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漢語作為外語教學;智能時代;漢字教學模式;電打漢字
中圖分類號H0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014(2024)05-0087-05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40507
一、漢英語教學的同和異
我們面向世界各國開展的國際中文教育也好,在我國開展的英語教學也好,有相同之處,也有相異之處。相同之處是:
(1)就其性質而言,都屬于外語教學。
(2)任何有文字的語言,都會存在書面語和口語兩種語體。外語教學一般都從口語學習入手,然后進到書面語學習。
相異之處是,中國人學英語,一般來說,口語學習與書面語學習幾乎是同步的;可是英語區(qū)學生學習漢語,其口語學習與書面語學習無法同步。為什么?
原因之一是,印歐語,文字與語言的接口在音素上,采用的是音素文字,所以學習印歐語諸語言,從口語學習進入書面語學習,一般說來不需要在文字學習上再下許多功夫、花很多時間;漢語,文字與語言的接口則在音節(jié)上,采用的是以橫、豎、點、撇、捺等筆形為基本元素的形、音、義融為一體的方塊漢字。西方學生學漢語,從口語學習進入書面學習,必須在漢字學習上再下功夫、花時間。這是因為西方學生學習漢語口語,主要是通過漢語拼音教學同時輔以極少量的漢字教學達到的。這階段所學的漢字是極為有限的,且很容易學了就忘。再說,漢語的書面語跟口語的差異遠比西方語言要大得多。中國有5000 多年的歷史,漢語書面語從甲骨文算起也有3000 多年,可謂歷史悠久。在漢語書面語中,歷史積淀十分厚重,所以書面語跟口語有較大的差異。請看:
(1)口語:這句話哪行啊,得改改。[口語語體]
書面語:a. 這個句子不行,必須修改。[書面語體]
b. 此句欠妥,宜加修改。[書面語體,更莊雅]
(2)口 語:要說一天三頓飯嘛,還行。[口語語體]
書面語:a. 就一日三餐來說,還可以。[書面語體]
b. 就一日三餐而言,尚可。[書面語體,更莊雅]
顯然,漢英語作為外語教學的差異主要在書面語學習上,而這恐怕也是漢語和印歐語諸語言作為外語教學的重要差異。如果大家承認這一差異,這就要求面向英語區(qū)乃至印歐語地區(qū)的國際中文教育必須加強漢語書面語教學。這是提升漢語教學成效之關鍵。外國漢語學習者只有學好了漢語書面語,才能算真正學習、掌握了漢語(陸儉明2023)。
但是,要學好漢語書面語,必須要過漢字關。如果不過這道關口,那么只能培養(yǎng)出會說些漢語的“中文文盲”(趙金銘2004);由于漢語學習者是生活在非漢語環(huán)境下,要不了多久,漢語也就會慢慢丟掉(李宇明2012)。因此,漢語教學必須重視并加強書面語教學,漢語教師必須設法引導和幫助學生過好漢字關。
二、如何有效幫助學生過好漢字關
關于漢語是否難學,國內國外都有爭議。就我目前的認識,我覺得漢語本身并不難學,難就難在漢字學習上。而漢字教學的實踐又告訴我們,漢字難學主要難在寫上。對非漢字圈的學生來說,覺得漢字難寫是比較普遍的反映。
擺在我們漢語教師面前的問題是:如何有效幫助學生過好漢字關,解決漢字難寫問題?漢字教學,以往一般要求學生達到“能認、能讀、能寫、能記”(簡稱“四能”),而且要求對每個漢字得“形、音、義都對上號”。譬如:
水 [形]
shuǐ [音]
一種無色無味無臭透明的液體。[義]
漢字教學如何才能有效?各國漢語老師想了許多辦法,都有一些收效,但都未見在縮短漢語學習時間上有突破性的成效。"信息化、數(shù)字化時代給漢字教學帶來了福音—— 能否改革漢字教學現(xiàn)有的模式,逐步走上“電寫漢字”的教學新模式?所謂“電寫漢字”,是在電腦上(也可以在手機上)用漢語拼音輸入擊鍵打出漢字,或者直接通過語音輸入在屏幕上呈現(xiàn)漢字,而無須“寫漢字”。這無疑為破除“漢語難學”之迷信帶來了機遇。這方面目前已有一些成功的經驗。2022年7月30~31日,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舉辦的以“電寫時代漢字教與學”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探討了電寫漢字教學的創(chuàng)新、收效和發(fā)展方向。研討會規(guī)模不小,會議注冊人數(shù)有560余人,與會者包括北美、亞洲、澳洲、歐洲15個國家的漢語教師、漢語研究者和在讀研究生。在這個研討會上,儲誠志教授明確提出“電寫為主,筆寫為輔”的主張,獲得普遍贊同。儲教授還于2022年12月18日應邀在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教師研修基地做線上報告,題目是《漢字能力的歷史嬗變與電寫時代國際中文教育中的漢字教學變革》,報告從學理思考和教學應用的角度強調并闡釋了國際中文教育需要與時俱進地進行以“電寫為主”的漢字教學改革的合理性、必要性和緊迫性。2024年4月28日,南開大學石鋒教授轉發(fā)給我一篇微信公眾號文章《如何增加學習中文的人數(shù)》,作者是美國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的馮禹教授。馮教授介紹說,2007年春季學期,他們學校學習漢語的學生人數(shù)只有學習西班牙語的學生的十分之一。擺在漢語老師面前的一個問題是:怎么能吸引學生來選學漢語,增加選學漢語的學生?馮教授接著說:
在我們開始教學改革后不久的一次大型漢語國際教學會議上,我看到不少老師希望通過降低標準或者放慢學習速度來吸引更多的學生來學習中文。在我看來,這種做法是飲鴆止渴。最終會使選課的學生人數(shù)進一步下降。
馮教授說,他們采用了另一種改革理念——“必須讓漢語教學提速而非減速”。具體做法就是采用“電寫漢字”教學模式。馮教授介紹說,他們在教學中,一方面強調學習中文的重要性,向學生們說:“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過去學漢語主要是學習中國的歷史和傳統(tǒng),現(xiàn)在各行各業(yè)都有學習漢語的必要?!蓖瑫r告訴學生,一般認為學習漢語需要2100個課時,而在如今的信息時代,漢語學習所需時間將會跟學習西班牙語的時間一樣,甚至更短,可提速4 倍;并舉出該校多位漢語學習成功者的事例讓學生具體感受。馮教授介紹說,他們的改革實踐非常見效,后來學漢語的學生人數(shù)逐漸增加。過去布蘭戴斯大學學生選學外語的情況大致也是這樣—— 在2007~2008學年,西班牙語的選課人數(shù)為900 多,另一個大語種法語有將近400,而漢語不到200。從2008年他們開始全面改革漢語教學以后,學漢語的學生開始大幅度增加,到2013~2014學年,選課人數(shù)上升到400以上,明顯超過了法語,達到西班牙語選課人數(shù)的60% 左右。到了2018~2019學年,與西班牙語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到30% 以下。2019年春季,漢語各門課程注冊人數(shù)總和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556人,占本科生總數(shù)的10%,遠遠超過了法語、德語、日語、希伯來語等語種。請看表1。
布蘭戴斯大學的經驗值得重視與借鑒。馮教授他們的教學改革實踐表明,采用“電寫漢字”確實會大大提高學習漢語的效率,可以破除“漢字難”“漢語難”的迷信。
對于“電寫漢字”教學,我覺得可以試試。我們很有必要重視并加強“電寫”時代的漢字教學研究。但是,在具體實施上,我跟儲誠志教授的“電寫為主,筆寫為輔”的提法,略有不同。我的提法是:“電打漢字開路,筆寫漢字跟進”。
我覺得,采用這一漢字教學新模式,不是說不要“筆寫漢字”,而是在漢語學習的開始階段,先教授、引導學生“電打漢字”,讓學生破除對漢字學習的畏難情緒,提高漢字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所以應該“電打漢字開路”。但是最后還得要求學生學會并習慣“筆寫漢字”,因為“筆寫”將大大有助于對漢字的記憶、體會和認識,有助于確保學好漢語書面語。所以,“筆寫”必須“跟進”。
怎么理解和具體實施“電打漢字開路”?“電打漢字開路”,要求在漢語教學初級階段,實施“教漢語拼音”與“教漢字”并進,即在教漢語拼音的同時,要讓學生接觸較多的漢字,只不過不是用“筆寫漢字”的辦法,而是用“電打漢字”的辦法,以改變以往教漢語拼音階段的“跛腳”現(xiàn)象。具體做法是,在漢語教學初級階段,一方面教漢語拼音,一方面介紹漢字,告訴學生記錄漢語的文字與西方語言的拼音文字迥然不同,采用的是以橫、豎、點、撇、捺等筆形為基本元素構成的、形音義融為一體的方塊漢字。同時通過電腦屏幕演示書寫漢字的橫、豎、點、撇、捺等各種筆形,以及結合課文演示所形成的漢字。也就是說,教漢語拼音時,都是跟漢字同時出現(xiàn)。可以先只出詞,就是以詞為例子—— 舉出漢字詞,同時注上漢語拼音;之后,出句,就是以一句話為例子—— 舉出用漢字的一句話,同時給句子每個字注上漢語拼音。在這階段,實際上是一方面教漢語拼音,一方面讓學生認漢字。所舉的句子,都是完整的句子,而且要求問話、肯定回答、否定回答并舉。例如:
(1)a. 你是意大利人嗎?
b. 我是意大利人。
c. 我不是意大利人。
(2)a. 你喝咖啡嗎?
b. 我喝咖啡。
c. 我不喝咖啡。
(3)a. 你去過北京嗎?
b. 我去過北京。
c. 我沒有去過北京。
問也好回答也好,都要求學生既要開口說(由領讀進到讓學生會話),又要在電腦上或手機上演示(有漢字,有漢語拼音)。這樣,在教授漢語拼音階段,實際也開始了漢字教學,只不過不是筆寫的,而是電打的。這樣,漢語教學也可以讓漢語口語學習與書面語學習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只是在這個階段只要求看漢字、認漢字、讀漢字、記漢字,而不要求筆寫漢字。
進入漢語書面語學習階段,“筆寫漢字”要逐步“跟進”?!肮P寫漢字”如何“跟進”?我想可以采取5 種教學措施。
一是向學生講明道理,告訴學生真要學好漢語,還得會“筆寫”漢字。如何有效講明道理?這還需具體研究琢磨,總之要講得要讓學生聽得進去,對“筆寫漢字”有興趣,有追求。
二是進入學習漢語書面語階段,老師根據(jù)課時和進度,選定100 ~ 200 個最必須學習的漢字,像我們現(xiàn)在小學語文課對小學生要求的那樣,隨著課文進展,要求學生每天抄寫10 個或5 個漢字,每個漢字寫5 遍或10 遍。
三是繼續(xù)進行讓學生開口的有問、有答、有自我介紹等的會話練習,同時適度穿插“筆寫漢字”的練習。具體如何穿插?需要邊教學邊研究,只要有心用心,一定會創(chuàng)造出好辦法。
四是要求寫短小的作文(先記事后議論)或者寫簡短的信—— 引導并要求學生逐步由“電打”過渡到“筆寫”。具體如何過渡?也需要邊教學邊研究,只要有心用心,也一定會創(chuàng)造出好辦法。
五是開設漢字書法選修課——先硬筆書法,即先教授、引導學生用鋼筆或圓珠筆工整寫漢字,然后逐步過渡到軟筆書法,即教授、引導學生用毛筆工整寫漢字。
科學研究貴在探索,教學也需要不斷探索。我覺得“電打漢字開路,筆寫漢字跟進”的漢字教學新模式,不妨試試。這可能會有助于解決“漢字難寫”的問題,可能會有突破性的成效。目前很有必要重視并加強“電打”時代的漢字教學研究,特別是要探究“電打漢字開路,筆寫漢字跟進”的最佳教學方案。至于具體如何在國際中文教育中有效實施“電打漢字開路,筆寫漢字跟進”的漢字教學新模式,希望有關方面,特別是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和有關單位,能組織力量,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