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通過英語學習所形成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離不開閱讀的鋪墊。因此,在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關注閱讀育人,助力學生精神成長。本文將基于目前小學英語閱讀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從文本解讀、課堂活動設計、課堂交流等方面來探討與分析。
關鍵詞:小學英語;英語閱讀;素養(yǎng)發(fā)展
現今,越來越多的小學英語教師將課外閱讀引入課堂教學。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通過閱讀為學生的發(fā)展和成長奠定基礎,實現閱讀育人。
一、反觀淺表閱讀的“空洞”
(一) 文本解讀——浮光掠影,泛泛而談
語篇是語言學習的基礎,每一則語篇不是簡單文字的堆砌,都有其深刻的意蘊。而有些閱讀教學只滿足于語篇表面信息的獲取,不去挖掘語篇的主題意義,未能引領學生探索隱含在其中精彩而又獨特的內涵,學生無法通過閱讀產生共情,閱讀育人止于淺表。
(二)課堂活動——蜻蜓點水,走馬觀花
閱讀教學實則就是閱讀活動,每一個活動對應一個目標,引領學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而有些閱讀課堂,教師僅關注課堂教授的完成情況,認為內容講完,教學目標就已達成,而不關注教授過程中學生的階段性掌握情況。教師未能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每一項活動,而每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目標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課堂交流——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其探索和思考的過程,但不少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只關注將知識傳遞給學生,讓學生跟著讀,跟著說,缺少真實的交流,語篇的育人價值被虛化,久而久之,學生的課堂思考被遏制,課堂上真正的產出也會變少。
二、探尋深度閱讀的“突圍”
核心素養(yǎng)是個人終身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對于英語閱讀教學而言,教師在教學中要不僅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更要關注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發(fā)展,即學生學習完某則閱讀后,能在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方面得到相應發(fā)展,從而促進閱讀育人落地。
(一)突圍一:深度解讀語篇,探索閱讀之“本”
大多數語篇都以書面形式呈現,比較客觀地呈現語篇要呈現的目標內容,而其中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底蘊往往不容易被挖掘。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僅僅要關注表層信息,也要引領學生去挖掘文字背后的意蘊和育人價值,從而使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落到實處。
1.文本解讀要注重內容與情感線索并驅。小學階段的繪本以故事性文本為多,關注文本中的情感線索能使故事更加生動和立體。以《典范英語》3b Lesson 26 “Look smart”為例,文本主要講述了媽媽給三個孩子買了新衣服,準備去參加派對,孩子們在試穿的過程中卻發(fā)生了意外,每個人的衣服都變臟了,當把新衣服都洗干凈并再次穿上去參加派對,衣服又被迎面而來的卡車濺上了泥,于是又回家換上了舊衣服,但意外地發(fā)現派對上每個人都穿的是舊衣服,因為這是一個燒烤派對。故事沿著媽媽的心情變化“happy—shocked—mad—sad—happy”展開。情感線索的提煉不僅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而且使其能更深入地體會文本中家人之間的情感,感受一家人一起解決問題,一起分享快樂的溫馨時刻。學生也能結合自身實際,感受自己家人間相親相愛的情感,體會文本背后的人文內涵。
2.文本解讀要關注語境,挖掘主題意義?!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英語課程內容主題劃分為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主題。主題為語言學習提供特定的語境范疇,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要深入探究文本語境,挖掘文本主題意義,為學科育人做準備。
例如,《麗聲北極星分級繪本》中的Fox and Mother Hen屬于人與自我主題,主要講述的是雞媽媽勇敢地與大狐貍作斗爭,成功救回雞寶寶的故事。文本雖不難理解,但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雞媽媽相比狐貍相對弱小,卻能打敗大狐貍,成功救出雞寶寶?”。學生能在思維的碰撞中進一步感受文本蘊含的“母愛的偉大”的主題意義,不僅是雞媽媽,其他動物或人也都會為了自己的孩子奮不顧身。
(二)突圍二:深度務實活動,提升閱讀之“質”
任何文本都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具體實在的文學層面,叩問文本意義生成的過程;另一個層面是博大精深的哲學層面,探索人生的價值意義。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基于文本內涵,時刻保持“目中有人”。
1.活動設計真實,適當移情。真實的教學活動能較好地貼合學生的實際,吸引學生真正投入課堂學習。以My tooth fell out這一節(jié)閱讀課為例,文本內容來源于報刊。該文本主要圍繞“牙齒”話題,幫助學生了解牙齒生長的一般常識,知道換牙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經歷,并學習國內外掉牙的習俗,明白其中的寓意以及保護牙齒的重要性。在Free talk環(huán)節(jié),教師基于本課話題進行提問 “What do you know about our teeth?”,學生回答“Our teeth can help us eat. Our teeth can make us beautiful. If we lose our teeth, our sound will be very strange.”?;趯W生實際經驗的教學活動能較好地推動課堂教學的開展,課堂不是教師一廂情愿地向學生去灌輸My tooth fell out中的知識點,而是基于學生的已知已會,使其結合自身實際深入學習,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2.活動設計扎實,注重層次性。課堂是由教學活動組成的,且每一項活動都是有意義的,旨在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發(fā)展思維品質,提升文化意識等。各項活動在教學中應如何安排,需要教師關注到活動設計的層次性,由扶到放。
例如,在教授繪本Pet Heroes時,教師聚焦“Hero”這個主題創(chuàng)設活動,先設置自讀活動,讓學生整體感知繪本并回答問題 “Why are they pet heroes?”;接著,教師創(chuàng)設小組合作閱讀活動,讓學生完成任務 “How do they protect and save others?”,并提取文本關鍵信息;之后,教師鼓勵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創(chuàng)設手偶秀的活動,鼓勵學生用手偶扮演不同動物,演繹繪本故事,即對所學內容的整體輸出;最后,教師設置頒獎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對文中的寵物英雄進行頒獎,即對文本語言的遷移運用。整堂課體現了英語學習活動觀,做到了“More controlled—Less controlled—Free”的層層遞進,使得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增強情感認知能力。
3.活動設計平實,注重人文營養(yǎng)。教學活動的設計要聚焦學生素養(yǎng)的發(fā)展,教師要設計學生“夠得著”且有意義的教學活動,且要關注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以《麗聲北極星分級繪本》中A Quiet House的閱讀教學為例。文本內容講述了喜歡彈吉他的Emma在家里練習彈吉他,但音量過大引起家人反對,Emma停止練習后家人也沒有變得快樂,而當大家一起演奏音樂時,一家人才真正快樂。教師圍繞文本背后的情感線 “Emma is happy.—Everyone is unhappy.—Everyone is happy.”,引領學生將開頭的“快樂”和結尾的“快樂”進行比較,并提問 “Which one is happier?”, 啟發(fā)學生思考家的意義,加深學生對家的理解,明白獨樂不如眾樂,家人一起的歡樂才是真正的歡樂,同時也加深學生對幸福家庭的憧憬。
(三)突圍三:深度課堂交流,挖掘閱讀之“源”
1. 提問激思, 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閱讀課堂中,有效的師生交流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彼鶎W內容是否進入學生心靈深處,關鍵在于思考。
以My tooth Fell out這節(jié)閱讀課為例,文本介紹了國外掉牙的習俗(孩子掉乳牙后,希望有鳥兒把他的乳牙銜走,這樣來年能長出新牙)。因此,課堂最后教師提問 “Why Mr Bird doesn't take the bad teeth?(為什么鳥不銜壞牙?)”,學生在相互討論中以及教師的引導下受到啟發(fā),明白要保護好自己的乳牙,因為如果乳牙有洞,鳥兒就不吃,鳥兒不吃就長不出好牙,也更進一步地教育學生掉牙不要害怕,認識到其是成長的表現,要從小保護好乳牙,才能順利換新牙。
再以Smart Winter Animals這節(jié)閱讀課為例,閱讀內容選自報刊。文章在介紹大雁南飛時提到 “They fly in groups.”,此時教師提問 “Why do they fly in groups?”,學生在思考后回答:大雁飛行的時間很長,在雁群中,頭雁是最為強壯的,結隊飛行可以依靠天空中的氣流幫助滑翔,以節(jié)省雁群的體力。閱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從 “Learn to read.”到 “Read to learn.”。學生的閱讀不應僅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應在提問思考的過程中獲知與大雁南飛相關的知識,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2.適當追問,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文本背后的真諦應該在教學活動中以及師生交流中凸顯出來,而不是教師一味地灌輸。在課堂上,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表達的內容。學生只有能發(fā)自內心地進行表達,才說明已真正進入課堂學習,課堂生成才會真正發(fā)生。以My tooth fell out的閱讀課為例,在談論“掉牙”時,師生交流如下:
T: When you baby tooth fell out, how did you feel?
S1: I felt disgusting.
T: Why?(進一步追問)
S1: 因為掉牙時牙齒會出血,很不舒服。(學生用中文表達)
T:What did you do with your baby tooth, when it fell out?
S1:I put it in my treasure box.
T:Why do you put it in your treasure box?(進一步追問)
S1: My baby tooth is beautiful and it help me to eat nice food.
這名學生既表達了自己掉牙時的感受,也表達了自己對乳牙的愛護,就算掉了,也要把它放在寶盒里。當談論到“掉牙”這一話題,有些學生表現出害怕掉牙,而有些學生則能坦然面對掉牙。該文本的主題內涵是引導學生保護好乳牙,以平常心面對掉牙,因為這是成長的必經過程。閱讀的意義在于啟智,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領學生探尋文本背后的生活意義和教育意義,在課堂交流中打開學生的心門,培養(yǎng)學生向真、向善、向美的品格。
針對教師提出的開放性問題,學生可以不僅僅局限于用英文回答。學生的英語詞匯和句型儲備有限,如果僅用英文回答可能導致表達內容比較淺顯,不夠深入;而如果教師準許學生用中文表述,他們就可以將內心的感觸與想法盡可能地表達,內容會更加深刻。學生自己發(fā)現文本的育人意義比從教師口中得出更有價值,他們自己發(fā)現的做人道理將對其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以及素養(yǎng)發(fā)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閱讀是學生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學生的素養(yǎng)發(fā)展,做到“目中有人”,即關注學生的感受,從學生的感受和需要出發(fā)去解讀文本、設計活動,以及開展師生交流。閱讀文本背后的育人價值可以為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奠定基礎,學生在閱讀課堂中所形成的閱讀能力和閱讀品格將是其今后學習和生活中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Roderick H.典范英語(點讀版)3b[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
[2]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王薔.小學英語分級閱讀教學:意義、內涵與途徑[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
[4]余文森.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孫歡驍,華東師范大學蘇州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