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下文簡稱拉什迪)是當代英國文壇的傳奇人物,他出生的年代和自身的成長經歷,對他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在當今多元文化蓬勃發(fā)展的語境下,本文聚焦拉什迪的小說《午夜之子》,通過細致剖析,深入探討其中展現的多維度文化融合與碰撞現象。地域文化、時代維度、城鄉(xiāng)差異及本土與外來文化沖突下的碰撞頗為顯著,這些文化現象對人物塑造、情節(jié)推動的作用尤為明顯,同時也有力推動了讀者對多元文化的理解,為相關文學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參考。
一、時代背景與作者簡介
在當今時代的宏大敘事中,全球化猶如一股勢不可當的洪流,奔騰呼嘯著席卷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工業(yè)革命后經濟的迅速發(fā)展,科技的強力推動,使原本隔絕的地域與文化緊密相連,曾經那一道道堅固的文化壁壘,在這股力量的沖擊下逐漸瓦解。與此同時,移民潮也如潮水般涌動不息。正是在這樣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下,多元文化語境應運而生,而文學作品無疑是一扇能夠洞見這一多元文化互動盛景的絕佳窗口。
作為后殖民時代英國文壇“移民三杰”之一的拉什迪,出生于印度,后去英國讀書,而后定居英國,現定居美國,這樣多元文化的成長和生活背景也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寫作。他的小說《午夜之子》描述了印度獨立前后近六十年的歷史,不僅為我們勾出特定歷史時期多元文化交織的真實輪廓,更似一把珍貴的鑰匙,開啟我們深入探究當代社會文化互動內在規(guī)律的大門。它讓我們得以洞察個體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復雜微妙的生存狀態(tài)以及波瀾起伏的心理變化,宛如一座燈塔,在多元文化研究的浩瀚海洋中為我們指引方向,啟迪我們對多元文化語境下諸多深層次問題展開更為深入細致的思索。
二、多元文化語境與拉什迪
拉什迪出生于印度的一個有一定文學造詣的富商家庭,祖父是烏爾都詩人,曾經出版過兩卷烏爾都文詩集。他的父親對東西方文學有一定的研究且很有造詣,母親是一名研究家族史的教師。印度悠久的歷史、輝煌的多語種文化、不同的文學流派為拉什迪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營養(yǎng)。另外,各民族不同的建筑、繪畫、神話傳說等,都成了拉什迪文學創(chuàng)作的素材。拉什迪的代表作《午夜之子》儼然成了一部現代版的印度神話,小說是以家族和國家歷史為背景的史詩,也是對印度由殖民地向獨立國家轉化過程中深入內部的考察,這部小說以印度半島為主要背景,通過一家三代人的經歷再現了印度跨度六十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印度政治、歷史、社會變革等重要歷史事件。
拉什迪的創(chuàng)作,不僅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同樣,也從西方,尤其是英國文學的傳統(tǒng)中汲取養(yǎng)分。拉什迪從5歲開始便在英國的教會學校學習英語,接受正統(tǒng)的英式教育;14歲時,他前往英國著名的拉格比公求學;1964年,拉什迪全家遷往巴基斯坦,并在那里定居,巴基斯坦已然成為他的第二個故鄉(xiāng)。1965年,拉什迪去英國攻讀研究生,在留學期間,他大量閱讀文學書籍,尤其受到18世紀英國文學的影響。他于1968年獲取碩士學位,第二年,他加入了英國國籍。而后,由于“拉什迪事件”風波,他開始了東躲西藏的生活,直至1999年,他離開倫敦前往紐約,并在美國定居。他認為,美國本來就是一個移民國家,因而更友好,更具有包容性,更有朝氣。為了更好地反映美國現實,拉什迪的寫作主題也開始出現轉變,將通俗文學的元素融入小說當中,實現了對21世紀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如商品復制與擴散、大眾文化和消費主義、次貸危機等對知識分子的影響,全球化時代身份和文化認同的危機等的考察。
拉什迪的這種成長和生活經歷使其在他的小說中自然地呈現出文化碰撞與融合,他將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與西方文化等元素相融合,以獨特的視角展現不同文化間的沖突和融合,通過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借助主人公的經歷及故事,深刻反映了多元文化語境下的社會現象。
三、《午夜之子》中的文化碰撞與融合現象
(一)語言方面
在小說《午夜之子》中,常常出現印度方言與英語的混合使用。如在小說中人物在日常對話中會說“Arre, that’s bloody good idea, yaar”(哎呀,那真是絕妙的主意,朋友)。這里的“Arre” 是印度方言里常用的感嘆詞,“yaar”也是印度口語中對朋友的稱呼,而“bloody”“good idea”是典型的英語,這種混合使用既保留了印度本土語言的韻味,又融合了英語,體現了語言的融合。另外,在小說中,也常常出現印地語、烏爾都語等與英語融合的情況,自然地展現了印度人的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在詞匯方面,如 “chutni fication”一詞,是印地語詞匯 “chutney” (酸辣醬)與英語后綴 “-fication”的結合,體現了印度年青一代將英語作為日常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
(二)生活方式方面
在生活方式上,有的家庭在保留印度傳統(tǒng)庭院、內飾的同時,也會引入一些西方的家具和器具,如沙發(fā)、吊扇、煤氣灶等,以滿足現代生活的舒適需求。同時,他們在生活方式上,逐漸呈現出融合的態(tài)勢,如“每天傍晚六點鐘,大家都坐到自己的花園里,高高興興地喝雞尾酒。在威廉·梅斯沃德來訪時,大家也毫不費力地學著牛津腔卷著舌頭說話,大家都在學,學著關吊扇、煤氣灶和如何給虎皮鸚鵡喂食的事兒”……
傳統(tǒng)印度家庭的集體生活方式強調家庭成員間的緊密聯系,大家通常住在一個大家庭里,共同用餐、共同參與家族事務。然而,在西方個人主義觀念的影響下,一些年輕的家庭成員開始渴望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和生活節(jié)奏。如書中有個小伙子在城市工作后,想要搬出去獨自居住,這與家族長輩期望的集體生活模式產生了沖突,體現了不同生活方式之間的碰撞。
(三)社會觀念方面
1.教育理念方面
小說中薩利姆的外公阿達姆·阿濟茲曾到英國學醫(yī),他帶回了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理性思維,這種對知識的實證性和探索精神,與印度傳統(tǒng)教育中注重哲學思辨的理念相融合,使教育更加豐富多元。另外,在英國殖民統(tǒng)治期間,西方教育體系被引入印度,與印度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產生了碰撞。印度傳統(tǒng)教育重視宗教、哲學和文化傳承,而西方教育強調科學、理性和實用知識的傳授。這種差異導致了印度社會在教育觀念上的分歧,一些人接受了西方教育,追求現代化和國際化的方式,而另一些人堅守傳統(tǒng)教育,維護印度的文化根脈。如小說中的描述:“在學校里,薩利姆接受了英國式的教育,學習了英語、數學、科學等現代知識。然而,回到家中,他又不得不接受傳統(tǒng)的印度教育,學習梵語、宗教經典和印度文化。這種雙重的教育使他感到困惑和迷茫,他不知道自己應該屬于哪一個世界?!?/p>
在性別觀念上,傳統(tǒng)的印度社會中,男性在婚姻中占主導地位,女性則被期望扮演溫順、服從的角色,主要負責家庭事務和生育子女。然而,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一些印度女性開始接受新的思想,追求平等的權利和地位,挑戰(zhàn)傳統(tǒng)性別角色和社會規(guī)范。在小說中,薩利姆的妹妹賈米拉就是一個例子?!鞍⒚啄仁且粋€傳統(tǒng)的印度女性,她深知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責任。然而,她的女兒賈米拉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渴望自由和平等,她不愿意像母親一樣,過著傳統(tǒng)的女性生活。她努力學習,追求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名歌手。她的行為引起了家庭和社會的爭議,但她卻毫不退縮,堅持自己的選擇。”這種對傳統(tǒng)性別角色的挑戰(zhàn),反映了現代婚姻觀念中性別平等與傳統(tǒng)性別分工之間的碰撞。
2.藝術表現方面
在音樂領域,小說展現了印度傳統(tǒng)音樂與西方音樂的融合。一些音樂家會嘗試將印度傳統(tǒng)樂器(如西塔琴、手鼓等)與西方樂器(如小提琴、鋼琴等)結合演奏,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音樂風格。如小說中描述的“在婚禮上,印度傳統(tǒng)的鼓樂與西方小提琴演奏交織在一起,人們隨著這獨特的音樂節(jié)奏,跳起了融合印度傳統(tǒng)動作與西方現代舞步伐的舞蹈”。這種融合體現了在特殊場合中,不同音樂舞蹈元素相互配合,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藝術氛圍。
“當留聲機中播出西方的古典音樂時,一些傳統(tǒng)的印度老人皺起了眉頭,他們難以接受這種與印度傳統(tǒng)音樂在旋律、節(jié)奏和情感表達上截然不同的音樂形式”,這里展現了西方古典樂與印度傳統(tǒng)音樂在接受度上的碰撞。
印度傳統(tǒng)藝術強調對古代技藝和風格的傳承,有著嚴格的規(guī)范和形式。然而,西方現代藝術注重創(chuàng)新、個性表達和突破傳統(tǒng)。當一些年輕的印度藝術家接觸到西方現代藝術的理念后,他們想要在作品中引入新的元素和表現手法,這就與傳統(tǒng)藝術界堅持的固有模式產生了沖突?!霸谝恍┬屡d的藝術作品中,可以看到印度傳統(tǒng)繪畫的色彩運用與西方繪畫的寫實技巧相結合,畫家們試圖在一幅作品中既展現印度文化的神秘色彩,又體現出西方繪畫的真實感受?!碑斠晃荒贻p畫家想用抽象的表現手法來描繪印度神話故事時,傳統(tǒng)的畫師們則認為這是對傳統(tǒng)的褻瀆,“傳統(tǒng)的印度細密畫注重線條的細膩勾勒和色彩的象征性表達,而西方現代派繪畫強調色彩的自由揮發(fā)和形狀的抽象變形,這兩種繪畫理念在當時的印度界引發(fā)了激烈的討論和碰撞”,雙方為此產生了激烈的爭論,呈現出藝術層面的碰撞。
四、文化融合與碰撞在《午夜之子》中的功能與價值
(一)文化融合與碰撞的功能
文化融合與碰撞為人物性格的塑造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人物在面對不同文化時的態(tài)度、選擇和適應過程,展現了他們的性格特點和內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豐滿。如主人公薩利姆的外公阿達姆·阿濟茲,他曾前往德國求學,這段經歷讓他將西方的科學知識與理性思維帶回了祖國,但是,他骨子里又深深浸潤著印度的傳統(tǒng)文化。在培育后代的過程中,他既著力培養(yǎng)孩子們的科學素養(yǎng),又時刻不忘家族傳統(tǒng)的重要性。這般經歷造就了他頗為獨特的性格,一方面有著開放接納新事物的胸懷,鼓勵孩子們勇敢探索未知;另一方面,他又懷揣著保守的心態(tài),憂心孩子們會因過度西化而丟失印度文化的根本,在面對新變化時常常顯得猶豫不決。
小說中各種文化元素的融合與碰撞,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幻而獨特的文學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之間的互動,為故事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奇幻的氛圍。書中對印度傳統(tǒng)文化元素有著諸多描繪,比如神秘莫測的占星術貫穿于故事之中,影響著人物的命運走向。主人公薩利姆出生在印度獨立的午夜時刻,這個特殊的時間點被賦予了重大的意義,仿佛他的一生都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無疑為整個故事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二)文化融合與碰撞的價值
通過描寫文化融合與碰撞,小說深刻地反映了印度在歷史變遷過程中面臨的社會現實,如殖民統(tǒng)治的影響、民族獨立后的身份認同危機等,使讀者對印度社會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促進文化交流與理解方面,小說展示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與碰撞,有助于讀者打破文化隔閡,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養(yǎng)跨文化交流意識和能力。
文化融合與碰撞不僅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更是對人類命運與未來的探索。小說通過午夜之子們的經歷,探討了人類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生存狀態(tài)、價值取向和未來的發(fā)展,引發(fā)讀者對人類命運的思考。
五、結語
在多元文化語境的大框架下,拉什迪的《午夜之子》以其細膩的筆觸深入展現了語言、生活方式、社會理念及藝術表現等多方面的文化融合與碰撞。在語言方面,本土與外來的語言交織,承載不同文化思維并催生新的表達。在生活方式方面,傳統(tǒng)印度樣式與西方元素碰撞融合,呈現動態(tài)的變化。社會理念方面,婚姻、階級、性別等觀念在西方文化沖擊下沖突又交融。在藝術表現方面,音樂、舞蹈、繪畫等創(chuàng)作傳統(tǒng)與西方手法相互借鑒與爭論。這種融合與碰撞具有重要的價值,它推動了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豐富了文學內涵與辨識度。同時促進跨文化理解與交流,讓讀者體會文化差異與共性,培養(yǎng)包容心態(tài)。它更反映了社會歷史變遷對作家身份認同影響,成為洞察時代特征與人物內心的窗口??傊段缫怪印窞槔斫舛嘣幕F象及其影響,提供了極具深度與廣度的視角。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科研計劃項目“‘種族、環(huán)境和時代’對薩爾曼·拉什迪及《午夜之子》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20JK0219。
[作者簡介]姜華瑞,女,漢族,河南許昌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