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諾
摘 要:音樂美學這一學科存在的目的是研究音樂藝術中的美學規(guī)律,包含音樂的實質、特性、內容、表現形式,還有音樂的創(chuàng)作、表演、欣賞等因素。電子管風琴從古至今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活躍地展現在舞臺表演中,這種獨特的樂器以其獨有的音樂風格與魅力充分地展現出了音樂美學的意境。
關鍵詞:音樂美學;電子管風琴;體現
中圖分類號:J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31-000-03
音樂作為人類思想的載體與精神的寄托是非常有藝術感與神圣感的,音樂美學則是通過鑒賞音樂中的美從而寄托、抒發(fā)感情,它不僅是表現音樂審美理想、觀念和情趣的一種活潑的方式,更是能夠在使觀眾欣賞、感受到音樂的美的基礎上使人類的審美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從而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實。
一、音樂美學的概念
音樂作為人們表達感情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具有藝術的獨特美感,音樂美學則是音樂與美學結合的產物,其內容包含了音樂史、音樂理論、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表演、音樂欣賞等,不僅如此還包括了社會學、音樂技巧、音樂心理學等多學科內容?,F如今的音樂美學是以音樂為主要形式,通過對音樂中情感表達的分析,將其與音樂表演進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現代音樂表演藝術的發(fā)展。
二、電子管風琴的運用
電子管風琴是傳統(tǒng)聲學管風琴與現代電子科技相結合的產物,是20世紀80年代才引入中國的新興樂器,電子管風琴發(fā)展至欣欣向榮的今天,僅僅用了短短幾十余年。電子管風琴除了將管風琴的演奏形式繼承下來以外,它在各方面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也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各種各樣的音色,多變的節(jié)奏,使得電子管風琴不僅可以演奏古典風格的樂曲,也可以駕馭各種風格的音樂。電子管風琴作為電子科技發(fā)展的重要產物,集編曲、演奏和創(chuàng)作于一體,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電子管風琴的音色覆蓋了一些典型的西洋樂器,如鋼琴、銅管等,后來電子管風琴經過了一個迅速的發(fā)展期,在這個過程中其也加入了一些中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的音色和世界其他民族樂器的音色,這些音色的豐富,一方面推動了電子管風琴更好地發(fā)展,使其不斷豐富其自身音色種類,推動電子管風琴演奏風格更加多樣,演奏形式更加豐富,電子管風琴演奏者在彈奏過程中也不斷地豐富其彈奏技巧,實現了其自身的多元化發(fā)展;另一方面利用電子管風琴這一具體的演奏樂器,實現了中西方不同演奏樂器之間的交流和融合,通過這種融合實現了不同類型樂器音色的組合,促進了世界音樂的交流和發(fā)展,使得中國的傳統(tǒng)民族音樂借這一平臺走出去,也使得世界各國音樂走進來,為中國文化所吸收借鑒,有效地促進了中國音樂文化與世界音樂文化的交流和借鑒,促進世界音樂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1]。
美國是電子管風琴的發(fā)源地,最早的電子管風琴作品是由安迪沃霍爾創(chuàng)作的,20世紀80年代電子管風琴進入我國的樂器隊伍中。后現代的電子管風琴是由古典管風琴進行改進的,有三層鍵盤,分別為兩層手鍵盤和一層腳鍵盤,利用現代的電子與錄音技術的支持,成為一種功能性極強的鍵盤樂器。它能夠儲存大量的樂器音色資源,演奏者通過電子管風琴這一種樂器就可以演奏出許多樂器的音色,打破了以往的束縛。在電子管風琴出現之前,如果想要演奏出多音色多聲部的音樂作品,就需要多種的樂器,并且需要多位演奏者,但是自電子管風琴出現之后,通過這一件樂器,一個人就可以演奏出多種不同樂器的音色,可以說一個演奏者撐起了一個交響樂團。另外,電子管風琴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其具有極強的延展性,電子管風琴與傳統(tǒng)的樂器區(qū)別在于電子管風琴依靠的是電子科技的支撐,其內部的硬件設施是根據科技的進步而不斷更新的,所以電子管風琴在進行演奏時有著無盡的發(fā)展可能。
三、音樂美學對于樂器表演的價值
(一)展示審美的作用
音樂美學理論對于樂器表演來說最重要的價值之一就是可以展現其審美價值,表演者在利用音樂美學原則的基礎上對樂器表演進行延伸擴展,會更加豐富其展現形式和表現力,使得表演形式上更加新穎,作品更加生動,作品內涵更加凸顯,使觀眾感受到不一樣的表演效果,從而更加深入地走進作品、深入作品、感受作品。音樂美學還會提升表演者的“二度創(chuàng)作”能力,使表演者的想象空間無限擴大,使作品呈現效果更加飽滿,更使得觀眾的視覺和聽覺的審美需求得到滿足,對于欣賞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不僅如此,音樂美學的利用還可以使觀眾從多個角度來欣賞、理解音樂作品,使觀眾對作品更加認可[2]。
(二)傳遞情感的作用
音樂美學與其他學科的美學基礎大同小異,如文學理論、美術原理、音樂史學等,音樂表演中一項重要的功能就是傳遞情感,表演在融入更多美學后,其內容就會更加豐盈,情感會更加豐富,進而使觀眾從心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讓觀眾感同身受仿佛身臨其境;在通過音樂來評析現今的社會現象時更容易向觀眾傳遞思想,抒發(fā)情感,如《黃河大合唱》中“保衛(wèi)黃河”的激昂樂曲對時代精神進行了闡述,《黃河大合唱》作為一部交響樂作品其藝術感染是極其強烈的,當音樂響起時觀眾就會被磅礴的氣勢所震撼,不由自主地感覺自己也身臨其中,仿佛自己也是抗戰(zhàn)英雄的一分子,民族自信心就會油然而生,與此同時還能夠產生對英雄的崇拜與敬意。
(三)表演認知的作用
現代的音樂美學注重多方面因素的協調,包括曲調、旋律、聲音等,通過協調多種音樂表現形式,使音樂表達的合理性進一步提升。在為觀眾營造良好藝術氛圍的同時還能使觀眾的視覺享受與聽覺享受得到升華。不僅如此,表演者在表演的過程中還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使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與感受有機結合,在經過音樂美學的結合后可以使音樂的表達效果達到最佳,從而使觀眾更加能夠被豐富優(yōu)秀的作品所吸引和被帶動,觀眾也可以在此基礎上對音樂藝術的理解與享受變得更加深刻,從根本上使音樂的藝術審美價值得以提升[3]。
四、音樂美學視角下的電子管風琴
(一)音樂聲響結構
音樂的構成依靠自身就足夠,其自身的美就可以撐起整個音樂世界。電子管風琴的音樂聲響結構是審美特征的一大特點,一方面,電子管風琴的發(fā)聲方式與傳統(tǒng)的樂器不同,較于傳統(tǒng)樂器更為復雜,而且電子管風琴在表現不同樂器音色時,可以通過音色編輯調節(jié)其音高,達到所需要的效果;另一方面,電子管風琴還具有豐富的音色效果,它囊括了世界上大部分樂器的音樂,而且在其音色庫中還包括古典樂器音色、現代樂器音色、電子樂器音色、民族樂器音色等。更加獨特的是,演奏者不僅能夠運用這一種樂器進行多種樂器的演奏,還能夠對樂曲進行改編或者創(chuàng)作,使音色效果更加豐富多彩。
(二)功能性與價值
首先,電子管風琴能對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進行演奏。電子管風琴作為現代科技與傳統(tǒng)聲學管風琴相結合的產物,運用了先進的電子科技技術,包含了多種多樣的曲目類型和演奏風格。電子管風琴能夠演奏多聲部的交響樂,但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只能在總譜移植的過程中,選擇性地保留重要的旋律進行演奏,在這一過程中,盡可能地使呈現效果達到完整飽滿[4]。
其次,電子管風琴對于不同樂器的演繹還是比較全面的,將不同樂器的音色以及同一種樂器的不同奏法,通過電子科學技術盡可能地還原保留,力求最后的演奏效果完整呈現。
最后,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音樂時總會在一定程度上被歷史文化所影響,并且音樂也是歷史文化和社會現象的縮影,樂器也不例外。在工業(yè)信息時代的20世紀電子管風琴的誕生就受流行文化、消費文化、大眾文化的影響。日本是電子管風琴發(fā)展與興起的地方,日本人將電子管風琴運用在流行、爵士、電子音樂等方面。站在受眾的角度來看待電子管風琴的話,電子管風琴體現出了現代工業(yè)便攜、快捷、綜合的特點,并且有獨特的演奏效果,一人一琴就可以演奏出一個叫交響樂團的效果,給觀眾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聽感受。
五、音樂美學在電子管風琴演奏中的體現
(一)塑造戲劇情節(jié)
音樂情節(jié)是音樂元素塑造的內容之一,也是音樂美學的研究內容之一,著名音樂家貝多芬的《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是電子管風琴的代表作之一,樂曲的第一樂章為有活力的快板,曲調為c小調。樂曲的一開始就是較為聞名的“命運敲門”的動機,有著一種極其強烈的脅迫感,所以這一部分演奏應該是以較快的速度來進行的,并且還要運用較強的力度來進行演奏。只有這樣才能將樂曲中危急、緊張的故事情節(jié)塑造出來;緊接著樂曲的旋律變得抒情溫柔,這部分的演奏就應該放慢速度同時降低演奏時的力度,才能營造出樂曲中想要表達的意境,才能表現出樂曲中想要營造的祥和恬靜的氛圍;接下來的樂曲又進行了一次轉折,旋律又突然變快,氣氛又變得緊張,形勢緊急、蓄勢待發(fā),速度加快、力度加強,再轉折變弱,如此循環(huán)反復,表達出一種迫切、焦急的心理,這種表現形式使得樂曲的結構更加多元化,故事情節(jié)也更加豐富,更使樂曲的戲劇性達到極致[5]。
《第五交響曲》是一首英雄意志戰(zhàn)勝宿命論,光明戰(zhàn)勝黑暗的壯麗凱歌,這首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將一種與命運斗爭的場面展現在人們面前。音樂即人民奮力抗爭,如排山倒海之勢,這也深刻地表現了此時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生動事實,表達了作曲家不畏艱辛、不畏困難、勇往直前的不撓意志。之后,由圓號帶來的較為抒情的曲段,表達的是貝多芬一種必勝的信心。
(二)構建畫面意境
眾所周知,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是木星,最明亮的行星也是木星,木星被世人譽為歡樂的象征。樂曲《木星》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整個曲子都是在一種明快歡愉的氣氛中進行的,而且整首曲子就像浩瀚的宇宙星河一樣,恢宏大氣、豐富多變。樂曲在一開始就是以歡快的氣氛進行的,音樂旋律緊湊急促,就像奔涌而來的閃閃星河,散發(fā)著璀璨奪目的光芒,將激動、興奮的節(jié)日氛圍烘托到最高點,為歡樂的來臨做好鋪墊。樂曲的第一主題是雄偉壯闊、深沉穩(wěn)健的,運用切分節(jié)奏展現出勢不可當的動力,隨后一陣響亮的號角聲響起,在號角聲的召喚下,兩個力度強烈的主題先后出現,同時歡快的八分音符展現出了一種熱鬧非凡、歡天喜地的舞蹈場面。隨后,激動歡快的旋律漸漸趨向平穩(wěn),樂曲的主題逐漸向更加寬廣的部分邁進,音色變得豐富且飽滿,行板速度也由原來的歡快向莊嚴過渡,這是整個樂曲的中部,這一部分的主題有著很強的感染力,好像一首贊美詩一樣,有著樸實、親切、感人的情感,又不缺少莊嚴偉岸的情懷,將人類對于崇高事物的崇敬之情全部包含在內。接下來是整個樂曲的重復部分,承接著第一部分的結尾,同時非常和諧地提升了一個八度,使原本莊重、虔誠的情感得到升華,將樂曲推向了高潮。樂曲的結尾將整個樂曲又帶回到音樂一開始歡快熱鬧的氣氛當中,樂曲的主題通過提煉變得更為緊湊,在樂曲的結尾處,短暫地再現了樂曲中部的寬廣主題,并以C大調結尾,使樂曲構建一幅優(yōu)美的畫卷。
(三)展示人生感悟
《黃河》是一首具有典型意義的中國音樂作品,它不僅在國內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世界范圍內也擁有較高的知名度,是最能體現民族自豪感的作品。用電子管風琴演奏中國民族交響樂作品需要從樂曲特色風格、總譜縮譜及民族音色編輯等方面綜合考慮,以最大限度還原作品真實音響為改編目標,推動電子管風琴演奏風格更加多樣,演奏形式更加豐富,促進電子管風琴的快速發(fā)展?!饵S河》這首作品體裁鮮明,節(jié)奏急促跳躍,音調振奮人心,戰(zhàn)斗口號嘹亮,節(jié)奏堅實有力度,以快速大跳的動機和逐步擴張的音型,使歌曲充滿了力量,生動形象地將游擊健兒的形象進行刻畫,讓聽眾仿佛置身于先輩們執(zhí)土槍、揮大刀的青紗帳中,感受他們在萬山叢中為保衛(wèi)黃河、保衛(wèi)全中國而戰(zhàn)斗的壯麗場景。通過這一場景的描繪與展現,激起人們的愛國之心,使人們通過欣賞樂曲從而讀懂歷史,銘記歷史,牢記我們的抗戰(zhàn)英雄[6]。
六、結束語
音樂美學可以給人們帶來更多不同的音樂感受,在音樂作品當中音樂美學的原則能夠使作品中的藝術價值與表現力展現得更加充分。電子管風琴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是時代的產物,是電子科技不斷進步與發(fā)展對音樂領域所做出的重要貢獻,電子管風琴的發(fā)明激起了我們對傳統(tǒng)藝術形式和藝術內容的重新審視和構建。本文首先對音樂美學和電子管風琴的運用進行了簡要的概述,其次分析了音樂美學對于樂器表演的價值,再次對音樂美學視角下的電子管風琴進行深入介紹,最后分析音樂美學在電子管風琴演奏中的體現。希望可以通過對電子管風琴作品中音樂美學原則的分析能夠使自己對音樂美學有更進一步的認知,同時希望在展示文化內涵的同時給觀眾帶來更加豐富、直觀的體驗,同時代表性作品可以展示豐富的文化內涵,從而使音樂的美學價值得以充分體現。
參考文獻:
[1]曾立毅.雙排鍵電子琴中國作品集(二)[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
[2]欒冰洋.弦樂器常用演奏技法在電子管風琴上的實現[D].中央音樂學院,2013.
[3]舒琴.電子管風琴的編配分析與演奏技法探究[D].武漢音樂學院,2017.
[4]王懷瑾.淺析如何用雙排鍵電子琴改編并演奏中國交響樂作品[D].西安音樂學院,2010.
[5]王歐林.電子管風琴在音樂劇中的改編運用探析[J].中國文藝家,2019(09):125-126.
[6]李爽.電子管風琴作品創(chuàng)作中民族音樂元素的運用[J].當代音樂,2019(1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