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漢語新聞教材;《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詞匯超綱;新聞詞匯大綱
[摘 "要] 本文以《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為比照標準,對新近出版縱跨中、高級階段的四部漢語新聞教材超綱詞匯進行了多方面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一是各年級漢語新聞教材詞匯對應《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的相應等級比例偏小,二是四部漢語新聞教材的詞匯超綱現(xiàn)象依然嚴重。從語法單位來看,語素、詞、詞組、成語使得超綱詞匯極具復雜性;從詞匯屬性來看,超綱詞匯既有通用詞匯,也有新聞詞匯;在新聞詞匯內部,新聞專屬詞匯多于新聞共用詞匯。經分析,導致漢語新聞教材詞匯超綱的原因更多地指向了詞匯大綱的性質與教材詞匯超綱的比例限定。基于此,本文認為制訂符合漢語新聞語言的詞匯大綱才是解決漢語新聞教材詞匯超綱的根本之道。
[中圖分類號]H1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8174(2023)03-0087-08
1. 引言
漢語新聞教材詞匯超綱現(xiàn)象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受到了教學界的關注。孫瑞珍(1995)在編寫《中高級對外漢語教學等級大綱》時指出,“報刊課的超綱詞更多”。之后,李清華(1999)也提出“從報刊上選的熱門話題超綱詞也不少”。近年來,吳成年(2011)在定量統(tǒng)計的基礎上提出,“這兩部中級報刊教材①超等級詞、超綱詞合計比例為: 上冊78.74%,下冊97.05% ,與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中級教材超等級詞、超綱詞比例不超過20%的要求相差甚遠”。吳津(2012)則從歷時的角度對近30年的報刊閱讀教材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3個時期的報刊閱讀教材詞匯所收錄的超綱詞匯都占了很大的比重,除了 80 年代超綱詞匯占 51.67%之外,90 年代和 21 世紀的超綱詞匯所占比例都超過了70%”。基于以往研究,我們不難得出結論:無論是從共時還是歷時的角度來看,漢語新聞教材詞匯超綱不是一時的某一部教材的問題,而是縱跨30多年我們依然沒有解決好的一個問題。而詞匯超綱問題如果解決不好,不僅使詞匯教學失去重點,將大量的時間耗費在非重點詞匯上,而且容易給留學生留下新聞詞匯多、難學的認識,從而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因此,漢語新聞教材詞匯超綱問題雖然解決起來不能一蹴而就,卻又勢在必行。
前人在論述漢語新聞教材詞匯超綱時,選取的參照點均為1992年版的《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時隔30年,《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以下簡稱《等級標準》)應運而生,它是面向新時代的國家標準,是國際中文教育的頂層設計,也是國際中文教育總體設計、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和課程測試的重要參照。因此,本文將以《等級標準》為參照比對新近出版的四部新聞教材——《新聞語言基礎》《高級漢語新聞閱讀教程》(簡稱《新聞閱讀》)、《高級漢語視聽教程》(簡稱《新聞視聽》)、《當代中國話題》(簡稱《話題》),考察教材的詞匯①超綱問題,希望從盡可能多的定量分析中發(fā)現(xiàn)新聞語言教學的一般性問題,為教學的科學實施、教材的科學編寫和詞匯大綱的制訂提供數(shù)據(jù)和參考。
2. 新聞教材詞匯超綱現(xiàn)象
2.1《等級標準》詞匯等級與年級教材的對應關系
《等級標準》詞匯表共收錄詞語11092個,明確表示適用于國際中文教育的總體設計、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和課程測試。雖然《等級標準》從未明確說明與之前《大綱》是何種關系,但不可否認的是,二者在使用上的確存在著承接關系,因此,我們認為二者在等級劃分上也具有一定的對應性?!洞缶V》等級、《等級標準》與教學年級之間的對應關系,如表1所示:
2.2 新聞教材詞匯在《等級標準》中的分布
基于《等級標準》等級與教學年級之間的對應關系,本文以《等級標準》為參照,對縱跨中、高級階段四部新聞教材的生詞進行了等級對應,結果如表2所示:
2.2.1 教材詞匯對應《等級標準》的比例偏小
《新聞語言基礎》《新聞閱讀》《新聞視聽》《話題》是分別適用于本科二、三、三、四年級留學生的漢語新聞教材,依次應該對應《等級標準》中的中級、高級、高級、高級,然而,經過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四部教材詞匯對應《等級標準》的比例偏小,僅為25.2%、41.4%、34.8%、32.7%。
關于各級教材詞匯的編入量占《大綱》的比例,劉英林(1995)認為,初、中、高級教材的生詞量應占比應不少于甲、乙、丙、丁四級詞匯量85%、80%、75%、75%。新近出爐的《等級標準》也明確,每一級的詞匯量化指標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靈活掌握——可以從中替換5%左右的內容,也可以減少5%左右的內容?;谝陨蟽煞N說法,《新聞語言基礎》所占中等詞匯的比例、《新聞閱讀》《新聞視聽》《話題》所占高級詞匯的比例都應該不少于70%,但結果卻是25.2%、41.4%、34.8%、32.7%,即四部教材詞匯都未達到理論上規(guī)定的詞匯大綱最低比例。
2.2.2 教材詞匯存在跨等級現(xiàn)象
《新聞語言基礎》《新聞閱讀》《新聞視聽》《話題》的詞匯,不僅符合對應等級的比例過低,而且存在一定的跨等級現(xiàn)象。經統(tǒng)計,以上四部教材詞匯的跨等級比例分別為32.6%、9.0%、16.7%、10.1%,其中,中級教材《新聞語言基礎》跨向高等級的詞語竟然高達26.6%,比對應的中等級詞語的比例25.2%還要高,而后三部教材向低等級跨越的比例分別為9%、16.7%、10.1%??绲燃壴~匯反映出各級教材之間的銜接問題,也與教材編寫者的編寫理念有一定關系,此處不宜贅述。
2.2.3 超綱詞比例大
劉英林(1995)認為,中、高級教材的超綱上限是30%和35%,但以《等級標準》為參照所得的《新聞語言基礎》《新聞閱讀》《新聞視聽》《話題》的詞匯超綱比例高達42.2%、49.6%、48.5%和57.2%,且呈現(xiàn)出年級越高詞匯超綱現(xiàn)象越嚴重的特點。詞匯超綱是多種因素互相交織的結果,下文將做具體說明。
3. 超綱詞的多角度分析
3.1 從語法單位來看,超綱詞種類繁雜
為表述方便,超綱詞語本文一律統(tǒng)稱為“超綱詞”,但從語法單位來看,“超綱詞”卻包括了語素、詞、詞組、成語等多種成分。具體分布如表3所示:
3.1.1 詞的數(shù)量最多
在《新聞語言基礎》《新聞閱讀》《新聞視聽》《話題》的超綱詞中,詞的占比最大,分別為76.5%、70.1%、78.9%、58.9%。其中,名、動兩類詞占有絕對優(yōu)勢。名詞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動詞表示人或事物的運動、存現(xiàn)及發(fā)展趨勢。新聞作為社會發(fā)展變化的及時捕捉者,教材超綱詞中名、動兩類詞語比例最大也在意料之中。
3.1.2 詞組占有一定比例
四部教材的詞組①占超綱詞的比例在11%~17%。從詞組的關系類型看,偏正關系的最多,87個,如“必經之路”;其次是動賓關系36個,如“設障”;聯(lián)合關系35個,如“交會對接”;主謂關系 15個,如“榜上有名”;動補關系3個,如“遙不可及”;“所”字詞組1個,“所幸”。從結構的松散度來看,有的詞組結構松散,如“私營企業(yè)”“首次公開募股”;有的詞組結構則比較緊湊,一般不拆開或較少拆開使用,如“同工同酬”“賢妻良母”;有的詞組結構非常緊湊,《現(xiàn)代漢語詞典》收錄其英文縮寫字母,但未收其中文形式,如“國內生產總值”“首席執(zhí)行官”。從詞組的形成時間來看,有的詞組早已出現(xiàn),如“兩極分化”“幅員遼闊”;有的詞組則是對新事物的反映,如“刷臉”“掃碼”等。從詞組表義來看,有的詞組見詞組即能明白含義,如“交會對接”“抗病毒”,但有些詞組則須經過解釋才能理解,如“減稅降費”“簡政放權”。
超綱詞中包含了大量的詞組,這與《等級標準》收詞標準、新聞語言教學的特殊性是分不開的。其一,《等級標準》是普適性的規(guī)范性文件,對詞與詞組有著較為明確的區(qū)分。盡管為了方便教學,《等級標準》也選入了一些常見常用的結構(比如:“打交道”),但其收入詞組的謹慎態(tài)度是不言而喻的。其二,新聞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依據(jù),在挑選生詞時更注重教學的實用性和詞語的可理解性,而非詞與詞組的精確區(qū)分。比如:“國內生產總值”因其詞組身份而被《等級標準》排除在外,但為了方便學習,加之有特定的英文縮寫GDP,因此教材編寫者一般會將“國內生產總值”選作生詞,而不是拆成“國內”“生產”“總值”三個詞。
3.1.3 語素書面語色彩濃厚
語素原本不應出現(xiàn)在四部教材的生詞表中,但經統(tǒng)計,四部教材共收錄了5個語素:籍、惠、載、旨、諸。之所以收錄語素,一是尊重原文,二是這些語素作為書面語,是留學生理解難點。如:“旨”為新聞常見語素,經常出現(xiàn)在“旨在……”的語言結構中,表達某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因此,《新聞視聽》《話題》都收錄了該語素。
3.1.4 成語數(shù)量逐漸增多
在《新聞語言基礎》《新聞閱讀》《新聞視聽》《話題》四部教材中,超綱詞中的成語分別占全部超綱詞的6.1%、18.6%、6%、24%。從課型特點來看,新聞閱讀類的教材收錄的超綱成語較多,尤其是高級階段的閱讀教材《話題》《新聞閱讀》中的超綱成語占比達到18%~24%。此外,隨著學習階段的逐年升高,超綱成語的比例也在總體上呈現(xiàn)出升高的態(tài)勢,《話題》更是達到了24%。超綱成語的逐漸增加,反映出從初級到高級階段漢語從口語逐漸向書面語轉化的這一事實——隨著年級的升高,教材語言越來越正式,表達越來越高級,思辨色彩越來越濃厚,書面語越來越多,因此導致了超綱成語比例不斷上升。
3.2 從詞語屬性來看,兼有通用詞匯和新聞詞匯
超綱詞屬性,主要指超綱詞屬于新聞詞匯還是通用詞匯。經考察,在超綱詞中既有通用詞匯也有新聞詞匯,其中,通用詞匯占45.8%,新聞詞匯占54.2%,詳見表4。
3.2.1 新聞詞匯
新聞詞匯,指的是經常出現(xiàn)在新聞報道中的詞匯,其中包括新聞專屬詞匯和新聞共用詞匯,詳見表5。
3.2.1.1 新聞專屬詞匯
新聞專屬詞匯,指的是某個詞只出現(xiàn)在某個新聞領域,而較少出現(xiàn)在其他新聞領域。在四部教材的超綱詞中,新聞專屬詞匯共508個,占新聞詞匯的83.4%。比如:政治領域的“國事”、經濟領域的“國內生產總值”、文化領域的“申遺”、科技領域的“刷臉”、體育領域的“混合泳”、法制領域的“囚禁”、軍事領域的“分列式”、生活領域的“山珍海味”、衛(wèi)生領域的“抗病毒”、災難領域的“洪澇”、環(huán)境領域的“濫砍濫伐”、資源領域的“水電”、婦女領域的“賢淑”、人口領域的“老齡化”、社會領域的“福利待遇”、外交領域的“斡旋”等。這些詞語的內涵比較單一,一般只出現(xiàn)在某一個新聞領域。
從新聞專屬詞匯的領域分布來看,社會、經濟、文化、生活和科技方面的詞匯比較豐富。眾所周知,語言是社會變化的鏡像,新聞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排名前五的超綱詞語正是對中國近幾年在社會生活、經濟、科技、文化方面重大變化的直接反映。當下,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互聯(lián)網(wǎng)不斷顛覆人們對以前世界的認知,“刷臉”“數(shù)字化”等詞快速成為新聞關注的焦點,影響新聞教材的詞匯構成。
3.2.1.2 新聞共用詞匯
新聞共用詞匯,指的是某個詞不單純出現(xiàn)在某一個領域,而是廣泛使用在多個新聞領域。在四部教材的超綱詞中,新聞共用詞匯101個,占新聞詞匯的16.6%。
新聞共用詞匯包括兩種情況:一是該詞本身有兩個及以上義項,多個義項分屬于不同領域。比如:“對陣”既可以用在軍事領域,也可以用在體育領域;再如:“洗牌”的比喻義既可以用在經濟領域,如:“市場格局重新洗牌”,也可以用在外交領域,如:“世界格局重新洗牌”。二是詞本身含義單純,但它的適用范圍很廣。比如:“降幅”表達的是數(shù)字的變化,但數(shù)字卻不僅僅出現(xiàn)在經濟領域,教育領域的生源統(tǒng)計、人口領域的出生率統(tǒng)計均可以使用該詞。再如:“普查”既可以是人口普查,也可以是經濟普查,因此,該詞也屬新聞共用詞匯。
3.2.2 通用詞匯
通用詞匯,指的是新聞與非新聞領域都可以出現(xiàn)的普通詞匯。在四部教材的超綱詞中,通用詞匯有515個,占全部超綱詞的45.8%。比如:“圓滑”“扎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成語因為其比喻義的使用范圍廣泛從而屬于通用詞匯,比如:“輾轉反側”“大相徑庭”。
4. 超綱現(xiàn)象的原因分析
以《大綱》和《等級標準》為依據(jù),四部新聞教材的詞匯超綱比例呈現(xiàn)出以下變化,詳見表6。
與《大綱》相比,《等級標準》下的超綱詞比例普遍出現(xiàn)了下降。從這一點來看,似乎可以判定《等級標準》更適合作為新聞教材編寫的詞匯依據(jù);但與此同時,我們又要清醒地認識到,這種適合只是相對的,并不等于從根本上解決了新聞教材詞匯超綱的問題。
對于教材詞匯的超綱原因,學界大多從教材編寫和詞匯大綱兩個角度去探究。對于漢語新聞教材的詞匯超綱問題,我們又該做何分析呢?本文試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說明。
4.1 新聞教材編寫是否偏離了詞匯大綱的要求
從教材編寫來看,如果編者忽視了詞匯大綱對教材編寫的指導作用,就很容易造成教材詞匯超綱。那么,新聞教材詞匯超綱是否也存在著教材編寫者方面的問題呢?
首先,從吳津(2012)對新聞閱讀教材詞匯研究來看,詞匯超綱并非一時一人所為,而是近30年新聞教材的通病。如果說個別教材編寫者出于大綱意識薄弱致使教材詞匯偏離大綱是可能的,那么,幾十年的教材編寫者都犯相同錯誤的幾率恐怕就是微乎其微的了。其次,漢語新聞教材詞匯超綱并非個例,事實上,無論是通用漢語教材還是專用漢語教材(比如:商務漢語教材)都存在著詞匯超綱問題。辛平(2007)認為“商務漢語教材的生詞體系無法以《標準與大綱》為依托”;周小兵(2008)提出“現(xiàn)有《大綱》是通用漢語詞匯大綱,只能大致滿足通用漢語教學需要,不能滿足專用漢語(如商務漢語)教學的需要”。由此可見,我們不能簡單地把漢語新聞教材詞匯超綱的原因歸咎于教材編寫者,而應該從其他角度另尋原因。
4.2 詞匯大綱是否能夠覆蓋新聞教材的詞匯
從詞匯大綱來看,如果大綱所收詞匯量偏小,也很容易造成教材詞匯超綱。收詞8822的《大綱》因其詞量有限而廣受專家學者的詬病,那么,收詞11092的《等級標準》為何還是覆蓋不住漢語新聞教材的詞匯呢?
一是《等級標準》詞匯相對穩(wěn)定,而新聞詞匯相對活躍,前者無法及時反映后者的變化?!兜燃墭藴省匪罩~均為漢語詞匯系統(tǒng)內的穩(wěn)定詞匯,雖然它也聲稱結合教學和使用實際情況補充了現(xiàn)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代表新生事物的詞語(如“大數(shù)據(jù)”“二維碼”等),但對于新生詞語,尤其對網(wǎng)絡新詞新語,《等級標準》采取的是不屑至少是不顧的態(tài)度。然而,新聞是當下社會的真實反映,有些詞語注定不會等待被詞匯系統(tǒng)接納了以后再去使用,換句話說,正是那些未被《等級標準》收錄的新詞新語,才更能體現(xiàn)新聞語言的鮮活性和時尚性。
二是《等級標準》收詞數(shù)量有限,而新聞專屬詞匯較大,前者容納不下后者的體量。《等級標準》作為通用詞匯大綱,所收詞匯是在各個領域中使用度沒有明顯區(qū)別的一般詞語(前文稱之為“通用詞匯”),因此,新聞專屬詞匯常被排除在《等級標準》之外。在這個方面,各領域專業(yè)名詞顯得尤為突出,比如:經濟領域的“首席執(zhí)行官”“電商”,環(huán)境領域的“霾”,政治領域的“政務”“公信力”等。
三是《等級標準》收詞相對狹窄,而新聞詞匯成分復雜,前者無法包容后者的復雜性?!兜燃墭藴省穼φZ言要素的判定與選取比較嚴苛,畢竟它是標準化的等級規(guī)范。相比之下,漢語新聞教材的編寫者對所收之“詞”的包容性要比詞匯大綱大得多,這并不意味著教材編寫者可以毫無原則地隨意收錄,只是相對于詞匯大綱來說,編寫者對詞與短語的區(qū)分并不十分敏感,只要適合教學,編者就有可能考慮收入,比如“沒承想”“秋招”。
由此可見,如果以通用型性質的《等級標準》來觀察漢語新聞教材,詞匯超綱便成為必然。
4.3 編入新聞教材的超綱詞比例設置是否妥當
通用詞匯大綱不僅要對收錄的詞匯進行定位分級,也會對各級詞匯進入教材的比例(包括浮動幅度)進行說明。如果各級詞匯進入教材的比例設置得比較低,那么在對教材詞匯進行考察時,勢必會出現(xiàn)“詞匯超綱嚴重”的結論。
劉英林(1995)在對高校教材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對《大綱》編入中級漢語、高級漢語教材的詞匯量進行了限定,同時對教材超綱詞的比例設置了30%、35%的上限。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30%、35%的超綱判斷標準,不僅使新聞、商務教材的詞匯超綱成為必然,就連有些漢語通用教材也難逃詞匯超綱嚴重的魔咒。原因為何?《大綱》《等級標準》作為國際中文教育的等級標準,其定位分級實質上均服務于通用漢語教材,而非專用漢語教材。如果使用適用于通用漢語教材的等級比例和調節(jié)比例來衡量新聞教材,那么,新聞教材詞匯超綱嚴重的結論理應在意料之中。退一步講,如若期望通用詞匯大綱也適用于漢語新聞教材,那么就必須要放寬對編入教材超綱比例的限制,不能以30%、35%為上限,更不能像《等級標準》那樣以5%為浮動幅度。此外,30%、35%教材超綱詞比例的提出距今已有近30年的時間,這一比例是否還適合現(xiàn)在的教材超綱詞研究,也值得學術界進一步關注。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導致漢語新聞教材詞匯超綱的原因更多指向了詞匯大綱的性質以及對教材詞匯超綱比例的限定上。通用詞匯大綱或標準的適用范圍是有限的,它的通用性質就決定了它們并不完全適用于漢語新聞教材的編寫;而對教材詞匯超綱比例的限定是否科學也進一步影響了教材詞匯是否超綱以及超綱程度的判斷。
5. 新聞教材超綱的解決之道
對新聞教材超綱詞的研究,不應也不能僅僅停留在詞匯超綱本身,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解決詞匯超綱的辦法。對此,吳成年(2011)曾提出過“嚴格控制”的策略,即嚴格按照詞匯大綱要求的比例來編寫教材。然而,新聞詞匯有著極強的語言特色,越是超綱詞越能體現(xiàn)新聞語言的特殊性,所以,任何對超綱詞進行嚴格控制的做法都將以失去新聞語言的獨特性為代價,這種削足適履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與此同時,也有人主張棄詞匯大綱于不顧,認為取消大綱的限制后就不會存在教材詞匯超綱的問題了。對此,我們同樣認為不可取,因為詞匯大綱的缺失會使教材難易度處于失控狀態(tài),教學也會隨之變得無序,與教學科學化相悖。
基于以上理由,我們認為,制訂適合新聞語言教學的新聞詞匯大綱才是解決新聞詞匯超綱的根本途徑。對于未來的新聞詞匯大綱,我們應有以下幾點認識:
一是堅定語言教學必須有序的觀念。首先,要明確不能因為教材中課文引用無序的原文,教學就隨便遷就之,使教學處于無序的狀態(tài),而應該“讓教材適應教學,將無序的原文納入有序的教學軌道”(李楊,1996:206)。其次,如果說在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初創(chuàng)時期,出于教學急需而先編教材再制訂大綱是被允許的,那么在擁有了更多的語言資源與數(shù)據(jù)處理手段的今天,如果還讓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停留在經驗階段,那將與教學科學化的要求背道而馳。
二是靈活地、辯證地使用大綱,切忌生搬硬套。李楊(1993)認為,“中、高級,特別是高級階段的教學,由于課文引入原文,各項大綱的直接制約作用很難體現(xiàn),但宏觀上受大綱限制,讓大綱起導向作用,允許有一定的浮動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大綱雖然是教學實施的準繩,但并不等于大綱使用者必須要機械地死守等級比例而犧牲其他,我們要學會在原則的基礎上靈活地使用大綱,使大綱發(fā)揮其有效價值。
三是可以借助現(xiàn)有的《等級標準》制訂未來的新聞詞匯大綱?!洞缶V》在指導HSK考試、對外漢語教學設計、教材編寫、課堂教學、課程測試等方面均發(fā)揮了不小的作用,現(xiàn)在的《等級標準》也必將憑借其科學性與普遍性價值為制訂新聞詞匯大綱提供基本的共核內容。新聞詞匯大綱的研制不能也沒必要將這些權威性大綱拋開而另起爐灶,而應在充分利用《等級標準》共性價值的基礎上,發(fā)揮新聞教學詞匯大綱的個性特長,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勞動。
6. 結語
教材與大綱互相促進,教材編寫接受各類大綱的指導,同時教材也是大綱編寫的重要物質基礎。這就意味著,教材不是各類大綱的簡單附屬,而對教學大綱具有一定的反饋和推動作用,希望本文能進一步推動新聞詞匯大綱的建設。
[參考文獻]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語考試部 1992 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M].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 2021 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M]. 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李清華 1999 《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的詞匯量問題[J]. 語言教學與研究 (1).
李 楊 1993 中高級對外漢語教學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1996 略論教學大綱[A]. 北京語言學院漢語學院(編),語言文化教學研究[C]. 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7-208.
劉謙功 2020 當代中國話題[M]. 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英林 1995 關于《漢語水平等級標準》的幾個問題[J]. 語言文字應用(4).
孫瑞珍 1995 中高級對外漢語教學等級大綱[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吳成年 2011 報刊教材編寫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研究[J]. 語言文字應用(4).
吳 津 2012 30年來對外漢語報刊閱讀教材詞匯更替研究[D].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肖 立 2018 新聞語言基礎[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辛 平 2007 面向商務漢語教材的商務領域詞語等級參數(shù)研究[J]. 語言文字應用(3).
于 潔 2021 新聞直通車—高級漢語視聽教程[M]. 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于 潔,劉麗萍,夏可心 2022 新聞直通車—高級漢語新聞閱讀教程[M]. 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周小兵,干紅梅 2008 商務漢語教材選詞考察與商務詞匯大綱編寫[J].世界漢語教學(1).
Rethinking the words beyond CPGSICLE in Chinese news textbooks: A perspective from the new standard system
YU Jie
(College of Sinology and Chinese studies,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Key words: Chinese news textbook; the Chinese Proficiency Grading Standards for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CPGSICLE); the words beyond CPGSICLE; news vocabulary "syllabus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inese Proficiency Grading Standards for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henceforth CPGSICLE), this paper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words beyond CPGSICLE in four newly published Chinese news textbooks for the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lev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 the proportion of Chinese news textbook vocabulary corresponding to the Chinese Proficiency Grading Standards for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s relatively small; second, the "number of words beyond CPGSICLE "in the four Chinese language news textbooks is still seriously large. In terms of grammatical units, the words beyond CPGSICLE are very complicated because of their association with morphemes, words, phrases and idioms; in terms of lexical attributes, the words beyond CPGSICLE include both general vocabulary and news vocabulary; and within the news vocabulary, the number of exclusive news words is more than that of common news words. The vocabulary of Chinese news textbooks exceeds the syllabus, which has both its internal inevitability and its external analyzability. Based on the above discussion,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fundamental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words beyond CPGSICLE in Chinese news textbooks is to formulate a vocabulary syllabus that conforms to the news expressions in Chinese.
【責任編輯 劉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