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小禾
近年來,江蘇省如東縣融媒體中心將紀錄片創(chuàng)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持續(xù)推進,繼《古長江入??谔矫亍帆@中國廣播電視協(xié)會“紀錄·中國”銀牌節(jié)目后,現實題材紀錄片《麥收》獲得了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入選廣電總局“優(yōu)秀國產紀錄片及創(chuàng)作人才扶持項目”優(yōu)秀作品庫;《爺爺的光榮歲月》獲2019-2020年度中國廣播電視節(jié)目獎電視紀錄片初評一等入圍作品;《熊貓俠侶》入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紀錄頻道第4屆單集紀錄片優(yōu)秀節(jié)目展播;《遠山的呼喚》《有一種堅守叫約定》等也在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lián)合會、江蘇省廣電局優(yōu)秀廣播電視節(jié)目評比中獲獎。
紀錄片選題是創(chuàng)作者對客觀事實呈現出來的主題意蘊和展示這一主題的取材范圍所做的最初的價值判斷,包括確定主題、預判內容、設計標題、構思角度、風格模式等。選題是一個思考和判斷的過程,也是最能體現出編導意識和創(chuàng)作主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筆者認為,對于縣級媒體創(chuàng)作人員來說,某一現象、事件、人物是否能成為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選題,需要從多個維度進行思考。
縣級媒體紀錄片的選題范圍主要以縣域內的人物或事件為主,更多的是普通百姓。在確定紀錄片選題時,主創(chuàng)人員既要眼睛向下,更要眼睛向上。
眼睛向上,就是說主創(chuàng)人員要站在全局高度,對選題的價值做出估量和判斷。紀錄片所傳遞的核心價值觀念體現出作品的導向性,創(chuàng)作者應對主流價值觀進行挖掘和呈現,傳遞出正確的價值導向,為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留下真實鮮活、生動翔實的紀實影像。
眼睛向下,即從縣域內的人和事著眼,在人民群眾中尋找選題,讓普通人、尋常事體現應有的價值。圍繞普通人以奮斗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感人故事開展紀錄片題材規(guī)劃,記錄新時代,展現美好生活,[1]這也是當下縣級媒體創(chuàng)作紀錄片的應有之義。紀錄片的核心是講述時代故事,講述這個時代老百姓的故事,時代不是空而虛的名詞,而是由無數個體組成的。如東縣融媒體中心近年來創(chuàng)作的紀錄片,主人公大多是普通百姓,他們中有農民、建筑工人、理發(fā)師,也有麻風病康復者,這些看起來并不起眼的人和事卻與大多數人的生存狀態(tài)相近,不僅體現出濃厚的人文關懷,也拉近了受眾與媒體的距離。普通人的故事與時代變遷、社會發(fā)展緊密相聯(lián),有著深深的時代烙印。
向上看與向下看相結合,往往能發(fā)現和判斷出有價值的選題。2017年8月,編導聽聞如東縣曹埠鎮(zhèn)趙家劇院院長趙亞華計劃赴河北太行山區(qū)的阜平縣創(chuàng)建趙家劇院山區(qū)分院。2011年8月,經營加油站致富的趙亞華就創(chuàng)辦了江蘇省首家純公益鄉(xiāng)村劇院——趙家劇院,每周至少演出一場,觀眾超過10萬人次,7年投入300多萬元,他也因此被評為“中國好人”。編導與其細聊后得知此舉并非一時興起,早在2013年初趙亞華從《新聞聯(lián)播》中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到國家級貧困縣河北阜平縣看望慰問困難群眾的報道,就萌生了建山區(qū)劇院的想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么樣。從這個意義上說,趙亞華千里赴太行山區(qū)開展文化扶貧的行為就顯得尤為可貴。作為媒體人,編導意識到趙亞華到貧困山區(qū)建公益劇院是一個難得的好題材,有責任將建劇院的過程記錄下來。趙亞華建山區(qū)劇院的過程本身就有故事性,他奔波于南黃海之濱的如東和太行山區(qū)的阜平,場景真實生動,畫面直觀感人,很適合以紀實手法記錄。從2017年9月初趙亞華啟程赴河北阜平,到10月初山區(qū)劇院首場演出,再到11月的山村巡回演出,主創(chuàng)團隊用攝像機記錄下了趙亞華在山區(qū)奔波辛勞的全過程。這部題為《遠山的呼喚》的紀錄片先后在江蘇臺國際頻道、黃河衛(wèi)視、學習強國平臺等播出,獲得了中國廣播影視社會組織聯(lián)合會全國縣級廣播電視優(yōu)秀作品二等獎、江蘇省優(yōu)秀電視長紀錄片二等獎、南通市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等獎項。
選準富有價值的紀錄片選題,與編導的政治意識和業(yè)務素養(yǎng)密不可分。創(chuàng)作者應當具備政治意識、大局意識,精準知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了解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的高度主要指精神和思想方面的高度,創(chuàng)作人員有什么樣的高度,片子就有什么樣的高度,決定了其是否擁有推動觀眾去進行思考的更深厚的力量。[2]
不管是直接取材當今生活,還是利用歷史資料匯編,紀錄片重在展示時代精神。創(chuàng)作者在選題時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的眼睛,緊扣當下的熱點話題,選擇那些能夠體現出時代特點的題材。事件、人物不怕小,但一葉而知秋,其故事往往能折射出時代發(fā)展的影子,反映這個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精神。
每一個時期都不缺少熱點話題和熱門內容,熱度越高,關注者就越多。對縣級媒體而言,黨委、政府重點關注和強調的,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就是紀錄片的選題方向。
2020年春節(jié)期間,新冠疫情導致口罩需求激增,口罩機成為疫情防控的重要設備。如東縣某公司技術總監(jiān)徐魏魏帶領團隊自主研發(fā)、緊急轉產口罩生產線,僅用18天時間就研發(fā)并生產出全自動口罩生產線,供貨南通、湖北、浙江、河南等地,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貢獻。如東縣融媒體中心及時派人跟蹤拍攝,短紀錄片《跨界抗疫的“85后”技術總監(jiān)》先后在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江蘇臺城市頻道播出,并引發(fā)廣泛關注。徐魏魏成為敬業(yè)奉獻的典型人物,獲評“江蘇最美抗疫職工”,入選當年“中國好人”榜。
由于縣域范圍有限,尋找到與熱門話題直接相關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作為紀錄片選題并非易事,因此縣級媒體既要從熱點中順勢而上,發(fā)掘熱門之中的群眾期待,也要借勢而為,尋找與熱點問題有關聯(lián)的且能夠引發(fā)人們關注和思考的選題。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康復者雖然不再有傳染性,但疾病造成的身體殘疾卻伴隨終生。如東縣長沙鎮(zhèn)濱海村一處院落,曾經是100多名麻風病康復者的家,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院子里還住著10位80歲左右的老人,他們是最后的麻風休養(yǎng)員。2021年初,如東縣融媒體中心將目光放到這個院落的老人們身上,之所以將麻風病康復者作為選題:一是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以真實影像講述麻風病在新中國成為歷史的點滴片斷,以真實的人和事讓人們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對普通民眾生命健康的高度重視;二是經過現代醫(yī)學努力,麻風病早已不是疑難雜癥,選擇麻風康復者這一題材有助于增強人們戰(zhàn)勝疫情的信心;三是再過一二十年,這些老人離去后麻風病康復者也將成為歷史。講述這一特殊群體的故事,不僅讓人們了解他們的過去和現在,也有助于全社會更多地關愛這些特殊群體。
《最后的麻風休養(yǎng)員》播出后得到社會各界好評,如東縣社科名家陳震說道:“對于既往而言,這是難忘的回顧;對于未來而言,這是獨特的歷史。無論是當下,還是今后,人們都會向你們致敬。因為,你們用真實的鏡頭記錄了這一特殊群體,而且是搶救性的發(fā)掘和呈現?!薄蹲詈蟮穆轱L休養(yǎng)員》只是記錄了一個地方時代變遷中個體的命運,如果將地域放大到全國乃至世界,所展示的就是一個時代最后的詠嘆調。
紀錄片的深度是指主創(chuàng)人員透過人物或事件的平常生活或表面現象,發(fā)掘深藏其中的社會、歷史或時代的深層意蘊與哲理,從而給人以啟迪和感悟。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家庭農場”這一新概念,當年春天,如東縣掘港鎮(zhèn)新豐村農民陶素英就創(chuàng)辦了南通市第一個家庭農場,關注度自然很高,在陶素英領取家庭農場證的當天,省市媒體就進行了相關報道。
編導在采訪陶素英時了解到她轉包的土地分散在200多個地方之后,覺得不能僅僅局限于南通第一個家庭農場這一新鮮事物,更應當看到這個家庭農場即將面臨的問題和矛盾。這一個體的意義在于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江海平原農業(yè)經營的特點,土地比較零散,不便于耕種收獲。編導思考再三,決定用紀錄片的形式將宏觀背景與個體的生產生活結合起來呈現。
這部紀錄片呈現了陶素英家庭農場麥收過程的艱難與不易,專家評價說這部紀錄片不僅關注了時下的熱點,更在于冷靜思考,挖掘到了家庭農場發(fā)展中的深層次問題,為家庭農場的健康發(fā)展提供了一個樣本。陶素英只是一個文化水平不高,說起話來甚至有點粗俗的普通農村婦女,但她是蘇中地區(qū)千萬個農民的縮影,人們從她身上了解到農村農業(yè)的走向,了解到農民的艱難。
RH陰性血,俗稱熊貓血,獻血志愿者也被稱為“熊貓俠”。2022年初,編導得知“南通稀有血型之家”志愿者的線索。近500名成員中大多是普通勞動者,編導選取其中一對“熊貓俠”夫妻作為主要人物,其他志愿者圍繞這對夫婦展開。這對夫妻一位是理發(fā)師,一位是水電工,兩人先后為江蘇及周邊省市患者獻血7000多毫升。通過預采訪,編導了解到這對夫妻最初獻血不是出于幫助他人,而是為了家人和自己,后來獻血目標是拿到“三免證”。現在,他們有了知名度,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尊重,獻血已經成為奉獻社會、自我價值實現的自發(fā)行為。紀錄片在講述稀有血型志愿者奉獻他人故事的同時,也真實記錄了主人公從“為自我獻血”到“獻血是自我價值實現”的價值變化,呈現了普通百姓人心向善的本質,彰顯了社會主流價值。
同一個題材,同樣的生活狀態(tài),呈現角度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這就要求創(chuàng)作者用多角度分析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對題材加以觀察和表現。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編導將目光放到老紅軍邱榮林身上。邱老是南通市最后一位老紅軍,以邱老為主人公做一部紀錄片可謂恰逢其時。它的價值不僅在于為歷史留存老紅軍珍貴的影像資料,還在于呈現出的紅軍精神是這個時代的精神瑰寶。但有兩個問題,一是故事如何展開。邱榮林老家是福建省永定區(qū),他13歲時參加閩西紅軍,1938年閩西紅軍改編為新四軍北上抗戰(zhàn),因為多次負傷,一直沒有能夠回到家鄉(xiāng),所以他十分想看到老家永定的變化,但97歲的老人有傷病在身,千里奔波顯然不可能。邱老孫子邱添很想替爺爺圓夢,于是編導決定采用多元視角的敘事結構。邱添到祖籍永定是一條故事線,邱榮林13歲時在老家參加紅軍、隨部隊北上抗戰(zhàn)是一條故事線,少年時期到青年時期的邱榮林有著怎樣的心路歷程是本片所要著力表現的,而1992年出生的邱添從當代青年的角度理解爺爺的青春歲月也是紀錄片所要呈現的內容。第二個問題是邱老嘴部受過傷,語言表達不清楚,于是編導決定讓邱添作為故事的講述者,輔之以邱老的講述。主創(chuàng)人員跟隨邱添,從閩西紅軍戰(zhàn)斗過的福建龍巖,到南方8省紅軍游擊隊北上抗日集中整編地安徽巖寺,再沿著新四軍東進路線,一路尋找邱老所在部隊的戰(zhàn)斗足跡。這部紀錄片不僅獲得了全國、省級獎項,還被多家新四軍紀念館收藏。
若在視角上取得突破和創(chuàng)新,地方性選題也會引發(fā)更大區(qū)域人們的關注,古長江入??谧冞w就是一個很多人關注的選題。編導到南京大學采訪中科院院士王穎,請她談如東縣洋口深水港的開發(fā),采訪過程中王穎院士提到洋口港深水道航是3萬年前的古長江入海口。了解完洋口港的相關內容后,編導又向她了解古長江入??谑窃趺窗l(fā)現、認定的,王穎院士認真回答了這些問題。在此基礎上,編導查閱了《揚州府志》《后漢憶·郡國志》《中國歷史地圖集》《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等史料,了解到包括日本遣唐使從如東登陸,如皋丁堰至洋口港一線曾經發(fā)現過古沉船、瓷器,近一百年間如東地下有一條古河道的證據多次被發(fā)現等資料,由此萌生了創(chuàng)作一部紀錄片記錄古長江入??谧冞w的想法。
時任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主編朱賢亮點評說,人們只知道長江入??谠谏虾:徒K交界的地方,沒想到3萬年前是在如東這個地方,這部紀錄片通過科學論證和翔實的史料,給了人們新的知識點,更新了人們對長江的認識。令人欣喜的是,《古長江入海口探秘》獲得了中國廣播電視協(xié)會主辦的第三屆“紀錄中國”銀獎。
紀錄片創(chuàng)作受制于多個因素,同樣的選題,不同的編導、攝像,做出來的片子會大相徑庭,資金、設備也是影響紀錄片質量的重要原因。央視、省臺以及實力雄厚的專業(yè)公司,一部紀錄片投入動輒以百萬、千萬元計,這對于專業(yè)人才匱乏、經費緊張的縣級媒體來說是無法相比的。因此,縣級媒體在創(chuàng)作紀錄片時必須正視不足,揚長避短,多途徑尋找化解辦法。
一是多看優(yōu)秀紀錄片,多讀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相關文章。創(chuàng)作者在確定《熊貓俠侶》選題時,覺得導演介入的反身模式比較合適,但大家對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比較陌生,于是找來了《龍哥》《房東蔣先生》等反身模式代表性紀錄片,反復觀摩學習,受益匪淺。
二是尋求專家學者的指導幫助。近年來,如東縣融媒體中心紀錄片創(chuàng)作團隊與多位專家學者建立了較為緊密的聯(lián)系,也獲得了不少幫助。《熊貓俠侶》選題確定過程中,湖南廣播電視臺金鷹紀實頻道副總監(jiān)黃彩良就給予了精心指導。
三是爭取上級部門資金扶持。近幾年間,如東縣融媒體中心每年都有紀錄片選題獲得市縣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作品扶持、重點文藝精品作品扶持、原創(chuàng)藝術精品獎勵補助等。這些資金不僅解決了重點紀錄片拍攝經費,還添置了部分拍攝制作設備。
四是多做短紀錄片和微紀錄片。相對于長紀錄片,短紀錄片、微紀錄片投入較少,創(chuàng)作周期短,且手機也可以拍攝,適合新媒體傳播,如東縣融媒體中心在創(chuàng)作短紀錄片的同時也創(chuàng)作了多部適合新媒體傳播的微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