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自然災害風險理論出發(fā),結合多源空間數據(遙感數據、再分析數據、社會經濟數據),對山西省臨汾市洪澇災害的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huán)境敏感性、防災減災能力進行評價,綜合考慮臨汾市實際情況,最終選取15項評價指標,并采用加權綜合指數法定量分析,構建洪澇災害綜合風險評價模型,探究洪澇風險分布情況。結果表明,致災因子危險性分布呈東部、西部地區(qū)高于中部地區(qū),且東部整體高于西部的趨勢;地勢低、坡度小的平原和盆地易發(fā)生洪水匯入現象,孕災環(huán)境敏感性更高,山地、丘陵等地區(qū)孕災環(huán)境敏感性普遍較低;城鎮(zhèn)化水平高、人口密集地區(qū)防災減災能力強,河谷、山地等自然區(qū)域的防災減災能力則整體較弱;洪澇災害綜合風險分布整體呈由西部向東部逐漸升高的趨勢,具體表現為經濟水平低、降水多、徑流量大的河谷、平原和盆地風險較高,臨汾市超過50%的地區(qū)面臨洪澇災害風險??傮w來看,洪澇災害對臨汾市的社會、經濟和生態(tài)發(fā)展影響較大。
關鍵詞:洪澇災害;災害綜合風險評價;空間數據;遙感數據;再分析數據;山西省臨汾市
中圖分類號:P208"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3)08-0189-08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3.08.030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isk assessment of urban flood disasters based on multi-source spatial data
——Taking Linfen City, 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XUN Jia-chang1, NIE Cong2, XU Dong3, FANG He4
(1.School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Surveying and Mapping, Chang’an University,Xi’an" 710054, China;
2.School of Geo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Tech University,Nanjing" 211816, China;
3.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emote Sensing Scienc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4.Zhejiang Climate Center, Hangzhou" 31005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natural disaster risk, combined with multi-source spatial data (remote sensing data, reanalysis data, socio-economic data), the risk of disaster causing factors, the sensitivity of disaster-pregnant environment, and the ability to prevent and reduce disasters of 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s in Linfen City, Shanxi Province were evaluate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Linfen City, 15 evaluation indicators were finally selected, and the weighted 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 was used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a comprehensive risk assessment model for flood disasters was buil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flood risks was explor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isk distribution of disaster causing factors was higher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than in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he overall trend was higher in the eastern region than in the western region; plains and basins with low terrain and small slopes were prone to flood influx, resulting in higher sensitivity to disaster environments. Regions such as mountainous and hilly areas generally had lower sensitivity to disaster environments; high urbanization level and densely populated areas had strong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capabilities, while natural areas such as river valleys and mountains had overall weak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capabilities;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comprehensive risk of 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s was gradually increasing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which was reflected in the high risk of river valleys, plains and basins with low economic level, heavy rainfall and large runoff. More than 50% of Linfen City was facing the risk of 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s. In general, the flood disaster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Linfen City.
Key words: flood disaster; comprehensive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spatial data; remote sensing data; reanalysis data; Linfen City, Shanxi Province
自“十三五”以來,中國經濟發(fā)展已步入新常態(tài),繼續(xù)全面深化改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有數據顯示,隨著中國城鎮(zhèn)化率的加快,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已成為城市氣候變暖的主要源頭[1],溫室氣體的不斷排放以及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導致中國部分省市災害性天氣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fā)生,由氣象災害帶來的國民經濟損失也越來越大,其中由暴雨造成的洪澇災害尤為突出[2]。據近30年資料統(tǒng)計,中國因洪澇災害年均直接經濟損失約1 600億元,年均死亡失蹤人口約" 2 000人,2020年出現1998年以來最嚴重汛情,全國主要江河共發(fā)生21次編號洪水,全年因洪澇共有71 900 km2農作物受災,其中,絕收面積為13 217 km2,受災人次為7 861.5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達2 669.8億元,占當年GDP的0.26%[3]。因此,亟需科學的手段來定量評估不同地區(qū)的洪澇災害風險,從而為政府部門制定區(qū)域防災減災政策提供科學的參考,以此來緩解未來氣候變化帶來的潛在城市洪澇風險。
洪澇災害風險區(qū)劃既包含區(qū)域洪澇災害歷史趨勢總體特征的分析和評價,也包含對未來可能發(fā)生洪水的預測,根據洪澇災害風險評估的結果,能有效預防當地洪澇的發(fā)生,避免或控制災害帶來的損失[4]。近年來,諸多學者對洪澇災害風險評估展開研究。俞布等[5]使用近50年杭州市的臺風降水資料對區(qū)域洪澇災害進行了風險評估和區(qū)劃。萬昔超等[6]將云模型和GIS平臺技術集合,最終獲得災害風險綜合指數結果圖;程先富等[7]將有序加權平均法(OWA)與GIS技術結合,建立OWA-GIS評價模型,對巢湖流域洪澇災害進行風險評價。此外,有學者利用 RS技術對區(qū)域洪澇災害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和范圍驗證,段光耀等[8]通過利用HJ-1衛(wèi)星影像提取的水體淹沒范圍,對風險評價結果進行驗證;高偉等[9]利用MODIS地表反射率產品和遙感數據進行洪澇淹沒范圍時序監(jiān)測分析,以反映淹沒空間變化和細節(jié)特征。
本研究參考已有的評價方法,以山西省臨汾市為研究對象,從自然災害風險理論出發(fā),基于多源空間數據(遙感數據、再分析數據、社會經濟數據),綜合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從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huán)境敏感性、防災減災能力3個影響因子中選擇15個評價指標,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加權綜合評分法和疊加分析法,定量構建綜合評價指數模型,最終得到臨汾市洪澇災害風險分布情況。
1 研究區(qū)概況
臨汾市是山西省管轄的副中心城市,地處東經110°22′—112°34′、北緯35°23′—36°57′(圖1)。城市四面環(huán)山,東、西部地勢較高,中部平川,市域地形以盆地、山地、丘陵為主,總面積達20 275 km2;臨汾市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年均降水量為500~600 mm;全市有大小河流200余條,均屬黃河水系,流域面積超過1 000 km2的河流有黃河干流、汾河和沁河,且以季節(jié)性河流為主,徑流量多集中于汛期6~9月。
山西省是中國氣象災害頻發(fā)的省份之一,也是受氣象災害影響較嚴重的地區(qū)之一[10]。其中,臨汾市受特殊地形地勢、降水量、水系等影響,更易遭洪水危害。在1994年、2005年、2015年、2019年、2021年等時間段,臨汾市均遭遇特大洪水,不僅造成大量農田被沖毀淹沒,城市設施受損癱瘓,而且引起水土流失,水流泥沙量增加,甚至導致土地貧瘠、耕地沙化等現象,全市經濟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嚴重受損。近年來,臨汾市雖大力開發(fā)投資城市排水、治河、修建擴岸等工程,但仍遭受洪澇災害的影響。因此,本研究以臨汾市為研究區(qū),綜合評估臨汾市各區(qū)縣洪澇災害風險性,為加強城市防災減災建設、規(guī)劃生活生產方式提供科學依據與建議。
2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
本研究采用的多源空間數據主要包括遙感數據、再分析數據、社會經濟數據,其中,遙感數據包括地表溫度、高程、夜間燈光、植被覆蓋度、不透水率(IBI指數)數據,再分析數據包括2 m氣溫、太陽輻射(短波下行輻射)、地表徑流、降水量、潛在蒸散發(fā)、實際蒸散發(fā)、土壤水分,社會經濟數據包括人口密度、GDP。各數據詳細信息見表1。
1)遙感數據。地表溫度、植被覆蓋度、不透水率數據是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提供的2000—2020年臨汾市1 512景Landsat影像計算得到;2000—2020年夜間燈光數據來源于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高程數據來源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臺。
2)再分析數據。所有再分析評價指標均來源于世界氣候網站(https://www.worldclim.org/)。
3)社會經濟數據。人口密度數據來自世界人口組織網站(https://www.worldpop.org);GDP數據來源于中國科學院資源環(huán)境數據云平臺。
對所有數據進行均值合成,重采樣為30 m分辨率,并統(tǒng)一為WGS_1984地理坐標系。
2.2 研究方法
2.2.1 評價基本單元的選取 洪澇災害評價基本單元是指根據導致洪澇災害發(fā)生的各指標要素將可能致災空間逐級劃分為最小的均質單元[11]。評價指標所使用的數據主要分為3類。第1類是直接能獲得的柵格數據,如植被指數等遙感數據;第2類是數據同化與模式驅動得到的再分析空間化產品,如太陽輻射數據;第3類是基于統(tǒng)計模型反演出的社會經濟數據,如人口密度數據。本研究在GIS平臺下對各個評價指標的數據進行相應的數據預處理,根據柵格數據類型和不同評價指標,最后選取30 m×30 m格網作為評價基本單元。
2.2.2 風險評價指標選取與量化顯示 洪澇災害作為復雜的災害系統(tǒng),對其形成機制尚未形成統(tǒng)一認識,一般來說,洪澇災害的形成與發(fā)展受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共同約束[12-15]。本研究以氣象災害系統(tǒng)理論、自然影響和社會經濟因素為基礎,結合臨汾市獨特的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分布等,從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huán)境敏感性和防災減災能力3個影響因子共15個評價指標建立洪澇災害風險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圖2)。
1)致災因子危險性。該影響因子主要描述臨汾市因降水等直接引發(fā)洪澇災害的危險性條件,具體包括地表徑流、降水量、潛在蒸散發(fā)、實際蒸散發(fā)、土壤水分5個評價指標。區(qū)域致災因子危險性越高,越容易發(fā)生洪澇災害
2)孕災環(huán)境敏感性。該影響因子主要描述臨汾市的環(huán)境特征與發(fā)生洪澇災害的潛在敏感關系,地形地勢、大氣等孕災環(huán)境間接影響致災因子的時空分布特征。具體包括地表溫度、高程、坡度、氣溫、太陽輻射5個評價指標。地區(qū)孕災環(huán)境敏感性越強,越容易間接引發(fā)洪澇災害。
3)防災減災能力。該影響因子主要描述臨汾市對洪澇災害的預防和控制能力。具體包括植被覆蓋度、夜間燈光、人口密度、不透水率、GDP 5個評價指標。區(qū)縣的防災減災能力越強,洪澇災害發(fā)生的風險性越低。
在評價的過程中,各評價指標的單位不同,本研究對數據進行了規(guī)范化處理,將各指標量轉化成0≤X≤1的數值,用以消除評價指標之間由于量綱帶來的影響[16-18],所采用的公式和最終的成果如下(式1、圖3)。
[Xi=(xi-mini)/(maxi-mini)] (1)
式中,[Xi]是第i個評價指標的規(guī)范化值;[xi]是第i個評價指標初始值;[maxi]和[mini]是第i個評價指標初始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2.3 基于層次分析法確定風險評價指標權重 因為不同的因子對洪澇災害的形成和發(fā)展影響程度不同,需要根據實際調查的情況對各影響因子及其評價指標賦予不同的權重。確定評價指標權重的方法有很多,層次分析法作為決策依據有諸多優(yōu)點,它可以反映研究區(qū)引起洪水災害的主要因素,具有針對性、間接性、實用性、系統(tǒng)性的特點[19-21]。本研究采用層次分析法,并結合專家意見與評分結果,對各影響因子及其評價指標進行分層歸類和權重賦值,通過一致性檢驗后,最終結果如表2所示。
2.2.4 建立洪澇災害風險綜合評價指數模型 洪澇災害的各影響因子及其評價指標構成了洪澇災害風險評估體系[22],進而建立綜合評價模型,這是研究自然災害風險評價的主要方法之一。洪澇災害風險是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huán)境敏感性和防災減災能力3種影響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本研究采用加權綜合評分法,進行疊加分析后建立洪澇災害風險綜合評價指數模型,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FDRI]為洪澇災害風險綜合評價指數;[Hi]是致災危險性中第i個評價指標的規(guī)范化值;[Si]是孕災環(huán)境敏感性中第i個評價指標的規(guī)范化值;[Ci]是防災減災能力中第i個評價指標的規(guī)范化值;[WHi]、[WSi]、[WCi]分別對應3種影響因子在第i個評價指標的組合權重。
3 結果與分析
3.1 洪澇致災因子危險性評價與分析
致災因子與氣象、水文因素相關性較大,對區(qū)域內洪澇災害的形成和發(fā)展有直接影響,甚至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首先,洪澇災害的發(fā)生與當地的降水量有很大的關系,降水量越大的地區(qū),發(fā)生洪澇災害的可能性越大。其次,區(qū)域的潛在蒸散發(fā)、實際蒸散發(fā)、土壤水分和地表徑流的分布情況也對致災因子危險性產生影響。潛在蒸散發(fā)是指該地區(qū)不受水分供應限制時,能達到的最大蒸發(fā)蒸騰量,實際蒸散發(fā)是指在土壤濕度、水文分布規(guī)律的影響下地區(qū)實際蒸發(fā)蒸騰量,二者與致災因子危險性均呈負相關,土壤水分和地表徑流與致災因子危險性呈正相關。臨汾市具有明顯的汛期,其降水量在年內分布不均且較集中,是發(fā)生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再結合區(qū)域的潛在蒸散發(fā)、實際蒸散發(fā)、土壤水分和地表徑流等評價指數,利用GIS疊加分析,最終獲得臨汾市致災因子危險性分布情況(圖4)。
根據致災因子危險性的分布情況可知,臨汾市西部,如鄉(xiāng)寧縣、蒲縣、吉縣東部和隰縣東部等地區(qū),受降水量大、土壤水分多、地表徑流大、潛在蒸散發(fā)低等影響,致災危險性適中;臨汾市中部,如洪洞縣、襄汾縣、汾西縣東部、霍州市西部、堯都區(qū)中部和東部等地區(qū),受降水量、地表徑流、土壤水分均較小以及潛在蒸散發(fā)高等影響,致災危險性較低;臨汾市東部,如翼城縣東部和南部、浮山縣東部、安澤縣東部以及洪洞縣、古縣、霍州市3區(qū)交界等地區(qū),受降水量最大、土壤水分較多和地表徑流大等影響,致災危險性較高,容易發(fā)生洪澇災害。整體上,臨汾市洪澇災害致災因子危險性分布呈東部、西部地區(qū)高于中部地區(qū),而東部地區(qū)又整體高于西部地區(qū)的趨勢。
3.2 洪澇孕災環(huán)境敏感性評價與分析
孕災環(huán)境與洪澇災害息息相關,不同地區(qū)因環(huán)境的差異對洪澇災害形成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孕災環(huán)境敏感性越高,說明該地區(qū)越容易發(fā)生洪澇災害。孕災環(huán)境主要以氣候、地理環(huán)境等自然因素影響為主,地區(qū)的高程、坡度、地表溫度、太陽輻射和氣溫都會對洪澇災害的形成和擴張有顯著的影響。高程越高、坡度越大的地區(qū)洪水會從地勢高的地區(qū)流向地勢低的地區(qū),不容易匯集洪水形成洪澇災害,對洪澇災害形成的敏感性呈負相關;地表溫度、太陽輻射和氣溫會影響地區(qū)的水分蒸發(fā),間接加大降水量,促進洪澇災害的發(fā)生,與洪澇災害形成的敏感性呈正相關。本研究將臨汾市孕災環(huán)境的5個評價指標進行綜合分析,最終獲得臨汾市孕災環(huán)境敏感性分布情況(圖5)。
根據孕災環(huán)境敏感性分布可知,孕災環(huán)境敏感性較高的地區(qū)主要分布在地勢較低、坡度較小的盆地。其中,在臨汾市中部、東部以及西部部分地區(qū),如霍州市、洪洞縣、堯都區(qū)、襄汾縣、安澤縣和永和縣等,受溫度高、太陽輻射強和地勢低的影響,對洪澇災害敏感性較高,發(fā)生洪澇災害可能性較大,并且周圍地區(qū)地勢高,極易出現洪水匯集灌入的現象;臨汾市西部、北部和南部部分地區(qū),如吉縣、蒲縣、鄉(xiāng)寧縣、翼城縣南部和霍州市、古縣兩區(qū)交界等部分地區(qū),主要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高、起伏大,且溫度適中,不易發(fā)生洪水匯聚或大量降水,對洪澇災害形成的敏感性低。
3.3 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價與分析
防災減災能力是指洪澇災害發(fā)生前后,地區(qū)預防和應對洪澇災害的綜合能力,具體包括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防災減災能力越強的地區(qū),洪澇災害的危險程度越低,一個地區(qū)的防災減災能力主要與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人口數量以及城市建筑密度等因素有關[23]。本研究采用5個評價指標從2個方面對臨汾市防災減災能力進行評價。工程措施方面,主要考慮城鎮(zhèn)建設水平對防洪抗災工程的影響,夜間燈光、不透水率均能從側面反映城市發(fā)達程度,二者值越大,說明城鎮(zhèn)化水平越高,治河、排水泄洪、災后重建等工程措施更完善,有利于防災減災。在非工程措施方面,主要考慮人力物力資源、植被覆蓋度等的影響,人口密度大、人均GDP高,防災減災時所能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就多,災害發(fā)生時的救助能力以及災后的重建能力強;但地區(qū)的植被覆蓋度與防災減災能力呈負相關,當植被豐富時,根須的蓄水能力增強,地區(qū)內洪水不易排出從而容易導致洪澇。將以上影響因子按照權重進行疊加分析,最終獲得臨汾市防災減災能力分布情況(圖6)。
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強的地區(qū)集中在臨汾市的中心地帶,如侯馬市、襄汾縣、堯都區(qū)、洪洞縣和霍州市等部分地區(qū),這些地區(qū)城鎮(zhèn)化水平較高、人口密度較大、經濟基礎強勁、植被覆蓋度適中,對洪澇災害的防災減災能力最強。臨汾市西部的少數地區(qū),如永和縣、隰縣、大寧縣東北部、蒲縣中西部、鄉(xiāng)寧縣西北部等,雖然城鎮(zhèn)化水平和人口密度均較低,但其植被覆蓋度較低、建筑密度程度較高,也具有一定的洪澇災害預防與控制能力。臨汾市西部山區(qū)和東部丘陵地帶,人口密度較低,土地建設強度不高且存在大量的植被,地區(qū)整體發(fā)展水平不高,導致排水泄洪、救援減災能力弱。
3.4 洪澇災害風險綜合評價與分析
臨汾市洪澇災害風險性是由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huán)境敏感性和防災減災能力3個影響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將各影響因子的評價指標乘以對應的綜合權重后帶入災害綜合評價指數模型,最終獲得臨汾市洪澇災害風險綜合評價情況(圖7)。
從洪澇災害風險綜合評價的結果可以看出,研究區(qū)內洪澇災害風險分布整體呈由西部向東部逐漸遞增的趨勢。其中,臨汾市中部、西部往北邊等地區(qū),如永和縣、大寧縣、堯都區(qū)、洪洞縣以及汾西縣、霍州市、洪洞縣3區(qū)交界等地區(qū),其防災減災綜合能力較弱。研究區(qū)中部的堯都區(qū)、洪洞縣等地區(qū)的洪澇災害綜合風險呈區(qū)域中心風險低,在一定范圍內向四周逐漸遞增的趨勢,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心城區(qū)經濟產量和發(fā)展建設程度由中心城區(qū)向四周郊區(qū)逐漸降低,其防災減災綜合能力也隨之減弱,發(fā)生洪澇災害的可能性增加。臨汾市西部的吉縣、鄉(xiāng)寧縣、蒲縣、隰縣等地區(qū),致災因子危險性適中,防災減災能力較弱,但因其地形以地勢高、坡度大的山區(qū)為主,匯集的降水容易排出,導致孕災環(huán)境敏感性偏低,因此這些地區(qū)的防災減災綜合風險適中。臨汾市東部、南部地區(qū)洪澇致災因子危險性占主導作用,雖然翼城縣南部以及霍州市、古縣2區(qū)交界等地區(qū)的孕災敏感性較弱,但是受地表徑流大、整體降水量大、防災減災能力弱等影響,整體發(fā)生洪澇災害的綜合可能性仍然很高。
3.5 結果驗證
根據臨汾市近50年洪澇災害發(fā)生點分布歷史數據,對評價結果進行驗證。將這些災害分布點與洪澇災害風險綜合評價結果進行對比(圖6),78%左右的災害點在本次評價結果的較高及以上風險區(qū)范圍內(圖8)。通過對歷史災情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因強降水作用造成的大規(guī)模水體匯集沖刷是臨汾市洪澇災害發(fā)生的主要原因,降水匯入河道形成洪峰,對流域內鄉(xiāng)鎮(zhèn)造成重大損失。臨汾市近30年發(fā)生洪澇災害120余次,古縣、洪洞縣、安澤縣等部分地區(qū)發(fā)生洪澇災害的頻次較高。汾西縣、鄉(xiāng)寧縣、大寧縣的河流沿岸曾出現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通過使用歷史災情數據對評價結果進行驗證,本研究提出的臨汾市洪澇災害評估結果與實際情況一致性較高,可為各有關部門的防訊救災科學決策提供較科學的依據。
4 小結
1)致災因子危險性與降水量、地表徑流和土壤水分呈正相關,與蒸散發(fā)呈負相關;孕災環(huán)境敏感性與地表溫度、太陽輻射和氣溫呈正相關,與高程、坡度呈負相關;防災減災能力與夜間燈光、人口密度、GDP和不透水率呈正相關,與植被覆蓋度呈負相關。臨汾市洪澇災害的3個影響因子及其評價指標,構成了洪澇災害風險綜合評價體系。
2)臨汾市洪澇災害的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huán)境敏感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在空間地域分布上均表現出明顯的差異特征。致災因子危險性呈東部、西部地區(qū)高于中部地區(qū),且東部地區(qū)整體高于西部地區(qū)的趨勢;孕災環(huán)境敏感性較高的地區(qū)主要分布在臨汾市中部、東部及西部部分地區(qū)地勢低的盆地上,敏感性低的地區(qū)主要分布在溫度適中、起伏大的山地和丘陵;防災減災能力強的地區(qū)主要分布在臨汾市中部的侯馬市、堯都區(qū)、洪洞縣、霍州市等地區(qū)的中心發(fā)達地帶,而西部山地和東部丘陵地區(qū)的防災減災能力弱。
3)臨汾市洪澇災害綜合風險分布整體呈由西部向東部逐漸遞增的趨勢。一是,地表徑流大、降水量大的地區(qū)洪澇災害綜合風險明顯高于其他地區(qū),其中,臨汾市東部、西部的河谷地區(qū)因強降水更易發(fā)生洪澇災害;二是,平原、盆地易出現大規(guī)模水體匯集灌入現象,孕災環(huán)境敏感性高,故其洪澇災害綜合風險整體高于東部、西部山地、丘陵等地區(qū);三是,城鎮(zhèn)化建設發(fā)達、人口密集的地區(qū)洪澇災害綜合風險明顯低于其他地區(qū),與存在大量自然植被、蓄水強、排水差的東部丘陵相比,中部城區(qū)的土地建設程度更高、人力物力資源更豐富,不易發(fā)生洪澇災害。綜合來看,臨汾市東部、南部地區(qū)的洪澇災害綜合風險較高,超過50%的地區(qū)將面臨洪澇威脅,說明洪澇災害對臨汾市的社會、經濟和生態(tài)發(fā)展整體影響較大。
未來,加強洪澇災害的預防與控制工作對于臨汾市來說至關重要。一是,加強城市排水系統(tǒng)建設,興建水庫、塘壩、截流溝等水利工程,攔蓄地表徑流,預防強降雨天氣;二是,種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三是,提前部署,每年汛期來臨前,備好抗洪救災物資。洪澇災害的形成與發(fā)展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tǒng),是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并且仍在不斷地變化。由于許多資料的收集并不是十分的嚴謹和完善,客觀、實時、精準地評估洪澇災害仍然具有較大的挑戰(zhàn)性。在GIS技術的支持下,基于多源空間數據融合方法,選擇合適的評價指標對洪澇災害風險評價進行更精確化的處理和分析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XUN L I,GUANGZHONG C,PEIHONG Z, et al. China’s low-carbon eco-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J].Urban studies,2010,17(1):32-39,45.
[2] 李 楠,任 穎,顧偉宗,等.基于GIS的山東省暴雨洪澇災害風險區(qū)劃[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20):313-317.
[3] 《中國水旱災害防御公報2020》概要[J]. 中國防汛抗旱,2021, 31(11):26-32.
[4] 黃大鵬,劉 闖,彭順風.洪災風險評價與區(qū)劃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07,26(4):11-22.
[5] 俞 布,繆啟龍,潘文卓,等.杭州市臺風暴雨洪澇災害風險區(qū)劃與評價[J].氣象,2011,37(11):1415-1422.
[6] 萬昔超,殷偉量,孫 鵬,等. 基于云模型1的暴雨洪澇災害風險分區(qū)評價[J]. 自然災害學報,2017,26(4):77-83.
[7] 程先富,郝丹丹. 基于OWA-GIS的巢湖流域洪澇災害風險評價[J]. 地理科學,2015,35(10):1312-1317.
[8] 段光耀,趙文吉,宮輝力.基于遙感數據的區(qū)域洪澇風險評估改進模型[J]. 自然災害學報,2012,21(4):57-61.
[9] 高 偉,沈 秋,李夢璠,等.基于多源遙感數據的洪澇淹沒范圍時序監(jiān)測分析[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8,41(7):8-10,14.
[10] 王文娟,李麗平.山西省主要氣象災害特征及風險評估——基于暴雨洪澇災害氣象數據融合的實證視角[J].科技導報,2017,35(8):81-87.
[11] 潘耀忠,史培軍.區(qū)域自然災害系統(tǒng)基本單元研究—Ⅰ:理論部分[J].自然災害學報,1997,6(4):3-11.
[12] 孫紹騁.災害評估研究內容與方法探討[J].地理科學進展,2001,20(2):122-130.
[13] CHAN C W,PARKER D W. Response to dynamic flood hazard factors in peninsular malaysia[J].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1996,162(3):313-325
[14] WANG Z,MA H,LAI C, et al. Set pair analysis model based on GIS to evaluation for flood damage risk[J].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2, 28(8):196-201.
[15] 周成虎. 洪水災情評估信息系統(tǒng)研究[J]. 地理學報,1993,48(1):11-18.
[16] 黃 懿,代春梅.基于GIS技術的樂山市暴雨洪澇災害風險區(qū)劃研究[J].高原山地氣象研究,2014,34(1):62-67.
[17] 李樹軍,袁 靜,何永健,等.基于GIS的濰坊市暴雨洪澇災害風險區(qū)劃[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20):295-301.
[18] 梅 勇,唐云輝,況 星.基于GIS技術的重慶市暴雨洪澇災害風險區(qū)劃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32):287-293.
[19] 譚躍進, 陳英武, 羅鵬程. 系統(tǒng)工程原理[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0] 許樹柏. 實用決策方法:層次分析法原理[M]. 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1988.
[21] 張念強. 基于GIS的鄱陽湖地區(qū)洪水災害風險評價[D].南昌:南昌大學,2006.
[22] 董 文,張 新,陳華斌. 河北省自然災害危險性分析及其在主體功能區(qū)劃評價中的應用[J]. 自然災害學報,2011,20(3):99-104.
[23] 成 陸,付梅臣,王 力. 基于RS和GIS的縣域洪澇災害風險評估[J]. 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9,17(6):37-44,68.
收稿日期:2021-03-19
基金項目: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LQ21D060001);風云衛(wèi)星先行計劃項目(FY-APP-2021.0105);浙江省氣象科技計劃項目(2021YB07;2019QN19);新疆氣象局引導性計劃項目(YD202224)
作者簡介:荀佳常(1997-),男,陜西漢中人,碩士,主要從事地質災害研究,(電話)17362195147(電子信箱)3255410357@qq.com;通信作者,徐 棟(1997-),男,江蘇泰州人,博士,主要從事城市環(huán)境遙感研究,(電子信箱)xd@mail.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