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長春市公共關系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分析了當前中等職業(yè)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并結合筆者多年來的教學實踐,闡述了打造自主、高效課堂的實現(xiàn)路徑,如豐富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創(chuàng)造主動式、協(xié)同式、研究式的數(shù)字化學習環(huán)境,建立師生互動的新型信息化教學模式等,以期為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關鍵詞:課堂教學;計算機應用基礎;信息化教學;自主高效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中等職業(yè)學校必修課中的公共基礎課,學生在學好所學專業(yè)的同時學好該門課程,可為日后就業(yè)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礎。因此,讓學生學好這門課程,掌握計算機相關的最基本、最實用的操作技能,也是計算機教師的責任所在。
在計算機教學中,教師要思考:“如何能讓計算機課堂更加高效?如何讓大多數(shù)本身并不善于思考的中職學生能夠積極動腦、主動學習?如何讓一部分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實現(xiàn)能力的進一步升級?”帶著這些疑問,筆者在近年來的日常教學中,通過對多個年段、多個專業(yè)的多個班級的持續(xù)觀察與反復實踐,探索了一些有益的教學方法,并收到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一、中職學生計算機應用基礎學科的學習現(xiàn)狀分析
(一)學生基礎現(xiàn)狀分析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fā)展,平板電腦、手機功能的逐漸強大,大多數(shù)學生對各種手機軟件的操作并不陌生。但經(jīng)過調研和了解發(fā)現(xiàn),近幾年剛入學的大多數(shù)新生在小學、初中階段,其所在學校并未對計算機這樣的技能課堂給予足夠的重視,導致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對辦公軟件相對熟悉,能夠完成較簡單的排版、制表任務;部分學生過往對電腦的接觸較少,連基本的軟件使用也沒有掌握;絕大多數(shù)學生甚至連最基本的正確指法也沒有掌握。
在這樣的基礎背景下,要想讓所有學生都既能跟上教學節(jié)奏,又能學到真知,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師就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教?教什么?怎么教?”諸如此類的問題。
(二)學生學習主動性分析
多數(shù)中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較弱,刻苦練習技能的意識薄弱。學生的共性是,老師布置什么我就做什么;老師教我什么我就學什么。在課堂上,相較于理論課,學生更喜歡動手操作的實踐課。計算機課堂內容大多數(shù)是上機實訓操作。在課堂上,學習態(tài)度較好的學生能在老師的引領下,積極完成課堂訓練任務;學習主動性較弱的學生就需要教師“帶一帶”“拽一拽”,才能勉強完成課堂任務。再加上大多數(shù)學生不善于主動思考,更不樂于進行主動探究,學生對知識技能的主動鉆研精神遠遠不夠。
(三)教學現(xiàn)狀問題分析
研究中職學校計算機課堂教學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較多教師依然采取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氣氛沉悶,過程單一,教學內容不夠豐富,教學課堂吸引力不夠,難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中職學校計算機課堂還存在教學模式、知識體系與學生的職業(yè)技能目標和學習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這樣的課堂,學生聽得無趣,教師教得費力,導致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此外,中職計算機教師的教學觀念略顯陳舊,習慣于傳統(tǒng)的一支粉筆、一本教材,沒有應用信息技術輔助開展教學的意識和水平。即便有些教師使用了信息化手段,也只是停留在播放視頻、教學內容PPT化等初級階段,完全是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并沒有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教學優(yōu)勢,限制了計算機課程教學的提質增效。
二、實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提高計算機課堂效率的教學實踐與探索
對過對當前中職學生學習現(xiàn)狀的深入分析與思考,同時,結合筆者一段時間以來的教學實踐與經(jīng)驗摸索,針對如何打造自主高效的計算機課堂,提出如下策略與建議:
(一)軟件支撐,高效教學
在計算機課程教學中,多媒體教學軟件是高效、實用的教學幫手。例如,筆者任教學校的計算機機房中采用蘇亞星多媒體教學軟件。利用該軟件,可以實現(xiàn)精準、實時同步的教學,如教師可為學生布置任務、講解新知、收作業(yè)、展示作業(yè)、進行課堂點評與總結;學生可以接收任務、學習新知、完成作業(yè)、提交作業(yè)、接收評價反饋。在人數(shù)較多的班級,教師在主機前面即可掌握所有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與任務完成進度。由此可見,高效課堂的構建,離不開高效教學軟件的支撐。
(二)信息化教學,自主高效
各學校近年使用的“智慧校園”平臺,對計算機課程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幫助,是實現(xiàn)信息化教學的必要和有力手段。在利用“智慧校園”平臺開展教學方面,筆者經(jīng)過多個班級的教學實踐之后形成了較深入的體會,也收到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智慧校園”平臺的建設初衷是解決傳統(tǒng)教學的各種弊端,支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使用音頻、視頻、圖片和文字等多種媒體形式的素材,拓展教學內容,豐富展現(xiàn)形式,幫助學生實現(xiàn)枯燥、抽象內容的具象化和趣味化,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授課內容,從而重新激發(fā)其學習興趣。
利用“智慧校園”平臺開展教學,在課前,一方面,教師可以隨時隨地完成在線備課。使用在線備課功能,把好的點子即時補充到相應的教案中,不受時間、地點和版面的限制;教師可基于平臺的試題、音視頻、文檔素材、動畫、課件等數(shù)字資源進行備課,為打造生動、有趣的教學課堂奠定基礎。教師把整合后的優(yōu)質參考資料放在教案中,便于學生直接使用,減少了資料的分發(fā)難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學生可以便捷地開展自主學習。學生可在教師的預習資料和預習任務的指引下,通過手機App或PC端自行完成課前在線預習。
在課堂中,能夠把學生從課堂筆記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在上課時將精力集中于理解知識內容。同時,教師可以基于“智慧校園”平臺開展互動式教學、項目式教學,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和高質量的教學互動中,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參與度,提升學習效果。
在課后,一方面,能夠為學生提供拓展教學資料和線上作業(yè),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將任課老師從繁重的作業(yè)批閱中解放出來,從而投入更多精力用于教學設計和教學優(yōu)化。
(三)教學內容實用、新穎、豐富,學生樂學好學
計算機應用基礎學科特別注重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在課前,教師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查找、整合教學資源。教師為學生準備的教學內容一定要“有用”,也就是說實際工作或生活中用得上。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上發(fā)現(xiàn)所學的知識平時恰好能用得上,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在課堂上才能樂學、好學。
例如,在教學制作表格相關內容時,教師可選取與學生學習生活相關的內容,如“課程表”“值日輪流表”“成績單”“班會記錄表”“班級測溫記錄表”“求職簡歷表”等。選取這樣的課堂訓練實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教學內容設計上,應力求豐富、新穎,讓學生有眼前一亮的感覺,有助于提高課堂的吸引力。教師可經(jīng)常收集一些最新的內容,比如,在幻燈片制作課堂教學中,以學生喜愛的影片作為素材;或在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教師節(jié)等節(jié)日,帶領學生制作節(jié)日主題的幻燈片來表達對父母、師長的感恩之情。在這樣的教學實踐中,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很高,完成實踐任務時很認真。
(四)分層任務,盡其所能
學生的計算機基礎不盡相同。為了讓基礎弱的學生跟得上教學節(jié)奏,讓基礎較好的學生實現(xiàn)能力進階,教師應在教學準備階段即下足功夫。以Word教學實踐為例,教師可在Word文檔教學課程的備課階段,先給出Word排版訓練題目,并力求盡可能將所有學生應知應會的知識點巧妙地整合在各個訓練題目中。每次上課時,至少準備2—3個訓練任務,以及充足的制作素材。同時,幾個訓練任務在難度上拉開梯度,分為基礎訓練題與拓展提升訓練題。這樣,在上課時,所有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身能力的題目,從而讓學生既學到知識,也能獲得學習的樂趣;既提升技能,又能培養(yǎng)學習自信心。
(五)先做后講,主動思考
在以往的常規(guī)教學中,教師首先下發(fā)課堂訓練任務,然后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按部就班地邊講解邊練習。此教學模式是學生跟著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通過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開展學習,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并未充分調動與發(fā)揮。為了改變這種教學模式,教師在向學生布置任務之后,可先給學生主動研究試做的機會,實現(xiàn)“翻轉課堂”。
在經(jīng)過了基礎知識的學習之后,學生完全可以自主完成大部分基礎性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著自己做訓練題,當遇到問題時自然會想辦法主動思考解決,當個人無法解決時,學生可以先與同學開展交流與探討,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當學生討論之后仍然無法找到解決方案時,則說明此問題是學生的共性問題。針對這樣的問題,教師再集中予以解答。這樣,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獲得了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從而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此過程中,教師退回到幫助、鼓勵、引導的角色,把課堂還給了學生。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可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很享受獨立完成任務的過程,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越來越高。
(六)分組教學,互助高效
開展分組式教學,形成高效的互助學習小組,也是打造自主、高效計算機課堂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設計多元化小組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項目任務。教師鼓勵小組內就組長人選、任務分工等問題自行達成共識。在分組教學模式下,課堂上知識點的落實效率大大提高。同時,在互助中,學生學會了合作、增強了團隊意識,很好地落實了對學生技能提升和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教學目標。
(七)做“小講師”,樹自信心
每個班級總會有幾名學生積極、熱愛思考的學生。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給這樣的學生進一步提升能力、展示自我的機會,如鼓勵他們成為班級的“小講師”,幫同學們答疑解惑。在這種創(chuàng)新方式下,“小講師”們自己不僅得到了鍛煉機會,還能對其他同學形成感染與帶動,從而在班級內形成主動思考、樂于思考、勇于分享的氛圍。
(八)展示評價,提升技能
一般情況下,在每次課堂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教師都要對學生們的作品進行一次性的展示與點評。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中,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課堂任務的展示不應拘泥于一次性評價,而是可以二次或多次展示與評價。比如,在任務進行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有代表性的階段性成果,開展學生自評、互評、教師點評,以此給予學生中期指導,幫助學生進行改進提升的同時,對其他學生形成借鑒與啟發(fā)。作品完成后,教師再次組織開展學生自評、互評、教師點評。這樣,通過多輪展示與點評,在保證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空間的同時,強化了對項目任務的過程性管理與評價。
(九)活躍氛圍,和諧高效
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催生學生自主學習的原動力。這也是教師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有些教師總擔心學生不夠專注,總是來回巡視、提醒學生不要分心;學生也總是盯著老師,趁老師不注意時找機會放松一下。學生被捆綁、不放松,老師也勞神費心,導致課堂氣氛沉悶。為了改善這一情況,教師可多做一件事,就是在學生打字排版有些累的時候,為學生播放一曲輕快的音樂。音樂響起,課堂氣氛瞬間就充滿了新鮮的氣息,學生放松了,師生關系融洽了,學習效率自然提
高了。
三、結束語
總之,自主高效的課堂是以學生為主的課堂、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核心的課堂。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內驅力是關鍵。課堂的基本框架為“學生主體、主動參與、小組合作、先學后導、融合恰當?shù)男畔⒒侄?、師生雙邊互動”。教師是學生內驅力的調動者、激發(fā)者。學生的內驅力一旦被調動起來,學生才真正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而這種內驅力恰好是自主、高效課堂必不可少的構建因素。在這樣的課堂中開展教學,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岳玲 長春市公共關系學校
參考文獻
[1]王喜娥.中專計算機教學中自主學習策略的實踐與探索[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657-658.
[2]梁洋滔.職業(yè)中專計算機教學中自主學習策略的運用分析[J].計算機產(chǎn)品與流通,2020(0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