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獨特的階段,其政權(quán)的更迭頻繁程度和所經(jīng)歷的社會秩序動蕩不安的狀況,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在這個時期,從魏晉的分崩離析到南北朝的對峙,政治格局經(jīng)歷了劇烈的變動,各個政權(quán)如同走馬燈般更替,社會結(jié)構(gòu)和人民生活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由于封建割據(jù)的長期存在以及戰(zhàn)爭的連續(xù)不斷,教育事業(yè)呈現(xiàn)出時興時廢的不穩(wěn)定狀態(tài)。但正是因為國家分裂,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人們的思想和精神得到了解放,文化蓬勃發(fā)展,登上歷史新高峰。特別是魏晉時代的玄談與人物品藻,南北朝時代的文學批評的空前發(fā)展和文辭情采的熱烈追求,最具審美教育意義。這些高尚的精神活動的創(chuàng)設(shè)與開展,培養(yǎng)著這個時代人們的文化教養(yǎng)和聰明才智。尤其培養(yǎng)著人們的審美能力,使之空前的發(fā)達。[1]美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極為重要,是培育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者的關(guān)鍵,對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目標具有獨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無處不在,不僅僅只存在于藝術(shù)教育中,自然美、社會美、文學美、人類自身的美等都與美育有著密切的、必然的聯(lián)系。而這些美,都離不開“人”,人是一切審美活動的中心。
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所記載的魏晉士人的言行故事,反映了魏晉時代對人類自身美的追求,在中國美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三十六門,每卷之下又分上下兩部分。魏晉人所尊崇的美育思想,在《德行》《言語》《文學》《品藻》《賞譽》《容止》《排調(diào)》《任誕》《棲逸》等篇章中都有體現(xiàn)。
一、重情愛才,崇尚個性之美
在魏晉年代,社會局勢不穩(wěn),思想觀念紛呈,知識分子們紛紛深入反思生命的真諦,個體的“人格”(自我意識,獨特性)獲得了空前的重視,對于個人生命的重視、認同與推崇成為了該時期文化核心和個人魅力評價的關(guān)鍵。[2]漢朝末期的大動亂,使?jié)h武帝以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局面開始土崩瓦解。隨著統(tǒng)治階層的腐敗加劇,儒學逐漸呈現(xiàn)出繁瑣與虛偽的特征。政治動蕩與頻繁的戰(zhàn)爭使得民眾生活陷入極度困苦之中。統(tǒng)治者們亦經(jīng)歷了流離失所的苦難,現(xiàn)實的殘酷與儒家倡導(dǎo)的“王道”理念相悖,導(dǎo)致民眾對儒學的信仰產(chǎn)生了質(zhì)疑。至魏晉時期,統(tǒng)治階層內(nèi)部矛盾的激化以及西晉的覆滅進一步加劇了儒學的信仰危機。在這一背景下,人們開始反思和探索生命的真實意義,追求個體人格的獨立與自由,從而催生了玄學思想的興起。儒家學派并不否認個體存在的價值,然而其理論體系中,群體與社會的價值被置于個體之上;玄學認可群體和社會的重要性,然而,提出這些觀點的同時,強調(diào)它們不應(yīng)限制個人特質(zhì)的自主成長,更不可抹煞個人自主性的體現(xiàn)。極度突出個體的自由意志與獨立精神,這構(gòu)成了玄學與儒學本質(zhì)上的分歧所在。[3]
有一成語曰:“一往情深”。這個成語便出自《世說新語·任誕》:“桓子野每聞清歌。輒喚奈何!謝公聞之曰: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桓伊聆聽他人清唱之際,總會隨著歌聲呼喚“奈何”!謝安得知此事后,評價道:“子野實在是情深意切,無法自拔?!痹偃纾寒斳骶薏h道而來探望生病的朋友時,遭遇了胡人的侵襲。朋友對巨伯說:“我現(xiàn)在恐怕難逃一死,你快離開這里吧!”巨伯回答道:“我遠道而來是為了探望你,你讓我離開;為了茍且偷生而背棄道義,這豈是我荀巨伯的行事之道?”敵人到來后,對巨伯說:“我軍到來,整個城郡都將淪為廢墟,你是什么人,竟敢獨自留下?”巨伯答復(fù):“我的朋友病重,我不忍心拋下他,寧愿犧牲自己來換取朋友的生機?!睌橙藗兓ハ嘧h論:“我們這些無道之人,竟然闖入了講究道義的國家。”于是他們撤軍返回,整個城郡得以保全。(《世說新語·德行》)荀巨伯不畏長途跋涉的艱辛,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前往探望生病友人的旅途。然而,當他抵達目的地時,卻意外地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危機——胡人軍隊正在攻打這個地區(qū)。面對突如其來的戰(zhàn)亂,荀巨伯并沒有選擇退縮,而是勇敢地面對了這一挑戰(zhàn),展現(xiàn)了深厚友情和無畏精神。朋友對荀巨伯說: “我今天可能沒救了,你快點離開吧!”荀巨伯說:“我遠道來看望你,你卻讓我離開,這種棄義求生的事,哪里是我荀巨伯做的出的! ”胡人攻進城內(nèi),對荀巨伯說: “大軍來到,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 ”荀巨伯答道: “我朋友有病,我不忍丟下他一個人。我愿用我的生命換取他的生命?!焙寺犃T互相說道: “我們這些無義之人,攻進的是有道之國啊?!庇谑蔷统繁x去,這座城池得以保全。
在其他的篇章中,體現(xiàn)魏晉重“情”風尚的故事比比皆是,在這里不多做贅述。在魏晉時期士人的日常存在于生命特質(zhì)中,顯現(xiàn)出一種深邃的悲憫情懷。他們將生命視為至高無上的價值,并對自然及萬物持有超越功利主義的關(guān)懷與深厚情感,充分展現(xiàn)了“一往情深”的人格魅力。
王家宰邀祖約深夜交談,直至破曉都未曾合眼。第二天有訪客到訪,王宰尚未梳洗,略顯疲憊,客人便說:“大人昨晚似乎未曾安寢。”王宰回答:“昨夜與學士暢談,以致忘卻了勞累?!保ā妒勒f新語·賞譽》)王丞相招呼祖約夜晚過來談?wù)?,通宵達旦未曾休息。次日天亮有客人來,王導(dǎo)沒有梳頭就出來見客,面有倦容。客人說:“你昨晚是否失眠了?”王丞相說:“我與祖約清談,忘記了疲勞。”為何他們可以侃侃而談一整晚卻不覺疲累?那必定是因為他們二人對雙方的才情智慧互相欣賞、惺惺相惜。他們在探討、辯論中尋找樂趣,從相互競賽中獲得審美愉悅,大概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就是這樣吧。
桓大司馬下都,問真長曰:“聽聞會稽王言談大有進步,你是否也如此認為?”劉答道:“確實大有長進,但仍屬第二流人物而已。”桓曰:“第一流復(fù)是誰?”劉曰:“正是我輩耳!”(《世說新語·品藻》)桓溫到京城建康后,問劉惔:“聽說會稽王清談進步奇快,真的嗎?”劉惔說:“是有非常大的長進,不過仍舊是二流而已!”桓溫說:“第一流的人又是誰呢?”劉惔說:“正是我們這些人呀!”這種充滿自信、自我肯定、個性洋溢的回答,不是盲目的狂妄自大,不是無視他人、唯我獨尊,而是有著自我意識的覺醒,反映出魏晉人高度重視自我獨立和個性自由。
二、注重容止,欣賞人物之美
在《世說新語》中,“韻”常出現(xiàn)在作者品評人物的故事里?!绊崱边@一概念,它深刻地體現(xiàn)了魏晉時期名士們所特有的個性氣質(zhì)以及精神風貌,蘊含著一種清新脫俗、爽快明朗、自由奔放的美感。人們通常將這種審美情趣稱為“風格雅致”,它不只是表面的儀態(tài)展現(xiàn),更是心靈深處與文化素養(yǎng)的不經(jīng)意展現(xiàn)。所謂“風格雅致”,體現(xiàn)在面對喜事時能夠不動聲色,不與人爭搶,保持一份從容不迫的態(tài)度,同樣也體現(xiàn)在面對困境時能夠無畏挑戰(zhàn),面對變化時能夠保持鎮(zhèn)定自如的神態(tài)。[4]魏晉人對人物美的贊美,可分為三種:容貌形體之美、舉止風韻之美、精神風度之美。與儒家所講究的儀容美要完全服從于禮教法紀不同,這里的美具有獨立的意義,是對儀容純粹的、直接的贊美。
容貌形體之美:裴令公目王安豐:“眼爛爛如巖下電?!迸峥u價王戎:“他的目光炯炯有神,如同巖下的閃電。”王大將軍稱太尉:“處眾人中,似珠玉在瓦石間?!蓖醵胤Q贊王衍:“他處在眾人之中,就好像是珠玉放在瓦礫石塊中間?!庇腥藝@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有人贊嘆王恭的形體容貌美好,說:“清新脫俗,如同春天的楊柳?!?/p>
舉止風韻之美: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被蛟疲骸懊C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鄙焦唬骸帮逡怪疄槿艘?,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憋瞪砀咂叱甙舜?,風度翩翩,形體健美。見到他的人都贊嘆:“他舉止瀟灑柔和,氣質(zhì)清爽飄逸?!庇腥苏f:“他蒼勁有力,好像松林間的颯颯之風,高遠舒緩。”山濤說:“嵇康的為人,好像傲然挺立的孤松,他喝醉的時候,就像是巍峨的玉山要倒下?!敝x車騎道謝公:“游肆復(fù)無乃高唱,但恭坐捻鼻顧睞,便自有寢處山澤間儀?!扁鬃俞蚤L不滿七尺,腰帶十圍,頹然自放。庾敳身高不足七尺,腰帶有十圍粗,卻氣度瀟灑、怡然自得。(以上引文皆出自《世說新語·容止》)
精神風度之美:稽康面對東市行刑之地,面色從容,索要古琴演奏,彈奏起《廣陵散》。樂聲結(jié)束時,他感嘆:“袁孝尼曾想學習這首曲子,我始終吝嗇不肯傳授,如今《廣陵散》已隨我逝去!”有三千名太學生聯(lián)名上書,請求拜他為師,但未被應(yīng)允。文王后來也深感懊悔。(《世說新語·雅量》)嵇康赴法場接受處決時,神態(tài)自若,未有變化,索要了一把琴,演奏了一曲《廣陵散》。曲子結(jié)束后,說:“袁準曾經(jīng)請求我教他這首曲,我當時過于珍惜,堅決不教,如今這《廣陵散》就要滅絕了!”當時,三千名太學生曾上書,請求拜嵇康為師,朝廷沒有答應(yīng)。嵇康被殺后,文王司馬昭不久也感到很后悔。夏侯太初嘗倚柱作書,時大雨,霹靂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無變,書亦如故。賓客左右皆跌蕩不得住。(《世說新語·雅量》)夏侯玄曾經(jīng)靠著柱子寫字,當時大雨滂沱,雷電擊中了他所靠著的柱子,連衣服都被燒焦了,然而他泰然自若,依然寫字。其余賓客和手下都嚇得不輕,站都站不穩(wěn)了。
由此可以看出,魏晉人追求的是不單單是外在的美,而更重視內(nèi)在的品質(zhì)風度的美。人類不僅追求并欣賞美學價值,而且毫無保留地表達自我,遵循內(nèi)心的需求,尊重個性差異,坦率地展現(xiàn)內(nèi)在的欲望與思想,任其自然流露。在美的表象之下,深藏著一種對自我實現(xiàn)的不懈追求,個性的自由張揚,以及對虛偽和矯揉造作的堅決摒棄。這一切展現(xiàn)出的是一種率真和純粹個性的深刻哲學意蘊,它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裝飾,更是一種內(nèi)在精神的體現(xiàn)。
三、放任為達,探尋生活之美
日本詩人大沼枕山有詩云:“一種風流吾最愛,魏晉人物晚唐詩。”魏晉士人的人格、思想、行為擺脫了漢代儒學名教的禮法束縛,極為自信風流瀟灑、不滯于物、不拘禮節(jié)、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士人們好飲酒,談老莊,多特立獨行,又頗喜雅集。在這一歷史時期,士大夫階層孕育并塑造了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文人書法典范,其中涌現(xiàn)了被后人尊崇的書法巨匠——“竹林七賢”。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拘泥于傳統(tǒng)禮法,經(jīng)常聚集于林間,以飲酒高歌的方式表達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展現(xiàn)出一種超脫世俗、風流倜儻的生活態(tài)度。他們所代表的“魏晉風度”贏得了后世眾多知識分子的推崇與景仰。
劉伶習性縱飲,行為不拘,時常在室內(nèi)袒胸露背,遭遇旁人非議。他反駁道:“我把整個宇宙當作我的宅邸,把房屋看作是我的褲子,諸位為何要闖進我的褲子里來!”劉伶曾言:“我視宇宙為我的宅邸,將居所比作我的衣裳,諸位何故闖入我的裳中?”王平子、胡毋彥國等人,均以放縱為超脫,甚至有人不著一縷。樂廣聞之,笑而評道:“聲譽與教化之中,自有歡樂之地,何必至此?”(《世說新語·德行》)王平子、胡毋彥等人都把放蕩不羈當作豁達,有時還會赤身裸體。樂廣笑著說:“名教中自有令人快樂的地方,為什么偏要這樣呢?”這些驚世駭俗的行為哪怕放在當今這個思想開放的現(xiàn)代社會,人們都會覺得無法理解,而劉伶、王平子和胡毋彥等名士卻可以做到旁若無人、若無其事,可見他們真正破除了內(nèi)心的桎梏,達到任我、由我、放我的境界。從儒家道德禮教和正統(tǒng)風俗習慣看,這些士人的行為實在不值得提倡,但是從魏晉時期的大背景和生活語境看,又是可以理解的,他們通過種種荒誕行為來褻瀆、解構(gòu)、顛覆儒教道德,反映的是一種通達、任誕、自由的生活態(tài)度,所謂“越名教而任自然”,其最為出格的言行無外乎如此。[5]
晉文王功德盛大,坐席嚴敬,擬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嘯歌,酣放自若。(《世說新語·簡傲》)晉文王司馬昭功勞與恩德深厚廣大,有他在的地方,座中人都嚴肅莊重,用對待國君的方式對待他。只有阮籍在座上,伸開兩腿坐著,嘯詠歌唱,狂放痛飲,泰然自若。王丞相初在江左,欲結(jié)援吳人,請婚陸太尉。對曰:“培無松柏,薰蕕不同器。玩雖不才,義不為亂倫之始?!保ā妒勒f新語·方正》)王導(dǎo)初到江南,想要多結(jié)識攀緣一些吳地的名士,還向太尉陸玩請求結(jié)成兒女親家。陸玩卻回應(yīng):“這個小土坡呀,長不出松柏高木,香草和臭草呢,也不能放在一個器皿之中。我陸玩雖然不怎么樣,卻也不能領(lǐng)頭做違背人倫規(guī)矩的事?!边@種不畏權(quán)貴、為人處世只遵從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的行事風格和人生態(tài)度,是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反映出士人豁達的胸襟和坦然自若的心態(tài)。
魏晉人的率性豁達,不僅表現(xiàn)在蔑視禮法的行為舉止和超然脫俗的處世方式上,還反映在他們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上。他們的言語風趣橫生、幽默詼諧,富有審美意味。孫子荊年少時欲隱,語王武子“當枕石漱流”,誤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孫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世說新語·排調(diào)》)孫楚年輕時想要隱居,跟王濟說“要枕石漱流”,錯說成了“漱石枕流”。王濟說:“流水能枕嗎,石頭能漱嗎?”孫子荊說:“枕流水是想要把耳朵洗干凈,漱石頭是想要把牙齒磨礪好。”鐘毓、鐘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曰:“可令二子來!”于是敕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zhàn)戰(zhàn)惶惶,汗出如漿?!睆?fù)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zhàn)戰(zhàn)栗栗,汗不敢出?!保ā妒勒f新語·言語》)鐘毓、鐘會小時候就有很好的聲譽了,鐘毓十三歲時,魏文帝曹丕聽說了他們的名聲,便對他們的父親鐘繇說:“可以叫兩個孩子來見我!”于是下令賜見。鐘毓臉上有汗,曹丕問:“你臉上為什么出汗了?”鐘毓回答說:“戰(zhàn)戰(zhàn)惶惶,汗出如漿?!辈茇в謫栫姇骸澳銥槭裁床怀龊??”鐘會回答說:“戰(zhàn)戰(zhàn)栗栗,汗不敢出?!边@樣的對話少不了聰明才智和文化修養(yǎng)和隨機應(yīng)變的能力,在幽默風趣的同時而又不失禮節(jié)、不無道理,側(cè)面反應(yīng)出魏晉人的智慧。
四、寄情山水,鐘愛自然之美
魏晉是中國美學思想大轉(zhuǎn)折的時期,在這個時代的詩歌、繪畫、書法和各種藝術(shù)理論中,無不能找到“山水之美”的蹤跡。探索自然,尋求造化,不再是這一時期名士們游山玩水的主題。五官的享受,審美的舒暢,是秀美山水吸引住名士眼睛的原因。走進自然,親近山水,是魏晉南北朝名士們追求自然之性的表達。詩人張翰“秋風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魚肥”,謝靈運“巖峭嶺稠疊,洲縈渚連綿。白云抱幽石,綠筱媚清漣”,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吳均“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碑嫾易诒吧剿|(zhì)有兒趣靈”,書法家王羲之“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蔽簳x時期的文人學士對山水的熱愛有著獨到的見解,他們將自然景觀視為充滿靈性的伙伴,與之心靈相通。對他們來說,河流、山脈、竹林及池塘充滿了親切感和別具一格的情感。[6]當顧長康自會稽返回時,有人詢問當?shù)氐纳剿L光,他答道:“群峰爭奇,峽谷競速,植被蔥蘢覆蓋其表,猶如云霞蒸騰?!保ā妒勒f新語·言語》)顧愷之從會稽回來,有人向他問起那邊的山川之美,顧愷之說:“那里千萬座山峰、河流爭相比美、奔流,草木茂密,籠罩其上,如彩云霞光般涌動蒸騰?!蓖踝泳丛疲骸皬纳疥幍郎闲?,山川自相映發(fā),使人應(yīng)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保ā妒勒f新語·言語》)王子敬說:“在山陰道的路上走,一路山光水色互相映照,使人目不暇接。到了秋冬交接之際,更令人難以忘懷?!?/p>
總的來說,盡管魏晉文人的有些行為和思想在今天看來是不可取的,但是這個時代所盛行的玄談、人物品藻、文學批評等精神活動所蘊含的美育思想?yún)s是值得學習借鑒的。魏晉名士的率真曠達、超拔脫俗、愛惜個性的情懷,以及對內(nèi)心和天地間自由的尋找,恰恰是這個浮躁的時代所缺乏的東西。正如魏風華先生所言:“灑脫的言行、美好的人格、雋永的智慧、玄遠的深情,魏晉名士做了中國精神史上最具魅力的一次遠行:向內(nèi),他們發(fā)現(xiàn)了心性自由之美;向外,他們發(fā)現(xiàn)了山川自然之美。他們孤獨地站在歷史的云端,前無古人,后乏來者。[7]”
注釋:
[1]聶振斌著:《中國美育思想述要》,暨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2]黃沁茗:《魏晉士人的生態(tài)審美智慧:以〈世說新語〉為例》,《江西社會科學》2013年第9期,16—20頁。
[3]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魏晉南北朝編 下》,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4]胡強:《玄韻 簡約 諧趣——論〈世說新語〉的審美特征》,《廣西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125—128頁。
[5]張澤鴻:《從〈世說新語〉曠觀魏晉士人的生活美學》,《文藝評論》2014年第2期,81—84頁。
[6]陳迎輝:《〈世說新語〉的生存美學》,《文藝評論》2011年第6期,26—29頁。
[7]魏風華:《魏晉風華" 輕松讀懂〈世說新語〉》,《中華書局》2017年版。
梁寶欣 南京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
(責任編輯 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