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錦富 謝綺晴
〔摘? ? 要〕? 學科項目式學習是近些年教育教學研究的熱點。它強調關注真實的世界,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做項目的方式解決問題。而學科教材的單元整合恰好能夠為項目式學習的設計提供框架。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學生既獲得了在不同情境中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帶動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從而提升學習效果。本文以粵教科技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運動與力”為例,闡述了基于單元整合的項目式學習的設計與實施方式。
〔關鍵詞〕? 小學科學;項目式學習;單元整合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5? ? 010-012
單元整合,指的是以教材單元內容為框架,依據(jù)課程標準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整合,旨在促進教學內容的結構化,構建教學的整體意識,以實現(xiàn)“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目標,在提升教學效益、落實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以粵教科技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運動與力”為例,縱觀本單元的6節(jié)課,基本都是從生活情境出發(fā),引導學生關注并思考生活中和“運動與力”相關的現(xiàn)象。但每節(jié)課的情境都不相同,對應的知識點也較為細碎,學生難以建立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更難以遷移應用,形成素養(yǎng)。根據(jù)新課標的精神,教師應樹立素養(yǎng)導向的課程觀和教學觀,聚焦核心概念的學習,要教得少而精,同時要注重知識的遷移應用,利用課堂習得的核心素養(yǎng)解決問題。因此,重整單元教學內容,通過項目式學習的方式推進單元內容的學習,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
一、基于單元整合的項目式學習設計與實施中的常見問題
在小學科學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好奇心和探究欲也很強烈,但是常常會出現(xiàn)以下幾類問題,影響教學效果。
(一)學習浮于表面,思維沒有深度
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缺乏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缺少科學探究的思維訓練過程,而將重點放在工程作品的制作上。
(二)學生主體意識不強,抑制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很多項目式學習單純強調動手操作,教師給出操作步驟的指引和器材套件,學生按部就班操作,最后完成一個工程作品,也就把科學課上成了手工技能訓練課。
(三)缺乏評價指引,評價標準不明確
在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缺乏評價指引,或評價標準不明確,導致學生無法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進行自我監(jiān)督,最終偏離教學目標。
(四)任務缺乏限制條件,成果開放性過強
一些項目式學習任務缺乏限制條件,例如不限制尺寸、成本、材料等,導致項目成果開放性過強,脫離了現(xiàn)實情況。
因此,在整合單元、設計項目式學習時,我們要注意以上問題,為學生創(chuàng)造真情境、真問題,使學生做出真設計、真產品。
二、基于單元整合的項目式學習設計
以粵教科技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運動與力”為例,簡要闡述基于單元整合的項目式學習的課程設計。
(一)分析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對生活中一些和“運動與力”相關的現(xiàn)象有一定的直觀認知。但是對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現(xiàn)象(如運動的玩具車會逐漸慢下來),學生只能做出一些模糊的分析,難以用科學的概念將原因準確地分析和表述出來。本單元“運動與力”旨在通過系列科學探究和工程實踐,為學生建立相關的科學概念搭建腳手架。
(二)設計理念
1.用核心概念統(tǒng)領單元結構化設計
本項目以單元結構化教學的組織形式,圍繞“制作一輛小車”這個主題,開展長周期的、持續(xù)深度的學習,引領學生在經歷工程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達到“物質的運動與相互作用”“能量轉化與能量守恒”“工程設計與物化”等學科核心概念的要求,形成科學觀念,并建構“物質與能量”“系統(tǒng)與模型”“結構與功能”等跨學科概念。
2.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
在本單元的導入階段,以“為科技節(jié)體驗活動制作一輛小車模型”為驅動性任務,通過真實情境問題引發(fā)“雙基”學習。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學習相關的知識,并建構“物質與能量”“系統(tǒng)與模型”“結構與功能”等跨學科概念。掌握之后再學以致用,去解決指向高階目標的情境性任務,產生綜合的、遷移的、創(chuàng)造的學習成果。這樣的課堂首尾呼應,始于高階而終于高階,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以發(fā)展。
3.通過綜合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
評價的最大功能在于促進學生發(fā)展。新課標指出,要構建素養(yǎng)導向的綜合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fā)展。在本項目中,通過使用多個涵蓋核心素養(yǎng)的指標對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進行評價,更加客觀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
4.關注學生科學態(tài)度的樹立
科學態(tài)度是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本項目中,學生經歷完整的工程實踐過程,包括小組合作制訂方案、克服困難完成任務、成果展示、修改迭代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樹立合作、創(chuàng)新、堅持、質疑等科學態(tài)度,形成正確的學科價值觀。
(三)確定課程目標
三、基于單元整合的項目式學習實施
(一)項目啟動,聚焦任務
通過創(chuàng)設“為科技節(jié)體驗活動制作一輛小車模型”的情境并出示不同的模型,引發(fā)學生思考不同類型的車輛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抽象出簡化的車輛模型,并滲透“結構與功能”“系統(tǒng)與模型”這兩個跨學科概念,為接下來的設計小車任務做好鋪墊。
(二)評價先行,自我監(jiān)督
通過提出設計要求,使學生認識到工程設計不是天馬行空,而是有約束條件和指標的,需要綜合考慮成本、性能、美觀、可操作性、可靠性等因素。
而通過將評價標準前置,有利于學生在整個項目的推進過程中自我監(jiān)控和自我評價,以評價促進學習、引導學習。
(三)頭腦風暴,討論方案
學生小組內部進行分工,賦予不同角色,再采用拼圖式交流法,完成小組初步方案的討論,到臺上分享本小組的初步方案,并傾聽其他小組的評價和建議。
通過這樣賦予學生不同的角色,并進行拼圖式交流,幫助學生梳理設計思路和方向,賦予學生職業(yè)責任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和探究熱情。初步方案的制訂需要各小組提供創(chuàng)意并優(yōu)化,初步方案的交流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工程方案“沒有最優(yōu),只有更優(yōu)”,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工程設計思維。
(四)探究學習,筑牢根基
在探究性學習的課時中,分別整合了教材中《物體的運動方式》《運動與摩擦力》《設計與制作:風帆小車》和《運動的物體有能量》等內容。通過實驗探究以及理論知識和概念學習,為各小組選擇輪子提供理論支撐,也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系統(tǒng)思維。
(五)設計方案,分享交流
各小組根據(jù)在探究性學習中獲得的理論知識,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方案的制訂,明確所需的材料和各人的任務分工,有利于各小組梳理制作的思路,為后續(xù)制作小車做好鋪墊。分享交流則可以提高學生表達和傾聽的能力,幫助各小組對方案進行適當調整。
(六)制作測試,修改迭代
本課主要整合了教材中《車動了嗎》《運動的快與慢》內容。各小組根據(jù)制訂的方案,準備材料,分工完成小車的制作。
測試是工程實踐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意識到工程作品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和評價標準中的各種約束條件和指標,工程實踐的素養(yǎng)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修改迭代是工程設計與物化的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個步驟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意識到:沒有最好的作品,只有更好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并思考解決方法,對原方案進行修改迭代,得到更完善的作品。
(七)制作說明書,鞏固基礎知識
各小組為本組設計制作的小車制作一份說明書。通過小車說明書的制作,學生回顧并進一步鞏固探究性學習中獲得的知識,并內化成自身的素養(yǎng)。
四、總結與反思
在本次基于單元整合的項目式學習設計與實施中,教師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以“為科技節(jié)體驗活動制作一輛小車模型”為驅動性問題,將教材內容整合成一個工程實踐項目。為了滿足設計要求和評價標準,學生需要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來獲取相應的知識。這是為了解決工程問題而對核心概念進行的嵌入式學習,是在實現(xiàn)高階目標(解決真實情境下的復雜問題)的過程中完成低階目標(學習“運動與力”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科學概念的建立和科學實踐緊密結合。
總體來說,基于單元整合的項目式學習能夠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學習空間和充分的探究式學習機會,使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動腦、積極體驗,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實現(xiàn)“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目標。這對于提升教學效率、落實課程目標和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yǎng)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