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究下肢康復機器人輔助訓練對腦梗死偏癱患者恢復情況的影響。方法:納入2020年12月—2023年12月鹽城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腦梗死偏癱患者80例,按抽簽法將其分成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40例,對照組行常規(guī)康復訓練,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chǔ)上行下肢康復機器人輔助訓練。對比兩組患者肌力、肌張力、運動功能、步行功能、平衡能力、跌倒發(fā)生情況、吞咽功能、生活質(zhì)量。結(jié)果:干預后,兩組患者肌力、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評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評分、Berg平衡量表(BBS)評分、中文版吞咽功能評估量表(GUSS)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分、腦卒中影響量表(SIS)各項評分均升高,肌張力降低,且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肌力、FMA評分、FAC評分、BBS評分、GUSS評分、ADL評分、SIS各項評分更高,肌張力更低(Plt;0.05)。結(jié)論:對腦梗死偏癱患者,下肢康復機器人輔助訓練能改善患者的關(guān)節(jié)肌力及肌張力,增強運動功能、步行功能及平衡能力,改善吞咽功能與神經(jīng)功能,提高生活質(zhì)量。
關(guān)鍵詞 腦梗死;偏癱;下肢康復機器人;康復訓練;運動功能;步行功能;平衡能力
中圖分類號 R493 R74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7721(2024)06-1105-06
Effect of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assisted training on the recovery of hemiplegic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CHEN Zhiqin, WANG Fang, WANG Rui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Yancheng Third People’s Hospital, Yancheng 224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assisted training on the recovery of hemiplegic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80 hemiplegic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Yancheng City from December 2020 to December 2023 were includ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tudy group using the lottery method,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hile the study group received the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assisted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Muscle strength, muscle tone, motor function, walking function, balance ability, fall occurrence, swallowing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muscle strength, 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 score, 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 (FAC) score, Berg balance scale (BBS) score, gugging swallowing screen (GUSS) scor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 score, stroke impact scale (SIS) score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improved, while muscle strength and tension were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muscle strength, FMA score, FAC score, BBS score, GUSS score, ADL score, and SIS scores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and muscle tension was lower (Plt;
0.05). Conclusion: For hemiplegic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the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assisted training can improve the joint muscle strength and muscle tone, enhance the motor function, walking function, and balance ability, enhance the swallowing function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Hemiplegia;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Motor Function; Walking Function; Balance Ability
腦梗死是由于腦部的血液循環(huán)障礙導致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而發(fā)生軟化、壞死,為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病變,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輕者預后良好,嚴重者危及生命。據(jù)統(tǒng)計,全球新發(fā)腦梗死病例1370萬例,中國新發(fā)腦梗死551萬例,占全球的40%,該病有較高的致殘率與致死率,對國民健康造成極大威脅[1]。偏癱是腦梗死患者發(fā)病后常見的一種功能障礙,偏癱早期患側(cè)肢體肌張力減退,不利于產(chǎn)生分離運動及建立正常的運動模式,若未及時進行康復訓練,則會引起肢體伸肌痙攣,加重致殘程度,影響患者預后[2]。下肢康復訓練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中的作用極大,既往多采用步行能力訓練、站立平衡訓練等手段,常規(guī)康復訓練通過訓練患者的步態(tài)、平衡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與平衡能力,但效果不明顯,且缺乏必要的反饋練習,極易形成不良的步態(tài)[3]。下肢康復機器人是一種智能下肢反饋康復訓練系統(tǒng),能將運動模式、視覺反饋相結(jié)合,從而觸發(fā)下肢運動功能,使患者重獲行走功能,有較高的應用價值[4]。為進一步探討下肢康復機器人輔助訓練對腦梗死偏癱患者恢復情況的影響,本研究選擇80例腦梗死偏癱患者進行分析?,F(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2月—2023年12月鹽城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腦梗死偏癱患者80例。納入標準:①參考《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5]確診為腦梗死偏癱;②均為初次發(fā)??;③年齡40~70歲;④腦梗死病程lt;3個月;⑤單側(cè)偏癱,偏癱病程lt;2個月;⑥偏癱肌力分級3~5級;⑦生命體征穩(wěn)定;⑧有清晰的意識,可配合康復訓練;⑨對本研究知情且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惡性腫瘤疾病者;②有神經(jīng)肌肉疾病/骨關(guān)節(jié)疾病/下肢骨折者;③有嚴重肝腎、心肺功能疾病者;④顱腦外傷導致的偏癱者;⑤血糖、血壓水平不穩(wěn)定者;⑥下肢深靜脈血栓者;⑦重癥感染者;⑧嚴重認知障礙,無法配合康復訓練者。按抽簽法分成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4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康復訓練。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1周后,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訓練前詳細講明訓練的原因、目的、內(nèi)容及注意事項,主要訓練內(nèi)容包括良肢位擺放、體位轉(zhuǎn)換、坐位平衡、日常生活事項練習等。①被動活動:對患者肢體功能進行評估,指導患者良肢位擺放,5次/組,2次/天。第2 d開始定時協(xié)助患者進行翻身、舉臂、抬腿等床上練習,每次20 min,2次/天。②坐起、站立訓練:根據(jù)患者身體恢復情況,協(xié)助其進行坐起與站立練習,每次30 min,2次/天。待患者病情逐漸好轉(zhuǎn),適當增加訓練的時間與強度,起初坐起角度60°為宜,隨著訓練難度的不斷提高,將坐起角度調(diào)整為90°。再循序漸進地進行站立訓練,若開始站立困難,可于床邊進行雙腿下垂練習。
③主動運動:根據(jù)患者身體恢復情況及耐受程度,指導并協(xié)助進行站立及邁步訓練、上下臺階練習、單腿負重練習等,每次45 min,2次/天。④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為盡早使患者接觸社會活動,依據(jù)患者患肢恢復情況,對其肢體活動進行對應的調(diào)整,逐漸使各關(guān)節(jié)的活動范圍恢復至正常。站立時練習左右搖擺能力,并逐漸將重心轉(zhuǎn)移至患肢一側(cè),鼓勵并協(xié)助患者進行洗手、梳頭、洗漱、穿衣等日常生活項目的練習,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后可由其自行完成。⑤吞咽功能訓練:于每日清晨/晚餐前指導患者進行發(fā)音練習,起初練習“你”“我”“他”等單音單字讀音,逐漸過渡至練習詞語、短語、長句。于每日三餐前進行舌肌、咀嚼肌運動,每次5 min。若患者無吞咽反射,可先進行肌肉按摩,用濕棉簽對患者的軟腭、咽喉壁組織進行刺激,促進吞咽反射??祻陀柧氝B續(xù)5次/周,共訓練8周。
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chǔ)上行下肢康復機器人(Walkbot-GS,湖南艾米特醫(yī)療設(shè)備集團有限公司)輔助訓練。指導患者采取坐位,依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靴子”,穿戴在患者的足、踝、小腿位置,將“靴子”的護套固定好,將患者的下肢固定在機器人上。將安全帶固定在骨盆、雙側(cè)髖關(guān)節(jié)的位置,經(jīng)懸吊系統(tǒng)使患者逐漸站立在運動平板上,以使患者髖關(guān)節(jié)、膝關(guān)節(jié)可得到充分的伸展,且保證可支撐自身體重。對所有的護套、安全帶進行詳細的檢查,確?;颊甙踩?。將機器人初始坡度設(shè)置為0,速度設(shè)置為1 km/h,再根據(jù)患者的體質(zhì)量、舒適度,針對性調(diào)整減重力量,依據(jù)患者步行功能改善情況,逐級增加訓練的強度。連續(xù)訓練5次/周,每次30 min,持續(xù)訓練8周。
1.3 觀察指標 ①肌力、肌張力參數(shù):使用全自動機器人步態(tài)訓練與評估系統(tǒng)(瑞士HOCOMA醫(yī)療器械公司)測量患者靜息狀態(tài)下肌肉等長收縮產(chǎn)生的力量,主要檢測兩腿髖部屈肌、髖部伸肌、膝部屈肌、膝部伸肌?;颊弑粍右苿与p腿到伸髖30°或屈膝45°并固定,倒計時結(jié)束時,要求患者在指示運動方向上使用最大力量,測試髖關(guān)節(jié)前屈、髖關(guān)節(jié)后伸、膝關(guān)節(jié)前屈、膝關(guān)節(jié)后伸功能及運動僵硬程度[6]。②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xiàn)MA)[7]進行評估,上肢運動有33個項目,共66分,下肢運動有17個項目,共34分,分值越高表示肢體運動功能越強。③步行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xiàn)AC)[8]進行評估,共6個級別,0分表示無法行走,5分表示可獨立行走,分值越高表示步行功能越強。④平衡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9]進行評估,量表共有14個項目,每個項目5級評分,總分56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平衡能力越好。⑤跌倒發(fā)生情況:依據(jù)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loth Revision,ICD-10)分為不同平面跌倒、同一平面跌倒,統(tǒng)計患者跌倒次數(shù)。⑥吞咽功能:采用中文版吞咽功能評估量表(Gugging Swallowing Screen,GUSS)[10]進行評估,以半固體、液體、固體的順序評估患者直接吞咽能力,≥20分為無吞咽障礙,15~19分為輕度吞咽障礙,10~14分為中度吞咽障礙,0~9分為嚴重吞咽障礙。⑦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11]進行評估,包含10個項目,總分100分,分值越低表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差。⑧生活質(zhì)量:采用腦卒中影響量表(Stroke Impact Scale,SIS)[12]進行評估,包含8個維度,共有59個條目,每個條目1~5分,總分295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zhì)量越好。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學分析,定性資料以例數(shù)(百分比)[n(%)]表示,采用 χ2檢驗,定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對于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若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Plt;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肌力與肌張力 干預前,兩組肌力、肌張力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兩組肌力均升高,肌張力均降低,且研究組肌力高于對照組,肌張力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2 運動、步行與平衡能力 干預前,兩組FMA、FAC、BB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兩組各項評分均提高,且研究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2.3 跌倒發(fā)生情況 干預后,兩組患者的跌倒發(fā)生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2.4 吞咽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 干預前,兩組GUSS、ADL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兩組GUSS、ADL評分均提高,且研究組GUSS、AD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5。
2.5 生活質(zhì)量 干預前,兩組SIS各項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兩組各項評分均提高,且研究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6。
3 討論
腦梗死為臨床常見病,是多種機制、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多認為與腦水腫、血液高凝狀態(tài)、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關(guān)系密切,有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的特點[13]。偏癱為腦梗死患者常見的后遺癥,據(jù)統(tǒng)計,約有55%~75%的腦梗死患者會出現(xiàn)偏癱,主要表現(xiàn)為一側(cè)肢體癱瘓、感覺異常、運動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威脅身體健康[14]。
在常規(guī)的康復訓練中,康復師針對性地控制患者的髖、膝、踝關(guān)節(jié),指導并協(xié)助其重復性模擬地面行走,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但限制了骨盆、軀干的生理運動,無法將負重、平衡、邁步進行有效結(jié)合,患者動作缺乏實用性、連貫性,康復訓練效果欠佳。故及時尋求一種更安全有效的康復訓練方案非常有必要。
《下肢康復機器人臨床應用專家共識》[15]指出,下肢康復機器人主要用于偏癱、截癱及其他原因引起下肢功能障礙的患者。下肢康復機器人對運動功能低下的肌群進行選擇,再行針對性的周期性訓練,使其力量、耐力、肌群間的協(xié)調(diào)性得到有效增強,以起到高質(zhì)量的康復訓練[16]。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肌力參數(shù)更高,肌張力參數(shù)更低,這與張軍偉等人[17]報道一致,認為下肢康復機器人輔助訓練可增強患者肌力,降低肌張力。分析原因為,下肢康復機器人能對抗痙攣,誘發(fā)分離運動,對異常運動模式進行抑制,可對運動通路上各運動神經(jīng)元進行刺激,于周圍的神經(jīng)肌肉中形成一定的代償功能,還可獲取正確運動輸出,減輕下肢肌肉收縮負荷,解除痙攣,減少肌肉張力亢進,進而促使肌力恢復,降低肌張力[18]。
腦卒中偏癱患者的高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會受到一定損傷,導致下肢運動功能異常,還會引起骨盆重心控制差,患肢站立負重不足,步行穩(wěn)定性下降,影響步行功能與平衡能力[19-20]。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FMA、FAC、BBS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下肢康復機器人能改善患者下肢功能、運動功能及平衡能力。是因為下肢康復機器人以電機帶動患者進行正常的步態(tài)訓練,可良好地結(jié)合邁步、負重、平衡,對下肢關(guān)節(jié)肌腱的肌肉感受器進行有效刺激,從而促進感覺恢復[21]。下肢康復機器人還具備自主減重系統(tǒng),能減輕患者自身重量對髖部、腿部的負荷,促進平衡穩(wěn)定,還能避免屈膝、膝過伸等,患者下肢運動更便捷靈活[22]。且患者重心可快速轉(zhuǎn)移,能提高步行的穩(wěn)定性,增強步行功能,提高平衡能力。
腦梗死偏癱患者跌倒風險較高,若跌倒可能引起骨折、腦損傷等,威脅患者身體健康[23]。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干預后兩組患者跌倒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研究組跌倒患者相對更少,可能因為下肢康復機器人輔助訓練能促進患者神經(jīng)、肌肉的恢復,提高平衡力,增強肢體協(xié)調(diào)運動性,進而可改善患者移動能力、步行能力,降低跌倒發(fā)生風險[24-25]。
腦梗死偏癱患者的腦部神經(jīng)功能受損,促使支配吞咽功能的神經(jīng)發(fā)生障礙,引起吞咽障礙,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zhì)量。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的吞咽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生活質(zhì)量更高。原因為,下肢康復機器人輔助訓練能利用重復感覺外周刺激,誘發(fā)運動應答,刺激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還能促進神經(jīng)纖維再學習機制,進而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肢體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26]。
綜上,對腦梗死偏癱患者進行下肢康復機器人輔助訓練,可增強患者肌力,降低肌張力和跌倒風險,改善運動功能、步行能力、平衡能力、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質(zhì)量,有推廣價值。但本研究存在樣本量少、研究時間短等諸多因素的限制,研究結(jié)果尚有不足,未來有必要進行隨機、對照、樣本量較大、研究時間較長的研究。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不存在任何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陳志勤負責設(shè)計論文框架,起草論文;王芳、王銳負責實驗操作,研究過程的實施;陳志勤、王銳負責數(shù)據(jù)收集,統(tǒng)計學分析,繪制圖表,論文修改;陳志勤、王芳負責擬定寫作思路,指導撰寫文章并最后定稿。
參考文獻
[1] GBD 2019 Stroke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stroke and its risk factors, 1990-2019: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J]. Lancet Neurol, 2021, 20(10): 795-820.
[2] 趙久明, 李月, 張佳奇, 等.上肢康復機器人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障礙的療效[J].機器人外科學雜志(中英文), 2023, 4(6): 507-511.
[3] 曾明梅, 蔡萌.強化康復護理對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貴州醫(yī)藥, 2019, 43(8): 1342-1344.
[4] 汪學玲, 徐慧.康復護理聯(lián)合上下肢康復訓練器訓練對腦梗死康復期患者肢體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響[J].中國臨床研究, 2021, 34(1): 137-140.
[5]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 2018, 51(9): 666-682.
[6] 趙雅寧, 郝正瑋, 李建民, 等.下肢康復機器人訓練改善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的臨床效果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3, 16(7): 691-694.
[7] 莫林宏, 劉愛賢.經(jīng)顱磁刺激聯(lián)合康復功能訓練對腦卒中后偏癱病人步態(tài)、平衡能力及FMA評分的影響[J].中西醫(yī)結(jié)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20, 18(23): 4065-4068.
[8] 顧旭東, 吳華, 郭帥, 等.骨盆輔助步行康復機器人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20, 35(5): 556-559.
[9] 吳丹麗, 解東風, 宋梅思, 等.中文版軀干損傷量表評定腦卒中患者軀干功能的信度及效度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20, 35(1): 40-44.
[10] 肖樹芹, 常紅, 武劍, 等.中文版GUSS吞咽功能評估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 2013, 48(34): 4189-4191.
[11] 吳煒, 倪波業(yè), 施加加.擴展Barthel指數(shù)在腦卒中患者中的信度與效度[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21, 27(3): 261-268.
[12] 周小炫, 方云華, 陳善佳, 等.健康調(diào)查簡表和腦卒中影響量表在腦卒中康復臨床中應用情況的調(diào)查分析[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14, 29(5): 455-459.
[13] 梁菊萍, 楊旸, 董繼存.急性腦梗死患者流行病學調(diào)查及危險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21, 41(12): 2484-2487.
[14] SUN Z D, MU A, WANG C B, et al. Research on an ankle rehabilitation robot for hemiplegic patients after stroke[J]. Proc Inst Mech Eng H, 2023, 237(10): 1177-1189.
[15] 張立新, 白定群, 白玉龍, 等.下肢康復機器人臨床應用專家共識[J].康復學報, 2023, 33(5): 383-396.
[16] 劉忠良, 張坤, 魏彥龍, 等.康復機器人系統(tǒng)的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
機器人外科學雜志(中英文), 2023, 4(6): 497-506.
[17] 張軍偉, 楊穎, 郝正瑋, 等.下肢康復訓練機器人對腦梗死偏癱患者肌力肌張力與P300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6, 36(7): 1693-1695.
[18] 祝芳亮, 朱逸, 蔣程.下肢康復機器人在腦梗死患者早期康復中的應用效能[J].現(xiàn)代科學儀器, 2021, 38(1): 73-77.
[19] 王莉娜, 陳志琴, 董文敏.下肢康復機器人訓練聯(lián)合鏡像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步態(tài)控制的影響[J].海軍醫(yī)學雜志, 2023, 44(11): 1163-1167.
[20] 李京澤, 邢靖松, 呂福現(xiàn), 等.下肢康復機器人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功能的影響[J].機器人外科學雜志(中英文), 2023, 4(6): 512-516.
[21] 林在龍, 朱雯, 吳華, 等.下肢骨盆控制康復機器人訓練對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響[J].浙江醫(yī)學, 2021, 43(6): 656-659, 662.
[22] 包譯, 朵強, 張源芮, 等.下肢康復機器人對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患者步行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22, 37(8): 1079-1083.
[23] 張紅利.奧塔戈運動結(jié)合早期康復對腦梗死偏癱患者FMA評分、下肢肌力及MFES評分的影響[J].廣東醫(yī)學, 2020, 41(5): 491-495.
[24] 彭勝, 朱華云, 徐永蘭.康復機器人訓練對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學裝備, 2019, 16(6): 90-93.
[25] 王曉鈴, 馬穎, 華永萍, 等.骨盆帶控制聯(lián)合下肢康復機器人輔助對老年腦卒中偏癱病人平衡功能和步行效率的影響[J].實用老年醫(yī)學, 2022, 36(7): 706-709, 714.
[26] 樂琳.下肢康復機器人對腦梗死后下肢偏癱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 2020, 42(6): 536-538.
編輯:張笑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