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偉 彭李順 曹崢英 武媛麗 甘儀梅 楊本鵬
(中國熱帶農業(yè)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中國熱帶農業(yè)科學院三亞研究院,海南三亞572000)
食糖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之一,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zhàn)略物資。甘蔗是生產食糖最主要的原料作物,在我國甘蔗生產機械化程度還比較低,綜合機械化率僅為48%,比全國主要農作物70%的機械化率低22 個百分點[1]。特別是勞動強度最大的收獲環(huán)節(jié),仍以人工收獲為主[2],其中2022/2023 年榨季全國甘蔗平均機收率不到5%,嚴重影響了我國甘蔗產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和競爭力的提升。適宜收獲機械化作業(yè)的新品種選育推廣滯后是造成我國甘蔗機收發(fā)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3]。篩選適宜當地氣候條件的豐產性和宿根性好的宜機收品種,對推進甘蔗機械化收獲具有重要的意義[4]。本研究在機械收獲條件下對14 個甘蔗品種進行了1 年新植2 年宿根的大田區(qū)域比較試驗,重點考察不同甘蔗品種在收獲機收割和機械碾壓條件下的豐產性和穩(wěn)產性,旨在初步篩選出適宜海南蔗區(qū)種植的高產、高糖、宿根性好、宜機收的甘蔗優(yōu)良新品種并推廣應用。
1.1 參試材料參試品種有桂糖13-386(廣西農業(yè)科學院甘蔗研究所提供),福農10-0574、福農10-14405(福建農林大學甘蔗綜合研究所提供),云蔗11-1074、云瑞12-263(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甘蔗研究所提供),中蔗6 號、中蔗13 號(廣西大學提供),粵甘51 號、粵甘52 號、粵甘53 號(廣州甘蔗糖業(yè)研究所提供),海蔗28 號(海南甘蔗育種場提供),柳城09-19(廣西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提供),中糖1301(中國熱帶農業(yè)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提供),新臺糖22 號(對照品種,以下簡稱ROC22)。
1.2 試驗設計與方法試驗點位于海南省臨高縣皇桐鎮(zhèn)文賢村,土壤為紅壤土、肥力中等、地力均勻、土地平整、排灌良好、前茬為甘蔗。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設3 個重復,每個小區(qū)4 行,行長10m,行距1.2m,每小區(qū)面積為48m2,下種量為4500 芽/667m2。2019 年3 月12 日播種,2020 年2 月18 日和2021 年2 月21 日采用洛陽辰漢4GQ-1B 甘蔗聯(lián)合收割機進行機械砍收,機收后留宿根觀察,參照全國甘蔗品種區(qū)域試驗實施方案進行相關數據的調查。新植蔗與宿根蔗的管理參照楊本鵬[5]的甘蔗栽培技術部分進行。采用Excel 2007 等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采用DPS 15.1 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2.1 主要農藝性狀如表1所示,各品種出苗正常,出苗率在61.62%~76.26%之間,出苗最好的品種是福農10-14405,出苗率為76.26%,顯著高于對照ROC22,出苗率顯著高于對照的還有海蔗28 號和中糖1301,出苗率分別為75.76%和74.24%,出苗率顯著低于對照的品種有粵甘52 號、云蔗11-1074和柳城09-19,分別為61.62%、62.62%、62.12%,其他品種的出苗率與對照差異不顯著。分蘗率超過170%的有粵甘52 號和粵甘51 號,分別為176.16%和171.48%,高于對照ROC22 的品種還有粵甘53號(169.50%),但差異均不顯著,分蘗率最低的品種是福農10-14405,為137.95%,顯著低于對照,其他品種的分蘗率在141.93%~164.71%之間,與對照差異不顯著。發(fā)株率是甘蔗宿根性的重要性狀,在本研究中,柳城09-19 發(fā)株率最高,2 年宿根的平均發(fā)株率達到160.74%,除了與中糖1301 的發(fā)株率差異不顯著外,均顯著高于對照及其他品種,發(fā)株率顯著高于對照ROC22 的品種還有中糖1301、粵甘52 號、海蔗28 號、粵甘53 號和粵甘51 號,發(fā)株率分 別 為156.58%、151.57%、148.01%、142.94%、140.91%。云瑞12-263 的發(fā)株率最低,2 年宿根的平均發(fā)株率為110.97%,顯著低于所有參試品種。其余品種的發(fā)株率在124.73%~138.14%之間,與對照差異不顯著。
表1主要農藝性狀調查結果
甘蔗產量與其株高、莖徑、有效莖數有密切關系[6],在本研究中,參試品種1 新2 宿的平均株高最高的為中糖1301,達到285.1cm,顯著高于對照ROC22 及其他品種,高于對照的還有中蔗6 號(275.9cm),但差異不顯著。其他品種的平均株高在242.1~267.5cm 之間,其中粵甘51 號平均株高為267.5cm,與對照差異不顯著,其他品種平均株高均顯著低于對照品種。平均莖徑最粗的是云瑞12-263(3.03cm),該品種也是唯一平均莖徑大于3cm的品種,其次為福農10-14405(2.98cm),這2 個品種的莖徑均顯著高于對照及其他參試品種,平均莖徑顯著高于對照的還有柳城09-19、粵甘51 號、中蔗6 號和桂糖13-386,分別為2.90cm、2.88cm、2.88cm、2.84cm,其余品種中除粵甘53 號顯著低于對照ROC22 外,均與對照差異不顯著。新宿平均有效莖數最多的為中糖1301(66258 條/hm2),該品種在新植和2 年宿根的有效莖數均顯著高于對照ROC22(60235 條/hm2),新宿平均有效莖數高于對照的還有粵甘53 號(65628 條/hm2)、粵甘52 號(64508 條/hm2)、粵甘51 號(64473 條/hm2)、福農10-14405(63277 條/hm2)和桂糖13-386(62967條/hm2)這5 個品種,但與對照ROC22 差異不顯著,云瑞12-263 在新植期的有效莖數與ROC22 相當,但宿根發(fā)株不理想,宿根期的有效莖數顯著降低,顯著低于所有參試品種,1 新2 宿平均有效莖數顯著低于對照品種的還有中蔗13 號(54760 條/hm2)和云蔗11-1074(48985 條/hm2)。
2.2 蔗莖產量由表2 可知,福農10-14405、粵甘51 號和桂糖13-386 在1 年新植和2 年宿根期間的蔗莖產量均高于對照ROC22,1 新2 宿平均蔗莖產量分別為110.21t/hm2、107.84t/hm2和99.91t/hm2,分別較對照ROC22 增產11.76%、9.36%和1.32%,其中福農10-14405、粵甘51 號在1 新2 宿的平均蔗莖產量均顯著高于對照。中糖1301 在新植期蔗莖產量(101.50t/hm2)略低于對照ROC22 1.02%,差異不顯著,在宿根第1 年(113.37t/hm2)和宿根第2年(108.99t/hm2)分別較對照ROC22 增產15.86%和14.21%,1 新2 宿平均產量為107.95t/hm2,較對照ROC22 增產9.47%,顯著高于對照,以上這4 個品種表現(xiàn)出較好的豐產性和宿根穩(wěn)產性。中蔗13號和云蔗11-1074 在新植和宿根期的蔗莖產量均顯著低于對照ROC22。云瑞12-263 和福農10-0574新植期產量分別為99.78t/hm2和97.05t/hm2,較對照ROC22 減產2.70%和5.36%,差異不顯著,但在2 年宿根的產量和1 新2 宿的平均產量均顯著低于對照。
表2蔗莖產量調查結果
2.3 蔗糖分與產糖量1 新2 宿平均蔗糖分(表3)和產糖量(表4)均高于對照ROC22 的有粵甘51 號、粵甘53 號、桂糖13-386、福農10-14405、柳城09-19、中蔗6 號、中糖1301 共7 個品種,其中中糖1301、桂糖13-386 和中蔗6 號蔗糖分較高,在新植和宿根的蔗糖分均顯著高于對照,1 新2 宿平均蔗糖分分別為14.33%、14.17%和13.95%,分別較對照提高了5.52%、4.34%和2.72%。新植和宿根的產糖量均顯著高于對照ROC22 的只有福農10-14405,平均產糖量為15.23t/hm2,比對照ROC22 增產13.57%。中糖1301 和粵甘51 號在1 新2 宿的平均產糖量均顯著高于對照ROC22,平均產糖量分別為15.43t/hm2和14.86t/hm2,較對照ROC22 提高15.06%和10.81%。1 新2 宿平均產糖量比對照ROC22 高的還有桂糖13-386、柳城09-19、粵甘53號、中蔗6 號、粵甘52 號,但差異不顯著。
表3 蔗糖分調查結果
表4 產糖量情況
甘蔗收獲是甘蔗生產中勞動強度最大的環(huán)節(jié),是甘蔗生產實現(xiàn)全程機械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隨著我國勞動力價格的不斷上漲,對機械化收獲的需求將越來越迫切,因此,選育高產、高糖、宿根性好,適宜機械化收獲的甘蔗新品種,對我國甘蔗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尤為重要。
本研究在機械收獲條件下,通過1 新2 宿大田區(qū)比試驗研究,初步研究結果顯示,中糖1301 在1新2 宿的蔗糖分和2 年宿根的蔗莖產量和產糖量顯著高于對照ROC22,3 年平均蔗糖分和產糖量在所有參試品種中最高,分別比對照提高5.52%和15.06%。福農10-14405 的3 年平均蔗糖分略高于對照,提高1.84%,在新植和2 年宿根的蔗莖產量和產糖量均顯著高于對照,分別提高11.76%和13.57%。桂糖13-386 和粵甘51 號的平均蔗莖產量、蔗糖分和產糖量也高于對照。這幾個品種蔗糖分高,宿根性和豐產性較好,適宜在海南蔗區(qū)擴大面積開展生產性示范推廣,并進行機收破頭率、損失率、含雜率等指標的測定,以進一步篩選出適宜的機收品種并大規(guī)模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