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母語者;留學生;邏輯義;語用義
[摘 "要] 采用移動窗口技術和選擇任務,考察了母語者和中高級水平留學生對時間型、等級型、數字型和完成型等4類漢語句子邏輯義和語用義的理解與選擇特點。結果表明,在漢語句子理解中總體上表現為語用義占優(yōu)勢;中級水平留學生對時間型和等級型句子的理解邏輯義占有一定優(yōu)勢,對數字型句子的理解語用義占較大優(yōu)勢,對完成型句子的理解邏輯義和語用義的選擇具有無偏性;母語者和高級水平留學生對各類漢語句子的理解均表現為語用義占優(yōu)勢;隨著漢語水平提高,語用義的優(yōu)勢越明顯。本研究初步表明,不同類型學習者在漢語句子閱讀后所形成的心理表征中,語言形式與邏輯義及語用義的心理聯結強度存在著差異,這可能影響了漢語句子的意義解讀。
[中圖分類號]H19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8174(2023)02-0077-09
1. 引言
句子理解就是個體對看到或聽到的句子進行解碼從而建構統(tǒng)一連貫的意義表征的認知過程。句子意義分為兩種,一種是指說話人所表達的字面意義,即說話人話語意義的真值條件義,稱為邏輯義或最簡義(Grice, 1975、1989);一種由語言形式的最小命題擴展而來(Bach,1994)、利用認知(心理)語境對字面意義進行語用推導并加以豐富、擴充而成的意義,稱為語用義或擴展義①(Sperber amp; Wilson,1986、1995;Carston,1988;張紹杰,2008)。本研究立足于范圍等級有關的語用義。
近年來,句子理解中邏輯義和語用義的激活與加工日益成為語用學和心理語言學關注的熱點,學術界對此進行了系列的實驗研究。學者們主要采用直覺選擇任務考察了母語者對邏輯義和語用義的理解與選擇特點。例如,Gibbs & Moise(1997)以時間、等級、所屬、數字及即時關系等5種英語句子作為實驗材料,結果表明,英語母語者各類句子語用義的總體選擇率(84%)遠遠高于邏輯義(16%),除了所屬型語用義選擇率為57%外,其它4類句子語用義的選擇率均高于85%,這表明英語母語者總體上優(yōu)先選擇語用義。然而,也有一些學者采用線下和線上兩種方式分別考察了上下文語境和提示語條件下英語母語者各種句子意義的選擇情況,結果表明在選擇率和反應時兩個指標均未發(fā)現語用義的選擇加工優(yōu)勢(Nicolle & Clark, 1999; Bezuidenhout & Cutting, 2002);在這些研究中,由于閱讀句子前有語境和提示語,不能真正反映單句呈現條件下邏輯義和語用義的加工情況。李然(2013)采用線下和線上2個實驗分別考察了中國大學生在無語境條件下對時間、等級、所屬、數字及完成等5種漢語句子理解中邏輯義和語用義的選擇情況。線下實驗結果表明,中國學生漢語句子語用義選擇率(64%)高于邏輯義(36%),其中所屬型句子語用義的選擇率僅為52.7%;線上實驗結果表明,選擇語用義反應時(2413ms)要快于邏輯義(2655ms),但所屬型句子選擇語用義的反應時(3051ms)與選擇邏輯義的反應時(3094ms)無差異。該研究結果與Gibbs & Moise(1997)研究結果大體一致。這表明,與英語母語者一樣,漢語母語者句子理解過程中語用義也具有加工優(yōu)勢。另外,由于兩種語言中所屬型句子內部結構比較復雜,如在親疏、數量、意義突顯度等方面,所以,沒有表現出語用義選擇優(yōu)勢。
總體看來,前人采用直覺選擇任務考察了句子理解中邏輯義和語用義的選擇特點,有一定的價值和啟發(fā)意義。然而,其研究設計值得商榷。首先,在線下直覺選擇任務中,只呈現句子的邏輯義和語用義兩個選項,容易產生猜測現象。其次,在線上選擇判斷任務中,只呈現邏輯義或語用義進行正確與否的判斷,并記錄正確判斷的反應時。僅呈現一種意義進行判斷,不能體現兩種意義選擇時的競爭與抑制關系;只記錄了反應時數據丟失了選擇的比率信息,不能反映認知過程的全貌。最后,正式實驗句子中沒有填充句,易使被試猜測實驗目的從而產生練習效應。
為了提高研究的內部效度,我們對上述研究范式做如下改進:首先,采用三選一的選擇任務,選擇項既不是線下實驗的邏輯義和語用義2個選項,也不是線上實驗的邏輯義或語用義1個選項,而是3個,分別為邏輯義、語用義和干擾項;其次,為了防止被試出現練習效應,設置一些填充句以及與填充句意義有關的3個選項,該成績不參與統(tǒng)計;最后,同時統(tǒng)計被試對邏輯義和語用義的選擇率和反應時。
此外,留學生是漢語學習的重要群體,正確理解漢語句子的邏輯義和語用義等多種意義是漢語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得體表達的前提與基礎(何自然、冉永平,2009)。一些研究借助語料庫發(fā)現,留學生作文中存在著大量的句子偏誤(辛平,2001;周文華,2009;張寶林,2010;尹海良,2012;王燕飛,2014;刑志群,2016;夏歷 、翟根廣,2021;孟艷華,2022),這些偏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他們在理解漢語句子各種意義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一些研究還發(fā)現,隨著漢語水平的提高,漢語接觸量的增加,語言形式和各種意義(邏輯義和語用義)的聯結增強,句子偏誤逐漸減少(肖奚強、周文華,2009;謝福,2010)。稍顯遺憾的是,語料庫雖然能揭示留學生漢語表達的特點,但溯因力不強;留學生對句子各種意義的理解有差異,可能是影響表達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采用嚴格的實驗方法,通過改進后的三選一的選擇任務,從選擇比率和反應時兩個指標上考察母語者和中高級水平留學生①漢語邏輯義和語用義的理解特點,并發(fā)現不同類型學習者的異同,以期揭示他們理解漢語邏輯義和語用義的認知機理。
綜上,本研究主要探討以下問題:
(1)漢語邏輯義和語用義的理解與選擇有何特點?哪種意義占優(yōu)勢?
(2)母語者和中高級水平留學生漢語邏輯義和語用義的理解與選擇有何特點?是否有差異?
(3)母語者和中高級水平留學生對時間型、等級型、數字型和完成型等4種②漢語句子邏輯義和語用義的理解與選擇有何特點?是否表現出差異?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
廣州某高校國內本科生、中級和高級水平留學生各30名,共90名被試參加本次實驗。按照鹿士義(2002)和張金橋(2005)做法,將學習時間1-1.5年、HSK三四級的留學生界定為中級水平,學習時間1.5-2.5年、HSK五級及以上的留學生確定為高級水平。3組被試在年齡、性別方面進行了大體匹配,2組留學生在國別、是否華裔等方面也做了控制。
2.2 實驗材料編制與評定
編制實驗材料: 參考Gibbs amp; Moise (1997)和李然(2013)的實驗材料,初步編制了24個漢語句子(每類句子各6個);同時編制3個句子意義選項,分別是邏輯義、語用義和干擾項,其詞匯和句法難度、句子長度大體一致。表1列出本實驗材料中時間型、等級型、數字型和完成型等4類句子及選項的樣例。
評定實驗材料:請來自同一群體不參加正式實驗的漢語母語者和中級、高級水平留學生各5名共15名被試,對所有實驗材料的詞匯和內容的熟悉度采用里克特5級量表進行評定(1表示最不熟悉,5表示最熟悉),每類句子根據評定結果刪除評分較低的1個,最后正式材料有20個句子,包括4類句子,每類句子5個,其詞匯和內容熟悉度分別為4.13和4.27。請3名語用學專家共同確定每個句子的邏輯義、語用義和干擾項,3個選項的平均字數分別為9.3、9.05、9.35,無顯著差異(p gt; 0.05)。
另外,為了防止被試產生定勢效應,增加20個句子及選項作為填充項,與正式實驗句的字數大體相等。實驗時與正式材料隨機混合。
2.3 實驗設計
本研究采用3×4×2混合實驗設計。被試類型為被試間因素,包括母語者、中級水平留學生、高級水平留學生3個水平;句子類型為被試內因素,包括時間型、等級型、數字型和完成型等4種水平;意義類型為被試內因素,包括邏輯義和語用義2種水平(干擾項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不計分)。因變量是每種反應類型的平均選擇率及平均反應時。
2.4 研究邏輯
借鑒Gibbs amp; Moise(1997)、Nicolle & Clark(1999)、Bezuidenhout & Cutting(2002)以及李然(2013)的研究設計,結合本研究目的,具體研究邏輯是:如果邏輯義的選擇率高于語用義或邏輯義的反應時快于語用義,則說明邏輯義占優(yōu)勢;如果邏輯義的選擇率低于語用義或邏輯義的反應時慢于語用義,則說明語用義占優(yōu)勢;如果兩者間的選擇率或反應時無差異,則表明邏輯義和語用義處于平衡狀態(tài)。
2.5 實驗步驟
包括學習和正式測試兩個階段。
在學習階段,將正式實驗句子的60個選項隨機呈現給被試學習,結束后完成理解測試,確保被試都能理解選項的意思。
學習階段結束之后,被試進入練習和正式實驗階段。練習階段與正式實驗程序完全一樣,練習句共有5個,可以重復訓練,直到被試熟悉程序為止。正式實驗中,刺激的呈現和數據的收集都在E-prime 2.0軟件完成。實驗刺激的呈現序列如下:先呈現“+”刺激500ms,注視點消失后呈現目標句,閱讀完后被試按空格鍵,以隨機方式在屏幕中央同時呈現邏輯義、語用義和干擾項3個選項,要求被試迅速選擇與目標句意思一致的選項,其中1、2、3選項分別對應鍵盤上的數字鍵1、2、3,記錄邏輯義和語用義選項的選擇率及反應時。完成后自動呈現下一個句子。被試4000ms沒有反應,則自動跳到下一題。整個實驗持續(xù)6-10分鐘,實驗結束后被試得到少許報酬。
3. 實驗結果
表2記錄了不同被試在不同類型漢語句子理解中邏輯義和語用義的平均選擇比率和平均反應時。
對表2數據進行2 × 3 × 4方差分析,分別進行主效應和交互作用分析。
3.1 主效應檢驗
組別的主效應在選擇率上不顯著,F(2.87) = 1.68,p gt; 0.05),在反應時達顯著水平,F(2.87) = 8.68,p lt; 0.001,事后LSD檢驗表明,3組被試兩兩者有差異,母語者(2195ms)①快于高級水平留學生(2524ms)和中級水平留學生(2691ms),ps lt; 0.001,高級水平留學生快于中級水平留學生,p lt; 0.01。這說明,組別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反應時方面,漢語水平越高,反應速度越快。
句子類型的主效應在選擇率和反應時上均不顯著,F(3.85) = 0.98,p gt; 0.05,F(3.85) = 1.08,p gt; 0.05,4種句子的反應在整體上無差異,可能與選擇的句子類型具有典型性有關。
意義類型的主效應在選擇率上差異非常顯著,F(1.87) = 12.47,p lt; 0.001,邏輯義的選擇率②(42.10%)低于語用義(56.64%);在反應時上差異顯著,F(1.87) = 6.63,p lt; 0.01,邏輯義的反應時(2572ms)慢于語用義(2367ms)。從總體上看,漢語句子理解中語用義占優(yōu)勢。
3.2 兩因素交互作用檢驗
組別和意義類型的交互作用在選擇率上非常顯著,F(2.87) = 23.57,p lt; 0.001,在反應時上也十分顯著,F(2.87) = 16.43,p lt; 0.001。接著,進行簡單效應檢驗,結合本研究目的,考察了不同類型被試邏輯義和語用義的選擇特點。結果表明,母語者邏輯義選擇率(35.19%)遠低于語用義(64.81%),t(29) = 5.118, p lt; 0.001,邏輯義反應時(2409ms)遠慢于語用義(1980ms),t(29) = 6.96, p lt; 0.001;其對語用義的選擇占優(yōu)勢。中級水平留學生邏輯義和語用義的選擇率(分別為50.69%、47.38%)和反應時(分別為2661ms、2720ms)均無顯著性差異(ts(29) lt; 1, ps gt; 0.05);其對邏輯義和語用義的選擇具有無偏性。高級水平留學生邏輯義的選擇率(40.43%)低于語用義(57.79%),t(29) = -3.87, p lt; 0.01,邏輯義反應時(2646ms)慢于語用義(2402ms), t(29) = 3.69,p lt; 0.01;其對語用義的選擇占優(yōu)勢。
另外,組別和句子類型的交互作用在選擇率和反應時上均不顯著,F(6.172) = 1.107,p gt; 0.05,F(6.172) = 1.53,p gt; 0.05。句子類型和意義類型的交互作用在選擇率和反應時上均不顯著,F(3.85) = 1.76,p gt; 0.05,F(3.85) = 1.23,p gt; 0.05。
3.3 三因素交互作用檢驗
組別、句子類型和意義類型三者間的交互作用在選擇率上顯著,F(6.172) = 3.45,p lt; 0.05,在反應時上也顯著,F(6.172) = 3.72,p lt; 0.05。接著簡單效應檢驗,結合本研究目的,分別對不同被試時間型、等級型、數字型和完成型等4種漢語句子中的邏輯義和語用義成績進行比較。
首先,考察母語者和留學生時間型句子邏輯義和語用義的選擇特點。母語者邏輯義的選擇率(35.67%)遠遠低于語用義(64.33%),t(29) = -5.868, p lt; 0.001,邏輯義反應時(2576ms) 慢于語用義 (1869ms), t(29) = 8.059, p lt; 0.001;其對時間型句子語用義的選擇占優(yōu)勢。中級水平留學生邏輯義的選擇率(54.92%)高于語用義(42.69%),t(29) = 2.20, p lt; 0.05,邏輯義反應時(2546ms)快于語用義(2819ms),t(29) = -3.27, p lt; 0.01;其對時間型句子邏輯義的選擇占優(yōu)勢。高級水平留學生邏輯義的選擇率(45.29%)略低于語用義(53.42%),達邊緣性顯著水平,t(29) = 1.884, p = 0.051,邏輯義反應時(2660ms)慢于語用義(2459ms),t(29) = 2.31, p lt; 0.05;其對時間型句子語用義的選擇占優(yōu)勢。
其次,考察母語者和留學生等級型句子邏輯義和語用義的選擇特點。母語者邏輯義的選擇率(36.42%)遠低于語用義(63.57%),t(29) = -4.09, p lt; 0.001,邏輯義反應時(2224ms)慢于語用義(1999ms),t(29) = 3.960, p lt; 0.01;其對等級型句子語用義的選擇占優(yōu)勢。中級水平留學生邏輯義的選擇率(57.19%)高于語用義(40.46%),t(29) = 3.67, p lt; 0.01,邏輯義的反應時(2685ms)快于語用義(2906ms),t(29) = -4.01, p lt; 0.01;其對等級型句子邏輯義的選擇占優(yōu)勢。高級水平留學生邏輯義的選擇率(44.69%)低于語用義(53.78%),t(29) = -1.98, p lt; 0.05,邏輯義反應時(2730ms)慢于語用義(2489ms),t(29) = 3.16, p lt; 0.05;其對等級型句子語用義的選擇占優(yōu)勢。
再次,考察母語者和留學生數字型句子邏輯義和語用義的選擇特點。母語者邏輯義的選擇率(26.93%)遠低于語用義(73.07%)(t(29) = -7.25, p lt; 0.001),邏輯義反應時(2319ms)遠慢于語用義(2009ms),t(29) = 5.88, p lt; 0.001;其對數字型句子語用義的選擇占優(yōu)勢。中級水平留學生邏輯義的選擇率(43.19%)低于語用義(55.29%),t(29) = -2.27, p lt; 0.05,邏輯義反應時(2788ms)慢于語用義(2589ms),t(29) = 2.657, p lt; 0.05;其對數字型句子語用義的選擇占優(yōu)勢。高級水平留學生邏輯義的選擇率(29.71%)遠低于語用義(68.08%),t(29) = -8.44, p lt; 0.001,邏輯義反應時(2612ms)慢于語用義(2368ms),t(29) = 3.456,p lt; 0.01;其對數字型句子語用義的選擇占優(yōu)勢。
最后,考察母語者和留學生完成型句子邏輯義和語用義的選擇特點。母語者邏輯義的選擇率(41.73%)低于語用義(58.27%),t(29) = 3.97, p lt; 0.01,邏輯義反應時(2519ms)慢于語用義(2042ms),t(29) = 8.15, p lt; 0.001;其對完成型句子邏輯義的選擇占優(yōu)勢。中級水平留學生的邏輯義與語用義的選擇率(分別為47.45%、 50.83%) 以及反應時 (分別為2623ms、2566ms)均無顯著性差異,ts(29) lt; 1, ps gt; 0.05;其對完成型句子邏輯義和語用義的選擇具有無偏性;高級水平留學生的邏輯義的選擇率(42.04%)低于語用義(55.87%),t(29) = -2.109, p lt; 0.05,邏輯義反應時(2583ms)慢于語用義(2293ms),t(29) = 3.98, p lt; 0.01;其對完成型句子語用義的選擇占優(yōu)勢。
4. 討論
4.1 漢語邏輯義和語用義選擇特點的分析
本研究表明,在漢語句子理解過程中,總體上表現為語用義的選擇優(yōu)勢。我們認為,這可能與語言使用過程中的語言形式與邏輯義和語用義共同出現的頻率存在差異有關。一般來講,詞匯依據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組建成一個句子,可以用來表達人們所認知的主客觀世界(即句子的邏輯義或言語編碼意義);然而,詞匯及語法規(guī)則是有限的,而言語交際意圖是多樣的,交際場景是豐富的,依照語言經濟性原則,最初能體現邏輯義的單一語言形式往往能表達多種情境下的語用義,形成一對多的對應關系;隨著語言的不斷使用和時間的推移,語言形式和所表達的邏輯義和語用義的頻率可能會發(fā)生變化,語言形式表達邏輯義的情況逐漸減少,兩者共現頻率變低,而表達語用義的情況增加,語言形式和語用義高頻共現,久而久之還可能會出現語用義固化的現象(常敬宇,1991;李然,2015)。這導致了讀者對語用義更敏感一些,表現出一定的選擇優(yōu)勢。
4.2 母語者和二語者漢語邏輯義和語用義選擇特點的分析
本研究表明,母語者在閱讀漢語句子時語用義的選擇具有明顯優(yōu)勢。該結果與Gibbs & Moise(1997)和李然(2013)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我們認為,母語者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大腦中逐漸形成了語言形式與多種意義(邏輯義和語用義)不同聯結強度的心理表征,由于語言形式與語用義是高頻共現的,兩者聯結程度遠高于語言形式與邏輯義的聯結程度,語用義在大腦中始終處于興奮活躍的狀態(tài),邏輯義由于低頻使用處于不活躍的狀態(tài)。因此,母語者在語言形式刺激作用下,語用義被優(yōu)先激活,表現為選擇頻率多、反應速度快的特點。
研究還表明,中級水平留學生對語用義與邏輯義的選擇大體相當,而高級水平留學生則表現為語用義的選擇優(yōu)勢。中級水平留學生一方面具有一定的漢語語音、詞匯和句法等語言知識,作為成年學習者也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可以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對語言形式進行解碼從而通達其邏輯義,另一方面,他們通過有限的交際,接觸到一定數量的語用義,促進了語用義的習得,從而表現出兩種意義平衡的狀態(tài)。高級水平留學生的情況則發(fā)生了變化(洪煒、仇琳娜,2022),他們學習漢語時間長,漢語接觸更多,用漢語交際的頻率相對較高,語言形式和語用義的聯結更緊密一些,從而表現出語用義的優(yōu)先提取與激活。
值得關注的是,高級水平留學生語用義的選擇優(yōu)勢不如母語者明顯,高級水平留學生語用義和邏輯義的選擇率相差17.36%,反應時相差244ms,而母語者兩種意義的選擇率相差29.62%,反應時相差429ms。我們認為,高級水平留學生一方面要對漢語句子形式進行有意識的解碼通達其邏輯義,另一方面,由于其漢語接觸與使用頻率低于母語者,心理語境中語言形式與語用義的聯結強度比母語者弱一些;而母語者由于長期使用漢語,大腦中業(yè)已形成的語言形式與語用義的聯結強度非常大,在句子形式刺激下能自動激活聯結強度大的處于興奮狀態(tài)的語用義,而邏輯義則需要花費更多的認知資源才能激活。這些導致了母語者語用義的選擇優(yōu)勢更明顯。
4.3 母語者和留學生對4類漢語句子邏輯義和語用義選擇特點的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母語者和高級水平留學生對4類漢語句子的理解均表現為語用義占優(yōu)勢的特點,而中級水平留學生則表現出不一樣的特點。為了行文的條理性,我們按照中級、高級水平留學生和母語者的順序依次加以討論。
中級水平留學生在時間型漢語句子理解中邏輯義占優(yōu)勢。我們認為,這主要與漢語時間詞的模糊用法及學習者特征有關。時間詞是留學生和中國兒童早期學習的基礎詞匯,學習者可以通過正式課堂習得邏輯義,比如漢語時間型句子“過幾天吧”中“幾天”的邏輯義為“十天之內”,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時,為了達到某種言語交際目的,由于省力原則(Zipf,1949)和中國文化的含蓄特質(胡文仲,1999;張岱年、方克立,2004),言者往往采用籠統(tǒng)模糊的說法以表達“還要很長時間”的語用義。中級水平留學生一方面有足夠的語言解碼能力識別“幾天”的邏輯義“十天之內”,另一方面他們語言接觸有限,也不熟悉言語交際的省力原則和中國文化的含蓄特點,因此不能很好把握“幾天”的語用義“還有很長時間”,從而表現為邏輯義占優(yōu)勢的特點;隨著交際能力的提高以及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高級水平留學生對時間型句子傾向于語用解讀;母語者更是如此。
中級水平留學生對等級型漢語句子的理解也是邏輯義占優(yōu)勢。這主要與等級型句子邏輯義與語用義的出現場景和學習者特征有關。等級型句子的邏輯義解讀大多數處于無語境單句條件下,是關于客觀世界的真值判斷(姚倩,2020),例如“沒有人喜歡做作業(yè)”的邏輯解讀“世界上沒有人喜歡做作業(yè)”就是對事實的真假判定;而語用義解讀常處于言語交際場景,具有情境性的特征,需憑借經驗激活相關的心理語境才能理解,例如上句的語用解讀“我們班沒有人喜歡做作業(yè)”,主要發(fā)生在師生或學生間對班級學習情況的詢問場景下。中級水平留學生憑借已有的認知能力和語言知識,傾向于采用自下而上的基于真值判斷的邏輯解讀,由于語言接觸不多,缺乏相關的心理語境,語用解讀難度大,因此邏輯解讀占優(yōu)勢;而高級水平留學生,隨著對等級型句子的語用義接觸范圍和頻次的增加,有著較為豐富的認知語境,能夠將句子置于更廣泛的交際情境中,他們傾向選擇基于情境的語用解讀;母語者由于充分大量的語言接觸與使用,也傾向于語用解讀。
中級水平留學生對數字型漢語句子的理解與母語者和高級水平留學生一樣,均為語用義占優(yōu)勢。這與數字型漢語句子的語用義固化形成的常規(guī)關系有關。根據Levinson(1983)的“量原則”:言者表達的信息不能弱于聽者所了解的程度;聽者相信言者提供的已經是最豐富的信息,沒表達的就是不打算傳遞的信息。Breheny(2005)也認為數詞詞項僅表達數詞的準確含意。按照上述觀點,句子“教室里有二十張桌子”的含意(即語用義)就是“教室里只有二十張桌子”。在使用數字型句子的過程中,語言形式與語用義高頻共現,語用義逐漸固化,在心理上逐漸內化為認識事物的一種框架,建構成語言形式和語用義聯結緊密且具有共軛關系的心理組塊,形成了常規(guī)關系(徐盛桓,2002)。在言語交際過程中,如果涉及相關句子,意義系統(tǒng)往往由常規(guī)關系自動觸發(fā)而激活(趙永剛,2016)。雖然中級水平留學生具有通達數字型句子邏輯義(“教室里至少有二十張桌子”)的能力,但是基于常規(guī)關系的語言形式與語用義的聯結十分緊密,語用義始終處于凸顯性的焦點位置,從而表現為語用義占優(yōu)勢的特點,高級水平留學生和母語者也表現出類似的特點。
中級水平留學生在完成型漢語句子理解中語用義和邏輯義均未表現出選擇優(yōu)勢。中級水平留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語言接觸,他們了解含有“了”語法標記的完成型漢語句子具有傳遞新信息的作用(劉勛寧,2002),如句子“我買了書了”的信息焦點不是邏輯義“我以前買過書”,而是語用義“我剛剛買過書”,“了”的語言形式和語用義形成了一種規(guī)約關系,應該表現為語用義占優(yōu)勢。然而,中級水平留學生在正式的課堂中往往只學習“了”的邏輯義(教師會強調“了”是指“以前”或“過去”發(fā)生過的事情)(金立鑫,1998);同時,“了”是漢語所特有的體標記詞,對于母語中沒有的一個完全陌生的語法點(趙立江,1997),中級水平留學生習慣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進行邏輯解讀。上述兩股力量相互競爭,形成語用義和邏輯義不分上下、平分秋色的平衡狀態(tài)。隨著漢語水平的提高,語言接觸量的增加,高級水平留學生的語用義越來越處于優(yōu)選地位;母語者亦如此。
5. 結論
本研究得到如下結論:
(1)漢語句子理解中總體表現為語用義占優(yōu)勢;
(2)中級水平留學生對時間型和等級型句子的理解邏輯義占一定優(yōu)勢,對數字型句子的理解語用義占較大優(yōu)勢,對完成型句子的理解邏輯義和語用義的選擇具有無偏性;
(3)母語者和高級水平留學生對4類漢語句子的理解均為語用義占優(yōu)勢,后者不如前者那么明顯。
[參考文獻]
常敬宇 1991 談語言義向言語義的轉化[J]. 語文研究(4):13-19.
何自然,冉永平 2009 新編語用學概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7.
洪 煒,仇琳娜 2022 具身認知視域下漢語二語聽解加工的心理模擬機制[J]. 華文教學與研究(1):38-45.
胡文仲 1999 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66.
金立鑫 1998 試論“了”的時體特征[J]. 語言教學與研究(1):105-120.
李 然 2013 對數詞等級含義認知機制的語用實驗研究[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35(10):1-6.
李 然,戴衛(wèi)平 2015 語言與認知·語用實驗研究[M].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86-204.
劉勛寧 2002 現代漢語句尾“了”的語法意義及其解說[J]. 世界漢語教學(3):70-79+3-4.
鹿士義 2002 母語為拼音文字的學習者漢字正字法意識發(fā)展的研究[J]. 語言教學與研究(3):53-57.
孟艷華 2022 副詞“到底”的偏誤語義地圖模型研究[J]. 華文教學與研究(1):1-8+37.
王燕飛 2014 論語外偏誤與語內偏誤——以“把”字句為例[J]. 語言文字應用(1):136-144.
夏 歷,翟根廣 2021 留學生“例如”“比如”的使用情況及偏誤研究[J]. 華文教學與研究(2):88-95.
肖奚強,周文華 2009 外國學生漢語趨向補語句習得研究[J]. 漢語學習(1):70-81.
謝 福 2010 基于語料庫的留學生“是……的”句習得研究[J]. 語言教學與研究(2):17-24.
辛 平 2001 對11篇留學生漢語作文中偏誤的統(tǒng)計分析及對漢語寫作課教學的思考[J]. 漢語學習(4):67-71.
邢志群 2016 美國大學生漢語作文省略偏誤研究[J]. 世界漢語教學(4):531-549.
徐盛桓 2002 常規(guī)關系與認知化——再論常規(guī)關系[J].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6-16.
姚 倩 2020 “什么”還是“任何”?——漢語二語者如何解讀否定語境中的“什么”[J]. 語言教學與研究(5):31-40.
尹海良 2012 韓日留學生漢語“比”字句習用偏誤調查與分析[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1):36-40.
張寶林 2010 回避與泛化——基于“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的“把”字句習得考察[J]. 世界漢語教學(2):263-278.
張岱年,方克立 2004 中國文化概論[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張金橋,吳曉明 2005 詞形、詞義因素在留學生漢語詞匯選擇判斷中的作用[J]. 世界漢語教學(2):71-78+118.
張紹杰 2008 一般會話含義的“兩面性”與含義推導模式問題[J]. 外語教學與研究(3):196-203+241.
趙立江 1997 留學生“了”的習得過程考察與分析[J]. 語言教學與研究(2):113-125.
趙永剛 2016 語境吸收說論綱[J]. 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1):22-27.
周文華 2009 基于語料庫的外國學生兼語句習得研究[J]. 語言教學與研究(3):40-47.
Bach. K. 1994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J]. Mind and Language "9(2):124-162.
Bezuidenhout, A. amp; J. C. Cutting 2002 Literal meaning, minimal propositions, and pragmatic processing[J]. Journal of Pragmatics 34(4):433-456.
Breheny, R., N. Katsos amp; J. Williams 2006 Are generalised scalar implicatures generated by default?An on-lin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ole of context in generating pragmatic inferences[J]. Cognition 100(3):434-463.
Carston, R. 1988 Implicature, explicature, and truth-theoretic semantics[A]. In R. M. Kempson (Ed.), Mental Representations: The Interface Between Language and Reality[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55-181.
Gibbs Jr., R. W. amp; J. F. Moise 1997 Pragmatics in understanding what is said[J]. Cognition 62(1):51-74.
Grice, H. P.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M]. Speech acts. Brill: 41-58.
——— 1989 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evinson, S. C. 1983 Pragma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icolle, S. amp; B. Clark 1999 Experimental pragmatics and what is said: A response to Gibbs and Moise[J]. Cognition "69(3):337-354.
Sperber, D. amp; D. Wilson 1986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81-190.
——— 1995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2nd edn.) [M]. Oxford: Blackwell.
Zipf, G. K. 1949 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M]. Cambridge: Addison-Wesley Press, INC.
Comprehension of semantic and pragmatic meaning for Chinese native speakers and CSL learners: An online experiment
ZHANG Jinqiao1,2, ZHANG Qiaohong1, HU Xiaoqing1
(1.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10, China;
2. Institute of Applied Linguistics,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10, China)
Key words: native speakers;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Chinese learners; semantic meaning; pragmatic meaning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omprehension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types of Chinese sentences, including temporal, scalar, cardinal and perfective sentences, using the gaze-contingent moving-window technique and selection tasks for Chinese native speakers and CSL learn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ragmatic meaning is predominant in each type of sentences for native speakers and CSL learners; the intermediate-level CSL learners prefer choosing semantic meaning for scalar and temporal sentences, while they prefer choosing pragmatic meaning for cardinal sentences, and 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kinds of meanings for perfective sentences; native speakers and advanced-level CSL learners both show a predominance of pragmatic meaning in understanding four types of sentences; in addition,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anguage proficiency, native speakers and CSL learners are more inclined to understand pragmatic meaning. The present study tentatively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strength of mental associations between language forms and semantic/pragmatic meanings in mental representations, which may influenc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sentence meaning.
【責任編輯 師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