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該題的選項為什么是C,此部分主要從兼類詞“同”字的詞性辨析、“蜉蝣”“斥鷃”的本體為何、《逍遙游》設喻的目的所在三個方面展開。第二部分充分肯定2024年高考全國甲卷詩歌鑒賞第14題是今年高考命題的一個亮點,是高考古詩鑒賞題命題的一次成功嘗試。一是形式新穎,高考以往從來沒有在判斷缺字的立場上設題;二是考查的落腳點緊扣學生必備能力,本題并非考查整理文獻的能力,仍是重點考查學生聯(lián)系語境理解詩句的能力;三是一題多考,兼顧考查了考生對重點課文的掌握情況和古詩詞修養(yǎng)的功底。第三部分為一線老師提供了一些建議,諸如嘗試讓學生讀繁體排版未經(jīng)斷句的原始刻本,讓學生尋找課文或課文注釋中的某些錯誤,補充經(jīng)典名篇中不易發(fā)現(xiàn)的省略等,以此應對高考題命制方式可能出現(xiàn)的新的變化。
關鍵詞 古詩鑒賞 全國甲卷 考查落腳點 糾錯 《兩宋名賢小集》
文字缺漏或漫漶不清,是閱讀古代文獻常常會遇到的一種情況。對脫文或模糊字詞作出校訂,是整理文獻的一項基本工作,需要整理者具備精湛的功力。當然,對于非專業(yè)的普通讀者而言,這種能力并非必需。因為普通讀者閱讀的多是經(jīng)由文獻整理者整理過的文本,那些缺漏和漫漶處,多已由文獻整理者校訂出來了。如果仍然用" 符號做標注,說明這個字詞在通常情況下較難確定。一般讀者就沒有必要去深究,直接跳過即可,這樣對全文的閱讀理解影響并不大。
既然這種能力并非普通人都應具備,自然也就不是高中畢業(yè)生所必備的能力。那么,高考題可否引入文獻整理的元素來命題呢?筆者認為不可籠統(tǒng)地說行還是不行,而是要看命制者考查的落腳點在哪里。筆者覺得2024年全國甲卷詩歌鑒賞的第14題的命制就是一次成功的嘗試。該試題如下。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第14題。
次韻①錢遜叔泛舟虹橋
呂本中
半篙春漲綠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齊。
舟比蜉蝣千頃外,□同斥鷃一枝棲②。
野橋柳線斜風軟,曲檻花光夕照低。
卻訝探驪③人不至,清樽畫舫倩分題④。
[注 ]①次韻:依次用所和詩中的韻作詩。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驪:這里指精通寫詩作文。④分題:詩人聚會,分題目而賦詩。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詩歌開篇寫春水、草色,圍繞色彩落筆,營造出一種愉悅的情感氛圍。
B.春水新漲,水面遼闊寬廣,在波間漂浮的船只顯得如同蜉蝣一樣細小。
C.斥鷃見于《莊子·逍遙游》,用來與鵬做對比,因此詩中缺字應是“鵬”。
D.詩歌的尾聯(lián)寫到了“分題”,以此收束,與題目中的“次韻”形成照應。
此題的答案為C。缺字的這一句,句中的“同”字是個兼類詞,既可作連詞,又可作介詞。因此,如果孤立地看,這句話既有可能是說缺字所表示的事物與斥鷃一起棲息在樹枝上,又有可能是說該事物像斥鷃一樣卑微地棲息在樹枝上。如果考生沒有聯(lián)系上下文閱讀的習慣,不知道將上句與此句連成整體來思考,就可能感到無所適從,難以判斷C項的對錯。如果考生有聯(lián)系文本語境的意識,又有較好的古典詩歌素養(yǎng),就不難明白,既然上句陳述的對象只有一個,即句首的“舟”,那與之對應的下一句,其陳述對象也應該只有一個,即句首所缺之字所代表的事物。也就是說,“同”字在句中只能作介詞,句意只能是上述第二種。審題至此,考生就可以基本認定C項為錯項。
如果考生發(fā)現(xiàn)上句中的“蜉蝣”和下句的“斥鷃”都只是一個喻體,并且都是極言渺小,前者比喻舟在千頃碧波中的渺小,那后者則是比喻某物如同棲息在一樹枝上的小鳥般孤獨而渺小,絕對不可能是體型巨大的“鵬”。
此題的高妙之處在于,在考查考生詩歌鑒賞能力的同時,還考查了考生對課文的掌握程度。因為莊子的《逍遙游》不僅是課文,而且是必背篇目,學生理應掌握?!谤i”與“斥鷃”是《逍遙游》用來論述“小大之辯”的兩個例子,“斥鷃”是一種小鳥,可以棲息在樹枝之上;而“鵬”則龐大得不可思議,它“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如此龐然大物顯然是無法在一樹枝上棲息的。
此題值得稱道之處還在于,命題者只要求考生判斷缺字為“鵬”是否正確,而不是打破砂鍋問到底,要求考生推斷所缺之字為何字。如果真要求考生準確推斷出缺字,那就有為難考生的嫌疑了,考點就變成對學術功底的考查了,就落腳在考查考生是否具備文獻整理能力,而非考查考生的詩歌鑒賞能力,那就實屬超綱了。
此詩最早見于宋代陳思編、元朝陳世隆補的《兩宋名賢小集》,原刻中并無缺字,試題中空缺的那個字是“身”,指“舟”中之人。上下兩句是一個整體,寫景敘事的背后是舟中之人的自我感嘆,感嘆自身在茫茫天地中的孤獨和渺小,有點杜甫“天地一沙鷗”的韻味。
話說回來,此題不排除真出自一位文獻整理的學者之手。今年高考如此嘗試之后,以后的高考題是否還有類似創(chuàng)新呢?筆者以為這種可能性還是有的??疾樾问降亩嘣⒅R遷移運用的靈活化已經(jīng)成為新高考的必然趨勢。因此,教師適當給學生講講與文獻整理工作等相關的知識未嘗不可,這對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不無裨益。例如,我們可以嘗試讓學生讀讀繁體排版未經(jīng)斷句的原始刻本,也可以讓學生找找某段文言文中的某些錯誤等。筆者在講授荀子的《勸學》時,就曾要求學生討論“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學生有說“亦能致遠”的,有說“而能千里”的,這些說法都不無道理。經(jīng)常性地做這種訓練,學生解答類似上述高考詩歌鑒賞的題目肯定就會輕松得多。此外,我們的教材,不要說注釋,即使是正文都有一些錯誤,因此,教師不妨組織學生討論、研讀一番。這些錯誤說不定某一天也會成為高考命題者的命題材料。
最后就一點作出說明,《兩宋名賢小集》原詩并不作“斥鷃”,而作“鷃”(見圖1)。試卷作“斥鷃”,估計除了這兩詞詞義相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方便將其同莊子的《逍遙游》聯(lián)系起來,因為《逍遙游》中用的是“斥鷃”,而不是“鷃”。
[作者通聯(lián):成都市大邑縣鴻鵠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