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改的穩(wěn)步推進,小學數學課堂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與使命,也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大數學教師應探尋有效的教學模式,引領學生高效學習。教學評一體化便是切實可行的方式之一。該教學模式重在發(fā)揮教、學、評的一致性,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幫助學生建立更加完善、多元、立體的學習體系,獲得全面、深入、持久的發(fā)展。文章就教學評一體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進行了積極探索,旨在健全教學體系,實現學教一致、教評一致、學評一致,讓數學課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樣態(tài)。
關鍵詞:教學評一體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學策略
數學是小學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重在傳授學生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技能,提升學生的思考力、辨析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學生形成適應未來社會的必備品格,建構全新的育人體系。在以往的教學中,很多教師主宰著課堂的主動權,將課本中的知識直白式地講解給學生。由于學生缺少參與、頓悟和升華的過程,因此對所學的知識無法產生深刻透徹的理解、實現預定的學習目標。長此以往,必將阻礙學生的發(fā)展和提升?!稊祵W課程標準》(2022版)要求廣大教師重構教學理念,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探尋有效的教學模式,提升育人效果。教學評一體化則是重要的教學模式之一。該教學方式賦予了數學課堂全新的內涵,完美地詮釋了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如何“評”。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出具有針對性、多層次、大空間的學習任務,完成學生數學知識的深度建構,展現數學的魅力和精彩。
一、重構教學理念,實現高效引領
(一)大單元教學,形成整體認知
《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提出:“重點是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探索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路徑?!笨梢?,結構化教學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其中教學內容的結構化是最基礎的部分,而進行大單元教學是對教學內容結構化整合的有效嘗試。大單元教學是以單元為學習單位,圍繞某一主題或活動,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系統的調整或重組,然后組織實施的教學過程。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所學知識,把握知識之間的橫向和縱向聯系,建立起整體的認知系統,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與語言表達能力,為后續(xù)學習數學奠定基礎。
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運算律”這一單元涉及的運算律包括加法和乘法兩類。加法有交換律、結合律兩種,乘法有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三種。在該單元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借助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完成主動建模,強化對所學運算律相關知識的理解。所以,在教學這些知識點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性的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情境中的數量關系,列出相應的算式進行解答,建立起不同算法之間的聯系,寫出相應的等式,完成運算律算式模型的建構;進而讓學生應用字母將算式模型表示出來,并應用所學運算律解決實際問題,形成數學技能。不難發(fā)現,盡管本單元學生所學的知識點形態(tài)有所區(qū)別,但學習方法卻是相通、相融的,這有助于學生形成認知遷移能力、收獲更多的精彩。
大單元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建構結構化的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提煉教學的重難點,明晰單元教學目標,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實現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二)跨學科教學,促進知識整合
隨著課堂改革的穩(wěn)步推進,跨學科教學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在數學課堂得到廣泛應用??鐚W科整合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利用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交叉滲透,建構大容量、高品質的數學課堂,讓學生從整體角度看待、解決數學問題,完成不同學科知識的積累,從而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滿足了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的實際需求。所以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深度研讀數學教材,在充分把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之上尋找合適的“跨點”,有效搭建起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橋梁,引領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tài),實現思維能力的自由生長。
在教學“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在屏幕中展示清朝陳沆所寫的《一字詩》。隨著音樂聲起,學生也一起吟誦起來:“一帆一槳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這時,學生或許會產生疑惑:明明是數學課,老師怎么又播放音樂又吟誦古詩呢?教師并沒有忙著講解,而是向學生詢問是否了解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知道每句詩的意思。待學生回答這兩個問題后,教師提出問題:“在這首詩中,哪個字出現的次數最多?”學生可以很快想到這個問題。教師進行追問:“這個字占這首詩總字數的百分之幾呢?”可見,教師通過這樣的問題,順利地引領學生進入了新知識的探索中,也將語文知識有機地植入了數學課堂。
由此可見,不同學科內容的融合賦予了小學數學課堂新的可能,讓學生從多個視角獲取了數學知識。作為數學教師,應基于多門學科內容與數學課堂的融合開闊學生的眼界,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不斷提升綜合素養(yǎng)。
二、優(yōu)化學習方式,凸顯學生本位
(一)引入自主學習,培養(yǎng)探索能力
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也是數學知識的建構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獲取數學知識,并將所學知識及時融入原來的知識結構中。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沿用的是直白式講解,也就是將課本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用教師的“講”取代了學生的“學”,用教師的分析取代了學生的思考。對這種師講生聽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無法實現預定的學習效果。所以,教師應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積極探索數學知識,增加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明晰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學習數學的自我效能感,進一步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學“梯形的面積”時,考慮到學生已經具有了探索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經驗,教師可讓學生主動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課前,教師讓學生準備了多組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運用這些梯形自主探索三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為了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更有方向性和目的性,教師可設計下列問題:
問題1:拿出完全相同的梯形,動手拼一拼,看可以拼成怎樣的圖形?
問題2:拼成后的圖形,其面積和梯形有怎樣的關系?底和高呢?用表格將相關的數據整理下來。
問題3:借助所拼的圖形,你認為梯形的面積應該怎樣計算?
問題4: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如果用字母可以怎樣表示?
這些問題的設計可以降低學習難度,讓學生拾級而上,更好地探索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的學習過程對學生而言,無疑更具有價值和意義,可以更好地提升自主探索能力。
(二)注重合作學習,形成協作精神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生活經驗不足,抽象思維能力還不發(fā)達,而數學知識的邏輯性、復雜性都很強,這在無形中形成了矛盾。在面對復雜的數學知識點時,學生難以在課堂有效的時間內突破所學知識的難點。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入小組合作學習,讓小組成員群策群力,發(fā)揮集體的力量,突破數學知識的難點,完成知識體系的建構。當然,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應做好學生的科學分組,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確保各個學習小組的實力均衡。另外,教師為各個小組設計的合作探究任務應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能夠讓學生的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在教學“復式統計表”時,教師將學生分成了多個學習小組,讓學生分小組統計班級學生參加相應社團的男女生人數,同時制作成單式統計表。待各個小組繪制好單式統計表后,教師向學生詢問參加哪個社團的人數最多。問題提出后,學生很快給出了正確答案。教師繼續(xù)拋出問題:“參加的這些社團,是男生人數多,還是女生人數多?多幾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學生耗時較多,思考了很長時間,才給出了答案。當問及原因時,學生認為回答第2個問題時,需要對每張統計表中的數據進行觀察、計算,過程煩瑣,這時就產生了合并單式統計表的需求。于是,教師繼續(xù)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探索將單式統計表合并成復式統計表的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實現知識體系的構建。
合作學習是迎合時代發(fā)展趨勢的學習形式之一,有助于增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面對學生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引入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自由的學習狀態(tài)下深度建構數學知識體系,盡情享受合作學習的過程。
三、健全評價體系,提升教學成效
(一)進行過程性評價,發(fā)揮激勵作用
評價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生回顧反思的重要途徑之一,能讓學生直面學習過程中的不足、進步,及時補充知識。以往的數學教學中,很多數學教師對評價環(huán)節(jié)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僅簡單使用“好”“不好”等評語點評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種輕過程重結果的做法,無形中降低了評價的價值。所以,在實施教學評一體化的過程中,教師應改變以往的做法,強調學生的本位性,注重過程性評價,鼓勵學生參與評價的過程,讓學生立足多元化視角反觀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實現查漏補缺。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這一單元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回顧和評價?;仡櫟膬热莅ǎ海保趯W習本單元知識的過程中,是否能夠結合生活中的實例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能否能用小數表述和表達信息?2.能否主動探索小數的性質和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是否會求一個數的近似數?3.能否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些評價性的內容既可以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又可以幫助學生診斷自己的學習行為。
在數學課堂,教師應捕捉住有意義、有價值的內容,將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引導學生評價自己的學習過程,尋找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生成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朝著更加優(yōu)秀的方向發(fā)展。
(二)進行多元化評價,建立學習信心
以往的數學課堂評價主體較為單一,大部分評價工作是由教師完成的,這導致學生獲取評價的來源比較少,產生了諸多問題以及自我認識偏差。因為有些學生非常關注教師對他們的評價,一旦教師對他們的學習行為沒有給出肯定的評價,這些學生就會產生自我否定的情緒,進而影響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另外,教師評價結果的準確性不足,沒有發(fā)揮出評價的激勵作用,也就無法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所以,教師應重構評價體系,調整評價方式,引入多元化評價,靈活運用教師評、學生自我評、學生相互評,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功能,逐步完善評價體系。
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教師出示題目:“一塊草坪長40米,寬30米,周長是多少?”面對這樣的問題,學生思考后,想到的算法有:
算法1:40+40+30+30=140(米);算法2:40×2+30×2=140(米);算法3:40+30=70(米),70×2=140(米)。
面對學生的算法,教師并沒有給予評價,而是讓學生進行評價。學生認為,算法1是采用連加進行計算的,容易理解,但數據大時,不便于計算。算法2是先算出兩長,再算兩寬,再相加,靈活地應用了乘法。算法3運算的步驟少,最簡單。待學生評價后,教師肯定了他們的想法,也給出了相應建議,這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
總之,教、學、評是課堂教學的組成部分,這三個部分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應將教、學、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扭轉以往的教學觀,凸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讓數學學習自然發(fā)生,促進高品質數學課堂的生成,逐步健全學生的數學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 楊文榮. 教學評一體化視野下小學數學品質課堂的建設分析[J]. 求知導刊,2023(06):23-25.
[2] 周瑜. 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研究[J]. 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3(07):188-191.
[3] 黃挺艷. 教、學、評一體化視角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構建策略[J]. 亞太教育,2023(14):126-128.
(責任編輯:張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