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三層級閱讀教學”理論,按照釋義、解碼、評鑒三個層級對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進行整體教學設計,可以設計“概括文意,歸納讀法”“理思品文,賞析寫法”“遷移與運用”三個學習任務使教學聚焦于三個層級教與學的核心要素,在單元整體設計的基礎上實現(xiàn)學習過程的逐級進階,在三個任務的設計中貫徹“現(xiàn)象、概念、原理”的邏輯關系的感知、分析、運用,進而達成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教學的層級進階,促成學生語文知識、能力、核心素養(yǎng)的優(yōu)化升級。
【關鍵詞】三層級閱讀教學;進階教學;單元整體設計;思辨性閱讀
一、學習目標
1.把握說明對象及其特征,理解課文傳遞的科學概念與科學思維,歸納事理說明文的閱讀方法。
2.單篇閱讀,梳理課文中事實、概念間的推導過程,領會作者行文思路之妙。
3.互文閱讀,比較單元內不同課文的風格特征,并能借助資料、借鑒所學的說明思路和方法,介紹一個新的科學概念或原理。
二、教學進程
(一)任務一:概括文意,歸納讀法
1.勾畫批注,概括每篇課文各自介紹了哪些現(xiàn)象(事實)、概念、原理,填寫表格,并判斷作者的說明重點。
學生自讀,分析交流,教師總結歸納,完成表1。
小結:作者的說明重點是“原理”,因此這類說明文叫作事理說明文。
2.反思提升:你是怎么讀出這些內容的?可以總結出什么閱讀的方法技巧嗎?(小組研討,代表發(fā)言,全體補充,教師總結)
(1)審視標題
幾篇課文的標題雖然都沒有直接點明說明對象,但是都與說明對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大自然的語言”和“時間的腳印”都是運用修辭手法對說明對象進行形象化表達,只要找到本體,自然就能明確課文的說明對象?!洞笞匀坏恼Z言》在前兩段列舉了大量的“大自然的語言”后,在第三節(jié)直接闡釋“這些自然現(xiàn)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稌r間的腳印》里先說“時間是沒有腳的……到哪里去找時間的蹤跡呢?”,然后用銅壺滴漏作類比,設問“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再告訴讀者巖石怎樣記錄時間。
《恐龍無處不有》《被壓扁的沙子》兩篇的題目很有趣,看起來都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但細讀后可以發(fā)現(xiàn),“恐龍無處不有”和“被壓扁的沙子”是闡明文中事理的關鍵證據(jù)?!翱铸垺苯忉屃说刭|學問題,“沙子”解釋了恐龍滅絕的有關問題,使課文富于轉折和發(fā)現(xiàn)之妙。
(2)審思獨句段
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自讀課文后面的“閱讀提示”進行讀法研究。如《時間的腳印》文后的“閱讀提示”:大量獨立成段的單句,有提示重點內容、標示層次結構等作用,使文章脈絡清晰,便于理解。這個提示指導學生找出文中所有獨立成段的單句,分類并歸納其作用。如“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這句話將文題的比喻直接化為問題,激發(fā)了讀者的好奇心,并明確地提示了下文內容。課文中介紹巖石破壞過程的幾個段落,都通過單句有效地引出下文,使行文思路連貫流暢?!敖?jīng)過長期的重壓和膠結,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巖石”一句很好地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一方法在其他課文中也同樣能看到,如《大自然的語言》中“物候現(xiàn)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呢?”一句單獨成段,提示下文就影響因素詳細展開說明。
此外,與其他類型的文本類似,每篇課文的開頭或者結尾段也往往是關鍵語段,常常直接揭示說明對象及其特征,學生在閱讀時同樣要予以關注。
(3)審查標志詞
很多時候,文本中的邏輯關系也可以通過詞語加以表現(xiàn)。因此,學生在閱讀時還要有意識地關注表達邏輯關系的數(shù)量詞、連詞等標志詞。
比如《大自然的語言》中,介紹物候現(xiàn)象來臨的四個決定因素時,作者使用了“首先”“第二個”“第三個”“此外”等詞語表示四個因素之間的關系;《恐龍無處不有》和《被壓扁的沙子》中都使用了“因此”和“那么”提示結論性語句。還有“例如”“比如”“好比”這樣的詞語,通常提示的是后面的文字是舉例子,而這些例子想要表達的觀點一般要往前文去尋找。
(二)任務二:理思品文,賞析寫法
1.任選一篇課文,思考推敲:作者是怎樣把現(xiàn)象、概念和原理聯(lián)系起來,一步步揭示說明中心的?請用簡短的文字或以表格的形式進行總結。(以《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為例)
被壓扁的沙子
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有兩大假設——“撞擊說”和“火山說”。由于斯石英有高壓形成、高溫分解的特性,可以在撞擊的高壓中形成但不能在火山爆發(fā)后保存,因此當我們在恐龍滅絕的巖層中發(fā)現(xiàn)斯石英后則強化了撞擊說而弱化了火山說的說服力。這是地質學的發(fā)現(xiàn)對古生物學產(chǎn)生的影響。
經(jīng)過分析,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的闡述遵循了嚴密的邏輯鏈條,這使得他們給出的結論嚴謹可信,具有說服力。同時也告訴教師不能囿于單一學科的視野,要學會跨學科思考,嘗試進行綜合教學。
2.提問:《大自然的語言》中,在說明“經(jīng)度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時先舉例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的大連,再將緯度相差無幾的濟南和煙臺作比較,這樣闡述有什么講究?
將緯度更低的大連與北京相比,是從經(jīng)緯度的因素進行考慮,如果處于南邊的大連其春天物候現(xiàn)象的來臨都要比北京來得晚一些,就證明了這種差異肯定不是緯度因素造成的,進而避免了緯度因素的干擾,強化了經(jīng)度因素的影響,在因果邏輯上有增強說服力的效果。這一例子之后接著濟南和煙臺的對比也就順理成章了,很好地說明了近海地區(qū)的春天通常會比同緯度的內陸來得遲些。
由此可見,舉例子可以讓觀點更有說服力,但例子的選擇要典型,要注意控制好其他變量,避免干擾觀點的真實性。
3.舉例說明:除了要有嚴謹?shù)倪壿嬎悸?,恰當?shù)恼Z言表達也是讓抽象的原理變得容易理解的重要條件,請閱讀課文后舉例說明。
①幾篇課文的標題,或形象,或有趣,或概括性強,都能夠簡短凝練且吸引讀者;②《大自然的語言》中前兩段描繪四季變化中的物候現(xiàn)象,寫得生動有趣;③《阿西莫夫短文兩篇》中,“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二氧化硅(即非常純的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tài),但誰愿意這樣做呢?”的語句通俗形象;④“特別是刮風沙的時候,就像砂輪在有力地轉動,巖石被磨損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這類描述,將抽象的事理以非常生活化的形式表達出來,便于讀者理解和接受。
同時,學生之前學習事物說明文時已經(jīng)掌握的通過翔實確切的數(shù)字和表示程度、范圍的副詞使得說明更具體準確,在該次教學的課文中也時有體現(xiàn)。
(三)任務三:遷移與運用
1.《大雁歸來》的表達側重點與其他三篇課文不一樣,你能說說區(qū)別在哪里嗎?
提示:關注文中現(xiàn)象、概念、原理所花的筆墨,作者寫作的側重點和詳略安排。
小結:與其他篇目不同的是,《大雁歸來》的筆墨更多地側重在對現(xiàn)象的描寫上,以觀察者的視角記錄了大雁歸來時降落、棲居、夜宿的行為動作,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大雁的生活習性,以抒情的文學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絢麗多彩,如歌如訴地抒發(fā)了崇尚自然的情趣。這種表達特點體現(xiàn)出知識性散文的文體特征,使其與其他三篇課文呈現(xiàn)出不同的表達風格。
2.最近人工智能ChatGPT引爆全球,請查找資料,寫一篇文章來介紹相關知識??梢苑抡铡洞笞匀坏恼Z言》從現(xiàn)象到概念、原理依次進行介紹,也可以仿照《時間的腳印》介紹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歷史,或者像阿西莫夫那樣關聯(lián)不同學科進行講解,又或者像《大雁歸來》那樣用生動的描寫闡發(fā)你的哲學思考。
三、設計反思
該單元的幾篇課文在文體上都屬于說明文,與八年級上冊教學過的《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蟬》《夢回繁華》不同,不再是介紹某一個或某一類事物,而是介紹某一現(xiàn)象背后的科學道理,所以稱為事理說明文。因此,該單元的學習重點不能僅僅停留在說明對象、說明方法等具體知識上,還要關注文本建構的科學性和邏輯性。如果根據(jù)文體和思路特征進行區(qū)分,事理說明文可以算作議論類語篇中的闡釋類語篇[1],所以該單元的教學可以納入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進行教學設計。
單元中《大自然的語言》《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時間的腳印》三篇科普文的文體特征一致,可以統(tǒng)一組元展開整體教學?!洞笱銡w來》由于文體特征與其他課文差異較大,加之《教師教學用書》中也說對于該篇的文體不必過于拘泥,可以留給學生做單篇自讀。
“三層級閱讀教學”理論對單元整體教學的結構化和層級進階有指導意義。該理論將教學解讀分為釋義、解碼和評鑒三個層級,可以讓學生拾級而上[2]。還可進一步細分為語言文字感知力、文本內容理解力、文本藝術特點欣賞力、文本思路結構分析力、文本審辨批評力、文本遷移再創(chuàng)力六個思維和能力層次[3]。
其中的釋義層包含兩個層級,第一級是讀懂文本的內容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第二級是掌握讀懂文本的策略和方法。在完成第一層級任務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閱讀過程進行反思,發(fā)現(xiàn)和歸納釋義的方法與策略,幫助學生從讀懂這一篇到讀懂這一類,進而真正提升閱讀素養(yǎng)。
通過閱讀,學生感知文本的言說對象,知曉關于物候學、生態(tài)學、氣象學的一些基本原理及關聯(lián)知識,對于地質學、古生物學、板塊漂移學說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訓練了語言文字感知力。教師通過提供閱讀支架,引導學生關注文中的現(xiàn)象(事實)、概念、原理,為后文訓練學生的思維力做好鋪墊,同時通過反思總結以提升其語言文字理解力,學會從語言表達形式的層面迅速理解表達內容的技能和方法,得出“審視標題、審思獨句段、審查標志詞”等讀懂說明文的方法。
在解碼層面,教師要幫助學生欣賞品讀說明性文本背后的科學性和邏輯性,領會求真、嚴謹?shù)目茖W精神,以比較、推斷、質疑、討論等方式梳理現(xiàn)象、概念、原理及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評價,如此才能領會作者行文之妙并訓練學生的思辨性思維。
評鑒層的教學一方面讓學生對單元內的幾個課文進行互文比照,發(fā)現(xiàn)其同質特征,鞏固前兩個層級的學習;另一方面,也要對其特征進行反思轉化,借鑒到自己的寫作中來,用掌握的方法科學地表達知識和原理,解釋新的現(xiàn)象。
正如黃偉教授說:“所謂教學進階,就是通過教的一方進階式的教學設計和組織展開,讓學的一方能夠圍繞某一主題或核心概念展開清晰的階梯化的學習序列,使其在知識、能力、品格和素養(yǎng)等方面得以優(yōu)化和升級?!保?]教師在設計單元教學時,應由表層的語言教學深入到深層的思維邏輯,解剖文本的機理、結構、機關、奧妙。如此才能讓學生不僅讀懂文本,還讀透了文本。
參考文獻:
[1]陳罡. 指向說理類寫作的“議論文三要素”知識重構[J]. 語文建設,2023(9):25-29.
[2]黃偉. 教學解讀與閱讀能力發(fā)展層級簡論[J]. 學語文,2019(1):4-8.
[3]黃偉. 專業(yè)地教語文 教專業(yè)的語文:“三層級閱讀教學理論”問與答(二)[J]. 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1(6):14-15,21.
[4]黃偉. 追求閱讀教學內容結構化,促成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進階發(fā)展[J]. 中學語文教學,2022(8):4-9.
(責任編輯:朱曉燦)
【作者簡介】陳林,高級教師,南京市秦淮區(qū)初中語文學科帶頭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
【基金項目】江蘇省“十四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創(chuàng)意表達:初中語文讀寫融通教學的實證研究”(B/2022/03/29),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四期課題“走向深度教學:‘三層級閱讀教學理論的應用研究”(2021JY14-L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