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字時代背景下,新媒體平臺已成為信息傳播和社會互動的重要載體,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模式。高校思政教育亟需順應時代潮流,利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創(chuàng)新教育路徑,以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新媒體平臺具備信息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內容形式多樣等特點,為思政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和便捷的交流方式。通過這些平臺,教師可以有效擴大教育覆蓋面,提高教育的及時性與針對性,同時,也有助于構建平等互動的教育環(huán)境,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本文旨在探討基于新媒體的高校思政教育路徑,分析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機制,以及如何借助新媒體平臺優(yōu)化思政教育內容,增強其吸引力,提升其教育效果,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新媒體平臺;高校;思政教育
一、基于新媒體平臺開展高校思政教育的意義
新媒體平臺的應用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展現出了獨特的價值,既實現了教育內容的多元化和及時更新,又將傳統的政治理論課與當下時事熱點相結合,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通過微信公眾號、校園網站等渠道,不僅涵蓋了國家政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傳統內容,還包括了網絡文明、公民道德等現代話題,有效提升了教育的吸引力和針對性。同時,新媒體技術使得思政教育不再受限于固定時空,學生可以通過線上課程、互動論壇等形式,隨時隨地接受教育,極大提高了學習的靈活性和便捷性。新媒體的互動特性更是加強了學生對思政教育的參與和認同,通過線上討論、問卷調查、模擬投票等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了他們對教育內容的認同感。新媒體平臺在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方面發(fā)揮了關鍵作用。這些平臺不僅豐富了教育的內容形式,還提供了靈活的互動特性,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點,提高了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利用數據分析功能,教師能夠個性化教學,依據學生的興趣偏好調整策略,如通過分析互動數據發(fā)現學生關注的話題并融入課程內容,激發(fā)學習興趣。此外,新媒體平臺的互動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思政教育中,通過評論、分享、創(chuàng)作內容等方式,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并培養(yǎng)了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背景下,新媒體平臺成為學生辨識、篩選和處理信息的實踐場所,鍛煉了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了批判性思維。平臺上的多元觀點和豐富案例為思維訓練提供了土壤,學生通過比較和思考,形成獨立見解,提升了面對復雜社會問題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同時,新媒體平臺也促進了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線上討論或項目合作,學生能相互學習,鍛煉溝通協調能力和集體榮譽感,這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綜上所述,新媒體平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不僅拓展了教育的空間和時間,加強了學生的參與度和認同感,而且極大地提高了教育的實效性和影響力,對于提升學生的全面素質和社會責任感有著不可忽視的貢獻[1]。
二、基于新媒體平臺的高校思政教育路徑
(一)整合線上線下思政教育資源
在當前思政教育實踐中,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構建相結合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已成為優(yōu)化教育手段、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徑。新媒體平臺以其獨特的傳播優(yōu)勢,為高校思政資源的整合提供了便利條件。利用新媒體平臺,高??梢源蚱苽鹘y的課堂限制,將校內外優(yōu)質的思政教育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例如,江西省通過挖掘省內紅色資源,將全省紅色革命歷史遺址遺跡場館等進行數字化處理,形成線上資源,開展育人行動。各高校結合線下的紅色走讀等實踐活動等,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思政育人模式,既能保證教育的深度,又能擴大其覆蓋范圍。此外,新媒體平臺的互動性特征為提升思政教育的互動性提供了新的思路。通過社交平臺的即時反饋、互動投票、話題討論等功能,教師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學生也能在互動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2]。這種雙向互動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也使教育過程更加生動和高效。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高校需要在技術和內容上進行創(chuàng)新。技術層面,可以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分析,以提供更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內容層面,則要注重思政教育內容的時代性和針對性,確保教育內容與學生的實際需求相契合。利用新媒體平臺整合校內外思政教育資源,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并通過新媒體提升教育的互動性,是提高思政教育質量的有效路徑。
(二)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
學生不應僅作為被動的接受者,而應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和創(chuàng)造者。這種角色的轉變有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力,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吸引力。新媒體平臺提供了豐富的互動工具和創(chuàng)作空間,為學生參與思政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途徑和方式。例如,學生可以通過制作微電影、發(fā)起話題討論、參與在線直播等形式,主動探索和表達對社會、政治問題的見解。這些活動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還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內化。同時,新媒體平臺也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個人才華的舞臺。目前,江西省各大高校新媒體平臺的運營者基本上都是學生組織,這些學生通過參與內容的創(chuàng)作與分享,能夠鍛煉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團隊合作和數字媒體素養(yǎng)等技能。這些技能的培養(yǎng),不僅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能夠增強其在思政教育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當鼓勵和支持學生利用新媒體平臺參與思政教育,為其提供必要的指導和資源。同時,教師也應傾聽學生的聲音,將他們的想法和建議納入教育內容的更新和優(yōu)化中,使思政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
(三)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思政教育體系
為了建立一個全面、多維度的思政教育架構,必須將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與新媒體技術進行深度融合。這種深度整合,不僅讓教育變得更加生動、互動,還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極大提高了教育的實效性。借助新媒體平臺,傳統的教學模式得以打破時空的界限,教育資源得以共享和優(yōu)化配置,實現了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同時,通過新媒體的助力,校園文化活動可以更廣泛、更有效地傳播,使校園精神得到更深的貫徹,增強了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社會實踐與新媒體的結合,更是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要構建這樣一個體系,高校在規(guī)劃和實施過程中,必須注重多元互動,確保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能夠無縫銜接,形成強大的合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還要關注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的提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構建一個真正全面、多維度的思政教育體系,以適應新時代的需求。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新媒體應用能力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新媒體應用能力是優(yōu)化思政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教師的新媒體素養(yǎng)不僅要求他們能夠熟練操作各類新媒體工具,更要具備將新媒體技術與教育內容創(chuàng)新融合的能力。教師應積極探索如何運用新媒體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方法。例如,通過微課、在線討論等形式,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動活潑;利用社交媒體平臺,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強教育的互動性和參與度。同時,建立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在新媒體思政教育領域進行探索和實踐,如設立優(yōu)秀案例分享、創(chuàng)新項目資助等,以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新媒體應用能力,是實現思政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途徑。通過培養(yǎng)教師的新媒體素養(yǎng),鼓勵他們運用新媒體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并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可以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為培養(yǎng)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質的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三、基于新媒體平臺的高校思政教育保障措施
(一)利用大數據分析優(yōu)化思政教育
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應用,使得思政教育能夠更好地適應每位學生的個性和需求。通過監(jiān)測學生在新媒體平臺上的行為模式,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的興趣點、學習習慣,以及互動偏好,設計出更具吸引力和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和活動。同時,個性化的思政教育方案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反饋進行實時調整,確保教育內容對學生具有持續(xù)的吸引力,并有效促進其思想成長[3]。此外,大數據還在思政教育的評估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對學習數據的綜合分析,教師可以客觀評價教育策略的效果,識別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向和策略。
(二)完善新媒體平臺建設與運營管理
在新媒體平臺下實施與保障高校思政教育路徑的過程中,技術架構與功能設計起到了基石作用。一個穩(wěn)定并具備高度擴展性的技術架構,能夠確保平臺在高并發(fā)環(huán)境下的流暢運行,為思政教育內容提供不間斷的在線訪問支持。同時,功能設計需關注提升用戶黏性的元素,比如,通過算法推薦系統來個性化推送教育內容,以及利用大數據分析來監(jiān)測和預測學生行為,這些創(chuàng)新應用可大幅提升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內容審核與發(fā)布流程的規(guī)范化,是保障新媒體平臺運營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嚴格的內容審核機制能夠確保所有發(fā)布的教育內容都符合國家教育政策及法律法規(guī),防止錯誤和有害信息的傳播。同時,高效的發(fā)布流程保證了教育內容的及時更新,使平臺始終保持活力和時效性。用戶反饋與互動機制的建立與優(yōu)化,是提高用戶滿意度和參與度的關鍵。通過構建多渠道的反饋系統,平臺能夠及時收集用戶的意見和建議,而基于這些反饋進行快速優(yōu)化,能夠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4]。此外,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互動環(huán)境,如開展在線討論、互動問答等,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還可以促進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在新媒體平臺下實施與保障高校思政教育路徑,需要從技術架構、功能設計、內容審核、發(fā)布流程到用戶反饋與互動機制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和不斷優(yōu)化。這不僅能夠確保平臺提供高質量的思政教育內容,還能激發(fā)用戶的參與熱情,為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三)強化制度保障,確保思政教育路徑的順利實施
為了確保思政教育內容的準確性與合規(guī)性,必須制定并完善一系列與新媒體思政教育相關的管理制度。這包括但不限于內容審核標準、用戶行為準則以及版權保護規(guī)定等。同時,對于違規(guī)行為,應當加大懲戒力度,形成有效的威懾機制。這可能涉及對發(fā)布不實信息、侵犯他人版權或參與網絡暴力等行為的用戶進行警告、限制使用,甚至封號處理。通過這些措施,可以維護新媒體平臺的健康秩序,為思政教育的順利進行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建立長效的監(jiān)管機制也是關鍵所在。這要求不僅要有事前的規(guī)范和事中的監(jiān)控,還要有事后的評估和反饋環(huán)節(jié),形成一個閉環(huán)管理體系。監(jiān)管部門應定期對新媒體平臺的運營情況進行檢查和評估,并根據社會發(fā)展和技術進步適時調整相關制度,確保制度的時效性和前瞻性[5]。
(四)促進校園內外各界的合作與支持
加強與政府、企業(yè)等社會各界的合作與交流,可以為新媒體思政教育領域爭取到更多資源投入,共同營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環(huán)境。與政府部門的緊密合作,可以讓高校更好地把握政策導向,確保思政教育內容的正確性和時效性。同時,政府的參與還可以為高校提供資金、技術和政策上的支持,幫助高校更好地建設和維護新媒體平臺。此外,與企業(yè)的合作也至關重要。企業(yè)不僅可以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還可以通過實習、就業(yè)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將思政教育與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相結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結束語
基于新媒體的高校思政教育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趨勢,包括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以及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實現思政教育的精準化、互動化和生動化。這些新路徑不僅提高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還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未來,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高校思政教育路徑將更加多元化和創(chuàng)新化,為培養(yǎng)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新時代青年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呂國輝,張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2(4):114-116.
[2]王景宇,劉博.守正創(chuàng)新:新時代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遵循[J].江蘇高教,2023(5):97-102.
[3]李國俠,李遠吉.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實踐與探索[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23,44(3):237.
[4]程京武,熊楓.新媒體場域中高校思政教育供需互契問題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2):66-68.
[5]陰祥.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轉型路徑研究[J].大學,2023(27):15-18.
作者簡介:陳佩璇(1994— ),女,漢族,河南鄧州人,江西科技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賈思敏(2000— ),女,漢族,江西萍鄉(xiāng)人,江西科技學院,本科。
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
基金項目:2023年度江西科技學院思政專項一般項目“高校新媒體平臺思政教育功能研究——以江西省高校為例”(課題編號:232SZYB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