為毒性藥材的質量難以控制;另一方面炮制加工工藝參數(shù)難以明確,導致部分地區(qū)炮制規(guī)范內容逐漸刪減,炮制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難以保證。
目前對于草烏的炮制工藝研究以藥典制法為主,蘭慶同[17]探討草烏煮制法,認為加水量7倍、浸泡時間6~7 d、水煮時間4~5 h為最佳工藝參數(shù)。傅素華等[18]認為,水煮法制草烏最佳工藝參數(shù)為加水量5倍、水煮時間2 h、浸泡時間8 d。王芳靜等[19]研究認為,浸泡時間4 d、常壓蒸制8 h、70 ℃烘干得到的制草烏飲片質量穩(wěn)定,與水煮法相比,常壓蒸制法可較大限度保留有效成分。趙維良等[20]認為豆腐法炮制草烏的最佳工藝條件為浸漂時間6 d、水煮時間5 h、加豆腐25%。此外對于訶子制草烏[21-23]、甘草銀花制草烏[24]也有部分研究。相比國家藥典炮制方法,新型炮制工藝和特殊炮制方法是否更有優(yōu)勢,能否作為代替?zhèn)鹘y(tǒng)草烏的炮制工藝,尚需研究驗證。
炮制方法及工藝不同對草烏中生物堿成分及其含量影響在不同炮制規(guī)范中也有所體現(xiàn)。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設定制草烏的雙酯型生物堿(烏頭堿、次烏頭堿、新烏頭堿)含量不得高于0.04%,單酯型生物堿(苯甲酰烏頭原堿、苯甲酰次烏頭原堿、苯甲酰新烏頭原堿)總量為0.020%~0.070%;《浙江省中藥飲片炮制規(guī)范》設定制草烏的雙酯型生物堿含量不得高于0.04%,單酯型生物堿總量為0.020%~0.15%;《甘肅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設定制草烏含雙酯型生物堿以烏頭堿計不得超過0.15%,含生物堿以烏頭堿計不高于0.20%;《天津市中藥飲片炮制規(guī)范》設定制草烏的雙酯型生物堿含量不得高于0.04%,單酯型生物堿總量為0.010%~0.070%。
草烏炮制飲片應用廣泛,藥智網(wǎng)(yaozh.com)查到草烏涉及284 種中成藥處方及489 種中藥方劑,涉及制草烏、甘草銀花制草烏等多種炮制方法?,F(xiàn)各地區(qū)對于草烏的炮制方法多樣,且炮制過程中的工藝參數(shù)難以統(tǒng)一,如浸泡水量、浸泡時間、蒸煮水量、蒸煮溫度、蒸煮時間、烘干時間、烘干溫度等。上述因素導致多種炮制品在市場上流通,其質量的穩(wěn)定性難以保證,影響臨床應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炮制過程中苯甲酰新烏頭原堿含量極易偏高,可能與雙酯型生物堿易轉化成單酯型生物堿,但單酯型生物堿較難轉化成醇胺類生物堿有關。此外,對于不同炮制規(guī)范中制草烏單酯型生物堿的限量范圍不一致的情況,超出藥典最高限量標準是否有明顯的毒性反應,低于藥典最低限量標準是否仍具藥效作用。對此,對草烏炮制方法的研究中,明確其工藝參數(shù),進行標準化、規(guī)范化的炮制方法研究,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對草烏單酯型、雙酯型生物堿含量的影響,進行毒性試驗及藥效學試驗考證草烏炮制飲片的安全范圍及藥效范圍,將草烏炮制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質量標準研究相關聯(lián)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