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學定教”是一種貼合教學改革趨勢的教學理念,有助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滿足學習需求。為有效發(fā)揮“以學定教”對教學質量提升的正面影響,本文運用經驗總結法,結合教學案例指出教師可以在教學準備環(huán)節(jié)通過多渠道獲取學情,科學制訂教學預案。在課中,分析學生動態(tài),靈活展開課堂指導;在課后,分析學生的學習成果,分層次設計作業(yè)。以此讓學生獲得更符合自己實際發(fā)展需求的學習資源,提升教師指導的針對性,促進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關鍵詞:“以學定教”;小學英語;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姚雅瑾(1985.02-),女,甘肅臨夏人,臨夏市新華小學,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英語教育。
小學英語教學實踐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應注重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不斷積累成功的學習經驗,逐步提升學習能力,促使不同基礎、不同英語學習能力學生都應該得到個性化的發(fā)展。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在教學設計、教學實踐中落實“以學定教”的理念,找出學生的學習起點,發(fā)現學生學習的難點和興趣點,進而構建符合學生需求的英語課堂,并讓學生在課后也能得到有效的發(fā)展,在鞏固課堂所學的基礎上,適度參與語言實踐或拓展探究活動。
一、“以學定教”視域下組織小學英語教學的意義
“以學定教”是一種關注學生實際需求的教學理念,強調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等,以更好地幫助學生達到有效學習的目標。
(一)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學習過程,教會學生學習方法
陶行知曾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币虼?,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逐漸掌握學習方法是教師需要重點開展的工作。教師在積極踐行“以學定教”的理念下,學生可以受到教師的引導,獲取能夠滿足自己好奇心和探索欲、解決實際問題的資源和學習任務等,做到喜歡學,并很快地進入到學習狀態(tài),而這些資源和任務可以成為其學習的“支架”,有助于其豐富自主構建知識的經驗,逐步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明白“如何學”。
(二)讓學生獲得更具針對性的指導,滿足學生個性需求
朱熹有言:“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無棄人也?!被凇耙詫W定教”理念組織小學英語教學期間,不同基礎情況的學生都會得到針對性的指導,其個性需求也可以得到有效滿足,當學生在遇到困難或感興趣的話題時,也可以主動尋求教師幫助。這樣,學生就可以真正理解并內化學科知識,并有效挖掘自己的潛能。
二、“以學定教”視域下的小學英語教學策略
(一)準備:多渠道獲取學情,制訂教學預案
在踐行“以學定教”理念期間,教師要將學情分析作為教學設計的重要工作。為提升學情分析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教師應注意從多個渠道獲取學情,并結合教學內容展開教學設計工作,制訂科學的教學預案。以下為常見的幾種獲取學情的通道:其一,從教師個人教學經驗來說,教師可以結合指導歷屆學生學習的經驗、授課班級學生的特點和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分析學情;其二,從其他育人主體角度來說,教師可以與其他學科教師、學生家長展開互動,獲取學生信息;其三,從學生個人角度來說,教師可以基于智慧教學環(huán)境,利用信息技術請學生填寫問卷或完成任務,以此獲取學生信息。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單元教學前請學生家長、其他教師和學生助力自己展開學情獲取工作,在單元教學中,只需要結合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學生的階段性學習反饋分析學情即可,這樣,既可以避免過度消耗教師、家長和學生的精力,又可以保障教師及時更新了解學生。
以人教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1 “Hello!”的教學為例,本單元為學生在小學階段系統(tǒng)學習英語的第一單元,學生需要掌握基本打招呼的用語,產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在教學準備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在單元教學前通過多種渠道獲取學生信息,以此設計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教學預案,具體如下:
1. 結合教學經驗研判學情。教師在總結教學經驗的過程中,可能會發(fā)現:對于學生而言,英語是一門新的學科,很多學生對未來的英語學習生活抱有期待,成功的學習經驗有助于激活并長期保持其英語學習熱情,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但受幼兒階段教育、家庭教育以及課外學習經驗等因素的影響,同一班級學生的英語水平可能會出現較大的差異,缺乏英語基礎的學生可能會出現學習效率低的問題,影響其學習信心和興趣。
2. 尋求家長和班主任的幫助。因為缺乏與學生互動的經驗,教師對學生的細節(jié)信息掌握不充足,需要尋求家長和班主任的幫助。在與家長溝通期間,教師可以借助線上平臺請家長說明學生是否接受過英語教育以及接受英語教育的時間;在與班主任溝通期間,教師可以記錄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等。
3. 通過信息技術獲取學情。教師可以錄制視頻,朗讀“Hello, I'm Chen Jie. What's your name?”這一句子,并請學生進行跟讀,并將跟讀成果以及跟讀練習的次數反饋給教師,由此預判學生的英語口語基礎、學習能力等。
以上,教師在通過多渠道獲取學情的過程中,可以有效研判多數學生的基本情況。如,一些學生已經初步了解簡單的英語交際用語,且性格活潑,教師可以在設計教學預案的過程中引導其為身邊同學提供幫助;一些學生雖然沒有英語學習經驗,但學習能力較強,且在跟讀句子期間表現出練習次數較少但語音、語調標準的情況,則證明其可能具有較強的語言智能潛力或語言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對這部分學生提高學習要求;一些學生傳遞出自己英語學習效率較低、學習動機不強的信息,教師則可以在課堂上多設計一些簡單的互動環(huán)節(jié),使其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并得到英語表達的平臺,以此激活其英語學習興趣。
(二)課中:關注學生學習動態(tài),靈活展開教學
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能會遇到學生的表現與預設的情況不一致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要適當調整教學方法,完善教學內容,改變師生互動的方式和深度。在實踐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基于學生的問題進行答疑,保障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也可以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部分學習信心不強、性格內斂的學生在課堂學習期間,可能不會經常提出自己的困惑;也有部分學生在長時間參與學習活動后,可能會出現注意力分散的問題。鑒于此,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如分析學生的眼神、動作、階段性學習成果等,由此出發(fā),展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在必要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靈活補充,有助于滿足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課外資源,在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同時,使其逐步學習使用信息技術獲取知識的方法,提升其學習能力。
以人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3 “Weather”的教學為例,教學Section A Let's learn板塊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組織教學活動,通過以下方式了解學生動態(tài):
1. 鼓勵學生提出困惑,有效答疑。教師鼓勵學生在學習期間提出自己的困惑,并有效為其進行解答。如,部分學生在對照詞匯表學習“cold”和“cool”兩個詞匯期間,表示主動提出自己的困惑:“cold”表示“寒冷的;冷的”,而“cool”表示“涼的,涼爽的”,二者是否為同一含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及時解答學生的困惑,可以借助電子詞典查找更多與兩個詞匯相關的解釋和例句,讓學生認識到“cool”指溫度偏度,但能讓人感到舒服,而“cold”指溫度很低。由此出發(fā),教師還可以搜索展示“秋高氣爽”和“寒風凌冽”相關的圖片,請學生使用“cool”或“cold”形容圖片傳遞的信息。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樂于在今后的學習中主動提出自己的困惑,又可以讓學生深度學習詞匯知識,并在完成訓練的過程中記憶詞匯的音、形、義,還可以使學生形成借助英語詞典提升詞匯學習深度的意識,掌握詞匯的學習方法。
2. 關注學生學習狀態(tài),主動引導。教師在教學期間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主動對其展開引導,確保學生可以保持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取得理想的學習成果。如在本課教學期間,為幫助學生有效掌握“It's... in ...”這一核心句型以及課時重點詞匯,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展開練習。教師可以邀請一位學生擔任“氣象工作者”,寫下某一城市名稱和溫度,請學生運用“It's ... in ...”這一句型說明天氣信息。由于練習內容簡單,在分析學生練習狀態(tài)的過程中,教師可能會發(fā)現部分學生出現練習熱情不足的問題,但尚未真正內化重點知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及時調整練習形式,如讓學生“動起來”,當教師在黑板上寫下“Beijing 30℃”并說出“It's cold in Beijing today.”后,學生需要將小臂交叉置于胸前,做出“×”的符號,若教師說出正確的句子,學生需要高舉雙臂,做出“√”的符號。這樣,可以達到幫助學生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的目標,且可以讓學生將注意力移回課堂。
由此可知,教師在英語課堂根據學生的表現靈活展開教學,能夠有效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推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保障教學的深度和效果,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三)課后:分析學生學習成果,分層布置作業(yè)
作業(yè)的設計與實施是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耙詫W定教”視域下布置作業(yè)期間,教師需要分析學生的課堂學習成果,以此為其設計針對性的作業(yè)內容。為有效展開作業(yè)設計工作,落實“雙減”政策,教師可以先設計線上測試,借助大數據技術快速分析學生提交的測試成果,從而針對性地為其提供作業(yè)清單或輔助資源。由此,可以自然、科學地做到分層設計作業(yè),更好地踐行因材施教的理念,讓已經扎實記憶課內所學的學生適度展開拓展探究活動,進一步提升其學習深度和廣度,讓課內學習效果較好但仍需要鞏固所學的學生通過聽說、評論、寫作等語言實踐類作業(yè)進行復習,并發(fā)展自身語言能力;讓課內學習效果不佳的學生通過系統(tǒng)梳理所學,夯實基礎知識。
以人教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3“My school calendar”教學為例,在第一課時教學結束后,學生應掌握“When is ...”“It's in...”兩個關鍵句型和“January”“February”“March”“April”“May”和“June”六個表示月份的單詞,具備與他人交流某一活動在哪個月舉行的能力。結合本課語言教學目標,在作業(yè)設計前,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完成線上測試,測試總分為10分,測試主要類型為:
1. 詞匯和短語記憶測試。
測試范例為:
J_n_ _ _y 一月
2. 聽力測試。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多個活動/節(jié)日的聽力音頻,引導學生結合音頻回答問題,如“When is Tree Planting Day?”等,并從教師提供的多個選項中選擇語法和日期均正確的答案,如答案中包含“It's on March.”和“It's in March.”兩個答案,學生需要結合“in后面跟年、月、季節(jié)、具體到某天某日的用介詞on”這一知識選出正確答案,即“It's in March.”。
3.口語測試。學生需要朗讀1月到6月對應的單詞。
學生需要在相對安靜的環(huán)境下集中完成測試,在提交測試后,教師要判斷學生完成測試所花時間,以此判斷學生的學習成果,并將其劃分為三個層次,提供針對性的作業(yè)清單,具體如下:
A層學生:測試成績?yōu)?.5分以上,且完成測試時間較短的學生。其作業(yè)為:①結合教材,找出自己感興趣的節(jié)日,了解節(jié)日的來源、意義和特色活動。②將自己的作業(yè)成果整合到積累本中,并拍照上傳。
B層學生:測試成績?yōu)?.5分以上但測試時間較長或測試成績在7-8.5分的學生。其作業(yè)為:①編寫一段廣播稿,介紹1月到6月重要活動或節(jié)日所在月份(可以參考Section A Let's learn版塊內容)。②朗讀廣播稿,上傳音頻。
C層學生:測試成績?yōu)?分以下的學生。其作業(yè)為:
①結合教師分享的微課復習課上所學知識。②借助手抄報、筆記或思維導圖整理所學知識,并拍照上傳。
以上,教師通過線上測試題和大數據技術及時判斷學生的課堂學習成果,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層次,并采取分層設計作業(yè)的手段,有效響應“雙減”政策,在減少機械性、重復性作業(yè)的同時,保障了學生在完成期間取得相對理想的學習成果,提升了其學習效果,得到了個性發(fā)展。
三、結語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探索“以學定教”視域下的教學策略。可以在教學開始前通過多種渠道獲取并認真分析學情,初步制訂教學預案,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觀察學生、鼓勵學生表達想法等方式了解學生學習狀態(tài),判斷可以從哪些方面為學生提供進一步的幫助,從而靈活展開教學活動;最后,要在作業(yè)設計與實施環(huán)節(jié)通過大數據有效分析學生的學習成果,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層次,并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分層設計作業(yè)。讓全體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而有效提升英語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陳靜靜.“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高效課堂探析[J].小學生(上旬刊),2022(12):46-48.
[2]蔣敏.“雙減”背景下以學定教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J].學園,2022(8):19-21.
[3]蔡旭旭.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英語高效課堂構建策略探討[J].校園英語,2022(14):70-72.
[4]馬琳.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作業(yè)設計融合的實踐研究[J].校園英語,2022(49):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