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公共議題兼具群眾性與普遍性,往往引起大眾熱議。文章主要研究普通網民參與公共議題的動機及主要意義,以及網絡水軍對公共議題輿論導向的影響,并提出對網絡水軍治理的合理化建議?!痉椒ā课恼聫墓沧h題的形成、網民因素影響,以及網絡水軍的侵擾三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在網民方面主要研究網民參與公共議題的心理,網民的行為特征分析,以及影響網民行為;在公共議題形成方面,主要研究公共議題的形成及具體意義;在網絡水軍方面,主要研究網絡水軍的形成和對公共議題的影響研究等?!窘Y果】總結了凈化網絡環(huán)境,整治網絡水軍對公共議題影響的具體措施?!窘Y論】網絡水軍的治理方案亟須建立在充分剖析其危害和行為邏輯的基礎上,協(xié)調整合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還網民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交流氛圍。
關鍵詞:公共議題;網絡水軍;網民參與;網絡空間;網民輿論" " " " "中圖分類號:D63"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134(2023)02-039-04" " " "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3.02.007
本文著錄格式:王希洛,丁湘檸.網絡水軍在公共議題中的危害及治理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23(02):39-42.
1.網絡空間中的公共議題
公共議題往往與社會熱點事件緊密相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下的社會現(xiàn)實和社會熱點。而公共議題往往涉及人群廣泛,具有群眾性與普遍性的特征。在新媒體時代,網絡平臺作為公眾參與公共議題討論的最主要渠道之一,也成為公眾表達民意、輿論傳播演化的重要載體。
一般來說,公眾參與公共議題的目的不盡相同,而其在網絡平臺所發(fā)表的觀點也因其立場和個人素質的不同而存在較大差異,廣大網民的思想碰撞往往會形成兩種局面:達成共識或產生分歧。盡管個體之間存在思維差異,但由于公共議題的普適性,群體的意見通常會向社會普遍共識、慣例及優(yōu)勢意見靠攏,從而轉化為社會公共意見,這在行政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思政教育宣傳工作等需要塑造“最廣泛的社會合意”的公共事務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現(xiàn)實情況中,網民對公共議題的討論最終不一定能達成共識,而對公共議題的討論,真正意義在于為廣大網民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和載體,發(fā)表對一些公共議題的看法和見解,網民的意見也會一定程度上為相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參考。同時,網絡所具有的匿名性和開放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公眾的言論自由權與隱私權,鼓勵個性化、差異化的表達,但這也造成網絡上存在一些刻意引導網絡輿情的異質群體。因此,在網絡空間中,對于同一個公共議題,網民意見容易出現(xiàn)分歧以及民意撕裂現(xiàn)象。
然而,也正是因為網絡的匿名性和開放性,網民自由發(fā)表言論的空間較大,因此,基于公共議題的正常意見交流討論極有可能演變?yōu)榍榫w的宣泄,而缺乏有效的理性分析和觀點輸出。近年在各個網絡平臺泛濫的網絡水軍,更是成為破壞網絡秩序、擾亂網絡輿情、傳播網絡謠言的主力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網絡暴力的產生,成為網絡環(huán)境惡化的“催化劑”,從而影響對公眾議題本身的探討。[1]
2.公共議題中的網民參與
2.1" "網民參與的動機與心理分析
獲取信息是網民參與公共議題討論的重要動機之一,基于此,及時發(fā)布熱度較高、信息量大的公共議題對網民參與的影響就不言而喻。一般來說,國家宏觀的管理政策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信息監(jiān)管環(huán)境、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和屬性等。長期為網民推送固定的新聞資訊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信息的同質化,而較為嚴格的審查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公眾對公共議題的興趣和討論活躍度。網絡的最大優(yōu)勢就是能夠將廣大網民關心的熱點問題及時推送給他們,而網民往往有獵奇心理,因此熱度高、爭議比較大的公共問題,成為網民關注的焦點。各網絡公司根據(jù)網民的心理,會通過大數(shù)據(jù)搜索近期發(fā)生的、熱度比較高的公共問題推送給廣大網民,同時網絡公司提供了發(fā)帖、點贊、轉發(fā)、評論等互動功能,賦予公共議題討論行為較強的社交屬性,讓網民能夠通過公開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獲得觀點支持與身份認同,從而進一步滿足其獲得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的心理需求。
2.2" "影響網民參與的因素
在對影響網民意見表達因素的研究過程中,過去的文獻主要集中在網絡用戶的社會心理方面。德國伊麗莎白和諾爾紐曼的“靜音的螺旋式”是對公共輿論影響的主要理論。另外,有關研究也發(fā)現(xiàn),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各國網民參與公共議題的動機不同,不同的態(tài)度對不同人的行為有不同的影響。所以,不同族群與不同的個體、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對社會公共議題表現(xiàn)出來的熱衷程度和所表達的立場均存在很大的不同。
媒介技術的更新迭代也為信息傳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尤其是在當前Web2.0時代的互聯(lián)網模式下,去中心化的特征愈發(fā)凸顯,網民有了更多獲取信息的渠道,并成為信息的生產者與發(fā)布者,這也為公共議題的形成提供了更多土壤。同時,網絡平臺和媒體出于收獲更多流量的目的誘導網民參與討論熱點事件,甚至有意地給予爭議性事件和話題更多曝光度。[2]此外,網民本身文化素養(yǎng)存在差異,媒體從業(yè)者水平也參差不齊,因此網民對各種公共話題展現(xiàn)出不同的偏好。例如,從性別角度來看,不同性別的網民關注的領域存在一定差異,兩者對于同一公共議題討論參與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2.3" "網民的行為與表現(xiàn)特征
有學者認為,網民在網絡世界中發(fā)表言論過程中,往往會按照自己的意圖發(fā)表具有一定指向性的言論,從而體現(xiàn)出真實意圖。信息發(fā)布僅僅是人們在互聯(lián)網中進行社會交往的基本功能,其背后的本質仍然是真實意圖的表達和傳遞,所以發(fā)帖、點贊、轉發(fā)、評論等行為實際上都在為意見表達和觀點輸出服務。一方面,網民會對與自身觀點一致的群體產生共鳴,從而受到群體意志的影響,并做出一些非理性行為。另一方面,得益于互聯(lián)網的匿名性,在發(fā)現(xiàn)自身意見與主流輿論觀點不一致時,網民除了可以選擇不參與討論、逃避表態(tài)之外,也可以匿名發(fā)表與主流輿論相悖的意見,但其意見容易出現(xiàn)片面、偏激的問題,加劇了謠言傳播和輿論失控的可能性。此時如果有網絡水軍混淆其中推波助瀾,會使輿論加速走向失控從而造成更惡劣的影響,并一定程度加大了辟謠難度和沖突對立的程度,這對良好的網絡輿論生態(tài)造成了破壞性傷害。例如,由于自身認知和接收信息有限,部分網民容易與持不同意見的群體產生爭執(zhí),以此強化自己的觀點,維護自身所處群體的利益,這一過程呈現(xiàn)出個體行為的非理性和群體間的對抗性。[3]
3.網絡水軍的形成及其對公共議題的侵擾
互聯(lián)網高效的傳播速度和強大的宣傳效果有目共睹,吸引了眾多名人、企業(yè)利用其進行有策劃、有目的的宣傳和炒作,以獲取關注度,這使一部分人通過“網絡水軍”來操控輿論,“水軍”一詞也由此而生。網絡水軍的定義雖然被媒體和大眾反復討論,但至今并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國內學界對于這一群體的關注開始于2000年前后,一般情況下,網絡水軍被認為是“一群在網絡中針對特定內容發(fā)布特定信息的、被雇傭的網絡寫手”。在言論自由受到法律保護的社會環(huán)境下,一些網民有組織地發(fā)表針對性言論從而獲取廉價的回報,這意味著網絡水軍的行為完全是以經濟利益為目的。[4]在2015年人民網的一則報道中,網絡水軍被定義為“受雇主的委托(主要是金錢上的雇傭關系),為他人刪帖或者營造網絡之勢的人”。此處的定義范圍更大,可以泛指幾乎所有在網絡進行營銷活動的人。網絡水軍以網絡社交平臺為載體,受雇于水軍組織或機構,在一些有組織的網絡領袖帶領下,通過營銷炒作、控制輿論、引導輿情為自己贏取相應的利潤。如今,網絡水軍已經成了一種職業(yè),他們的“工作范圍”相當寬泛,網上購物、影視劇、社會新聞……凡是需要網絡用戶參與的領域,都有可能出現(xiàn)水軍的身影。網絡水軍的產業(yè)鏈條環(huán)環(huán)相扣,其成熟的運作離不開背后的“網絡推手”。事實上,負責刷帖、“灌水”的水軍群體僅處于水軍產業(yè)鏈最底端,其幕后真正發(fā)揮作用的則是一些專業(yè)從事組織網絡水軍的公關公司,它們則是位于此產業(yè)鏈上游。在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公關公司逐漸構建起了完整的運作體系:以公司化、團隊化、有組織的形式出現(xiàn),形成了較為明晰的對外服務,以及定價體系和輿論操控服務信用體系。[5]
隨著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的不斷普及和發(fā)展,虛擬網絡社會逐漸形成并蓬勃發(fā)展,由此人們能夠在網絡上進行社交、參與討論、表達意見。在此過程中,網絡水軍對公共議題的無序引導影響了網民的正常交流,并由此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對虛擬社會秩序產生嚴重的危害。這首先體現(xiàn)在網絡輿論的失真:公關公司通過組織網絡水軍發(fā)布大量針對性強的帖子,人為制造熱點,并且公關公司還會利用網絡水軍的人數(shù)優(yōu)勢對事實進行歪曲甚至編造事件,而這些被捏造的事件不僅會影響網民的判斷,甚至很可能會造成決策者的決策失誤,尤其當大量網絡水軍為了營造出“優(yōu)勢意見”假象而失之偏頗地誘導不明真相或者缺乏辨別力的網民做出偏激行為時。網絡事件一旦發(fā)展到連原本擁有理性立場的網民都轉變?yōu)椤熬W絡暴民”時,有極大的可能性會使整個網絡虛擬社會秩序遭到嚴重損害,乃至失控。更為重要的是,對那些本來就是錯誤的一方可以通過雇傭網絡水軍誤導網民,從而實現(xiàn)網絡輿論逆轉,這才是網絡水軍對網絡輿論環(huán)境最大的危害,這對一些擁有財富優(yōu)勢的人群來說無疑是一種很好的改變自己不利地位的方式。
同時,水軍和受其影響的 “網絡暴民”對虛擬名譽的侵害也不容忽視。在公共議題的討論中,如果有人站在他們的對立面提出反駁或質疑,那么極有可能受到言語上的攻擊辱罵,導致虛擬身份名譽被侵害。由于現(xiàn)在的網絡已經達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網絡上的形象已經完全影響了個人的線下實際生活。在網絡上有人因為負面印象遭到網暴。從而使他的個人形象受到損害,進而影響到他的網絡社交能力和影響力。[6]應當指出的是,事實上公共議題與現(xiàn)實緊密相關,網絡水軍利用人數(shù)優(yōu)勢造成的網絡輿論直接影響并危害到現(xiàn)實生活。水軍對他人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等造成侵害的例子屢見不鮮,例如煽動網絡暴力、人肉信息、電話短信騷擾。水軍侵擾公共議題在公眾間產生的巨大影響還有可能造成群體事件、擾亂社會治安現(xiàn)象,以致于進一步損害國家機關公信力。例如,在2021年5月發(fā)生的成都49中事件中,網絡水軍散布的謠言和缺乏事實依據(jù)的陰謀論引起了軒然大波,引起人群在學校門口聚集,不僅擾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對無辜的師生和家長造成心理損傷,也帶來了極為負面的社會影響,一時間控訴“社會黑暗”的言論和仇恨言論甚囂塵上。
4.現(xiàn)有治理措施的癥結探究與改進建議
4.1" "現(xiàn)有治理措施的癥結探究
4.1.1" "水軍賬號識別
對網絡水軍的治理應提高網絡水軍辨別技術。單純依靠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并不能完全準確地分辨出網絡水軍,往往還需要輔以對發(fā)布內容語義特征進行的識別分析。但考慮到中文語言本身的復雜性,語義識別一直是研究的一個難點。因此,現(xiàn)有的水軍識別方式主要是從行為分析、發(fā)帖內容分析、用戶關系分析和環(huán)境情況等幾個維度出發(fā),構建起具有一定綜合性的特征識別標準。[7]
以微博平臺為例,微博通過對用戶的實名狀況、發(fā)言歷史、活躍度、違規(guī)記錄、商業(yè)記錄等行為進行綜合對比,從而建立用戶的“陽光信用”。陽光信用分數(shù)較低的賬號評論權重較低,甚至直接被屏蔽,轉贊“水分”大的評論也將難以在前排顯示。這一措施雖然能有效過濾部分低端的水軍評論與 “僵尸號”,但也存在“誤傷”普通用戶的問題。一方面,陽光信用分數(shù)的增減往往不能清晰、及時地反饋給用戶;其規(guī)則也沒有考慮到部分未對陽光信用很重視的優(yōu)質客戶,這類用戶并沒有與他人頻繁互動的習慣,因此憑借陽關信用來篩選網絡水軍還存在一定的漏洞。另一方面,現(xiàn)在的大部分網絡水軍早已脫離了利用機器刷評的低端“灌水”模式,有很多網絡水軍已成為專業(yè)水軍,這一部分人會通過各種手段對自己的賬號進行偽裝,從而逃過網絡監(jiān)管。尤其是頭部的網絡水軍依靠充值微博會員即可享受增值服務,有效規(guī)避被過濾的風險,甚至因此更容易搶占評論前排,憑借獲得的流量將自己包裝成微博大V,再通過接受公關洗白或造謠抹黑的任務賺取暴利。
4.1.2" "IP屬地信息公開
許多平臺近期紛紛上線了“顯示IP屬地”功能,用戶在發(fā)帖或評論時,會根據(jù)運營商提供的信息顯示其當前所在地,而且用戶無法關閉相關展示。IP屬地透明化在一定程度上對遏制水軍亂象起了一定作用。當網絡謠言制造者企圖混淆視聽,謊稱現(xiàn)場報道重大事件時,公開IP屬地為網民辨別信息真假提供了參考,這時虛假信息便很有可能不攻自破。然而這一做法也有不利的一面,例如,泄露用戶個人隱私與在意見交流時偏離話題本身,從而將話題轉移到地域攻擊甚至人身攻擊,這也是許多網民反對公開IP屬地的原因。除此之外,此方法也存在著一定的技術漏洞,事實上已有網絡技術已經可以實現(xiàn)改變IP屬地顯示的功能,基于此,網絡水軍就很有可能通過這種方式修改其IP屬地,因此IP地址的真實性就有待商榷,反而增加了辨別難度。
4.2" "基于現(xiàn)有治理措施提出的改進建議
4.2.1" "完善互聯(lián)網監(jiān)管法律體系
盡管我國在互聯(lián)網治理方面已經出臺了一些法律,同時也采取了諸如“清朗”系列專項整治的行動,但由于互聯(lián)網技術迭代加快,我國網民規(guī)模龐大且網絡環(huán)境變化復雜等因素,其具體落實的難度可想而知。面對相關法律監(jiān)管方面的許多新課題,需要建立起配套的法律制度,改進與完善當前的互聯(lián)網法律體系,并且要在施行過程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jù)網絡生態(tài)特性做出適當調整。在網絡空間生態(tài)治理的過程中,政府應當充分發(fā)揮其作為公共權力和官方聲音代表的作用,對網絡水軍的違法行為進行干預和治理,維持健康和諧的網絡空間生態(tài)。尤其是面對會產生重大社會影響的公共議題,更應注重輿論風向的把控,做好輿論引導,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拒絕“冷處理”。
4.2.2" "強化企業(yè)信息輸出關口責任
媒體和網絡平臺在引導輿論方面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應當堅持以事實為依據(jù)的原則,公正、透明地報道事實本身。對于公眾關注的公共議題,媒體需要積極跟進采訪報道,主動設置話題,堅持用事實說話,在發(fā)表具有傾向性的觀點時要充分權衡。與此同時,網絡平臺要根據(jù)事件進展,及時跟進,讓公眾及時、準確地掌握事件進程,對于一些歪曲事實的報道,要通過事件公開進行辟謠。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將不實消息、有營銷之嫌的內容標注清楚,對產生惡劣影響的賬號進行禁言、封號處理,并且完善舉報機制,嚴格管控網絡水軍影響網絡輿論。從網上水軍襲擊企業(yè)的方式分析,網絡水軍攻擊的范圍主要在食品安全、信息安全、財務安全等方面的信息安全問題上,而這些問題往往能夠引起廣大普通網民的重視,并且這些問題與普通群眾生活息息相關。對于公司來說,避免被網絡水軍攻擊最好的辦法就是苦練內功,加強企業(yè)自身的管理,對生產、財務、信息等方面進行嚴格管理,嚴格按照法律法規(guī)及相關規(guī)定合法經營。另外,企業(yè)在網上出現(xiàn)負面輿情的時候,往往對負面輿情的處理采取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不敢回應、不及時回應,反而引起了廣大的負面效果。因此只有真誠、及時地解決問題,方能從根本上解決群眾的怨氣和情緒。
4.2.3" "提高網民輿論思辨能力
輿論思辨能力是指網民在面對網絡海量信息的時候,能夠正確看待并準確分析辨別信息的正確程度,網民的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依靠個人的知識積累,以及對各方面信息的匯總和歸納能力。這些都需要網民有意識地積累和學習,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網民的思辨能力。同時,影響網民思辨能力的因素還有媒體的職業(yè)素養(yǎng)。有些無良媒體,為了點擊率,夸大其詞,混淆視聽,從而影響網民對一件熱點事件的看法。許多傳媒學者和教育家都提出要把網民思辨能力教育列入教育體系,然而,當前的素質教育大多側重于對青少年閱讀暴力、色情等有害資訊的不當行為、“網癮”等方面的問題,而對更深層的網民思辨能力教育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很多網友缺乏辨別、分析和判斷信息準確性的能力,這也是導致網絡上水軍泛濫的一個主要因素。他們對水軍所制造的輿論盲目聽信,極易受到蠱惑和煽動。因此,網民應提升自身的分析能力,杜絕偏聽偏信、盲目跟風,自覺維護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在面對龐雜的信息時,先注意其信息源,多角度看問題,保持獨立思考,不跟風、不盲從??偠灾?,治理的主體可以多元化,突破政府主體單一治理的局限,積極倡導、培育、吸納其他社會主體參與治理;同時做到引導管控并舉,達到善治。要充分發(fā)揮政府主導核心作用,強化法律機制硬性治理效用,提倡行業(yè)自治。通過政府與社會組織共同努力推動技術進步,才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8]
結語
公共議題的主要討論陣地已經逐漸從線下轉移至線上,這既是現(xiàn)狀也是未來的趨勢。在網民可以更加便捷地發(fā)表意見的同時,水軍的肆虐也讓網絡空間的治理面臨著更為艱巨的挑戰(zhàn)。因此,政府、平臺與網民各方都需要充分認識到網絡水軍對虛擬和現(xiàn)實社會的危害性,三者要攜起手來共同去制造一個良好的網絡氛圍,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維護網絡生態(tài),這樣才能凝聚社會共識、形成合力,共同打擊網絡水軍和其他網絡犯罪行為,正向引導輿論,將公共議題原本的討論價值和意義最大化。
[1] 劉振,周婷.論公共議題中的受眾個體非理性行為及其引導[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2(3):6-9.
[2] 馬得勇,候為剛.政治興趣、媒介信任抑或認知需求?——網民媒介使用的心理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65-78.
[3] 陳曦.互聯(lián)網匿名空間:涌現(xiàn)秩序與治理邏輯[J].重慶社會科學,2018(8):26-34,114.
[4] 黃圣. 時空感知、話語表達與雙重屬性:媒介技術視角下的網絡水軍研究——基于QQ商業(yè)水軍的網絡民族志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20.
[5] 方付建.網絡水軍的發(fā)展動向[J].學習月刊,2011(15):40-41.
[6] 張巍. 涉網絡犯罪相關行為刑法規(guī)制研究[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4.
[7] 李偉,祁海峰,劉聰,陶光燦.微博中異常主體識別[J].數(shù)據(jù),2021(12):81-84.
[8] 周云倩.網絡水軍協(xié)同治理的考察與分析[J].中國出版,2013(4):34-37.
作者簡介:王希洛( 2002-),女,江蘇宜興,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0級在校本科生,研究方向為新聞學;丁湘檸(2001-),女,江蘇常州,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0級在校本科生,研究方向為網絡與新媒體。
(責任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