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美育與學科融合,該研究通過分析美育學科融合在中學教學中的缺失表征,明確了中學教學發(fā)展美育與學科融合的現(xiàn)實困境,總結出教學目標、學科融合程度和教學資源拓展方面的缺失現(xiàn)象。基于此,分析中學美術學科特點,從教學目標、學科融合程度和教學資源三方面提出美育與學科融合下的發(fā)展方向,為突破實際教學困境提出了合理的解決路徑。研究中以此為框架,明確以培養(yǎng)學生感受力、審美感悟力、觀察能力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積極探索美術學科與文學、歷史和音樂等學科的融合之處,提出了具體教學的實踐策略。研究認為,基于美育與學科融合的中學美術教育,可進一步豐富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更加有利于學生美術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美育教育 學科融合 中學美術 課程教學
美育是培養(yǎng)個體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的教育形式,是新時代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著力點,在“立德樹人”方面發(fā)揮著獨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中學美術教育正朝著多元化和個性化的方向發(fā)展,加快審美教學與美感教學的結合,對提升學生認識美、理解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美育與學科融合的現(xiàn)狀
基于美育與學科融合開展美術教學,要求中學美術教師應當更關注學生素養(yǎng)能力的提升。教師通過富有創(chuàng)意的課程設計,讓學生接觸到更廣泛的知識背景,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和觀察力等素質的提升[1],進而提升學生自身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然而,從目前實際應用情況上看,美育與學科融合在教學目標、融合程度和教學資源拓展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缺失現(xiàn)象,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目標缺失
中學階段的教學往往更加注重技能訓練,忽視美育目標。而美育目標的培養(yǎng)需要建立在技能訓練的基礎之上,通過教師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以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但在實際教學中,關于美育培養(yǎng)的目標常被邊緣化,而未能有效融入課程體系。
(二)學科融合不足
在中學階段,盡管受新課改的影響,美育與學科融合理念被廣泛提及,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觀念和課堂的教學方式仍被困在傳統(tǒng)模式的框架之內,美育元素無法深入其中,自然無法與學科之間形成合理有效的交叉與融合,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美育與學科融合下中學教育全面發(fā)展目標的實現(xiàn)。
(三)教學資源拓展缺乏
美育與學科融合理念下的中學教學,要求理論結合實踐,需要以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支撐拓展與實踐,而這一需求在實際教學中卻無基本的保障。而拓展性教學資源的缺失,不利于教學靈活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體現(xiàn),也很難調動學生對美育內容的興趣和參與度。
二、基于美育與學科融合的中學美術教育課程教學發(fā)展方向
在中學階段的教學中,中學美術教師應對學科融合問題予以高度重視,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深度挖掘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聯(lián)性,開發(fā)更多可融合的學科,將多元化的知識引入美術課程之中,助力美術課堂向趣味性和多樣化的方向轉變。[2]
(一)明確教學目標
針對美育與學科融合理念下,美育教學目標缺失的問題,其在中學美術教學中也有深刻體現(xiàn),而為突破這一困境,教師應當在其中充分發(fā)揮教學引導與價值引領的作用。美育培養(yǎng)聯(lián)通美術教學,而美術教學應以美育要素為基礎,將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作為主要目標與核心教學任務,將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教師還應明確美育目標下的中學美術教學應當兼顧技能訓練和美育培養(yǎng),使兩方面在課程中均應得以體現(xiàn)。
(二)推動學科融合
推動學科融合對中學美術教師所提出的首要任務為:積極探索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點,可以在教學中嘗試與文學、歷史和音樂等學科進行結合,找尋不同學科之間的美育共性,以主題教學、延伸教學或體驗式教學等方式將學科融合理念下的美育要素融入美術學科中。在此基礎之上,中學美術教師應當強化終身學習意識,不斷吸收前沿教育理念,積極運用多元、新穎的教學方法,保障學科融合的實現(xiàn)。
(三)整合學科資源
美術作為中學階段的一門藝術類學科,不僅承載著美育重任,還與其他學科緊密相連。這一特點也為美術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奠定了基礎。而作為中學美術教師,應當積極探索美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美育要素共通性,整合利用多學科資源,以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而針對中學美術學科課程內容及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師可在課程設計上進行交叉融合。例如,結合歷史講述藝術流派;通過文學作品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等,豐富學生對多元文化的體驗感,提升他們的跨學科思維能力。
三、美育與中學美術教育融合的實施路徑
(一)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感受力
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要明確自身引導者的地位和責任,注意觀念和方式的轉變。在觀念層面上,教師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了解最新的教育改革形勢,及時更新學科教學觀念,明確教學目標和導向。在教學方式層面上,教師要注意對當下使用的教學方法的時效性進行評價,積極引入新型教學模式,并在實際教學中進行實踐。用最新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才能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美術的興趣點。[3]
從立足生活實際的發(fā)展方向上來看,中學美術教師可以將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作為教學的落腳點,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并感知生活中的美,進而提升學生的感受力。為此,教師觀察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和課余時間的討論內容,找尋學生的興趣點和生活邊界,設計教學活動。
例如,在人美版八年級上冊第4課《用色彩表達情感》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用多媒體展示一系列色彩鮮明的藝術作品,引導學生探討“色彩是如何影響人的情緒和感受”這一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布置一項為期一周的實踐活動,主題為“我的色彩日記”?;顒釉O計要求每位學生都準備一本日記本,并在接下來的一周內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事物記錄下來并在旁邊配以相應的色彩描述。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學會從色彩的角度去觀察和感受生活,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學會從他人的視角去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
(二)進行情感引導:提升學生的審美感悟力
中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當基于美育與學科融合指導學生從多元化的角度去鑒賞、分析美術作品,讓學生學會從結構、色彩運用、描繪手法和人物特征描繪等方面去感悟美術作品所要傳達出的內容和情感。而在美育層面上,中學美術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分析美術作品的內涵,以情感教學為落腳點,幫助學生分析作品情感,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同理心和審美情感。[4]
基于美育與學科融合理念,要想提升學生的審美感悟力,讓美術學科與歷史學科進行融合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例如,在教學人美版高中必修第二單元《程式與意蘊——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一課時,教師可以先了解班級學生歷史課程學習的進度,引導學生回顧有關中國不同朝代的文化背景和藝術特色。教師可與學生共同列舉如宋代山水畫和元代文人畫等,帶領學生以情感為落腳點分析不同朝代文化背景下的藝術作品,可以發(fā)現(xiàn)宋代山水畫強調意境與哲思,元代文人畫強調個人情感的抒發(fā)和避世思想的傳播。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選取幾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tǒng)繪畫作品,如宋代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或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引導學生細致觀察畫中的山石紋理、水流形態(tài)或人物神態(tài)等元素,并一同探討這些元素在畫中是如何共同構建出一種超脫世俗的意境,以及畫家想要通過這些畫面?zhèn)鬟_何種情感或哲理。通過歷史的視角,學生不僅能夠深化對美術作品的審美感悟,還能在歷史文脈中理解美術的價值,從而促進其自身審美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三)激發(fā)美育想象: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能力是高中美術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關鍵內容,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決定著其能夠學會對環(huán)境和事物進行細致觀察。為強化學生的觀察能力,基于美育與學科融合理念,中學美術教師可通過高適配度的美術作品鑒賞活動對學生形成有益指導。
例如,在人美版高中必修“美術鑒賞”課程中第二單元《抒情與寫意——文人畫》的教學中,教師可從教材中提煉《步輦圖》為鑒賞案例。在欣賞之前,教師需要向學生簡單介紹這幅畫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歷史文化關聯(lián)。《步輦圖》創(chuàng)作于唐代貞觀年間,描繪了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聯(lián)姻的歷史事件,畫面中的唐太宗穩(wěn)坐于步輦之上,威嚴而莊重,周圍眾多侍從和官員簇擁,整體畫面充斥著濃郁的歷史氛圍。教師在課上分享鑒賞案例后,應以問題為導向,拋出“這幅畫當時所創(chuàng)作的歷史情境如何”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學生可整合既往的知識,思考何種歷史背景促使《步輦圖》這一場面的形成,同時引導學生深度挖掘這一歷史場景背后的政治原因。教師需要感受學生對這一畫面的熟悉程度與理解程度,通過問題將學生的思緒向美術課程方面引導。在此過程中,教師允許學生分組討論,最終可得出文人畫的答案,由教師結合文人畫的特點和《步輦圖》進行繪畫細節(jié)講解,指導學生對人物的面目特征、手部特征和服飾等細致觀察,了解其所傳達出的唐太宗明君風范以及文人畫的意境和風格。
(四)尊重自我意識: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在中學階段,美術屬于藝術類學科的一種,與其他主學科之間的教學方式相比存在一定的差異。中學美術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應當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明確學生的自我意識,鼓勵學生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勇敢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和情感,以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表達能力。教師還應當避免使用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要根據(jù)學生的興趣點和特長靈活調整教學策略,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關注度,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
每位學生的成長經(jīng)歷、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長各有不同,其在美術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所處視角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例如,一些學生會在鑒賞名家美術作品時關注到畫面中色彩的運用,還有一些學生則會嘗試觀察畫家想要透過作品表達何種情感。學生不同見解的產(chǎn)生源于鑒賞視角的不同,而教師要做到充分尊重學生的觀點和想法,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個性化發(fā)展。而基于美育與學科融合開展實際教學時,如何體現(xiàn)對學生自我意識的尊重,可嘗試進行如下的案例教學。
以人美版高中必修“美術鑒賞”第二單元《超越與延異——西方現(xiàn)代藝術》的教學為例,這一課是美術這一抽象藝術的核心課程之一,旨在引導學生理解西方現(xiàn)代藝術的發(fā)展歷程,探討其超越傳統(tǒng)、追求創(chuàng)新的精神,以及藝術家是如何通過作品表達個性與思想的。為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這一抽象藝術,教師可以將電子白板引入課程,呈現(xiàn)《百老匯的爵士樂》這一畫作,同時播放《百老匯爵士鋼琴曲》,刺激學生的視覺與聽覺。通過提出一系列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賞析,并且以“爵士樂”來調動學生的討論積極性。拋出問題后,教師需要為學生留有足夠的討論時間與發(fā)表想法的機會,尊重學生的反饋,不急于評價,學會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耐心傾聽每位勇敢表達的學生的觀點和想法,根據(jù)學生的關注重點,實施個性化引導。而對于美術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教師也可予以針對性輔導,著重引導學生觀察并感受色彩與線條在畫作中的運用。而對于喜歡爵士樂的學生,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其理解音樂與畫作的共通之處,共同探討蒙德里安是如何通過抽象的色彩與線條將爵士樂的自由、急性與節(jié)奏感巧妙融入畫作之中的。這種互動式教學能夠引發(fā)學生跨學科思考,同時讓美術課堂更具趣味性。
四、結語
基于美育與學科融合的中學美術教育,可進一步豐富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更加有利于學生美術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教師通過優(yōu)化教學方法、強調情感引導、激發(fā)想象能力和尊重自我意識等策略,能夠促進學生美術學習感受力、審美感悟力、觀察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時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這不失為中學美術教育與學科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新路徑。
參考文獻
[1]劉正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浸潤美育課堂——合肥三十五中校本美術課程實踐探索[J].西藏教育,2023(8):38-41.
[2]劉百兵.高中美育與德育融合路徑探索[J].基礎教育論壇,2022(29):42-43.
[3]杜許燦,張建偉.向美而行:深度學習視角下高中美育課堂再審視[J].中國教育學刊,2022(9):65-69.
[4]周濤.強化美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路徑研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