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會比較和社會評價的背景效應

    2023-12-29 00:00:00何婷婷王一漫陳文鋒
    心理科學進展 2023年6期

    摘" 要" 決策領域存在一個經典的聯合評估的偏好反轉現象(又稱評估模式效應), 其解釋力最強的廣義可評估性理論(general evaluability theory, GET)強調了評估模式(即背景信息是否存在)的作用。社會認知領域也存在社會比較和社會評價的背景效應, 其著名的包含排除模型(Inclusion/ Exclusion Model, IEM)也強調背景信息的作用, 尤其是目標-背景相似性的作用。因此, 背景效應可以類比于評估模式效應, 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偏好” (上行同化和下行對比)及其“反轉” (上行對比和下行同化)現象?;趶穆摵显u估這一新的視角對背景效應進行的解釋和拓展, 未來研究應該關注背景效應的測量標準、影響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跨維度作用及其實踐應用等方面, 以促進對背景效應的深化理解和兩個領域的理論融合和實踐結合。

    關鍵詞" 社會比較, 社會評價, 背景效應, 聯合評估, 偏好反轉

    分類號" B842

    1" 引言

    社會比較和社會評價是常見的兩種社會認知現象。社會比較指個體在他人信息存在的情況下對自我進行評價, 而社會評價則通常指對他人的特征進行評價(Mullen et al., 1997; 邢淑芬, 俞國良, 2005)。在社會比較和社會評價過程中, 除評價者和被評價目標外, 背景信息也會對目標評價產生一種名為背景效應(通常表現為同化/對比效應)的影響(Blanton, 2001)。相似地, 決策領域也存在聯合評估的偏好反轉現象(Kahneman amp; Ritov, 1994), 這方面研究及理論解釋相對來講已較為成熟。仔細分析這兩種現象, 兩者具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 可以從聯合評估的視角來對社會比較和社會評價的背景效應進行理論解釋, 并在此基礎上衍生出新的研究視角和理論展望。本文對上述兩個領域的相關現象(背景效應 vs. 偏好反轉)和理論模型進行了闡述, 著重分析了二者之間的相似性, 并基于聯合評估的視角提出了對背景效應的衡量標準、影響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跨維度研究和實踐應用等方面的新研究視角和理論展望, 以期為兩個領域的理論融合和后續(xù)研究提供參考。

    2" 聯合評估的偏好反轉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常常需要做出一些判斷或決策, 大到買哪套房子, 小到買哪根冰棍兒。在做出這些判斷的過程中, 通常存在兩種評估模式:一種是單獨評估(Separate Evaluation, SE), 即在判斷過程中, 僅需對單個選項進行逐一評估(時間間隔較長); 另一種是聯合評估(Joint Evaluation, JE), 即在判斷過程中, 同時/繼時(時間間隔較短)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選項(路西, Hsee, 2018)。值得注意的是, 即使是對于同樣的選項, 在不同的評估模式下, 個體也可能給出不同的判斷, 即出現聯合評估的偏好反轉現象(又稱評估模式效應) (Kahneman amp; Ritov, 1994)。簡單來說, 就是個體在進行聯合評估時, 由于受到其他選項的影響, 會對同一選項做出與單獨評估時不一致的判斷, 對該選項的偏好也可能會就此逆轉。這種現象體現了個體的非理性判斷/決策, 因為這違反了理性決策的某些原則。首先是恒定性原則, 該原則認為個體在做出判斷/決策時, 不會受到可供選擇的各個方案的呈現形式的影響(Neumann amp; Morgenstern, 1944)。但聯合評估的偏好反轉現象卻并不支持此原則?,F實的例子如, 在常見的相親情境中, 相親對象(相貌出眾但學歷不高)和其好友(相貌平平但學歷較高)一同出現時, 個體做出的判斷/決策就可能會相比于相親對象單獨出現時發(fā)生反轉。其次是占優(yōu)性原則, 該原則認為個體在做出判斷/決策時, 不會棄其他優(yōu)勢選項而選擇不占優(yōu)的選項(Neumann amp; Morgenstern, 1944)。但聯合評估的偏好反轉現象同樣不支持此原則?,F實的例子如, 一杯8盎司(1盎司約等于28.35克)的冰激凌(杯子容積為10 盎司, 杯子未滿, 冰激凌低于杯口)和一杯7盎司的冰激凌(杯子容積為5盎司, 杯子過滿, 冰激凌高于杯口)同時出現時, 個體傾向于給實際含量更多的8盎司的冰激凌更高的價格; 但當二者單獨出現時, 個體卻傾向于給實際含量更少但看起來更多的7盎司的冰激凌更高的價格, 盡管后者事實上并不如前者占優(yōu)(Hsee, 1998)。那么, 為何會出現這種違背理性決策原則的聯合評估的偏好反轉現象呢?

    目前解釋力最強的廣義可評估性理論(general evaluability theory, GET)認為:兩種評估模式下的偏好反轉現象, 主要是各屬性在不同評估模式下的可評估性變化導致的(Hsee amp; Zhang, 2010)??稍u估性是指個體對某屬性的優(yōu)劣進行主觀判斷的容易程度和做出判斷后的確信程度(Hsee, 1996)。在前述單獨評估的過程中, 可評估性高的屬性對個體的判斷產生的影響會更大; 而在聯合評估過程中, 由于出現了可比較的參照信息, 先前可評估性較低的屬性變得更容易評估了, 即其可評估性變高了, 因此這一屬性也開始對個體的判斷產生影響。若兩種屬性的影響方向不一致, 則可能產生前述偏好反轉現象。在前述冰激凌選擇案例中, 就存在“實際含量”和“視覺含量”兩個屬性, 其中“視覺含量”可評估性較高, “實際含量”可評估性則相對較低。因此, 在單獨評估時, 個體更多受“視覺含量”的影響, “視覺含量”這一屬性指向7盎司的冰激凌(裝在5盎司的杯子里, 過滿, 看起來更多), 此時個體更傾向于選擇7盎司的冰激凌; 而在聯合評估時, 由于出現了參照信息, “實際含量”的可評估性也變高了, “實際含量”這一屬性則指向8盎司的冰激凌(裝在10盎司的杯子里, 未滿, 但實際含量更多), 與前述“視覺含量”這一屬性指向的選擇不一致, 因此可能產生偏好反轉現象, 此時個體更傾向于選擇8盎司的冰激凌(Hsee, 1998)。其實, 影響可評估性的因素除了上述評估模式(單獨評估/聯合評估)外, 還有天性(被評估的目標屬性本身的可評估性)和知識(評估者對目標屬性的知識), 三者都屬于評估時的參照信息, 分別為評估目標本身內在的參照信息(天性)、評估者習得的參照信息(知識)和當下情境中的參照信息(評估模式) (路西, Hsee, 2018)。其中天性和知識對于可評估性的影響均與評估模式存在交互, 一般表現為聯合評估時本身難評估或評估者對其知識較少的屬性, 由于有了參照變得比單獨評估時更容易評估了。評估模式這一因素類似于背景信息是否存在。大量研究也發(fā)現, 背景信息是否存在對于個體的決策影響巨大。例如, 對個體消費意愿的一項經典研究發(fā)現, 不存在背景信息時(即一杯橙汁單獨出現), 對于等量的橙汁來說, 相比于裝在大杯子(未滿)里的橙汁, 個體更愿意為裝在小杯子(過滿)里的橙汁以更高的價格, 且將其判斷為橙汁量更多; 但當背景信息存在時(即兩杯橙汁同時出現), 則沒有出現上述差異(Sevdalis amp; Harvey, 2006)。

    因此, 聯合評估的偏好反轉現象受到評估目標的可評估性的影響(圖1)。一方面, 當目標可評估性較低時(如天性較低、知識較少時), 在單獨評估情境下個體的決策較難, 可能會出現偏差(決策結果1); 而在聯合評估情境下, 背景信息的出現使得評估目標的可評估性被提高, 個體便可以利用參照信息進行更精細的分析, 此時的決策偏差相對減少(決策結果2)。因此, 兩種評估模式下的決策結果可能會出現偏好反轉現象(決策結果1和2不一致)。另一方面, 當目標可評估性較高時(如天性較高、知識較多時), 在單獨評估情境下, 個體決策較容易, 可以做出幾乎無偏的決策(決策結果1); 在聯合評估情境下, 背景信息的出現使得評估目標的可評估性進一步提高, 個體可以利用參照信息進行更精細的分析, 此時的決策偏差進一步減少(決策結果2), 但決策結果1已經接近無偏。因此, 此時兩種評估模式下的決策結果并無本質上的區(qū)別, 因此偏好反轉現象幾乎不出現(決策結果1和2一致)。

    3" 社會比較與社會評價的背景效應

    除了明確的決策行為外, 在日常生活中個體經常會對自我或他人做出社會評價(Mullen et al., 1997)。社會評價的目標分為自我和他人:當評價目標是他人時, 就是通常意義上的社會評價(Social Evaluation); 而當評價目標為自我時, 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 又稱自我評價, Self-Evaluation) (邢淑芬, 俞國良, 2005)。與聯合評估類似, 社會評價過程通常也還存在不需要個體進行評價的背景信息。社會評價過程中的目標和背景可以同時呈現, 也可以繼時呈現, 但一般時間間隔較短。時間間隔過長則被歸到單獨評價這一范疇, 這也與上述聯合評估和單獨評估的劃分方法類似。

    在上述社會評價和社會比較的過程中, 均存在一種現象, 即個體對目標(自我/他人)的評價通常會由于受到背景信息的影響而與目標單獨呈現時的評價出現差異, 這種背景信息對于目標評價所產生的影響, 我們通常稱之為背景效應(表現為同化/對比效應)。由于背景信息對目標評價的影響方向不同, 可將背景效應分為兩種類型:若相比于目標單獨呈現時, 與背景同時呈現時的目標評價向背景靠近, 則稱之為同化效應, 反之則稱為對比效應(Blanton, 2001; 侯文霞 等, 2021; 邢淑芬, 俞國良, 2006)。例如, 在社會評價情境下, 在面孔吸引力評價領域, 對于一張中等吸引力的目標面孔來說, 若其與高吸引力的背景面孔同時呈現時的吸引力評分相較于其單獨呈現時被試給它的評分升高了, 即向背景靠近, 則發(fā)生了同化效應, 相反若評分更低了, 則發(fā)生了對比效應(侯文霞 等, 2021); 除了面孔吸引力之外, 在面孔可信度、支配性、外向性和面部表情等面孔社會性維度也發(fā)現了面孔社會評價的同化和對比效應(Barker amp; Imhoff, 2021; 任乃馨 等, 2015)。除了面孔社會評價, 其他類型的評價目標也存在社會評價的同化和對比效應。例如, Bless和Schwarz (1998)的一項關于政黨評價的研究發(fā)現, 對于同一個目標政黨來說, 當其與一個極受尊敬的背景政客同時出現時, 相比于控制組(即目標政黨單獨出現), 若告知被試該政客被納入這個政黨, 則個體會給這一政黨更高的評價(向背景靠近, 同化效應), 相反若告知被試該政客被此政黨排除在外, 則個體會給這一政黨更低的評價(與背景背離, 對比效應)。在社會比較情境下, 對于某個體來說, 若使其將自我與另一高孤獨感的個體進行比較后的自我孤獨感評價相較于單獨評價自我時的評分升高了, 即向背景靠近, 則發(fā)生了同化效應, 相反若評分更低了, 則發(fā)生了對比效應(Arnold et al., 2021)。除此之外, 在學業(yè)自我概念研究領域也存在著社會比較的同化和對比效應, 即“沐浴在光輝中效應” (basking-in-reflected-glory, BIRG)和“大魚小池塘效應” (big-fish-little-pond, BFLP)。其中BIRG效應本質上是一種同化效應, 即當一個學生處于一個成績很好的班級時, 他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的評價會比單獨評估自己時更好(向背景靠近); BFLP效應則是一種對比效應, 即當一個學生處于一個成績很好的班級時, 他對于自己的學習能力的評價反而會比單獨評估自己時更差(與背景背離) (Marsh et al., 2000)。

    那么, 在社會評價/社會比較的過程中, 這種背景效應(同化/對比效應)是如何形成的呢?目前社會評價領域普遍認可的包含/排除模型(Inclusion/ Exclusion Model, IEM)認為:個體對于背景信息的利用方式不同, 所產生的背景效應的形式也就不同。個體在對目標進行評價的過程中, 會利用背景信息形成兩種類型的心理表征:即目標表征或標準表征, 如果背景信息被用來形成對目標的表征, 則產生同化效應; 如果背景信息被用來形成對比較標準的表征, 則產生對比效應(Bless amp; Schwarz, 2010)。那么, 什么因素決定了個體對背景信息的利用方式進而決定了背景效應的具體形式呢?包含/排除模型假設:個體對背景信息的利用方式會受到個體對目標和背景的分類方式的影響, 進而影響同化和對比效應的產生。具體地, 個體在對目標進行評價的過程中, 如果將目標和背景歸為一類, 則會形成目標表征, 進而產生同化效應; 如果將目標和背景歸為兩類, 則會形成標準表征, 進而產生對比效應(Schwarz amp; Bless, 1992)。個體對目標和背景的分類方式則受到目標和背景的相似性的影響:若個體感受到的目標和背景的相似性較多, 則傾向于將其歸為一類; 若個體感受到的目標和背景的相似性較少, 則傾向于將其歸為兩類(Tversky amp; Gati, 1978)。也就是說, 包含/排除模型認為, 背景效應發(fā)生的可能機制是:目標和背景的相似性通過分類方式影響背景信息利用方式, 進而影響到背景效應的具體形式, 產生同化效應或對比效應。因此, 社會評價的結果究竟是同化效應還是對比效應, 最終取決于目標和背景之間的相似性。大量關于背景效應的研究結果也支持了上述理論, 當目標面孔與背景面孔的相似性不同時, 所產生的背景效應的具體形式也不同(Barker et al., 2020; 侯文霞 等, 2021)。近期一項研究使用中等外向性的面孔作為目標面孔, 與之相差 ± 1 SD / ± 4 SD的面孔作為背景面孔。結果發(fā)現, 相比于目標面孔單獨呈現, 二者同時呈現時, 個體對于目標面孔外向性的評分在二者相差±1 SD時, 向背景面孔靠近, 出現同化效應, 相差±4 SD時, 與背景面孔背離, 出現對比效應。該研究者也認為, 個體感受到的目標和背景的相似性較多(±1 SD), 則傾向于將其歸為一類, 進而產生同化效應; 若個體感受到的目標和背景的相似性較少(±4 SD), 則傾向于將其歸為兩類, 進而產生對比效應(Barker et al., 2020)。

    類似的, 社會比較領域的選擇性通達模型(Selective Accessibility Model, SAM)區(qū)分了兩種基本的比較過程:相似性檢驗和相異性檢驗。選擇性通達模型認為, 在社會比較(自我評價)過程中, 個體獲得了目標信息和背景信息之后, 如果認為目標和背景之間是相似的, 就會進行相似性檢驗, 相似性檢驗選擇性地用可獲得的信息表示目標信息和背景信息之間的相似性; 如果個體認為目標和背景之間是相異的, 則會進行相異性檢驗, 相異性檢驗則選擇性地用可獲得的信息表示目標信息和背景信息之間的相異性。不同的檢驗會產生不同的效應, 相似性檢驗通常導致同化效應, 而相異性檢驗通常導致對比效應(Mussweiler, 2003)。的確, 有研究發(fā)現, 讓被試關注一組刺激之間的相似性時, 會引發(fā)行為同化, 以相異性為焦點則會引發(fā)行為對比(Haddock et al., 2002)。但結果似乎并不總是像前文提到的那樣一一對應。有學者認為, 相異性檢驗可能會影響兩個不同的過程, 產生相反的結果。一方面, 相異性可能會減少共同分類, 從而減少比較的可能性, 從而減少對比效應; 另一方面, 在比較過程中, 目標和背景的相異性可能會減少特征重疊, 從而增加對比效應(Ruys et al., 2006)。Cogan等人(2013)對于面孔吸引力判斷的研究發(fā)現, 當兩組刺激在被判斷的維度上差異太大時, 它們就不屬于同一類別, 因此它們就不能進行比較, 也就不會產生對比效應。類似地, 相似性檢驗也不一定會產生顯著的同化效應, 有研究在面孔外向性、可信度和支配性三個維度都發(fā)現了如下結果模式:該研究使用中等水平的目標面孔, 與目標面孔的差異以0.1 SD為單位在±4 SD范圍內連續(xù)變化的面孔作為背景面孔。結果發(fā)現, 相比于目標面孔單獨呈現時, 當目標面孔與背景面孔同時呈現時, 個體對目標面孔的評分由于受到背景面孔的影響發(fā)生了變化, 當目標面孔與背景面孔的差異在約±3 SD之內時, 個體對于目標面孔的評分向背景面孔方向靠近, 即發(fā)生同化效應, 且在此范圍內, 隨著二者之間的差異增大, 同化效應先增大后減小。由此可見, 最初二者之間相似性極高時, 也并沒有產生顯著的同化效應, 可能因為二者過于相似, 背景對目標的同化就不那么明顯了(Barker amp; Imhoff, 2021)。

    基于此, 綜合IEM和SAM可知(圖2), 社會評價和社會比較的結果究竟是同化效應還是對比效應, 最終取決于目標和背景之間的知覺相似性。當個體知覺到目標與背景之間是相似的時, 傾向于進行相似性檢驗, 將二者歸為一類, 從而形成對目標的表征, 進而產生同化效應, 在一定范圍內, 相似性越高同化效應越大。但同化效應并不會無限增大, 當二者的相似性太高時, 即使目標評價完全靠攏背景, 評價也并不會有顯著變化, 因此同化效應消失。當個體知覺到目標與背景之間是相異的時, 傾向于進行相異性檢驗, 將二者歸為兩類, 從而形成對比較標準的表征, 進而產生對比效應, 在一定程度上, 相異性越高對比效應也越大。對比效應也不會無限增大, 當二者的相異性太大時, 個體傾向于減少甚至不再與之進行比較, 因此對比效應也消失。但這只是一個理論預測, 未來還需要進行大量的實證研究來探索背景效應的大小和方向隨目標-背景相似性變化的具體模式。

    4" 聯合評估的偏好反轉與背景效應

    類似于聯合評估的偏好反轉現象, 社會評價和社會比較的背景效應其實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偏好”及其“反轉”的現象(圖3)。具體地, 在社會評價和社會比較過程中, 根據目標與背景的相對高低, 可將其分為上行評價(將目標與在某維度上比目標更高的背景進行比較, 如將自己/他人的經濟實力與世界首富進行比較)和下行評價(將目標與在某維度上比目標更低的背景進行比較, 如將自己/他人的幸福感與當前疫情最嚴重地區(qū)的某居民進行比較), 由此產生的同化效應和對比效應也可以進一步劃分為上行同化/對比效應和下行同化/對比效應(邢淑芬, 俞國良, 2005)。其中, 上行同化效應(被高背景同化, 目標評價變高)和下行對比效應(被低背景對比, 目標評價變高)均使得個體對于目標的評價變高, 這可以理解為一種對目標的“偏好”; 上行對比效應(被高背景對比, 目標評價變低)和下行同化效應(被低背景同化, 目標評價變低)則均使得個體對于目標的評價變低, 這可以理解為一種對目標的偏好的“反轉”。

    也就是說, 聯合評估的偏好反轉現象與社會評價和社會比較的背景效應是類似的, 二者在本質上其實都是對于目標的評價由于受到背景信息的影響而相較于單獨評價時發(fā)生改變。因此, 我們可以從聯合評估的視角來理解并拓展社會評價和社會比較的背景效應研究。

    但值得注意的是, 二者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因此無法完全一一對應。首先, 在社會評價的過程中, 個體從始至終只需要對目標進行評價, 并不需要對背景進行評價, 也不需要在目標和背景之間進行選擇。聯合評估則要求個體對目標和背景都進行評估, 并在二者之間做出選擇。另外,"在社會評價中, 目標和背景在所評價的維度上本身就存在一個明確的大小關系。如, 在上行評價時, 低目標本來就低于高背景, 因此即使被高背景同化, 目標評價因向背景方向靠近而變高, 也并不會變得比高背景還高; 在下行評價時, 高目標本來就高于低背景, 因此即使被低背景同化, 目標評價因向背景方向靠近而變低, 也并不會變得比低背景還低。聯合評估過程中則不存在明確的目標和背景的大小關系, 也并未明確要求個體基于某一維度的屬性對目標和背景進行評估和做出選擇, 因此可能會出現聯合評估時個體對目標和背景評估的大小關系與單獨評估時相反的情況。

    因此, 我們更側重于基于可以類比之處分析聯合評估視角下對背景效應的解釋和拓展。我們所類比的“偏好反轉”也不是指在目標和背景之間的偏好的反轉, 而是類比額外選項(背景)的有無對目標選項偏好(評價)的影響, 指個體對目標本身的評價在背景信息出現后相較于單獨評價時變高/變低了。具體地, 在單獨/聯合評估情境中, 若個體在單獨評估和聯合評估時都選擇A, 則說明偏好沒有發(fā)生反轉, 個體對A的評價沒有降低; 若個體在單獨評估時選擇A, 聯合評估時選擇B, 則說明偏好發(fā)生了反轉, 個體對A的評價降低了。類似地, 在社會比較/評價情境中, 上行同化效應和下行對比效應均表示個體對目標的評價相較于單獨評價時變高, 因此類比為“偏好”; 上行對比效應和下行同化效應均表示個體對目標的評價相較于單獨評價時變低, 因此類比為“偏好反轉” (圖3)。

    5" 聯合評估視角下的社會比較/評價背景效應

    5.1" 聯合評估視角下社會比較/評價背景效應的衡量標準

    在聯合評估的視角下, 衡量偏好反轉現象是否發(fā)生的標準, 是同一項目在聯合評估和單獨評估的結果差異。若在兩種評估模式下的偏好不一致, 才說明發(fā)生了偏好反轉(Kahneman amp; Ritov, 1994)。然而, 在社會比較/評價的背景效應領域, 很大一部分前人研究得出同化效應或對比效應的結論時, 并沒有考慮目標單獨呈現時的評價, 而是直接比較了不同背景條件下的目標評價(相對標準), 以此來衡量同化/對比效應是否產生, 這種不考慮目標單獨呈現時的評價這一基線的背景效應衡量標準, 極有可能帶來對于結果的誤讀(侯文霞 等, 2021)。例如, 有研究使用中等吸引力的面孔作為目標面孔, 將其分別與高吸引力、中等吸引力和低吸引力的背景面孔同時呈現, 并要求被試對目標面孔的吸引力進行評價, 結果顯示:高吸引力背景條件下的目標評分顯著大于中等吸引力背景條件下的目標評分; 低吸引力背景條件下的目標評分顯著小于中等吸引力背景條件下的目標評分。因此該研究者得出結論, 高吸引力背景面孔增高了對中目標的評價, 低吸引力背景面孔拉低了對中目標的評價, 產生了同化效應(Geiselman et al., 1984)。還有研究同樣使用中等吸引力的面孔作為目標面孔, 卻得出了不一致的結論(對比效應)。該研究將被試分為兩組, 實驗組觀看一段有漂亮女主(高吸引力背景)的視頻, 控制組觀看無關視頻, 而后對目標面孔的吸引力做出評價, 結果顯示:實驗組的目標面孔吸引力評分顯著低于控制組。因此該研究者得出結論, 高吸引力背景面孔拉低了對中目標的評價, 產生了對比效應(Kenrick amp; Gutierres, 1980)。上述兩個研究均使用中等吸引力的面孔作為目標面孔, 卻得出了看似矛盾的結果, 極有可能源于其效應的衡量方式不同。

    從聯合評估的偏好反轉現象的衡量標準的視角來看, 判定同化/對比效應發(fā)生與否, 應以無背景時的目標單獨評價為基線, 將被試在背景存在時的目標評價與無背景時的目標單獨評價進行對比(絕對標準), 若相對于無背景時, 被試在背景存在時的目標評價顯著更靠近背景信息了(高背景時的目標評價gt;基線, 低背景時的目標評價lt;基線), 才能夠證明的確發(fā)生了同化效應; 相反, 若相對于無背景時, 被試在背景存在時的目標評價顯著更遠離背景信息了(高背景時的目標評價lt;基線, 低背景時的目標評價gt;基線), 才能夠證明的確發(fā)生了對比效應。反觀前述僅通過相對標準得出同化效應(高背景時的目標評價gt;中背景時的目標評價, 低背景時的目標評價lt;中背景時的目標評價)和對比效應(高背景時的目標評價lt;中背景時的目標評價)的研究, 很可能存在對結果的誤讀(Geiselman et al., 1984; Kenrick amp; Gutierres, 1980)。舉例來講, 雖然高背景時的目標評價gt;中背景時的目標評價, 但如果二者均低于基線, 即基線gt;高背景時的目標評價gt;中背景時的目標評價, 那么在高背景條件下, 實質上出現的是對比效應(高背景條件下的目標評價反而相對于基線降低)。事實上, 侯文霞等人(2021)的研究驗證了這種可能性:同一個實驗數據在絕對標準下是同化效應, 但在相對標準下卻可以推論為對比效應。因此, 未來為了正確衡量社會比較/評價的背景效應, 應該同聯合評價和單獨評價的偏好反轉效應的衡量標準一樣, 必須考慮目標單獨評價時的基線水平(Barker et al., 2020; 侯文霞 等, 2021)。

    5.2" 聯合評估視角下社會比較/評價背景效應的影響因素

    在聯合評估的視角下, 目前對于聯合評估的偏好反轉現象解釋力最強的廣義可評估性理論認為, 偏好反轉現象主要是由可評估性變化導致的, 而可評估性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響, 即天性(被評估的目標本身內在的參照信息)、知識(評估者習得的參照信息)和評估模式(當下情境中的參照信息, 即背景信息是否存在) (Hsee, 1996)。推廣到社會比較/評價背景效應領域, 背景效應的方向和大小通常也會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響, 即被評價目標因素、評價者因素和背景因素。對于前兩者, 已有大量相關研究證實其確有影響。例如, 在面孔吸引力評價領域就存在兩種假設, 即“面孔所有者假設”和“觀察者假設”, 分別強調了被評價的目標面孔本身的特征和評價者自身的特征對于面孔吸引力評價的影響(寇慧 等, 2013)。有研究發(fā)現, 被評價的目標面孔本身的特征, 如對稱性、平均化和性別二態(tài)性等面部特征, 都會對于面孔吸引力評價產生影響, 個體會對于對稱性高、平均化程度高(接近群體中大部分面孔的程度高)和女性化特征多的面孔給予更高的吸引力評價(Damon et al., 2017; Komori et al., 2009; Rennels et al., 2008; Tomeo et al., 2017)。還有研究發(fā)現, 評價者自身的特征, 如評價者自身的吸引力、對評價目標的熟悉度和文化背景等, 也會對于面孔吸引力評價產生影響, 個體會傾向于給熟悉度更高的面孔以更高的吸引力評價, 同時也受到評價者自身的吸引力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調節(jié)(DeBruine et al., 2008; Morgan amp; Kisley, 2014)。

    近期也涌現出了大量對背景因素的研究。偏好反轉的廣義可評估性理論尤其強調背景信息的作用(Hsee, 1996)。前文中提到的目前被大家所普遍接受的包含排除模型(IEM)和選擇性通達模型(SAM)兩個背景效應的理論模型也均從背景信息的角度出發(fā), 強調背景與目標的相似性對于背景效應的大小和方向的影響(Bless amp; Schwarz, 2010; Mussweiler, 2003)。但如上所述, 目前得出的目標-背景相似性對于背景效應的大小和方向的影響模式還只是一個理論推測, 領域內相關研究也并沒有窮盡這種相似性的所有變化范圍, 且不同研究得出的結果也不盡相同。侯文霞等人(2021)的研究顯示, 隨著目標和背景之間的差異的增大, 同化效應逐漸減小; Barker和Imhoff (2021)的研究結果卻顯示, 隨著目標和背景之間的差異的增大, 同化效應先增大后減小, 出現了一個先增大的過程。究其原因, 或許因為前者的目標背景差值并未從0開始, 因此可能前者的這種變化模式只是后者的一部分。但這也只是一個推測, 為了為上述目標-背景相似性對于背景效應的大小和方向的影響模式的理論預測提供更可靠的實證支持, 未來還需要對背景因素對于背景效應的影響進行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 一個可能的方向是:在各領域的社會比較/評價的各個評價維度上進一步增大目標-背景相似性的變化范圍, 并在更大的范圍內對目標-背景相似性進行更精細的操縱。

    5.3" 聯合評估視角下社會比較/評價背景效應的跨維度研究

    在聯合評估的視角下, 個體在進行單獨評估和聯合評估時, 通常需要對兩個維度的屬性進行權衡:一個屬性重要但難評估; 另一個屬性不太重要但容易評估(路西, Hsee, 2018)。例如, 一杯8盎司的冰激凌(杯子容積為10 盎司, 杯子未滿, 冰激凌低于杯口)和一杯7盎司的冰激凌(杯子容積為5盎司, 杯子過滿, 冰激凌高于杯口), 就存在“實際含量” (重要但難評估)和“視覺含量” (不太重要但容易評估)兩個維度, 個體需要在兩個維度上進行權衡; 在單獨評估時, 由于“視覺含量”這一維度更容易評估, 個體更傾向于選擇后者; 在聯合評估時, 由于出現了可比較的新參照信息, “實際含量”這一維度也變得比單獨評估時更容易評估了, 在兩個維度的特征的相互影響下, 個體最終更傾向于選擇前者(Hsee, 1998)。但在社會比較和社會評價的背景效應研究中, 個體單獨對目標進行評價時的維度, 和目標背景同時呈現時背景對目標產生影響的維度通常為同一維度, 如背景面孔吸引力→目標面孔吸引力、背景面孔可信度→目標面孔可信度、背景面孔支配性→目標面孔支配性和背景面孔外向性→目標面孔外向性等(Barker et al., 2020; Barker amp; Imhoff, 2021)。從聯合評估的視角來看, 首先, 社會比較/評價過程中的背景信息, 還可能對目標評價產生跨維度的同化/對比效應。在前述聯合評估領域, 雖然并不明確要求個體根據某一維度的特征來進行決策, 但正是由于兩個維度的特征之間的相互影響, 才導致決策結果變得多樣。類似地, 在背景效應領域, 也存在不同維度的特征之間相互影響的這一現象(即跨維度影響)。例如, 任乃馨等人(2015)發(fā)現高吸引力背景面孔會促使個體對中性情緒的目標面孔形成更消極的面部表情評價, 產生面孔吸引力對面部表情的跨維度對比效應; Qi等人(2018)發(fā)現社會經濟地位背景信息會對面孔可信度評價產生的跨維度的同化效應, 但該研究未設置無背景信息的對照組, 因此對其結果存疑, 如前文所述, 需設置基線條件, 才能更精確地衡量同化效應是否真實發(fā)生; 王一漫等人(2023)則設置了無背景信息的對照組, 結果也發(fā)現高(低)社會經濟地位背景信息會使得個體對目標面孔形成更高(低)的可信度評價, 即社會經濟地位對面孔可信度的跨維度同化效應的確存在。除此之外, 還有很多研究都顯示出了背景信息對目標評價的跨維度影響, 如:除前述對可信度的跨維度影響外, 更高的社會經濟地位信息還會使得個體對目標的能力評價更高、面部表情評價更積極, 即社會經濟地位背景信息對目標的能力、表情和可信度評價均可產生跨維度的同化效應(Cetre et al., 2020; Oh et al., 2020; Todorov amp; Oh, 2021; 嚴榮建, 2019); 更好的皮膚狀態(tài)信息和更積極的面部表情信息會使得個體對目標的面孔吸引力評價更高, 即皮膚狀態(tài)背景信息和面部表情背景信息會對目標的面孔吸引力評價產生跨維度的同化效應(Sakano et al., 2021; Sutherland et al., 2017); 除前述更高的社會經濟地位之外, 本族的面孔、更積極的面部表情信息和更高的聲音可信度信息也會使得個體對目標的面孔可信度評價更高, 即社會經濟地位背景信息、種族背景信息、面部表情背景信息和聲音可信度背景信息都能夠對目標的面孔可信度評價產生跨維度的同化效應(Brambilla et al., 2021; Charbonneau et al., 2020; Sutherland et al., 2017); 在面孔評價領域之外, 工作要求背景信息也會對目標的工作幸福感評價產生跨維度的影響, 且多為對比效應(Gesa et al., 2021)。但是, 上述跨維度研究幾乎均未像前述維度內背景效應研究一樣考慮目標和背景之間的“跨維度相似性”會對背景效應的具體模式(大小和方向)產生怎樣的影響, 而是大多僅根據背景信息在目標評價維度之外的另一維度的特征值對其進行粗略的分類, 如高/低吸引力(任乃馨 等, 2015)、高/低月收入(Qi et al., 2018)等。因此, 未來還需要對目標和背景之間的“跨維度相似性”在大范圍內進行精細地操縱, 以進一步探明不同維度的背景和目標之間的相似性對背景效應的具體影響模式。其次, 除背景信息對于目標評價的跨維度同化/對比效應外, 評價者自身與被評價目標的另一維度的內外群體關系也可能會對當前維度的目標評價產生跨維度的影響。例如, 有研究發(fā)現, 若評價者與被評價目標在社會經濟地位上屬于內群體(均為高地位群體或均為低地位群體), 出于對內群體的偏好(周春燕 等, 2015), 評價者對目標的可信度評價可能會提高(一項關于幼兒選擇性信任的內群體偏好效應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果(龔瑩瑩, 2019)), 因此可能增強高背景對目標的同化效應和低背景對目標的對比效應, 或削弱高背景對目標的對比效應和低背景對目標的同化效應。但這還只是一個推測, 相關的研究還比較少, 未來還需進行大量此類的實證研究, 來驗證是否會出現第二維度內群體相似性對第一維度的背景效應的增強或削弱作用及探明其具體作用模式如何。還有研究表明, 前述面孔可信度評價的基于社會經濟地位的內群體偏好效應在高/低地位評價者中的表現并不一致, 即出現了內群體偏好的不對稱性(王一漫 等, 2023)。該研究中僅低地位評價者表現出了顯著的內群體偏好(降低了低背景對內群體目標的同化效應), 高地位評價者則未表現出這種內群體偏好。但導致這種內群體偏好不對稱性出現的具體原因尚不明確, 因此未來還需要對前述“第二維度內群體相似性對第一維度的背景效應的增強或削弱作用”在不同地位評價者中的差異及其原因進行探索。最后, 如前文所述, 聯合評估時個體通常需要對兩個維度的屬性進行權衡(“重要-難評估”或“不重要-易評估”) (路西, Hsee, 2018), 因而偏好反轉的發(fā)生與否本質上取決于個體對屬性重要性和可評估性的權衡。在社會評價任務中, 目標維度天然屬于重要屬性, 因而“權衡”的屬性更多取決于背景維度的可評估性。在這個類比下, 背景維度的可評估性可能會受到背景維度的顯著性(如吸引注意)及其與目標維度的關聯性(如吸引力和情緒效價的相關、社會經濟地位與可信度的關聯)等的影響。因此, 未來的研究還可以關注背景維度與目標維度的關聯性對背景效應的影響。

    5.4" 聯合評估視角下社會比較/評價背景效應的實踐應用

    從聯合評估視角來看社會評價的背景效應, 還可以解決一些現實的問題。在背景效應領域存在一個經典的現實問題, 即“女性相親要不要帶自己的閨蜜一同前去”。對于這一問題, 根據背景效應取決于目標-背景相似性這一理論預測, 當兩者差異較大時, 我們通常很容易就能做出判斷。例如, 若自身高吸引力(90分), 閨蜜低吸引力(40分), 二者相似性較低, 則通常發(fā)生對比效應, 自身的吸引力在閨蜜的對比下會變得更高, 有利于相親成功, 即應該帶上閨蜜(聯合評估, 利用對比效應); 相反地, 若自身低吸引力(40分), 閨蜜高吸引力(90分), 二者相似性也較低, 通常也發(fā)生對比效應, 但自身的吸引力在閨蜜的對比下會變得更低, 不利于相親成功, 即不應帶上閨蜜(單獨評估, 避免對比效應)。但若自身和閨蜜均為高吸引力(90分與95分)或均為低吸引力(40分與45分), 單從目標-背景相似性對背景效應的影響來看, 似乎就不太好確定是否應該帶上閨蜜了(侯文霞, 2021)。正如前文所述“在一定范圍內, 目標-背景相似性越高同化效應越大。但同化效應并不會無限增大, 當二者的相似性太高時, 即使目標評價完全靠攏背景, 評價也并不會有顯著變化, 因此同化效應消失”, 但同化效應消失的這一“邊界”目前還并不清楚, 還有待后續(xù)進行大量實證研究以對此進行明確。因此當自身和閨蜜均為高吸引力或均為低吸引力時, 由于二者相似性極高, 從前述基于IEM和SAM預測出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比較的背景效應產生機制來看, 由于“邊界”未知, 此時我們并不能確定會否發(fā)生同化效應, 因此陷入“是否應該帶上閨蜜”的決策困境。然而, 從聯合評估的這一新的角度來看, 根據評估模式對于決策的影響, 若自身和閨蜜均為高吸引力, 則不應帶上閨蜜(單獨評估, 以免在聯合評估中, 由于出現了新的參照信息, 對方通過比較使得自身的優(yōu)秀變得一般); 若自身和閨蜜均為低吸引力, 則應該帶上閨蜜(聯合評估, 此時并沒有明顯的比較, 因此自身的缺點并不會突顯出來)。綜上, 從聯合評價的視角來看, 在相親這一類實踐問題中, 存在四種情形, 即敵強我弱、敵強我強、敵弱我強和敵弱我弱, 前兩者更應采取單獨評估這一模式, 后兩者更應采取聯合評估這一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背景效應領域難以解決的當目標和背景極度相似時, 由于不明確同化效應會否發(fā)生而出現的決策困境, 未來可以將其應用到更廣泛的評價和決策情境中去。

    在人才評價(選才)領域, 常常出現人才評價的對比效應, 尤其多見于面試情境中(Chang et al., 2019)。在面試過程中, 面試官對候選人(目標)的評價極有可能因受到前一候選人(背景)表現的影響而與其實際表現不符(通常表現為對比效應)。例如, 甲乙兩人參加同一面試, 甲先面試, 表現很差, 面試官則傾向于基于甲的表現形成一個較低的標準; 因此, 即使后來乙的表現并不突出(中目標), 但由于甲(低背景)的對比, 面試官給其的面試評價也會比其實際表現更好(下行對比效應)。這種對比效應尤其容易在聯合評估的情形下發(fā)生, 即需要同時或密集繼時地對多個個體做出評估時, 此時若核心維度的可評估性較低, 則其對評估結果的影響可能因受另一可評估較高的次要維度的影響而減弱, 由此造成最終的選拔結果由次要維度主導而與核心維度相背離。例如, 假設研究生入學面試的考核核心維度是科研潛力, 口頭表達能力是相對次要的維度, 但前者相對難評估, 后者則更容易評估; 因而相對于科研潛力, 聯合評估情境下各候選人在表達能力方面的對比更容易突顯, 從而發(fā)生類似偏好反轉的對比效應, 由此造成最終的選拔結果由表達能力這一次要維度主導(雖然聯合評估會使得科研潛力的可評估性相較于單獨評估時變高, 但此時表達能力的可評估性依然高于科研潛力)。此外, 現實中還經常出現“暈輪效應”, 它是一種與可評估性相關的跨維度同化效應, 即被評價者的某個特別突出的特點或品質會主導人們對他的其他品質和特點的評價(Thorndike, 1920)。例如, 講師“和藹”的形象會使學生認為他的語言習慣更令人喜愛(Nisbett amp; Wilson, 1977)。因此, 面試的方法對于選拔結果可靠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诼摵显u估的視角, 未來可以考慮增加多維標準, 同時為各維度設置相應的權重, 要求面試官對候選人進行分項評價, 以減弱各維度之間的相互影響進而使得選拔結果更為可靠(Busemeyer et al., 2019; 盛青, 2004)。

    由于當前關于社會比較/評價背景效應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基礎研究的層面, 未來更應像聯合評估領域的研究一樣, 進行一些應用層面的研究, 將基礎研究的成果真正“落地”到實踐中去。

    5.5" 聯合評估視角下社會比較/評價背景效應的研究局限及展望

    總結來講, 基于聯合評估的偏好反轉現象與社會評價和社會比較的背景效應之間的類似性, 在聯合評估這一新的視角下, 未來的背景效應研究可以從效應的衡量標準、影響因素、跨維度作用及其實踐應用等方面展開, 由此可以使得背景效應領域的研究得到深化和推廣, 同時促進兩個領域的理論融合和實踐結合。

    但是, 二者之間其實并不完全相同, 還存在一定的差別。背景效應通常發(fā)生于“社會性”的評價情境中, 評價對象通常是人; 偏好反轉則常常出現于“非社會性”的決策情境中, 評價對象通常是物。因此二者的影響因素可能并不完全相同, 前者由于其社會性, 可能會受到除了評價目標因素、評價者因素和背景因素之外的更多其他因素的影響。

    在社會評價過程中, 除了評價目標、評價者和背景因素之外, 個體對目標的評價還會受到所觀察到的他人對該目標的評價的影響??芑鄣热耍?013)關于面孔吸引力評價的影響因素的綜述中就提到, 人們進行面孔吸引力評價時可能會模仿他人的評價, 即所謂的社會傳播和社會影響。但是, 關于社會評價過程中的他人評價具體如何影響個體對目標的評價的研究結果其實還并不統(tǒng)一, 存在以下三種可能:第一, 有關于群體評價后效的研究發(fā)現了群際敏感效應(即相比于內群體, 個體通常對外群體給自己群體的消極評價更敏感) (宋仕婕 等, 2020)。由此可推測, 根據性別來區(qū)分內外群體時, 相比于女性, 女性對女性(內群體)的評價應該更容易受到男性(外群體)對其給出的評價的影響, 即個體對內群體目標的評價可能更容易受到外群體他人評價的影響。第二, 有關于擇偶復制(即通過復制他人的擇偶行為以節(jié)省選擇成本獲得擇偶優(yōu)勢)的研究卻發(fā)現, 女性相較于男性更容易采用擇偶復制策略(潘思存, 黃希庭, 2022)。由此可推測, 相比于男性, 女性對男性(外群體)的評價更容易受到其他女性(內群體)對其給出的評價的影響, 即個體對外群體目標的評價更容易受到內群體他人評價的影響。第三, 一項關于社會服從的研究認為, 社會服從分為外顯服從和內隱接受兩種類型, 前者通過行為指標即可衡量, 后者則需通過腦電等手段才能得到, 因此更加真實。該研究發(fā)現, 外顯服從在內外群體條件都存在, 但內隱接受(即真實的社會服從)只在內群體條件下出現(Chen, 2022)。由此可推測, 相比于男性, 女性對男性和女性(內/外群體)的評價均更容易受到其他女性(內群體)對其給出的評價的影響, 即個體對內/外群體目標的評價均更容易受到內群體他人評價的影響。

    因此, 將傳統(tǒng)的只涉及到“我們”和“你們”兩個群體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比較的背景效應研究拓展到涉及“我們”、“你們”和“他們”三個群體的更接近真實社會情境的框架下, 從而對上述三種可能的觀點做出選擇, 進而明確個體對內/外群體目標的評價究竟會更多地受到內群體還是外群體他人評價的影響, 也是值得未來研究去探索的一個方向。同樣地, 除了天性、知識和評估模式之外, 前述偏好反轉現象也可能還會受到他人評價等因素的影響, 因此未來在聯合評估的偏好反轉現象領域的研究也可以將他人評價等因素對于偏好反轉的影響納入考慮, 從而進一步對兩個研究領域的理論進行完善和拓展。

    參考文獻

    龔瑩瑩. (2019). 幼兒選擇性信任的內群體偏好效應及其影響因素 (碩士學位論文). 吉林大學, 長春.

    侯文霞. (2021). 面孔吸引力評價的背景效應—基于分類視角 (碩士學位論文).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

    侯文霞, 田欣然, 劉立志, 易冰, 歐玉曉, 陳文鋒, 尚俊辰. (2021). 面孔吸引力同化的連續(xù)性效應. 心理科學進展, 29(7), 1210–1215.

    寇慧, 蘇艷華, 張妍, 孔繁昌, 胡媛艷, 王洋, 陳紅. (2013). 面孔吸引力的影響因素:觀察者假設. 心理科學進展, 21(12), 2144–2153.

    路西, Hsee, C. K. (2018). 聯合評估和單獨評估:富有潛力的助推手段. 心理學報, 50(8), 827–839.

    潘思存, 黃希庭. (2022). 人類擇偶復制現象的性別差異探析. 心理研究, 15(2), 160–166.

    任乃馨, 陳文鋒, 傅小蘭. (2015). 負向情感化學習及其形成機制 (摘要). 見 中國心理學會 (編), 第十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摘要集——心理學與社會發(fā)展 (pp.405– 406). 天津.

    盛青. (2004). 如何使招聘面試更有效.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 (10), 49–53.

    宋仕婕, 佐斌, 溫芳芳, 譚瀟. (2020). 群體認同對群際敏感效應及其行為表現的影響. 心理學報, 52(8), 993– 1003.

    王一漫, 何婷婷, 陳文鋒. (2023). 面孔可信度評價的跨維度同化效應: 社會經濟地位調節(jié)下的內群體偏好不對稱性. 科學通報, 68(2-3), 229–237.

    邢淑芬, 俞國良. (2005). 社會比較研究的現狀與發(fā)展趨勢. 心理科學進展, 13(1), 78–84.

    邢淑芬, 俞國良. (2006). 社會比較:對比效應還是同化效應? 心理科學進展, 14(6), 944–949.

    嚴榮建. (2019). 成人對貧富成人及兒童的面孔表情刻板印象 (碩士學位論文). 西北師范大學, 蘭州.

    周春燕, 黃海, 劉陳陵, 郭永玉, 賀金波. (2015). 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社會階層對階層刻板印象的影響. 心理與行為研究, 13(4), 511–515.

    Arnold, A. J., Kappes, H. B., Klinenberg, E., amp; Winkielman, P. (2021). The role of comparisons in judgments of lonelines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Article 498305.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1.498305

    Barker, P., Dotsch, R., amp; Imhoff, R. (2020). Assimilation and contrast in spontaneous comparisons: Heterogeneous effects of standard extremity in facial evaluation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33(1), 11, 1–17.

    Barker, P., amp; Imhoff, R. (2021). The dynamic interactive pattern of assimilation and contrast: Accounting for standard extremity in comparative evalua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97, Article 104190. https://doi.org/10.1016/j.jesp.2021.104190

    Blanton, H. (2001). Evaluating the self in the context of another: The three-selves model of social comparison assimilation and contrast. In G Moskowitz (Ed.), Cognitive social psychology: The Princeton Symposium and the legacy and future of social cognition (pp.75–88). Mahwah, New Jersey: Erlbaum.

    Bless, H., amp; Schwarz, N. (1998). Context effects in political judgement: Assimilation and contrast as a function of categorization processe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8(2), 159–172.

    Bless, H., amp; Schwarz, N. (2010). Chapter 6-Mental construal and the emergence of assimilation and contrast effects: The inclusion/exclusion model.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2, 319–373.

    Brambilla, M., Masi, M., Mattavelli, S., amp; Biella, M. (2021). Faces and sounds becoming one: Cross-modal integration of facial and auditory cues in judging trustworthiness. Social Cognition, 39(3), 315–327.

    Busemeyer, J. R., Gluth, S., Rieskamp, J., amp; Turner, B. M. (2019). Cognitive and neural bases of multi-attribute, multi-alternative, value-based decision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3(3), 251–263.

    Cetre, S., Algan, Y., Grimalda, G., Murtin, F., Putterman, L., Schmidt, U., amp; Siegerink, V. (2020). Ethnic bias, economic success and trust: Findings from large sample experiments i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rough the trustlab platform. OECD Statistics Working Papers, 2020(4), 2–16.

    Chang, L. W., Gershman, S. J., amp; Cikara, M. (2019). Comparing value coding models of context-dependence in social choi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85, Article 103847. https://doi.org/10.1016/j.jesp.2019.103847

    Charbonneau, I., Robinson, K., Blais, C., amp; Fiset, D. (2020). Implicit race attitudes modulate visual information extraction for trustworthiness judgments. PLoS One, 15(9), Article e0239305.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39305

    Chen, D. (2022, June). Social conformity updates the neural representation of facial attractiveness. 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2022 National Forum for Outstanding PhD Students in Psychology, Canton, China.

    Cogan, E., Parker, S., amp; Zellner, D. A. (2013). Beauty beyond compare: Effects of context extremity and categorization on hedonic contras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Performance, 39(1), 16–22.

    Damon, F., Méary, D., Quinn, P. C., Lee, K., Simpson, E., Paukner, A., … Pascalis, O. (2017). Preference for facial averageness: Evidence for a common mechanism in human and macaque infants. Scientific Reports, 7, Article 46303. https://doi.org/10.1038/srep46303

    DeBruine, L. M., Jones, B. C., Little, A. C., amp; Perrett, D. I. (2008). Social perception of facial resemblance in humans.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37(1), 64–77.

    Geiselman, R. E., Haight, N. A., amp; Kimata, L. G. (1984). Context effects on the perceived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of fac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5), 409–424.

    Gesa, W., Janina, J., Mareen, J. N., amp; Alexander, H. J. (2021). The impact of social comparisons of job demands and job control on well-being. Applied Psychology-Health and Well-being, 13(2), 419–436.

    Haddock, G., Macrae, C. N., amp; Fleck, S. (2002). Syrian science and smart supermodels: On the when and how of perception–behavior effects. Social Cognition, 20, 461–481.

    Hsee, C. K. (1996). The evaluability hypothesis: An explanation for preference reversals between joint and separate evaluations of alternativ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67(3), 247–257.

    Hsee, C. K. (1998). Less is better: When low-value options are valued more highly than high-value options.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11(2), 107–121.

    Hsee, C. K., amp; Zhang, J. (2010). General evaluability theory.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5(4), 343–355.

    Kahneman, D., amp; Ritov, I. (1994). Determinants of stated willingness to pay for public goods: A study in the headline method.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9(1), 5–37.

    Kenrick, D. T., amp; Gutierres, S. E. (1980). Contrast effects and judgments of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When beauty becomes a social probl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8(1), 131–140.

    Komori, M., Kawamura, S., amp; Ishihara, S. (2009). Averageness or symmetry: Which is more important for facial attractiveness? Acta Psychologica, 131(2), 136–142.

    Marsh, H. W., Kong, C. K., amp; Hau, K. T. (2000). Longitudinal multilevel models of the big-fish-little-pond effect on academic self-concept: Counterbalancing contrast and reflected-glory effects in Hong Kong schoo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2), 337–349.

    Morgan, L. K., amp; Kisley, M. A. (2014). The effects of facial attractiveness and perceiver's mate value on adaptive allocation of central processing resources.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35(2), 96–102.

    Mullen, B., Bryant, B., amp; Driskell, J. E. (1997). Presence of others and arousal: An integration. Group Dynamic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1(1), 52–64.

    Mussweiler, T. (2003). Comparison processes in social judgment: Mechanisms and consequences. Psychological Review, 110(3), 472–489.

    Neumann, J. V., amp; Morgenstern, O. (1944).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60th Anniversary Commemorative Edi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isbett, R. E., amp; Wilson T. D. (1977). Telling more than we can know: Verbal reports on mental processes. Psychological Review, 84(3), 231–259.

    Oh, D., Shafir, E., amp; Todorov, A. (2020). Economic status cues from clothes affect perceived competence from faces. Nature Human Behaviour, 4(3), 287–293.

    Qi, Y., Li, Q., amp; Du, F. (2018). Are rich people perceived as more trustworthy? Perceived socioeconomic status modulates judgments of trustworthiness and trust behavior based on facial appearanc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 Article 512.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8.00512

    Rennels, J. L., Bronstad, P. M., amp; Langlois, J. H. (2008). Are attractive men’s faces masculine or feminine? The importance of type of facial stimuli.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4(4), 884–893.

    Ruys, K. I., Spears, R., Gordijn, E. H., amp; Vries, N. K. D. (2006). Two faces of (dis)similarity in affective judgments of persons: Contrast or assimilation effects revealed by morph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 90(3), 399–411.

    Sakano, Y., Wada, A., Ikeda, H., Saheki, Y., Tagai, K., amp; Ando, H. (2021). Human brain activity reflecting facial attractiveness from skin reflection. Scientific Reports, 11(1), Article 3421.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1- 82601-W

    Schwarz, N., amp; Bless, H. (1992). Constructing reality and its alternatives: An inclusion/exclusion model of assimilation and contrast effects in social judgment. In L. L. Martin amp; A. Tesser (Eds.),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judgments (pp.217–245).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Sevdalis, N., amp; Harvey, N. (2006). Determinants of willingness to pay in separate and joint evaluations of options: Context matters.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7(3), 377–385.

    Sutherland, C. A. M., Young, A. W., amp; Rhodes, G. (2017). Facial first impressions from another angle: How social judgements are influenced by changeable and invariant facial propertie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08(2), 397–415.

    Thorndike, E. L. (1920). A constant error in psychological rating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4, 25–29.

    Todorov, A., amp; Oh, D. (2021). Chapter Four-The structure and perceptual basis of social judgments from faces.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63, 189–245.

    Tomeo, O. B., Ungerleider, L. G., amp; Liu, N. (2017). Preference for averageness in faces does not generalize to non-human primates.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11, Article 129. https://doi.org/10.3389/fnbeh.2017.00129

    Tversky, A., amp; Gati, I. (1978). Studies of similarity. In E. Rosch amp; B. Lloys (Eds.), 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 (pp. 81–98). New Jersey: Erlbaum.

    Abstract: Preference reversal of joint evaluation is well known in the field of decision-making. The Generalized Evaluability Theory (GET), as a theory for preference reversal with the strongest explanatory power, emphasizes the role of the mode of evaluation (i.e.,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contextual information)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e theoretical models for the contextual effect of social comparison and social evaluation, e.g., the Inclusion/Exclusion Model (IEM), also emphasize the role of contextual information (especially the similarity between context and target) in the evaluation process. Analogous to preference reversal, the contextual effect can also be explained as a kind of \"decision preference\" (upward assimilation and downward contrast) and its \"reversal\" (upward contrast and downward assimilation). Based on the analogy between contextual effect and preference reversal, the contextual effect was explained and extended from the new perspective of joint evaluation.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how to measure the contextual effect, and several prospective directions were proposed, e.g. interaction between contextual factors and evaluated target, cross-dimensional contextual effects, interaction between contextual factors and evaluator,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contextual effect. It is expected to promot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xtual effect and the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two fields.

    Keywords: social comparison, social evaluation, contextual effect, joint evaluation, preference reversal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伦人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小说图片视频综合网站|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另类久久久 | 内射极品少妇av片p| 日韩av在线免费看完整版不卡|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av| 亚洲欧美日韩卡通动漫| 亚洲一区高清亚洲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涩爱| 男人舔奶头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黄片| 一区二区三区乱码不卡18| 干丝袜人妻中文字幕| 18+在线观看网站|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在线| 有码 亚洲区| 少妇猛男粗大的猛烈进出视频 | 精品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 欧美成人午夜免费资源| 国产高清不卡午夜福利| av免费在线看不卡| 最近手机中文字幕大全| 一级爰片在线观看| 纵有疾风起免费观看全集完整版 | 激情 狠狠 欧美|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日韩二区| 久久久欧美国产精品|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大全| 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电影| 国产视频内射| 天天一区二区日本电影三级| 日韩精品有码人妻一区| videossex国产| 直男gayav资源| 成年版毛片免费区| 日韩欧美三级三区| 日韩亚洲欧美综合|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高清视频| 国产三级中文精品| 国产精品日韩av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片特级美女逼逼视频| 国产色爽女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av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精品国产自在天天线| 亚洲av一区综合| 99热这里只有是精品在线观看| 午夜免费男女啪啪视频观看| 日产精品乱码卡一卡2卡三| 欧美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好男人在线观看高清免费视频| 级片在线观看| 欧美三级亚洲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av| 国产真实乱freesex| 特大巨黑吊av在线直播| 免费电影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日产精品乱码卡一卡2卡三| 汤姆久久久久久久影院中文字幕 | 简卡轻食公司| 日韩 亚洲 欧美在线| 人妻系列 视频| 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二区| 老司机福利观看| av黄色大香蕉|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人妻蜜臀av| 中文资源天堂在线| 波野结衣二区三区在线| 中文天堂在线官网| 亚洲怡红院男人天堂| 国产精品人妻久久久影院| 亚洲最大成人av| 熟女电影av网| 国产国拍精品亚洲av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在线观看| 真实男女啪啪啪动态图| 国产女主播在线喷水免费视频网站 | 深夜a级毛片| 视频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v下载方式| 黄色日韩在线|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网站 | 黄色日韩在线| 天堂√8在线中文| 国产片特级美女逼逼视频| 秋霞伦理黄片| 91aial.com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偷拍熟女少妇极品色| 欧美丝袜亚洲另类| 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 免费看a级黄色片| 欧美一区二区亚洲|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网站| 午夜福利网站1000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国产a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特级片免费视频播放器| 午夜视频国产福利| 黄片wwwwww| 免费搜索国产男女视频| 99热精品在线国产| 2021天堂中文幕一二区在线观| 在线观看美女被高潮喷水网站| 超碰97精品在线观看| 天天一区二区日本电影三级| 日韩三级伦理在线观看| 麻豆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搞女人的毛片| 日本wwww免费看|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 国产精品人妻久久久久久| av在线观看视频网站免费| 嫩草影院新地址|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久久精品影院6|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小说|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伊人婷婷丁香| 免费搜索国产男女视频|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宅男| 亚洲一级一片aⅴ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熟女久久久久浪| 成人欧美大片| 日本色播在线视频| 2021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在线男女| 黄片无遮挡物在线观看| 久久午夜福利片|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日韩人妻高清精品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 99久久成人亚洲精品观看| 国产极品精品免费视频能看的| 国产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一二区理论片| 少妇被粗大猛烈的视频| 中文乱码字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1狼人影院| 日韩中字成人| 亚洲成人久久爱视频|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禁无遮挡网站| 色5月婷婷丁香| 26uuu在线亚洲综合色|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免费高清观看| 亚洲三级黄色毛片| 亚洲精品,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激情视频| 国产综合懂色| 亚洲精品,欧美精品| 一个人观看的视频www高清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熟人妻熟丝袜美| 国产免费一级a男人的天堂| 九九热线精品视视频播放| 又爽又黄无遮挡网站| 看十八女毛片水多多多| 麻豆国产97在线/欧美|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 |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日韩| av女优亚洲男人天堂|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爱豆传媒免费全集在线观看| 免费看av在线观看网站| 免费观看在线日韩| 日本av手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天堂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日韩人妻高清精品专区| 亚洲五月天丁香|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网站| 少妇被粗大猛烈的视频| 午夜爱爱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观看| 少妇的逼好多水| 亚洲一区高清亚洲精品| 纵有疾风起免费观看全集完整版 | 男人的好看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少妇的逼水好多| 欧美日韩精品成人综合77777| 一级毛片我不卡| 亚洲av中文字字幕乱码综合| 国内揄拍国产精品人妻在线| 51国产日韩欧美| 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国产乱来视频区| 一级黄色大片毛片| 久久综合国产亚洲精品| 成人美女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eeuss影院久久| 欧美色视频一区免费| 国产伦在线观看视频一区| 日韩制服骚丝袜av|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插逼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6这里有精品| 亚洲在线自拍视频| 26uuu在线亚洲综合色| 亚洲国产色片| 夫妻性生交免费视频一级片| 美女xxoo啪啪120秒动态图| 亚洲精品一区蜜桃| 中文欧美无线码| 亚洲国产最新在线播放| 久久鲁丝午夜福利片| 欧美精品国产亚洲| 蜜桃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精品人妻偷拍中文字幕| 一区二区三区乱码不卡18|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v| 亚洲av.av天堂| 嫩草影院新地址| 国产成人a区在线观看| 免费看a级黄色片| 国产精华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酒店卫生间| 国产精品日韩av在线免费观看| 蜜桃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寂寞人妻少妇视频99o| 视频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 免费av毛片视频| 热99re8久久精品国产| 看十八女毛片水多多多| 我要看日韩黄色一级片| 欧美97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老妇伦熟女老妇高清| 天天一区二区日本电影三级|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 99久久人妻综合| 午夜福利在线在线| av女优亚洲男人天堂|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av| 九九热线精品视视频播放| 高清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片特级美女逼逼视频|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又爽又黄a免费视频| 日本五十路高清| 丰满少妇做爰视频|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校园人妻丝袜中文字幕| 欧美日本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婷婷| 国产在视频线在精品| 精品人妻视频免费看| 在现免费观看毛片| 亚洲经典国产精华液单| 女人十人毛片免费观看3o分钟| 联通29元200g的流量卡| 男人舔女人下体高潮全视频| 一级av片app| 午夜福利网站1000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av在线免费| 美女xxoo啪啪120秒动态图| 大又大粗又爽又黄少妇毛片口| 少妇被粗大猛烈的视频| 麻豆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一级a男人的天堂| av卡一久久| 国产伦在线观看视频一区| 亚洲内射少妇av| av线在线观看网站|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老黄 |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永久网站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视频播放| 九草在线视频观看|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免费大全6| 欧美潮喷喷水|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看| 欧美另类亚洲清纯唯美|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h| 久久久国产成人免费| 亚洲经典国产精华液单|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清纯| 国产亚洲精品av在线| 亚洲内射少妇av| 国产又黄又爽又无遮挡在线|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成人鲁丝片一二三区免费|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久久av|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国产| 99久久九九国产精品国产免费| 噜噜噜噜噜久久久久久91| 精品国内亚洲2022精品成人| 又粗又硬又长又爽又黄的视频| 亚洲美女搞黄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成人综合77777| 久久人人爽人人片av|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久久| 色播亚洲综合网| 熟妇人妻久久中文字幕3abv| 一级二级三级毛片免费看| av专区在线播放| 五月玫瑰六月丁香| 亚洲在线自拍视频| 美女国产视频在线观看| 色尼玛亚洲综合影院| 日本午夜av视频| 人妻系列 视频|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com| 欧美最新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午夜福利片| www.av在线官网国产| 舔av片在线| 亚洲av中文字字幕乱码综合| 欧美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麻豆一二三区av精品| 国产欧美另类精品又又久久亚洲欧美|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精华霜和精华液先用哪个| 成年免费大片在线观看| 日本五十路高清| 51国产日韩欧美|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大全|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电影小说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 熟妇人妻久久中文字幕3abv| 日韩成人av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av在线| 欧美性猛交黑人性爽| 黄色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男人的电影天堂91| 丝袜喷水一区| 免费不卡的大黄色大毛片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网站高清观看|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综合 | 亚洲自拍偷在线| 免费黄色在线免费观看|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宅男| 午夜激情福利司机影院|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1024手机看黄色片| 国产女主播在线喷水免费视频网站 | 欧美xxxx性猛交bbbb| 大话2 男鬼变身卡| 国产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 亚洲欧美精品自产自拍| 久久久色成人| 国产女主播在线喷水免费视频网站 | 久久久久性生活片| 免费看a级黄色片| 三级国产精品片| 午夜日本视频在线| 韩国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日韩av片在线观看| 女人被狂操c到高潮| 欧美又色又爽又黄视频| 狂野欧美白嫩少妇大欣赏|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一级黄片播放器| 日韩一本色道免费dvd| 国产真实乱freesex| 国产高潮美女av| 久久久色成人|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少妇熟女欧美另类|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 秋霞在线观看毛片| 村上凉子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一精品久久久| 99久久精品热视频| av在线老鸭窝|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va| 亚洲丝袜综合中文字幕| 成人特级av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一二区理论片| 欧美一区二区亚洲| 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 91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日韩国内少妇激情av| 免费观看性生交大片5|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麻豆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国内精品宾馆在线| 国产免费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电影小说 | 日韩高清综合在线| 成人国产麻豆网|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丰满| 国产成人91sexporn|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丰满| 免费av毛片视频| 十八禁国产超污无遮挡网站| 国产精品人妻久久久影院| 亚洲三级黄色毛片| 国产高清国产精品国产三级 | 亚洲精品国产av成人精品| 插逼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乱freesex| 精品人妻偷拍中文字幕| 麻豆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精品v在线| 少妇熟女欧美另类| 精华霜和精华液先用哪个|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久久| 高清av免费在线| 小蜜桃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高清| 欧美性感艳星|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涩爱| 丝袜美腿在线中文| 小说图片视频综合网站| 国产片特级美女逼逼视频| 国内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 国产淫片久久久久久久久|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av片|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亚洲性色| 黄片wwwwww| 亚洲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天堂√8在线中文|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久久99热这里只频精品6学生 | 少妇裸体淫交视频免费看高清| 特级一级黄色大片| av视频在线观看入口| .国产精品久久| 日本一二三区视频观看|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国产中年淑女户外野战色| 国产真实伦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久久99| 成人国产麻豆网| 久久人妻av系列| 长腿黑丝高跟| 欧美变态另类bdsm刘玥| 少妇裸体淫交视频免费看高清|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观看|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 91午夜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蜜桃|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 高清毛片免费看| 色吧在线观看| av专区在线播放| 免费大片18禁| 色网站视频免费| 久久久色成人| av播播在线观看一区| 免费黄网站久久成人精品| 99久国产av精品国产电影|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第100页| 亚洲欧美清纯卡通| 日韩人妻高清精品专区|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久久99| 国产成人91sexporn| 青春草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舔av片在线| 欧美激情久久久久久爽电影| 国产亚洲av嫩草精品影院| 久久精品人妻少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网站 | 亚洲18禁久久av| 亚洲av中文字字幕乱码综合|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激情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自产自拍| 国产视频内射|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中国|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免费大全6| 最近中文字幕2019免费版| 国产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h| 国产乱人偷精品视频| 麻豆国产97在线/欧美| 内射极品少妇av片p| 午夜老司机福利剧场| ponron亚洲| 蜜桃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日撸夜夜添| 麻豆一二三区av精品| 成人午夜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七仙女欲春2| 麻豆乱淫一区二区| 久久久成人免费电影| 欧美97在线视频| 我要搜黄色片| 亚洲中文字幕日韩| 久久人人爽人人片av| 久久精品夜夜夜夜夜久久蜜豆|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一级二级三级毛片免费看| 免费av不卡在线播放| 麻豆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婷婷色综合大香蕉|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久久| 亚洲av电影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亚州av有码| 欧美日韩国产亚洲二区| 美女内射精品一级片tv|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小视频在线| 女人被狂操c到高潮|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免费大全6| 日本黄色视频三级网站网址|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777片| 七月丁香在线播放| 日韩成人伦理影院| 成人无遮挡网站| 亚洲av中文av极速乱|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v下载方式| 国产成人福利小说| 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在线免费十八禁| eeuss影院久久| 联通29元200g的流量卡| 久久6这里有精品| 国产免费一级a男人的天堂| 春色校园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无大码|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v下载方式| 美女黄网站色视频|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久久| 六月丁香七月| 久久欧美精品欧美久久欧美| 亚洲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最近视频中文字幕2019在线8| 亚洲经典国产精华液单| 精品无人区乱码1区二区| 免费播放大片免费观看视频在线观看 |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第100页| 一边摸一边抽搐一进一小说| 国产极品天堂在线| 高清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潮喷喷水| 一个人观看的视频www高清免费观看| 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xxx网站| 特大巨黑吊av在线直播| 亚洲内射少妇av| 免费无遮挡裸体视频| 欧美xxxx性猛交bbbb|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18| 日韩欧美在线乱码|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 天堂网av新在线| av视频在线观看入口| 22中文网久久字幕|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丰满| 丰满乱子伦码专区| 国产老妇女一区| 欧美丝袜亚洲另类| 高清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 一二三四中文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夜夜看夜夜爽夜夜摸| 成年免费大片在线观看|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看| 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国产黄色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色尼玛亚洲综合影院| 色综合站精品国产| 黄色日韩在线| 在线免费十八禁| 亚洲美女视频黄频| 国产亚洲精品av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com| 免费观看a级毛片全部| 中文字幕久久专区| 毛片一级片免费看久久久久| 日产精品乱码卡一卡2卡三| 国产精品麻豆人妻色哟哟久久 | 国产精品久久电影中文字幕| 97在线视频观看| 美女脱内裤让男人舔精品视频| 超碰97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内射少妇av| 在线观看66精品国产|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 | 日韩亚洲欧美综合| 免费播放大片免费观看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利高清视频| 内地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久久久久久大精品| 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电影| 嫩草影院精品99| 日本黄色视频三级网站网址| 中文字幕制服av| or卡值多少钱| 精品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老黄 | 久久午夜福利片|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色婷婷99| 18禁在线无遮挡免费观看视频| 村上凉子中文字幕在线| 成人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性插视频无遮挡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日本亚洲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探花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视频播放| 日本与韩国留学比较| 国产色婷婷99| 一个人观看的视频www高清免费观看| 只有这里有精品99|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精品 | 热99re8久久精品国产| 亚洲精品乱久久久久久| 99久久九九国产精品国产免费| 99热6这里只有精品| 免费不卡的大黄色大毛片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