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qū)為研究對象,選取2011—2019年的面板數據,通過構建DEA-Malmquist模型,對糧食主產區(qū)的糧食全要素生產率進行測度,并從時間、空間角度進行分析。研究發(fā)現,2011—2019年,我國糧食主產區(qū)糧食全要素生產率呈波動狀態(tài),技術進步效率指數對糧食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較大;內蒙古、安徽、河北等?。ㄗ灾螀^(qū))的年均糧食全要素生產率位居前列,遼寧省和湖北省的糧食全要素生產率變動幅度較大。
關鍵詞:糧食主產區(qū);全要素生產率;DEA-Malmquist模型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3)03-50-5
0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xiāng)村振興。農業(yè)是我國的重要基礎產業(yè),農村是我國的重要改革陣地,農民是我國的重要群眾基礎?!叭r”問題不僅關系到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穩(wěn)定與安全,而且關系到我國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安全與穩(wěn)定。農業(yè)農村農民問題的解決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重要意義。
糧食生產是農業(yè)產業(yè)發(fā)展的核心,促進糧食產業(yè)發(fā)展,有利于維護國家安全和發(fā)展大局的穩(wěn)定,有利于實現農業(yè)農村現代化的建設,有利于我國農業(yè)經濟水平的提升。但是,隨著資源稀缺問題逐漸突顯,提高糧食產量不能再僅僅依靠大量的生產要素投入。只有提高糧食全要素生產率,才能更好地維持糧食生產的可持續(xù)性,始終維護我國糧食安全。因此,筆者以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qū)為研究對象,對2011—2019年各區(qū)域糧食全要素生產率進行評價分析。
1 文獻綜述
目前,學者在研究糧食生產效率的過程中,主要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數據包絡分析是一種衡量投入產出生產單元效率的統計方法,最早由著名的運籌學家查恩斯提出,以多元函數模型為限制,對各個生產單元的效率進行比較,從而完成不同單元的定量評估。Siddiqui[1]、Bagchi等[2]借助DEA模型對印度和孟加拉國的農業(yè)生產效率進行測度。高穎等[3]基于三階段DEA模型,對山東省的糧食生產效率進行測算,發(fā)現規(guī)模效率是影響山東省糧食生產效率的關鍵因素,并針對此提出了相應對策。張志新等[4]采用DEA-ML指數法將糧食生產的全要素進行分解,并基于此研究農業(yè)基礎設施對糧食生產效率的影響。郭永奇等[5]、秦曉娟等[6]、范文慧等[7]在分析糧食全要素生產率時,均采用了DEA模型或其拓展模型。
2 研究方法
DEA-Malmquist指數模型是一種用于衡量效率變化的經濟學模型。該模型結合了數據包絡分析(DEA)和馬爾奎斯特指數的概念,可以對行業(yè)的效率進行評估和比較。馬爾奎斯特指數則是用來衡量行業(yè)效率變化的指標,它可以分解為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變化兩部分。技術進步是指新技術的創(chuàng)新和應用,可以提高行業(yè)的生產效率,而技術效率變化則是指行業(yè)在同樣的技術條件下效率的變化情況。同時,DEA-Malmquist指數模型是在最初DEA模型的基礎上進行計算,不僅能夠度量生產單元在某個階段的靜態(tài)效率,還能進行動態(tài)趨勢的分析,衡量某個生產單元在不同時期全要素生產指數(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的變化。 DEA-Malmquist 指數模型可以幫助政策制定者了解行業(yè)的效率水平并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來提高效率,發(fā)現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變化的原因?;诖?,筆者采用DEA-Malmquist指數法對我國糧食主產區(qū)的糧食全要素生產率(TFP)進行評價。
[t]期和[t]+1期的Malmquist(ML)指數表示為
[Mt=Dt(xt,yt)Dt(xt+1,yt+1)] (1)
[Mt+1=Dt+1(xt,yt)Dt+1(xt+1,yt+1)] (2)
式(1)和式(2)中:[x]、[y]分別表示決策單元的投入、產出;[D]表示[t]期和[t+1]期的距離函數。
[ML]指數可分解為技術效率變化指數(Efficiency Change,EC)和技術進步變化指數(Technical Change,TC),即
[ML=EC×TC] (3)
其中,[EC]和[TC]分別為
[EC=Dt(yt,xt)Dt+1(yt+1,xt+1)] (4)
[TC=Dt+1(yt+1,xt+1)Dt(yt+1,xt+1)×Dt+1(yt,xt)Dt(yt,xt)1/2] (5)
將式(4)和式(5)代入式(3),即
[ML=Dt(yt,xt)Dt+1(yt+1,xt+1)Dt+1(yt+1,xt+1)Dt(yt+1,xt+1)×Dt+1(yt,xt)Dt(yt,xt)1/2](6)
技術效率變化指數又可以拆分為純技術效率變化指數(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Change,PEC)和規(guī)模報酬效率變化指數(Scale Efficiency Change,SEC),因此,可得出如下公式。
[ML=TFP=EC×TC=PEC×SEC×TC] (7)
[ML]指數表示效率隨時間的變化趨勢。[ML]指數大于1,表示效率隨著時間的延長而提高;[ML]指數小于1,表示效率隨時間的延長不斷下降;[ML]指數等于1,說明效率保持穩(wěn)定。
3 指標選取和數據來源
3.1 指標的選取
糧食全要素生產率是指單位投入全要素(勞動、資本、土地、能源等)所產出的糧食產量。糧食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不僅要兼顧糧食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經濟效益,還要考慮糧食生產對生態(tài)帶來的損耗,以及對環(huán)境的影響。綜合糧食生產生態(tài)效率和農業(yè)生態(tài)效率方面的理論和已有研究,最終選取以下投入、產出指標。
3.1.1 投入指標選擇。結合經濟增長理論和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一般將投入要素分為勞動和資本兩類。但是,農業(yè)不同于制造業(yè),其投入要素較多,而且投入與產出之間的結果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參考以往學者的研究,筆者選取5個投入指標,即土地、勞動力、水資源、化肥、機械動力。
3.1.2 產出指標選擇。產出是經濟活動的重要一環(huán)。傳統生產活動的產出往往用行業(yè)增加值來衡量。但從糧食生產角度來看,最重要的衡量指標是糧食產量,故筆者選取糧食產量作為生產單元的產出。
3.2 數據來源
筆者選擇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qū)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為黑龍江、河南、山東、四川、江蘇、河北、吉林、安徽、湖南、湖北、內蒙古、江西、遼寧等13個省(自治區(qū))。投入和產出的數據來自各個省(自治區(qū))的統計年鑒,部分缺失的數據通過插值法計算得出。
4 糧食主產區(qū)糧食全要素生產效率分析
運用DEA軟件對我國糧食主產區(qū)2011—2019年的投入、產出指標進行測算,得到13個?。ㄗ灾螀^(qū))的糧食全要素生產效率及其相應的分解效率,并基于此分析糧食主產區(qū)的糧食全要素生產效率的時空演變。
4.1 糧食全要素生產率的時間演變
2011—2019年我國糧食主產區(qū)糧食全要素生產率及其效率分解結果見表2。
4.1.1 從全要素生產率指數角度進行分析。由表2可知,從2012年到2013年,我國糧食主產區(qū)的全要素生產率由1.024減少到0.998,降幅最大,達到0.026。漲幅最大的年份是2018年,與2017年相比,糧食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了0.043。2014年,糧食全要素生產率也達到了峰值(1.028)。整體來看,2011—2019年我國糧食主產區(qū)的糧食全要素生產率呈波動狀態(tài),除了2011年、2013年和2017年外,其余年份的糧食全要素生產率都大于1,說明我國糧食主產區(qū)的糧食全要素生產率得到提升。
4.1.2 從綜合技術效率指數和技術進步效率指數角度進行分析。由表2可知,技術進步效率指數和全要素生產率指數的波動趨勢基本相同,說明技術進步對全要素生產率作用更加明顯。與2012年相比,2013年的綜合技術效率指數得到大幅度提升,提升了0.050,技術進步效率卻下降了0.076,達到最小值,導致該階段我國糧食主產區(qū)的全要素生產率小于1。技術進步效率指數有5年超過1,占比55.56%;綜合技術效率指數有6年突破1,占比為66.67%。與2017年相比,2018年技術進步效率指數提升了0.081,也使得該階段的糧食全要素生產率達到最大值??傮w而言,2011—2019年,我國糧食主產區(qū)的綜合技術效率指數和技術進步效率指數有所變動,但兩者都在很大的比例上突破1。
4.1.3 從純技術效率指數和規(guī)模效率指數角度進行分析。由表2可知,純技術效率指數和規(guī)模效率指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綜合技術效率的大小。純技術效率指數在2015年達到最大值,在2016年達到最小值,二者差幅為0.028。在2017年后,純技術效率指數趨于穩(wěn)定,維持在1的水平。規(guī)模效率指數有5年突破1,2017年達到最大值,2012年最低??傮w來看,2011—2019年,純技術效率指數和規(guī)模效率指數波動相對頻繁,但幅度較小。
4.2 糧食全要素生產率的空間演變
2011—2019年糧食主產區(qū)糧食全要素生產率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2019年,除遼寧省、湖北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外,其他9個糧食主產區(qū)的糧食全要素生產率指數都超過了1;其中湖北省的糧食全要素生產率指數相較于2011年增長了0.075,增幅最大;其次是湖南省,增長了0.044。2011—2019年,吉林省的糧食全要素生產率指數下降幅度較大,從2011年的1.031降到2019年的0.979,降了0.052。總之,各個糧食主產區(qū)的糧食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在2011—2019年不斷變動。結合這一時期糧食全要素增長率均值來看,只有江西省的糧食全要素生產率低于1,其他12個?。ㄗ灾螀^(qū))的全要素生產率全都突破1。
糧食主產區(qū)技術效率變化指數及其構成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除山東省、湖北省外,其他糧食主產區(qū)的綜合技術效率指數大于或等于1,且純技術效率指數與規(guī)模效率指數大致相當,表明純技術效率指數與規(guī)模效率指數對糧食主產區(qū)綜合技術效率的影響基本相同。湖北省的各項效率指數都小于1,說明其糧食生產綜合技術效率低,是由技術改進上的不合理和產業(yè)擴張中投入要素比例不合適共同造成的。山東省糧食生產的規(guī)模效率小于1,純技術效率等于1,表明提高山東省糧食生產綜合技術效率,重點在于擴大糧食規(guī)模種植,實現規(guī)模經濟,享受規(guī)模效益。
2011—2019年糧食主產區(qū)技術進步指數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2019年,糧食主產區(qū)大部分?。ㄗ灾螀^(qū))的技術進步指數都超過了2011年,僅有吉林省、黑龍江省、山東省、湖北省的技術進步指數出現下降,但降幅較緩,分別減少0.052、0.039、0.029、0.009。2019年,技術進步指數處于前兩位的?。ㄗ灾螀^(qū))分別是四川和內蒙古,分別比2011年增長了0.015、0.030。結合2011—2019年糧食主產區(qū)技術進步指數均值,發(fā)現除了遼寧省和江西省外,其他11個主產區(qū)的年均技術進步指數均超過了1,表明這些地區(qū)的技術水平得到了提升。
5 結論和啟示
5.1 結論
①從時間維度上看,2011—2019年我國糧食主產區(qū)的糧食全要素生產率呈波動狀態(tài),除了2011年、2013年和2017年外,其余年份的糧食全要素生產率都大于1;2011—2019年,我國糧食主產區(qū)的綜合技術效率指數和技術進步效率指數有所變動,但兩者都在很大的比例上突破1;2011—2019年,純技術效率指數和規(guī)模效率指數波動相對頻繁,但幅度較小。
②從空間維度上看,各個糧食主產區(qū)的糧食全要素生產率在2011—2019年不斷變動,年均糧食全要素生產率位居前列的?。ㄗ灾螀^(qū))分別為內蒙古、安徽、河北。2019年,只有遼寧省、湖北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的糧食全要素生產率小于1,但湖北省的糧食全要素生產率相比2013年增長最快,增幅為0.075。此外,吉林省的糧食全要素生產率下降幅度較大,降幅達到0.052。
5.2 啟示
第一,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農業(yè)領域科技水平??萍歼M步是我國糧食主產區(qū)糧食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關鍵因素,因此,政府應加大對農業(yè)科技的投入,推廣新的種植技術,培育新的優(yōu)質品種,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和產量。各地應積極發(fā)揮技術進步的正向作用,在投入要素不變的情況下,依靠科技驅動獲得更高的糧食產量,維持高水平的糧食全要素生產率。
第二,注重區(qū)域差異,提升區(qū)域農業(yè)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對于湖北省等純技術效率和規(guī)模效率都小于1的省份,不僅要充分利用投入要素,提高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還要注重規(guī)模化經營,增加規(guī)?;找?,以促進糧食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對于山東省等僅有規(guī)模效率低于1的省份,應改善管理方式,采取聯合經營方式,從而提高糧食全要素生產效率。
第三,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糧食主產區(qū)糧食生產的扶持力度,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同時,應通過多種方式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擴大糧食生產經營規(guī)模,提高糧食產業(yè)發(fā)展水平。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包括農村道路、水利設施、電力等,改善農業(yè)生產條件和提高生產效率。政府還應加強對農資市場的監(jiān)管,保障種子、化肥等農資的質量。
參考文獻:
[1]SIDDIQUI S A.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of Indian Life Insurance "Companies: a Malmquist approach[J]. In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2021(1):232-236.
[2]BAGCHI M, RAHMAN S, SHUNBO Y. Growth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its components in Bangladeshi Regions (1987-2009): an application of bootstrapped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J].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2019(7):1-16.
[3]高穎,王兆華.基于三階段DEA模型的山東省糧食生產效率研究[J].湖北農業(yè)科學,2022(17):39-44.
[4]張志新,李成,白海洋.農業(yè)基礎設施對糧食生產效率的影響[J].華東經濟管理,2022(10):100-109.
[5]郭永奇,侯林岐.中國糧食主產區(qū)糧食農業(yè)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測度及影響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19):223-229.
[6]秦曉娟,田鳳霞.高質量發(fā)展引領下山西省農業(yè)生產效率評價:基于糧食產銷平衡區(qū)省域的比較[J].山西農業(yè)科學,2021(6):791-796.
[7]范文慧,吳鵬.江蘇省糧食生產效率及影響因素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21(13):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