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借助語料庫,本文對比分析了內(nèi)地和香港高校官網(wǎng)中校長致辭的語步結(jié)構(gòu)與用詞特征。研究發(fā)現(xiàn),在語言特征上,兩者均以陳述語氣為主;但內(nèi)地高校的校長致辭比香港高校的校長致辭更多使用第三人稱作主語;通過主題詞分析發(fā)現(xiàn),內(nèi)地與香港高校校長致辭的話語策略運用也存在差異。上述差異是由不同的社會文化語境所致,主要受語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
關(guān)鍵詞:語料庫分析;校長致辭;社會文化語境
作者簡介:姚柳池(1994-),女,陜西咸陽人,陜西工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語語言學與應(yīng)用語言學。
校長致辭作為一種高校機構(gòu)話語,是各高校進行對外宣傳的有效手段,主要內(nèi)容包含對學校發(fā)展現(xiàn)狀、歷史沿革、榮譽成就及辦學理念等方面的介紹,具有身份建構(gòu)、招生宣傳等鮮明的交際功能。本文基于自建語料庫,對內(nèi)地和香港高校發(fā)布在官網(wǎng)的校長致辭的語言特征進行了對比分析,并探究了差異的成因。
一、人稱代詞的運用
“our”是內(nèi)地和香港各高校校長致辭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代詞。使用頻率第二高的是與地方概念相關(guān)的“university”?!皁ur”后面的詞涉及地點、人物和學習,這一點內(nèi)地與香港高校的校長致辭相似。
另一個不同之處在于,香港高校的校長致辭涉及未來計劃的話題時,使用了“vision”“mission”“goal”等詞,而這些詞在內(nèi)地高校的校長致辭中很少見。這些異同可以反映不同高校的不同教育理念。最常被提及的詞是反映最大關(guān)注度的詞。內(nèi)地和香港高校的校長致辭中頻繁使用表示人物、地點和研究的詞匯,這表明這些高校都重視教育的三個方面。但在具體詞語運用上仍存在一些差異,最明顯的就是“country”一詞的使用?!癱ountry”一詞在內(nèi)地高校的校長致辭中,不僅是一種特殊用法,也是一種典型的搭配,用來表達大學在整個國家的定位和目標。而在香港高校的校長致辭中卻找不到這種表達。這種差異主要是由內(nèi)地和香港所處的兩種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導(dǎo)致的。內(nèi)地大多數(shù)高校是由政府創(chuàng)辦和管理的,因此高校教育強調(diào)對國家或政府的綜合效能。受與中國大陸不同的教育制度和社會文化的影響,香港的高校更強調(diào)學生的發(fā)展,在提到教育收益的接受者時,他們使用“society”而不是“country”。
詞頻效應(yīng),即語言中高頻的單詞比低頻的單詞更容易被識別,是視覺單詞識別實驗中最可靠的發(fā)現(xiàn)之一。正因為如此,這種差異可能是刻意造成的。作為大學教育理念的宣傳途徑,校長致辭不僅表達了個人的感受和觀點,而且代表了整個學校。此外,Bhat指出第一人稱比第二人稱更突出。因此,在校長致辭中,使用第一人稱,作者可以方便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信息。
例1:Peking University utilizes its traditional strengths in the natural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to make further progress in engineering, Applied sciences, education, and numerous other interdisciplinary fields of study, resulting in the marked improvement of Peking University's academic disciplinary system. (北京大學官網(wǎng)“校長致辭”)
例2: I look forward to exploring, as a community, the opportunities we already have and those that we can newly create. Together, we can stride confidently into the future, with HKU making ever-greater contributions in education, research, leadership and public engagement, locally and globally.(香港大學官網(wǎng)“校長致辭”)
此外,內(nèi)地高校的校長致辭中很少出現(xiàn)第二人稱代詞,而香港高校的校長致辭中使用第二人稱的相對頻率為13.7。正如Kashima所指出的那樣:“在話語中省略第二人稱代詞會削弱說話人的重要性?!毕啾鹊诙朔Q代詞,內(nèi)地高校的校長致辭中更喜歡使用“its”和“it”。因此,在新生歡迎信中,內(nèi)地高校似乎更多地展示了自己的背景和成就等信息,而香港高校則更多地提及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在香港,“you”在新生歡迎信中通常與動詞“see”“expect”和“invite”搭配,給學生一種被邀請去大學的感覺。“your”常與“dream”“study”“college life”搭配,展現(xiàn)出一幅美麗的大學圖景,吸引學生。內(nèi)地高校更傾向于展示其強大的學術(shù)背景來吸引學生就讀。
二、主題詞的使用
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university” 作為主題詞在內(nèi)地高校校長致辭中出現(xiàn)頻率遠遠高于在香港高校校長致辭中的出現(xiàn)頻率。從深層次來看,內(nèi)地高校校長致辭中的“university”通常指“University has followed its motto”“University make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和 “the university has also promoted”,而在香港高校校長致辭中,“university” 則是遵循不同學校的名稱。并且香港高校校長致辭中通常用“We”指代學校,而內(nèi)地高校校長致辭中則直接使用“university”。當“university”一詞頻繁出現(xiàn)時,這個詞是相當中性和客觀的。從學校角度來看,校長似乎是在以第三人的視角,官方而正式地介紹一所大學。而頻繁使用“we”,可以使讀者感受到校長是學校的一員。內(nèi)地高校的校長傾向于用“The university has”“It has” 或者“the teaching committee has”等表達。而香港高校校長都喜歡用“we have”這一表達。這種差異體現(xiàn)出校長不同的自我定位和講話風格。大多數(shù)內(nèi)地高校將“校長致辭”定位為莊嚴的、客觀的,代表整個學校的官方形象。然而,香港高校的校長傾向于將自己定位為學生的朋友,因此他們與學生坦誠交流。高頻率地使用“we have”讓校長和學生之間產(chǎn)生了親密感,拉近了他們之間的距離。
主題詞“research”的使用頻率也顯示出內(nèi)地和香港高校校長致辭的不同。內(nèi)地高校的校長致辭中,“research”的使用頻率遠高于香港高校的校長致辭。這一高比率表明,內(nèi)地的高校比香港的高校更注重研究。在內(nèi)地高校的校長致辭中,“advanced”“cutting-edge”和 “significant” 等詞被用來描述“research”。通過使用這些詞語來凸顯一流大學的地位,并呈現(xiàn)出高質(zhì)量教學和強大的師資力量。香港的高校更傾向于提供與“research”有關(guān)的信息,如“research development”“research culture” 和 “problem-based research”,這些短語更客觀。此外,“student”的出現(xiàn)頻率也存在差異。相對頻率分別為7.5和5.07。一個詞的頻繁重復(fù)意味著文本對它的關(guān)注程度更高,“student”在香港高校校長致辭中使用比例更高,說明它的內(nèi)容更傾向于以學生為中心。
例5:Especial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Nanjing University has seized the historic opportunity and gained vitality. Maintaining a good momentum in teaching, research, social service as well as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ranks among the top of China's universities. (南京大學官網(wǎng)“校長致辭”)
例6:Bearing in mind our motto “To learn and to Apply, for the benefit of mankind”, PolyU takes pride in offering a wide range of quality programmes which nurture graduates who are critical thinkers, effective communicators, innovative problem solvers, lifelong learners and ethical leaders. We also have a long-established research culture which supports our academics in conducting research that has impact and practical value. (香港理工大學官網(wǎng)“校長致辭”)
三、差異成因分析
高校官網(wǎng)上的校長致辭相當于歡迎信,為學生提供“角色準備”。Orlinsky將“校長致辭”的定義歸納為兩個概念:第一個是“期望澄清”;第二個是“目標共識”。
香港高校的校長致辭中“welcome”一詞的使用,很好地體現(xiàn)出歡迎意味。一方面,校長把學生視為尊貴的客人。另一方面,“目標共識”可以從“歡迎”的一致性中觀察到。例如,“You are most welcomed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our core values, development and achievements.” 。而內(nèi)地高校的校長致辭中很少提到“welcome”一詞。這種差異可能是由于對“Who are the customers of higher education?” 的不同看法造成的。內(nèi)地高校都認為學生是高等教育的“achievement”,“學生就像通過測試、評分的過程轉(zhuǎn)化為既定的成就”。然而,香港高校將學生定位為“customer”,并試圖通過表達大學能為學生提供服務(wù)和幫助來宣傳大學。
四、結(jié)語
本文借助語料庫分析了內(nèi)地和香港高校的校長致辭在語言特征上的異同。研究發(fā)現(xiàn),內(nèi)地高校的校長致辭較多使用第三人稱主語,意在建立學校的權(quán)威群外身份,相較于香港高校的校長致辭更為客觀和官方;而香港高校的校長致辭更傾向于使用第二人稱代詞,營造出一種親切的、 口語化的交際氛圍。二者差異主要是不同的社會文化語境所致,并受到社會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Bhat D N S. Pronoun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Kashima E S, Kashima Y. Culture and language: The case of cultural Dimensionsand personal pronoun use[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98(3):461-486.
[3]Kuno S. Subject, Theme and the Speaker's Empathy: A Re-examination of Relativization Phenomena[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6.
[4]Orlinsky D E, Grawe K, Parks B H. Process and outcome in psychotherapy: noch einmal[M]. New York: Wiley,1994.
[5]Sirvanci M. Are students the true customers of higher education?[J]. Quality Progress, 1996(29):99-102.
[6]Stemler S. An overview of content analysis[J]. Practical assessment, research & evaluation, 2001(17):137-146.
[7]Taft M. Recognition of affixed words and the word frequency effect[J]. Memory & Cognition, 1979(4):263-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