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等;等等;后置列舉詞;二語習得;偏誤
[摘 "要] 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全球漢語中介語語料庫的檢索結果顯示,相較于其他后置列舉詞,第二語言學習者對“等”和“等等”的使用頻率最高,二者與前后項、標點符號的搭配情況多樣。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等”“等等”時的偏誤率較高,在抽取出的2000條語料中,存在456條錯誤的語料,占比22.8%。其中,搭配問題比較突出,二者混淆使用的情況也較為多見。從示范的角度看,詞典等工具書對二者釋義和使用方法闡述的簡單化,對外漢語教材收錄和展示的不均衡性、英文釋義的不對等性,以及以漢語為母語者使用的隨意性等,是導致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等”“等等”時產生偏誤的重要原因。因而,在教材編寫層面,可以提高“等”“等等”的收錄比例、完善二者的英文釋義,明確二者的區(qū)別;在教學實施層面,教師可以加強梳理和選擇具有共識性的釋義與搭配標準,提升對二者本身及其區(qū)別講解的重視程度和力度。
[中圖分類號]H195.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8174(2023)03-0044-09
1. 研究緣起
“等”“等等”在言語交際中使用頻繁。人們在語言表達時需要列舉一些內容,可以部分列舉,可以全部列舉,這時需要用“等”“等等”這樣的后置列舉詞中止列舉,代替相關內容,或者用來煞尾。
從已有研究看,關于“等”“等等”本身的研究,學術界主要探討了二者的詞性和搭配情況。楊淑璋(1981)、朱軍(2006)、張國艷(2011)、何偉等(2015)圍繞“等”“等等”的詞性進行了探討;崔益勇(1982)、劉公望(1989)、玉光亮(1992)、鐘桂華(1995)、聶鳳春(1998)、張誼生(2001)、鄒哲承(2007)、隆林(2008)、毛書昌(2010)、蕪崧(2012)、呂軍偉等(2019)分析了“等”“等等”與前后項以及標點符號的搭配情況。21世紀初開始,徐敏(2010)、李姝雯(2012)、肖穎媛(2014)、陳欣欣(2015)、吳冬媚(2015)、肖蘭芳(2019)、唐溢(2021)對二者的第二語言教學情況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討。
可以看出,從第二語言教學角度對“等”“等等”進行的研究開展較晚,研究成果數(shù)量不多,缺乏針對第二語言學習者習得情況的量化研究。因此,本文通過分析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和全球漢語中介語語料庫中的語料,描寫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等”“等等”的現(xiàn)狀,概括出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等”“等等”的偏誤,分析偏誤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建議。
2. 第二語言學習者“等”“等等”的使用情況調查分析①
“等”“等等”的使用情況,可以從二者的使用頻率和實際使用中與前后相關項、標點符號的搭配情況,以及使用中體現(xiàn)出的語義內涵等方面進行考察和分析。
2.1“等”“等等”的使用頻率
“等”“等等”是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頻率最高的后置列舉詞,使用頻率高達86%。①在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中,“等”作為列舉詞的詞條為2288條,共使用2326次;“等等”作為列舉詞的條數(shù)為1362條,共使用1368次。在全球漢語中介語語料庫中,通過檢索發(fā)現(xiàn)“等”作為列舉詞的條數(shù)為3051條,共使用3332次;“等等”作為列舉詞的詞條為3627條,共使用3631次。總體來看,兩個語料庫中“等”的詞條數(shù)量共計5339條,“等等”共計4989條,二者的使用頻率基本相當。見表1。
2.2“等”“等等”的搭配分析
關于“等”“等等”的搭配情況,可以分為“等”“等等”與列舉前項、后項以及標點符號的搭配三個方面。②
2.2.1“等”“等等”的前項搭配對象
通過語料庫的檢索發(fā)現(xiàn),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等”“等等”時,與之搭配的前項的項數(shù)存在單項、雙項和多項三種情況;搭配的前項結構類型分為詞語、短語、小句、詞語和短語混合四種情況,具體檢索結果見表2。
2.2.2“等”“等等”的后項搭配對象
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等”“等等”時,后項搭配對象有時出現(xiàn),有時不出現(xiàn);可以是詞語,可以是短語,具體檢索結果見表3。
2.2.3“等”“等等”與標點符號搭配
在語料庫中統(tǒng)計到“等”“等等”與標點符號的有效搭配形式有13種,其中,“等”出現(xiàn)6種搭配形式,“等等”出現(xiàn)7種搭配形式。具體結果見表4。
2.3“等”“等等”使用中的語義分布分析
語料分析表明,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實際使用中,“等”表示兩種意義,一種是表示列舉未盡,另一種是表示列舉已盡,用于列舉后煞尾;而“等等”僅存在用于表示列舉未盡的情況。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5。
3. 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等”“等等”的偏誤分析
根據(jù)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等”“等等”的實際使用情況,參照詞典、教材、相關著作和文章等關于列舉詞“等”“等等”的釋義和用法說明,發(fā)現(xiàn)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實際使用“等”“等等”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偏誤。
3.1 偏誤總體情況分析
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等”“等等”的整體偏誤率較高,在抽取出的2000條語料中,存在456條錯誤的語料,偏誤率為22.8%;常見的偏誤有缺失、冗余、搭配不當、混淆、錯序等;其中,搭配問題比較突出,二者之間使用混淆情況也較為多見。各類偏誤的出現(xiàn)頻率見表6。
3.2 搭配偏誤分析
從表6可以看出,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等”“等等”時,出現(xiàn)搭配不當?shù)钠`占到所有問題的58.77%,其中“等”“等等”與標點符號搭配不當和前后項搭配不當,各自占了一半左右。
3.2.1 與標點符號的搭配不當
上文語料庫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實際使用中出現(xiàn)了十三種與標點符號的搭配形式,除了與工具書和對外漢語教材中的例句一致的四種搭配形式,①還出現(xiàn)了“列舉項 + 逗號/頓號/句號 + 等”“列舉項 + 頓號/句號 + 等等”“列舉項 + 省略號 + 等/等等”“列舉項 + 等/等等 + 省略號”搭配形式,而這些形式不屬于規(guī)范形式。
根據(jù)國家標準中省略號的定義和使用方法,可以得知“等”“等等”的前面、后面都不能與省略號搭配。“等”“等等”本身就是簡化語言表述,表示省略的一種方式,與省略號的意義相同,因此,沒有必要重疊使用。
“等”是粘著的,只能緊緊附著在列舉項后,前面不能有停頓。根據(jù)逗號、頓號、句號的定義和用法可知,三者都是表示停頓的意思,故“列舉項 + 逗號/頓號/句號 + 等”這些搭配形式都不正確。
“等等”是半粘著,可以附著在列舉項之后,其前也可以有停頓,但不能用句號或頓號來表示停頓。句號是用于句末的標點,用在“等等”的前面顯然不恰當;頓號用于并列成分之間的停頓,“等等”雖表列舉未盡,但與列舉項并不構成并列關系,所以“等等”與列舉項之間不能使用頓號。
因而,“列舉項 + 逗號/頓號/句號 + 等”“列舉項 + 頓號/句號 + 等等”“列舉項 + 省略號 + 等/等等”“列舉項 + 等/等等 + 省略號”的搭配形式,都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在使用“等”“等等”時產生的搭配偏誤。
3.2.2“等”“等等”前后項的誤用
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實際使用中經常出現(xiàn)“等”“等等”的前列舉項不屬于同一個語義場,以及前列各項出現(xiàn)不并列的情況,見例(12);或是直接將“等”“等等”與“以及”“和”搭配,使得前項未能正常和“等”“等等”搭配的情況,見例(13~14)。
(12)性格高尚的人,重視勤勞的人,喜歡騙人等等。
(13)不但學習后考上,而且通過旅行,打工以及等等,能得到豐富的經驗。
(14)第三個是找工作很方便,由于那兒有很多商店、飯店、百貨店和等等,他們需要很多人。
同時,“等”“等等”的后項搭配對象可以出現(xiàn),也可以不出現(xiàn),如果出現(xiàn),多是具有集合義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而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實際使用中出現(xiàn)了后項搭配對象為帶“有”的動詞性短語,或是與“的”搭配的情況,見例(15~16)。
(15)我小時候,我的父親往常帶我去海邊、山邊等有很多自然的地方。
(16)城市生活可以享受地鐵等的交通工具,而且什么都是基本上拿到。
3.3“等”“等等”的混淆使用
“等”和“等等”作為一組列舉詞,二者具有相似性,但不可完全等同。通過分析語料發(fā)現(xiàn),第二語言學習者在使用“等”“等等”時容易將二者混淆,主要表現(xiàn)為將“等等”完全等同于“等”來使用,忽略了二者的區(qū)別。這種偏誤占總偏誤的20.39%,也是比較常見的問題。
通過對檢索的語料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第二語言學習者出現(xiàn)應該使用“等”卻使用“等等”的偏誤,分別為“等等”誤用于單項列舉,見例(17);“等等”與“各”字短語重疊使用,見例(18);帶“等等”的形式做定語修飾單音節(jié)詞,見例(19);“等等”的后項搭配對象為單音節(jié)詞,見例(20)。
(17)再次,有很多小問題,比如說環(huán)境問題等等。
(18)人們對吃、喝、玩等等各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
(19)這個原因不適應于生來有病,不能看或者不能聽等等的人。
(20)老師還沒教我們什么是規(guī)則,規(guī)矩,媽媽已經在日常生活中教我們了,可能我們沒有感覺到父母當老師的作用,但我從高中開始已把父母當作老師學習怎么跟別人打交道等等課。
3.4 其他偏誤
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等”“等等”出現(xiàn)冗余和缺失的情況也比較多,占總偏誤的9.65%。其中,出現(xiàn)冗余的情況比較多,占總偏誤的6.8%,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句子本身無列舉意義,卻使用了表示列舉意義的“等”和“等等”,見例(21);一種是句中有其他表示列舉意義的詞語,又使用了表示列舉意義的“等”和“等等”,或是多次使用“等”和“等等”,造成語義重復,見例(22~23)。此外,第二語言學習者在使用中也會出現(xiàn)“等”“等等”缺失的情況,導致句子不通順、結構不完整,見例(24),這種情況相對較少,占總偏誤的2.85%。
(21)可是父母的性格等不是決定孩子未來發(fā)展的惟一的主要因素。
(22)其余沒有安排舉行儀式期間人們用來散步漫游,放風箏、騎自行車和其他活動等。
(23)但排除異己手法過分強烈,如捉弄、擺架子等、甚至利用流氓用暴力等。
(24)那時候我也很喜歡亦舒的言情小說、衛(wèi)斯理科幻小說[ "]一些外國翻譯名著,可后來因功課太忙,便把漢語丟在一旁了。
第二語言學習者在書寫“等”和“等等”的過程中,還存在書寫上的偏誤,經常將二者寫成“第”和“寺”,見例(25~26)。
(25)那達慕節(jié)日以前蒙古人都準備穿著參加傳統(tǒng)的衣服,還騎馬第第。
(26)有面條、干面、燉雞肉面、酸辣湯和釀豆腐寺寺。
除了上述出現(xiàn)頻率相對較高的偏誤,第二語言學習者在使用“等”和“等等”的過程中,還會出現(xiàn)位置不當?shù)膯栴},如“聽音樂,看日月星的照片等等買什么東西”。
4. 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等”“等等”產生偏誤的原因分析
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等”“等等”時存在的偏誤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可以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內部原因包括學習者的動機、目標和學習方法等,外部原因包括詞典解釋、教材講解和教師講授等。本次分析主要從外部原因入手,統(tǒng)計了18本工具書①和20套對外漢語教材②的情況,并結合漢語母語者的使用情況,試圖從示范和教授的角度分析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過程中產生偏誤的原因。
4.1 工具書的釋義和用法說明方面
通過對18本工具書中的釋義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各工具書中“等”“等等”的釋義都很簡單,關于二者用法的闡釋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性。
從釋義情況看,《近代漢語虛詞詞典》《實用漢語近義虛詞詞典》《現(xiàn)代漢語同義詞辨析》《現(xiàn)代漢語全功能詞典》4本詞典認為“等”只表示列舉未盡;余下的14本工具書皆認為“等”既可以表示列舉未盡,也可以用于列舉后煞尾。關于“等等”,5本工具書沒有將其收錄,剩余的13本工具書都認為“等等”只表示列舉未盡,其中《現(xiàn)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和《學漢語用例詞典》3本詞典說明了在表示列舉未盡時“等等”是“等”的疊用的情況。
從用法說明上看,7本工具書對“等”和“等等”的使用方法進行了相對具體的說明,但詳盡不一,甚至有相互抵牾之處。在前項搭配對象方面,4本工具書明確規(guī)定“等”的列舉項需要兩項或者兩項以上;兩本工具書認為“等”既可以用于單項列舉也可以用于多項列舉,1本工具書雖然沒有明確解釋說明“等”可以用于單項列舉,但是例句出現(xiàn)了單項列舉的形式;關于“等等”的解釋,只有《現(xiàn)代漢語虛詞用法小詞典》認為“等等”可以用于單項列舉,其他工具書皆認為使用“等等”表達列舉未盡時列舉項的項數(shù)至少需要兩項;還有3本工具書明確說明“等等”不可用于專有名詞后。
在后項搭配對象方面,關于“等”沒有限制,“等”后可以出現(xiàn),也可以不出現(xiàn)后項搭配對象;關于“等等”的后項搭配對象,工具書的說明出現(xiàn)了分歧,《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現(xiàn)代漢語虛詞用法小詞典》和《對外漢語常用詞語對比例釋》明確規(guī)定“等等”后面不出現(xiàn)后項搭配對象,而《漢語教與學詞典》認為“等等”可以與后項搭配對象搭配,但不可以是表類的單音節(jié)詞。
在語體方面,只有兩本工具書有相關說明,其中,《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認為“等”“等等”用于書面語,《對外漢語常用詞語對比例釋》卻認為二者通用于書面語和口語。
可以看出,在釋義和用法上,很多詞典等工具書的解釋和闡釋都較為簡單,而且對于“等等”只提及它是“等”的重疊形式,并未進一步加以說明。上文分析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二者時的搭配偏誤占比最大,在一定程度上和第二語言學習者無法從一些工具書中找到判定或是示范依據(jù)有一定關系;而且,二者使用出現(xiàn)混淆的情況,也和詞典等工具書未能將二者的區(qū)別具體說明存在關聯(lián)。
4.2 對外漢語教材方面
通過對20套對外漢語教材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教材對二者的收錄情況和釋義情況,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第二語言學習者習得“等”“等等”帶來影響。
4.2.1 教材中“等”“等等”的收錄不均衡
通過對20套對外漢語教材的統(tǒng)計可以發(fā)現(xiàn),有9套教材只將“等”收錄進課后生詞表,僅有4套教材將“等”“等等”全部收錄進課后生詞表;7套教材都沒有將“等”“等等”收錄進課后生詞表,占比為80%。
教材中“等”和“等等”作為列舉詞在課文中出現(xiàn)的頻率相差較大,“等”在課文中有1844句語句,共出現(xiàn)1914次,“等等”有334句語句,共出現(xiàn)346次,在教材課文中更傾向于使用“等”。正是由于“等”在對外漢語教材中更常見,第二語言學習者才會更加熟悉“等”,相對來說,對“等等”更加陌生,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等等”的偏誤率更高。
4.2.2 教材中“等”“等等”的英文注釋和示例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
20套教材中課后生詞表的英文注釋為兩種表述方式,分別是“and so on”和“and so on and so forth”,與列舉詞“等”“等等”并不構成完全對等的英漢對譯關系。從語義方面看,這兩個英文詞組雖然都可以表示列舉未盡的意思,但卻不能表示列舉已盡,而“等”可以用于列舉已盡后煞尾;從標點符號搭配方面來看,“and so on”與標點符號搭配的情況比較少見,搭配類型只有逗號(曾東京,2007:81-82);從對譯方面看,二者不僅可以表示“等”“等等”的意思,實際上還可以譯成“什么的”“之類”“云云”……,但是這些后置列舉詞都有各自的意義、用法和搭配關系,第二語言學習者在使用時很難一一對應,這會造成一些干擾。
在分析教材中“等”“等等”的釋義情況時,還發(fā)現(xiàn)4套教材生詞表錄入的生詞與課文例句所使用的詞語不一致,即教材課后生詞表收錄的生詞為“等”,但在課文例句中出現(xiàn)的卻是“等等”,標注為“等(助)and so on”。
另外,從漢語為母語者的使用情況看,通過對BCC和CCL等語料庫的語料,以及一些書面文本中實際使用情況的分析,發(fā)現(xiàn)很多漢語為母語的使用者對“等”“等等”的使用,也存在和標點符號搭配隨意、將二者混同使用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第二語言學習者的使用。
5. 教學建議和相關思考
上文分析表明,第二語言學習者在“等”“等等”方面的整體偏誤率為22.8%,偏誤率較高,而工具書和教材等示范性文本的細致和規(guī)范引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習得情況。因而,通過完善“等”“等等”的釋義和用法說明,增加教材中“等”“等等”的收錄比例,細化教材中二者的英文釋義和規(guī)范示例等,可以使第二語言學習者更好地掌握并正確使用“等”和“等等”。
5.1 完善“等”“等等”的詞語解釋
上文的檢索結果表明“等”和“等等”在后置列舉詞中使用頻率最高,而且“等等”和“等”的使用頻率基本相同,應對二者進行同等重視程度的詳細解釋說明。根據(jù)詞典等工具書和相關研究中對二者的解釋,現(xiàn)將關于二者語義和語法特點,以及二者區(qū)別的內容,整理如下。
“等”不僅可以表列舉未盡還可以用于列舉已盡的煞尾,而“等等”只能表列舉未盡(中國社會科學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2019:275);“等”必須緊緊附著在列舉項后,而“等等”的前面可以有停頓,可以用逗號或者分號做停頓,此時不可以再有后項;與“等”搭配的列舉項可以是一項或多項,而“等等”只能用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列舉項之后(盧福波,2000:147-149);帶“等”的形式作定語,中心語可以是單音節(jié)詞或多音節(jié)詞,而帶“等等”的形式作定語,中心語只能是多音節(jié)詞(朱景松,2007:109-110);“等等”搭配的后項不可以是表類的單音節(jié)詞,而“等”沒有此類限制(施光亨、王紹新,2011:226);“各”和“各個”與指類名詞連用時,與“等等”的功能相似,都有表一定范圍內“每一”“所有”事物的作用,不能與“等等”重疊使用(劉公望,1988)。具體見表7。
5.2 優(yōu)化教材對“等”“等等”的收錄和相關展示
5.2.1 實現(xiàn)教材對“等”“等等”的均衡收錄
一方面要實現(xiàn)不同教材對二者收錄的均衡性。上文對20套對外漢語教材的統(tǒng)計顯示出,將“等”“等等”全部收錄進課后生詞表的教材僅占20%,35%的教材沒有收錄“等”,80%的教材沒有收錄“等等”。因而,需要將“等”“等等”收入生詞表的教材,要做到應收盡收,避免遺漏。
另一方面要增加“等等”在教材中的出現(xiàn)頻率,實現(xiàn)“等等”“等”基本相同的出現(xiàn)頻率。“等等”雖然是“等”的重疊形式,但在漢語中被大量、經常地用于表達,并未體現(xiàn)出弱于“等”的使用狀態(tài)。語料庫的檢索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第二語言學習者對“等等”和“等”的使用頻率基本相同。上文統(tǒng)計分析教材中“等”“等等”在課文中出現(xiàn)的頻率,發(fā)現(xiàn)“等”在課文中出現(xiàn)的頻率遠遠高于“等等”。所以,有必要增加教材中“等等”的出現(xiàn)頻率,提高第二語言學習者對“等等”的認知,避免第二語言學習者將“等等”等同于“等”。
5.2.2 補充和規(guī)范“等”“等等”的英文注釋
現(xiàn)有教材生詞表中“等”“等等”的英文解釋只有“and so on”和“and so on and so forth”,這兩個英文注釋都只表示列舉未盡的意義,而“等”有表示列舉已盡的用法,因此,建議在現(xiàn)有英文注釋后面加上該項說明。而且,在此基礎上,也可以進一步細化英文釋義,說明“等”“等等”的不同點,如“等”可以用于單項列舉、“等等”前面允許有停頓。此外,一些英文注釋也需要注意中文表述的一致性,如上文提到的課文例句中出現(xiàn)的是“等等”,英文注釋為“等(助)and so on”,這樣的情況需要進一步規(guī)范。
以上是從詞典和教材角度對示范依據(jù)提出的建議,而從教師教授層面看,教師需要綜合各方面信息,熟悉對“等”和“等等”在語義、語法、語用等方面的特點,了解習得過程中常見的偏誤,在教學中采取適宜的教學法,將二者講解到位,這也能幫助第二語言學習者更好地掌握這兩個詞語。
6. 結語
本文從第二語言習得的角度研究了后置列舉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等”和“等等”,發(fā)現(xiàn)了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從本次的調查研究看,推進漢語詞典等工具書對詞語釋義的具體化,加強對外漢語教材對詞語收錄的嚴謹性和示例展示的客觀性,是避免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中產生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從更深層的角度看,加強漢語本身的研究,明確使用標準,并在以漢語為母語的使用者層面建立起良好的母語使用規(guī)約意識,才能從根源上保障第二語言學習者學好漢語。
[參考文獻]
陳欣欣 2015 列舉類同義詞辨析及其對外漢語教學[D]. 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崔益勇 1982 “等”“等等”跟省略號的異同[J]. 漢語學習(1).
何 偉,潘曉迪 2015 現(xiàn)代漢語虛詞“等”的功能視角研究[J]. 外語學刊(3).
李姝雯 2012 基于語料庫的第二語言學習者漢語列舉助詞習得研究[A]. 第五屆現(xiàn)代漢語虛詞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上海:學林出版社.
劉公望 1988 試論“等”和“等等”的詞性及語法功能[J].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
隆 林 2008 “等”“等等”前標點的使用[J]. 語文建設(10).
盧 憲 2011 “等”與“等等”用法研究及第二語言學習者偏誤分析[D]. 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盧福波 2000 對外漢語常用詞典對比例釋[M]. 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魯健驥 1987 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詞語偏誤分析[J]. 語言教學與研究(4).
呂軍偉,俞 健 2019 構式“X等”和“X等等”之關系及演化路徑[J]. 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
毛書昌 2010 從搭配對象看助詞“等”[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5).
聶鳳春 1998 也談“等”和“等等”的使用[J]. 語文建設(3).
施光亨,王紹新 2011 漢語教與學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唐 溢 2021 對外漢語視角下“等”與“等等”的對比研究[D]. 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蕪 崧 2012 “等(等等)”字短語(詞組)的邏輯認知解釋[J]. 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4).
吳冬媚 2015 “等”與“等等”的偏誤分析[J]. 語文學刊(16).
肖蘭芳 2019 從“等”和“等等”偏誤分析看影響第二語言習作的因素[J]. 文教資料(1).
肖穎媛 2014 列舉結構的漢日對比及其對外漢語教學[D]. 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徐 敏 2010 現(xiàn)代漢語列舉類詞語考察[D]. 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楊淑璋 1981 代詞“等”和“等等”的一些用法[J]. 語言教學與研究(1).
玉光亮 1992 “等……”與“……等等”小析[J]. 語文教學與研究(11).
曾東京 2007 英語同義詞組辨析一點通[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張國艷 2011 現(xiàn)代漢語助詞“等”的使用狀況及規(guī)范芻議[J]. 殷都學刊(3).
張誼生 2001 現(xiàn)代漢語列舉助詞探微[J]. 語言教學與研究(6).
鐘桂華 1995 “等”“等等”及標點[J]. 語文知識(1).
朱 軍 2006 列舉代詞“等”的語義等級、隱現(xiàn)規(guī)律及其主觀化特點——兼議列舉助詞“等”的虛化歷程[J].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4).
鄒哲承 2007 助詞“等”與“等等”的作用[J]. 語言研究(4).
中國社會科學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2019 現(xiàn)代漢語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A study on the acquisition errors of the postposition enumeration words deng (等)
and dengdeng (等等)
XIA Li1, MENG Le2
(School of Literatur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China)
Key words: deng (等); dengdeng (等等); postpositive enumerative wor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rror
Abstract: The retrieval results from the HSK Dynamic Composition Corpus and the Global Chinese Interlanguage Corpus indicate that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have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using deng (等) and dengdeng(等等) compared to other postpositive enumerative words. The collocation patterns of these two words with preceding and following items and punctuation marks are divers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have a relatively high error rate when using deng and dengdeng. Among the 2,000 extracted language samples, there were 456 erroneous samples, accounting for 22.8% of the total, and the issue of collocation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Whats more, there are also many instances of confusion between the two words. Some of the reasons that lead to errors in the use of deng and dengdeng by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are, with regard to demonstration, the simplification of the definitions and usages of deng and dengdeng in dictionaries and reference books, the imbalance in their inclusion and presentation in teaching materials for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unequivalence of English translations, as well as the casual usage by native Chinese speakers. Therefore, as for textbook compilation, the inclusion ratio of deng and dengdeng can be increased, and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s can be improved with clearer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two. As for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teachers can strengthen the organization and selection of consensual definitions and collocation standards, and emphasize further the explanations on the two words and their differences. Additionally, as for native Chinese speakers,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enhance awareness of linguistic norms in their use of the language.
【責任編輯 邵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