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華文教育;國際中文教育;經(jīng)濟賦能;科技賦能;高質量發(fā)展;學術引領力
[摘 "要] 海外華文教育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當前形勢下,應客觀看待、正確應對華文教育事業(yè)面臨的挑戰(zhàn)和困難,整合全球華語社區(qū)力量與資源,共同推進中華民族語言文化的海外傳播。通過強化經(jīng)濟賦能和科技賦能,加強海外中國公民子女教育,支持國際社會使用中文,培養(yǎng)政府工作人員的專家意識等舉措,推動海外華文教育事業(yè)取得高質量發(fā)展。語言學研究應關注語言生活,解決語言生活問題,引導語言生活發(fā)展,推動社會進步。
[中圖分類號]H19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8174(2023)03-0001-05
1. 引言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世紀疫情疊加影響,海外華文教育面臨一系列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zhàn)及新機遇。如何正確認識大變局、適應大變局乃至引導大變局,更好推動海外華文教育良性可持續(xù)發(fā)展?圍繞此問題,筆者于2021年11月30日對李宇明教授進行了訪談,本文根據(jù)訪談記錄整理。
2. 海外華文教育在“兩個共同體”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
王玲玲:您提出中國語言規(guī)劃具有兩大使命,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請問海外華文教育在“兩個共同體”建設中可以發(fā)揮什么作用?
李宇明:辦好中國的事情,需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辦好人類的事情,需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要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建設好“兩個共同體”。
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中不能少了華僑華人,這其中包括已經(jīng)入外籍的海外華人,也包括在海外工作、學習、旅居的中國人。他們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組成部分,近代以來每個關鍵時期,都為祖(籍)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yè)做出重大貢獻。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中,華僑華人可謂排頭兵,他們生活在世界各地,是中外友好和互利合作的見證者、親歷者甚或推動者,為世界各地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甚至是不可替代的貢獻。目前,大陸加上港澳臺及海外華社形成的大華語區(qū),擁有世界幾近半數(shù)的經(jīng)濟總量,擁有世界科技領域40%以上的科技生產(chǎn)力;在“一帶一路”發(fā)展中,可以幫助中外合作當?shù)鼗?,是幫助中國企業(yè)走出去的一批重要力量。
在華僑華人各項工作中,最能穿越時空的就是華文教育。作為海外的“希望工程”“留根工程”和“民心工程”,華文教育是聯(lián)結全球華人的紐帶和根脈,最易形成文化認同,在凝聚全球華僑華人力量和智慧方面具有基礎作用。同時,華文教育在向海外傳播中華文化、深化文化交流、推動文明互鑒、促進民心相通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華文教育工作不僅僅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也是事關“兩個共同體”的重大問題。
3. 客觀看待當前國際中文教育事業(yè)面臨的挑戰(zhàn)和困難
王玲玲:當前,海外有些人出于各種目的,阻礙國際中文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也給華文教育事業(yè)造成一些困難。請問我們該如何看待和應對?
李宇明:對于海外出現(xiàn)的這些狀況,我們要有心理準備,也不必驚奇。其實,新中國自成立之日起,某些外部力量對我們的封鎖打壓就沒有中斷過,嚴峻形勢不是從今天才開始的。每個國家的發(fā)展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會面臨這樣、那樣的挑戰(zhàn)和困難,但同時也會有各種機遇。關鍵是要做好我們自己,把我們國內事情做好了,在國際上受到我們幫助的人多了,我們有影響力、話語權了,情況就會好很多。另外,要心平氣和地向國外介紹我們的國家和社會,實事求是,不要太急功近利。
我們的經(jīng)濟、科技實力足夠強大了,綜合國力強大了,華語作為全球華人之間進行聯(lián)系和交往的工具,其作用也就會不斷增強,我們要有這個信心。
就近一百多年的歷史看,目前是中文在世界范圍內的第三次傳播高潮。1945年之前我國開展了白話文運動和國語運動,反對文言文,推行白話文,國語對海外華語社區(qū)影響很大。1949年以后,民國政府遷臺,把國語中心也帶去了臺灣地區(qū)并向海外輻射,因意識形態(tài)原因臺灣地區(qū)國語對海外影響不小。改革開放增強了大陸對海外華人和世界各國的影響,改革開放后海外僑胞學習簡化字、漢語拼音的也越來越多,普通話的傳播優(yōu)勢明顯增強,并形成了中文海外傳播的新高潮。
目前全球華語有多種表現(xiàn)形態(tài),有大陸的普通話(包括地方普通話)、臺灣地區(qū)國語、港澳社區(qū)語言、海外各地華人社區(qū)的華語等。進入新世紀,周清海、陸儉明、郭熙等學者和本人先后提出了“大華語”的理念;大華語是以普通話/國語為基礎的全世界華人的共同語。這個理念是針對國際上后殖民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提出的,通過大華語理念把全世界華人的語言包容起來,并用語言的力量把全球華人凝聚起來。各地華語之間有差異不要緊,相對而言,書面語的統(tǒng)一比口語的統(tǒng)一更重要。前幾年,在李瑞環(huán)主席和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先生的共同關心推動下,海內外華人學者共同編纂了《全球華語詞典》和《全球華語大詞典》,邢福義先生也主持了全球華語語法研究。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值得全世界華人合力去做。
現(xiàn)在,我國在國際中文教育方面占有絕對優(yōu)勢,除大陸之外的某個華人社區(qū),其中文教育資源都很有限,都不能單獨承擔起華語走向世界的重任。當然,國際中文教育也不能只是大陸的事情,每個華語社區(qū)都有責任,大家應當團結起來,聯(lián)合起來,整合力量與資源,共同推進中華民族語言文化的海外傳播。臺灣地區(qū)在國際中文教育(華語文教育)方面也有較多積累,一批華語文教師和華語文教育的熱心人兢兢業(yè)業(yè)地工作,如臺灣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前理事長董鵬程先生,一直致力于推動兩岸華文教育工作者之間的合作,2019年臨去世前仍眼含期盼,希望兩岸共同推動華語文教育在世界范圍內的發(fā)展。
中文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拿“剪刀石頭布”的游戲來比喻,世界華語推廣主體的關系是布包石的關系,而不是剪刀和石頭的關系,凡有志于華文教育的機構和人士,應攜起手來,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建平臺,共謀發(fā)展。應有這樣的胸懷:世界上誰傳播中文,都應該得到我們的支持;應有這樣的使命:世界上誰愿意學習中文,都能夠得到我們的支持。
4. 經(jīng)濟和科技賦能助推華教轉型升級
王玲玲:隨著國內外形勢發(fā)展變化和科學技術更新迭代,在后疫情時代背景下,如何促進華文教育轉型升級,推動華文教育事業(yè)取得高質量發(fā)展?
李宇明:海外中文教育要特別關注一些重點區(qū)域,東南亞就是最值得關注的區(qū)域之一。2021年11月,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和華南師范大學簽署了合作共建東南亞中文教師教育學院的協(xié)議,是這種關注的一個信號,且有望推動國際中文教育與華僑華人教育合流。華文教育從發(fā)展方向上,應重視文化血脈的傳承,重視母語/祖語的學習教育。東南亞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主要區(qū)域之一,也是華人遷徙最早、數(shù)量最多的區(qū)域,因此應是發(fā)展華僑教育和國際中文教育、推廣我們的國際文化教育產(chǎn)品、建立中文朋友圈、傳承華人文化的重要區(qū)域。在發(fā)展華文教育時,要充分把握好經(jīng)濟賦能和科技賦能,以“華文 + 職業(yè)教育”和信息化發(fā)展為重要依托推動華語走向世界。
第一,經(jīng)濟賦能海外華教。影響語言傳播的因素很多,但現(xiàn)在總體上看,決定語言傳播的第一力量是經(jīng)濟。語言文化走出去工作不能太空泛,發(fā)展華文職業(yè)教育是我國產(chǎn)業(yè)和科技走出去的重要途徑之一。當前我們已經(jīng)在全球開設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中文+X”特色課程,涵蓋技能培訓、旅游、中醫(yī)、機電、農業(yè)、高鐵、航空等領域。同樣的,華文教育也要朝“華文+X”的方向發(fā)展,在推進華語傳承過程中也要讓華人有經(jīng)濟上的受益,使他們能從祖(籍)國得到發(fā)展的蔭郁,得到各方面的“人生紅利”。同時,要讓推動華文教育的國家和地區(qū)在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得到經(jīng)濟和產(chǎn)業(yè)好處。
在華語傳播的對外宣傳上,應注意以“華語學習的經(jīng)濟價值”作為重要口徑;在海外辦學機構設置上,應當充分考慮受中國經(jīng)濟影響較大的區(qū)域,更多地聽取我國經(jīng)濟部門的意見;與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關系密切的專業(yè)應該較多介入,提供華文教育的宏觀策劃和課程、師資等方面的具體援助;在課程設置上,除了語言課程之外,應當充分向學習者介紹當代中國,應特別注意培養(yǎng)學習者從事涉華工作的能力;中國各有關企事業(yè)單位,特別是外向型企業(yè),在推薦吸納人才時,應當為海外的華文學習者盡量提供工作機會,讓他們學好華文以后,有可能謀到一份職業(yè),甚至是較好的職業(yè),從而給華文學習以更大的推力。
我觀察過臺灣地區(qū)的華教工作。十幾年前,他們就很重視發(fā)展“華文 + 技能”教育,通過開展機械維修培訓、農業(yè)技術、烹飪技能等在東南亞地區(qū)傳播華語。在東南亞,會發(fā)現(xiàn)路邊很多汽車、摩托車修理點的老板,是通過“華文+技能”學習技術的。為了便于請廈門的師傅授課,他們還曾在金門設立華僑培訓學校,教授中國的紅白案烹飪技能?!叭A文+ 技能”教育有利于華文學習者的生存和發(fā)展,要多想辦法,大力推進,為華文學習者提供更多經(jīng)濟發(fā)展方面的幫助。
第二,科技賦能海外華教。現(xiàn)在是信息化、數(shù)字化時代,應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做好華文教育,開展好線上線下融合教育,這也是新冠疫情對華教工作轉型升級提供的挑戰(zhàn)和機遇。目前國內教育領域推行“雙減”政策,很多教育公司因“雙減”轉而投身到海外華文教育中去,例如新東方、傳神公司等目前紛紛發(fā)展海外華文教育。這是個好事情,同時也是華文教育吸收教育技術、資金、人才等各方面資源的良好契機。據(jù)統(tǒng)計,“雙減”政策減掉1700億國內培訓市場,能拿出一個零頭700億轉移到海外華文教育上就很可觀。這需要相關部門認真研究,加以利用。
通過科技賦能和信息技術實現(xiàn)華文教育的“本土國際化”。所謂“本土國際化”,即是在國內就能推動華文教育在當?shù)貒陌l(fā)展,達到語言傳播、文化傳播、經(jīng)濟科技發(fā)展等相輔相成的多贏效果。
5. 當前做好海外華文教育需處理好幾項重點工作
王玲玲:請問在具體操作和執(zhí)行層面,做好海外華文教育,我們目前亟需處理好哪些方面工作?
李宇明:建議國僑辦、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中宣部、外聯(lián)部等相關單位可以加強合作,把海內外華文教育資源整合起來,戴好白手套,由基金會作為主體運作,在以往的基礎上再重點做好三件事:
第一,通過經(jīng)濟、科技賦能推動傳統(tǒng)華校轉型升級。著重做好教育理念提升、教師培養(yǎng)、教學產(chǎn)品開發(fā)、教務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建設“數(shù)字華?!?。
第二,重視海外中國公民子女的教育。身居海外的中國公民,期盼子女能夠享受到母語教育。有很多國家和地區(qū)的新移民為子女的教育問題十分焦慮,有的只能把子女送到當?shù)貙W校就讀,造成新生代與祖國感情的隔膜;有的不得不把子女送到國內接受教育,產(chǎn)生一系列“洋留守兒童”問題,這些急需要得到解決。建議相關部門,共同推進海外中文國際學校的建設和發(fā)展,解決海外中國公民的后顧之憂,培養(yǎng)更多知華、友華、愛華力量。對海外中國人的子女我們要用中國的理念、中國的教材加以培養(yǎng)教育,打造一批具有國家認同、民族感情和國際視野的新一代人才隊伍。
第三,支持國際社會使用中文。傳播中文就是為了讓世界更多使用中文,不斷增強中文的國際活力和國際地位,使之真正成為國際社會重要的文化產(chǎn)品和世界通用語言之一。當前,在一些國際大都市的交通樞紐、旅游地和購物中心,中文使用逐漸增多,比如巴黎、溫哥華、多倫多、東京、首爾等機場指示牌中,中文是居于第二或者第三語言的地位。應建設一個支持國際社會使用中文的支撐服務體系,組織服務于中文國際應用的專家團隊,為中文國際用戶提供咨詢幫助、制作相關語言產(chǎn)品等,促進中文在國際社會的應用。比如幫助解決聯(lián)合國等國際組織的中文使用問題,國際大都市語言景觀問題,跨國公司、國際會議、國際學術界的中文使用問題,外國圖書館中文圖書索引問題等等。
另外,我還想談一點,華文教育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行政工作,也是專業(yè)性很強的學術工作,華文教育高質量發(fā)展需要學術支撐和專家支持,沒有堅實的學術研究基礎很難做好決策。政府部門要重視學術研究,尊重專家意見,設立相關課題,讓更多年輕人參與。同時要注重培養(yǎng)政府工作人員的專家意識,讓政府工作人員多與專家學者打交道,加強與專家學者的聯(lián)系溝通,通過舉辦相關培訓、參與科研項目研究等方式,特別是成立咨詢委員會,形成政學兩界信息暢通的“旋轉門”,使決策更科學。
6. 學術研究應服務現(xiàn)實和引領時代
王玲玲:非常感謝您接受我的采訪!多年來您始終強調要把解決社會發(fā)展中的語言問題作為學術研究的出發(fā)點、驗證處和歸宿地。新世紀以來,在您的帶領和推動下形成的“語言生活派”,引領了新的學術方向和研究范式,推動解決了一系列國家發(fā)展中的語言問題,得到了國內外學界的密切關注和積極評價,十分令人欽佩,也給我們后輩學人以莫大的啟迪和激勵。
李宇明:40多年來的學術研究及行政工作,我一直在思考國內外兩個語言大局的統(tǒng)籌兼顧問題,關注國際經(jīng)驗,也注意研究我們的學術史及工作發(fā)展歷程,使思考具有前瞻性、針對性和指導性。比如,我在2006年《中國的話語權問題》這篇文章中,提出要重視國際話語權以及通過語言規(guī)劃、學術研究爭取國際話語權問題。在2009年《海外華語教學漫議》的文章中,提出要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wǎng)絡等現(xiàn)代教育技術來幫助海外華語教學,構建海外華語學習生態(tài)。在2010年《多維關注中國語言規(guī)劃問題》的文章中,談到一定要重視研究和處理好民族地區(qū)、港澳臺地區(qū)語言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關系,要重視港澳臺的語言規(guī)劃問題。在2016年《轉變來華留學生教育的觀念》的文章中,談到要認識到來華留學生的資源價值,重視他們講好中國故事的作用,并提出相關實施路徑?,F(xiàn)在看來,這些已逐漸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課題,引發(fā)熱烈討論。我們的研究不僅要為現(xiàn)實服務,更要引領時代。這就是“語言生活派”的初衷:關注語言生活,解決語言生活問題,引導語言生活發(fā)展。我始終認為,真正的語言學研究不能僅在書齋里,一定要解決國家發(fā)展、人類進步中的語言問題。我也希望年輕人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做實際工作,都要注意兩點:家國情懷、世界眼光。
[參考文獻]
郭 熙 2002 域內外漢語協(xié)調問題芻議[J]. 語言文字應用(3).
——— 2004 論“華語”[J].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
——— 2009 華語規(guī)劃論略[J]. 語言文字應用(3).
——— 2012 華語研究錄[M]. 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宇明 2005 中國語言規(guī)劃論[M].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 2006 中國的話語權問題[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
——— 2009 海外華語教學漫議[J].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4).
——— 2010a 多維關注中國語言規(guī)劃問題[N]. 中國社會科學報(8):10-12.
——— 2010b 中國語言規(guī)劃續(xù)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
——— 2011 什么力量在推動語言傳播[J]. 漢語國際傳播研究(2).
——— 2015 中國語言規(guī)劃三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
——— 2016 轉變來華留學生教育的觀念[N]. 社會科學報:08-04(5).
——— 2017a 漢語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J].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
——— 2017b 大華語:全球華人的共同語[J]. 語言文字應用(1).
——— 2018a 語言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J]. 外語界(5).
——— 2018b 海外漢語學習者低齡化的思考[J]. 世界漢語教學(3).
——— 2018c 李宇明語言傳播與規(guī)劃文集[M]. 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 2021a 全球治理,語言助力——序《世界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21)》[A]. 載趙蓉暉(主編), 語言生活皮書——世界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21)[C]. 北京:商務印書館.
——— 2021b 世界漢語與漢語世界[J].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
——— 2022a 國際中文教育的當?shù)鼗瘑栴}[J]. 南開語言學刊(2).
——— 2022b 論普通話的推廣方略[J]. 中國語文(4).
——— 2023 語言生活研究與中國語言學的歷史使命[J]. 昆明學院學報(1).
李宇明(主編) 2010 全球華語詞典[Z]. 北京:商務印書館.
———(主編) 2016 全球華語大詞典[Z]. 北京:商務印書館.
陸儉明 2005 關于建立“大華語”概念的建議[A]. 載李曉琪(主編), 漢語教學學刊(第1輯)[C].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2019 樹立并確認“大華語”概念[J]. 世界華文教學(1).
文秋芳 2021 學術國際話語權中的語言權問題[J]. 語言戰(zhàn)略研究(3).
文秋芳, 楊 佳 2020 提升國家語言能力,助推兩個共同體建設[J]. 語言文字應用(4).
周清海 2007 論全球化環(huán)境下華語的規(guī)范問題[J]. 語言教學與研究(4).
——— 2021a 從“大華語”的角度談語言融合、語文政治化與語文教學[J].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
——— 2021b 華語文教育與區(qū)域發(fā)展的關系[J]. 華僑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5).
Proactively identifying, adapting, and seeking change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Li Yuming, a renowned linguist
LI Yuming1, WANG Lingling2
(1. Beijing Advanced Innovation Center for Language Resources,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2. Research Department, Training Center of the United Front Work Department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Beijing 100037, China)
Key words: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economic empowerment; technology empowermen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cademic leadership
Abstract: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among the Chinese nation and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we should objectively view and correctly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dustry, integrate the strength and resources of the global Chinese language community, and jointly promote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By strengthen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citizens children overseas, support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using Chinese, and cultivating expert awareness among government staff, "we can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Linguistic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language life, solve language life problems,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life, and promote social progress.
【責任編輯 劉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