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機器人輔助步態(tài)訓練護理對治療燒傷后下肢功能障礙的老年患者的影響。方法:選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在空軍軍醫(yī)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就診的90例燒傷后下肢功能障礙老年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45例,行常規(guī)訓練護理)和研究組(45例,行機器人輔助步態(tài)訓練護理),比較兩組患者步態(tài)參數(shù)、步行能力、平衡功能和下肢運動功能。結果:與訓練前相比,兩組患者訓練2個月后步長、步速、步頻、6 min步行測試(6MWT)距離、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評級、Berg平衡量表(BBS)評分、Fugl-Meyer量表(FMA-LE)評分均升高,且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各項指標更優(yōu)。結論:機器人輔助步態(tài)訓練護理應用于治療燒傷后下肢功能障礙的老年患者,可提高步行能力,改善平衡能力和下肢運動功能。
關鍵詞 機器人輔助步態(tài)訓練;護理;燒傷;下肢功能障礙;老年患者;步行能力
中圖分類號 R644 R4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7721(2024)04-0554-05
Effect of robot-assisted gait training nursing o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dysfunction after burn injury
LIU Yingwei, ZHOU Duo, CAO Jie, WANG Lina, ZHOU Qin
(Army Burn Center,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ir Force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robot-assisted gait training nursing o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dysfunction after burn injury. Methods: 90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dysfunction after burn injury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ir Force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March 2020 to March 2023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n=45) and the research group (n=45) using a random number tabl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training nursing, and patients in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robot-assisted gait training nursing. Gait parameters, walking ability, balance function and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aining, stride length, leg speed, stride frequency, 6-Minute Walking Test (6MWT) distance, 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FAC), Berg Balance Scale (BBS) and 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 (FMA-LE)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increased after 2 months of training, and the above indicators in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robot-assisted gait training nursing in treating elderly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dysfunction after burn injury could improve walking ability, balance ability and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Key words Robot-assisted Gait Training; Nursing; Burn Injury; Lower Limb Dysfunction; Elderly Patient; Walking Ability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速,燒傷后下肢功能障礙成為老年燒傷患者常見的康復問題。這類功能障礙往往源于燒傷對神經(jīng)肌肉系統(tǒng)的損害,導致患者行走能力下降,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1]。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機器人輔助步態(tài)訓練逐漸嶄露頭角,成為治療燒傷后下肢功能障礙的重要手段[2]。機器人輔助步態(tài)訓練是一種結合機器人技術和康復醫(yī)學的創(chuàng)新方法,與傳統(tǒng)的物理療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精確性和個性化[3],可以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步態(tài)訓練方案,從而更有效地促進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復,對燒傷后下肢功能障礙的老年患者康復具有顯著的優(yōu)勢。既往研究表明[4-5],機器人輔助步態(tài)訓練能夠減少醫(y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提高康復效率,避免因傳統(tǒng)物理療法引起的疼痛和不適,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有助于患者在家中進行康復訓練,從而節(jié)省時間和金錢成本。本研究旨在探討機器人輔助步態(tài)訓練護理對治療燒傷后下肢功能障礙的老年患者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
在空軍軍醫(yī)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就診的燒傷后下肢功能障礙老年患者90例。納入標準:①60歲≤年齡≤80歲;②一側或者雙側下肢燒傷;③2個月≤病程≤6個月;④殘余創(chuàng)面在5 %以內,且無嚴重感染者;⑤能夠獨立的步行,或者能在輔助下步行,對研究沒有影響者;⑥在醫(yī)院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下肢發(fā)生截肢或者截趾者;②踝關節(jié)的背伸功能嚴重受限者;③伴有下肢骨關節(jié)疾病者;④伴有下肢神經(jīng)損傷者;⑤伴有下肢骨折者。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45例,行常規(guī)訓練護理)和研究組(45例,行機器人輔助步態(tài)訓練護理),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見表1。本研究獲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核與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訓練護理,具體方法如下。①指導抬高患肢消除腫脹,并在床上進行靜力性肌肉收縮運動。②如果患者不存在關節(jié)燒傷或無需行植皮手術,可以進行關節(jié)屈伸運動增加關節(jié)活動度。③若患者存在關節(jié)處燒傷或行植皮手術,手術后7~12 d應采取固定體位,待創(chuàng)面愈合后才能進行全方位的訓練。④體位擺放非常重要,可以消除腫脹,預防后期瘢痕攣縮,下肢應采用關節(jié)微屈的功能位來最大限度抗攣縮。訓練持續(xù)每次60 min,1次/天,5天/周,共8周。不進行其余藥物、物理治療。
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機器人輔助步態(tài)訓練護理。使用河南翔宇醫(y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XYKXZFK-9型智能下肢反饋康復訓練機器人進行輔助訓練。打開電源,當指示燈閃爍時,自檢程序開始,自檢結束后固定患病肢體,程序設置為訓練下肢,阻力0~30 Nm,速度15~30 r/min。在訓練過程中,如果痙攣側出現(xiàn)倒轉,則應先緩解痙攣,再選擇方向,并根據(jù)患病肢體恢復情況適當增加和減少阻力。訓練結束后,松開患病肢體,關閉儀器,斷開電源。訓練持續(xù)每次30min,2次/天,5天/周,共8周[6]。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兩組患者訓練前后步長、步速、步頻等步態(tài)參數(shù)。②使用6 min步行測試(6-Minute Walking Test,6MWT)評價患者步行能力。在平坦地面繪制一條30 m的直線,兩端各有一個標志,要求患者在6 min的時間內以最快速度來回走動,步伐的緩急由患者根據(jù)其體能確定,步行距離越長說明步行能力越好。③使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xiàn)AC)[7]評估患者下肢行走功能。根據(jù)患者步行狀態(tài)及距離分為0~5級,評級越高說明步行能力越好。④使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8]評定患者平衡功能。量表共包含14個項目,總分為56分,得分越高說明平衡功能越好。⑤使用Fugl-Meyer評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F(xiàn)MA-LE)[9]評價患者下肢運動功能。共17項指標,總分為34分,得分越高說明下肢功能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以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各項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百分比)[n(%)]表示,組與組之間行 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數(shù)據(jù)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組與組之間行t檢驗。Plt;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步態(tài)參數(shù) 與訓練前相比,兩組患者訓練后步長、步速、步頻均增加,且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訓練后步長、步速、步頻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2 步行能力 與訓練前相比,兩組患者訓練后6MWT距離、FAC評級升高,且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訓練后6MWT距離、FAC評級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2.3 平衡和下肢運動功能 與訓練前相比,兩組患者訓練后BBS、FMA-LE評分均升高,且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訓練后BBS、FMA-LE評分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3 討論
燒傷后下肢功能障礙是指由于燒傷導致下肢肌肉、關節(jié)、神經(jīng)等功能受損,引起的下肢運動、感覺等功能障礙,與燒傷嚴重程度、治療方式、康復訓練等因素有關,發(fā)病率較高,對患者的危害較大,可能導致長期殘疾,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同時,下肢是支撐身體的重要部位,下肢功能障礙也可能導致行走困難、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問題[10]??祻陀柧毷侵委煙齻笙轮δ苷系K的關鍵,可以幫助患者恢復肌肉力量、關節(jié)活動度和日常生活能力[11]。6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由于身體機能下降,恢復速度較慢,容易受到燒傷的影響而出現(xiàn)功能障礙,因此需要更加耐心和細致地康復訓練[12]。機器人輔助步態(tài)訓練能夠精確地模擬人體運動特征,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的步態(tài)訓練,提高康復治療效果,還能實時監(jiān)測患者步態(tài)數(shù)據(jù)并及時調整訓練方案,確?;颊叩玫阶罴训目祻陀柧毿Ч鸞13-14]。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訓練前相比,兩組患者訓練后步長、步速、步頻均升高,且研究組更高。分析原因如下。①精準度:機器人輔助步態(tài)訓練能夠提供精準的肢體運動和力量反饋,幫助患者更好地控制下肢運動,從而提高步長、步速和步頻。②重復性:機器人輔助步態(tài)訓練可以重復進行相同的動作,使得患者能夠更好地掌握正確的步態(tài)模式,并加深對下肢肌肉的控制能力[15]。③安全性:機器人輔助步態(tài)訓練可以減少治療師的工作量,同時避免因治療師手動操作不當而引起的意外傷害。④個性化:機器人輔助步態(tài)訓練護理可以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如年齡、性別、身體狀況等,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從而更好地滿足患者的需求。與訓練前相比,兩組患者訓練后6MWT距離、FAC評級均升高,且研究組更高,表明機器人輔助步態(tài)訓練護理應用于治療燒傷后下肢功能障礙的老年患者可以提高步行能力,這與馬婷婷等人[16]的研究結果相符。分析原因為機器人輔助步態(tài)訓練可以根據(jù)患者的步態(tài)特征進行個性化的訓練,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合適的訓練方案,提高訓練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并且可以提供穩(wěn)定的支撐和阻力,幫助患者進行有效的肌肉力量訓練和協(xié)調性訓練,從而增強患者的下肢肌肉力量和協(xié)調性[17]。此外,機器人輔助步態(tài)訓練還可以模擬正常的步態(tài)模式,讓患者適應正常的行走方式,從而改善患者的步態(tài)和姿勢,提高行走的穩(wěn)定性和舒適性[18]。
研究結果顯示,與訓練前相比,兩組患者訓練后BBS、FMA-LE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訓練更高,說明機器人輔助步態(tài)訓練護理應用于燒傷后下肢功能障礙的老年患者可以改善平衡能力和下肢運動能力,這與曲斯偉等人[19-20]的研究結果相似。機器人輔助步態(tài)訓練可以提供高度精準和重復的步態(tài)訓練,這種訓練方式可以確?;颊咴谡_的生物力學路徑上進行運動,避免不正確的步態(tài)導致二次損傷或疼痛。另外,個性化的步態(tài)訓練方案能夠更有效地滿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療效果。而且通過機器人輔助步態(tài)訓練,患者可以反復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有助于促進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可塑性,幫助患者恢復或重建受損的運動控制和平衡能力。
綜上所述,機器人輔助步態(tài)訓練護理應用于治療燒傷后下肢功能障礙的老年患者,可提高步行能力,改善平衡能力和下肢運動能力。然而,機器人輔助步態(tài)訓練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需要使用先進的機器人設備和技術,因此相對于傳統(tǒng)治療方式成本較高;需要專業(yè)的醫(yī)生和治療師進行操作,如果操作不當,可能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損害等。未來可以對上述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為之后的臨床提供新的理論依據(jù)。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不存在任何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劉穎維負責設計論文框架,起草論文;周多負責實驗操作,實施研究過程;王立娜負責數(shù)據(jù)收集,統(tǒng)計學分析、繪制圖表;曹潔負責論文修改;周琴負責擬定寫作思路,指導撰寫文章并最后定稿。
參考文獻
[1] 茹天峰, 李菲虹, 謝衛(wèi)國, 等. 平衡訓練聯(lián)合常規(guī)治療對嚴重燒傷后下肢運動及平衡功能障礙患者影響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J].
中華燒傷雜志, 2021, 37(4): 312-318.
[2] Kayabinar B, Alemdaro?lu-Gürbüz ?, Yilmaz ?. The effects of virtual reality augmented robot-assisted gait training on dual-task performance and functional measures in chronic strok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ingle-blind trial[J]. Eur J Phys Rehabil Med, 2021, 57(2): 227-237.
[3] Calabrò R S, Sorrentino G, Cassio A, et al. Robotic-assisted gait rehabilitation following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urrent guidelines and practical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J]. Eur J Phys Rehabil Med, 2021, 57(3): 460-471.
[4] 雒甜甜, 徐秀瑛, 甘華松, 等. 機器人輔助步態(tài)訓練對腦卒中患者步態(tài)影響的Meta分析[J].現(xiàn)代臨床護理, 2023, 22(3): 66-77.
[5] 楊瑞雪, 王佳, 李堅, 等. 機器人輔助步態(tài)訓練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功能狀態(tài)、行走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 頸腰痛雜志, 2022, 43(6): 885-887.
[6] 田苗, 許濟, 游芳, 等. 機器人輔助步態(tài)訓練對卒中后患者大腦功能重組及下肢功能影響的研究[J]. 中國醫(yī)學裝備, 2023, 20(10): 128-132.
[7] 王盛強, 黃杰, 高春華, 等. 運動想象療法結合下肢康復機器人訓練對腦卒中亞急性期偏癱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16, 31(11): 1230-1233.
[8] 周明, 彭楠, 朱才興, 等. 功能性步態(tài)評價與Berg平衡量表對社區(qū)老年人跌倒風險的預測價值[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3, 19(1): 66-69.
[9] 高謙, 卓大宏.一種新的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評測方法——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測表的制訂[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1994, 9(6): 244-249.
[10] 畢蒙蒙, 周甜甜, 李星茹, 等. 雙重任務訓練對腦卒中患者步態(tài)及平衡功能影響的Meta分析[J]. 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 2021, 43(6): 532-535.
[11] 張佩佩, CAO Ning, 陳真, 等. 下肢康復機器人在早期腦卒中患者步態(tài)康復中的應用進展[J]. 中國臨床醫(yī)學, 2022, 29(3):
493-498.
[12] Yesantharao L V, Vohra V, Cheng M, et al. Olfactory dysfunction and balance dysfunc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falls in older adults[J]. Laryngoscope, 2023, 133(8): 1964-1969.
[13] 黃信萍, 吳娟妹, 吳瑩瑩, 等. 下肢康復機器人步態(tài)訓練對腦性癱瘓兒童下肢功能療效的Meta分析[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23, 31(11): 1241-1247.
[14] 廖晨霞, 李倫蘭, 張新蘭, 等. 機器人輔助訓練下脊髓損傷患者康復效果的Meta分析[J]. 護士進修雜志, 2022, 37(23):
2150-2157.
[15] 張紹華, 王玉龍, 章春霞, 等. 頭針聯(lián)合下肢智能反饋訓練對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礙患者下肢運動功能及步態(tài)的影響[J]. 河北中醫(yī), 2020, 42(12): 1860-1865.
[16] 馬婷婷, 張皓. 機器人輔助步態(tài)訓練對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運動和步行功能的效果[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21, 27(11): 1260-1265.
[17] 林在龍, 傅雄偉, 余朝偉, 等. Flexbot下肢康復機器人結合虛擬現(xiàn)實訓練對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響[J]. 浙江醫(yī)學, 2021, 43(4): 405-408, 413.
[18] 包譯, 朵強, 張源芮, 等. 下肢康復機器人對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患者步行功能的影響[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22, 37(8): 1079-1083.
[19] 曲斯偉, 朱琳, 錢龍, 等. 鏡像視覺反饋訓練聯(lián)合下肢康復機器人對腦卒中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 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 2022, 44(1): 30-34.
[20] 熊華春, 陳精慧, 王軍, 等. 下肢康復機器人訓練對痙攣型腦癱患兒粗大運動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響[J]. 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21, 56(3): 370-375.
編輯:張笑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