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雯,謝 輝,狄留慶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23)
中藥藥劑學是以中醫(yī)藥理論為指導,運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研究中藥藥劑的配制理論、生產技術、質量控制與合理應用等內容的一門綜合性應用技術學科[1]。古人云“病勢深也,必用藥劑以治之”,強調了劑型對藥物發(fā)揮療效的重要性。中藥藥劑學與中成藥生產和中醫(yī)臨床應用聯(lián)系緊密,是聯(lián)系中醫(yī)與中藥的紐帶。因此,中藥藥劑學作為中醫(yī)藥高等院校的核心專業(yè)課程,對中藥學人才的培養(yǎng)起到關鍵作用。
中藥藥劑學作為中藥學專業(yè)的主干課程,由于知識點分散、內容抽象,學生難以全面理解和掌握。為更好地滿足教學需求,迎合現(xiàn)代教學趨勢,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本文將BOPPPS 模式應用于中藥藥劑學課堂,并分析BOPPPS 模式的優(yōu)勢,探討B(tài)OPPPS 模式在中藥藥劑前處理中浸提技術在浸提教學中的設計與應用。
中藥藥劑學作為一門承前啟后的專業(yè)主干課程,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知識理論復雜、實踐操作性強等特點,課程內容專業(yè)性強、知識零散、容易混淆,單一的講授式教學方法容易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低,教學效果不佳。教材中雖對每種劑型的特點、原輔料組成、制備方法、質量要求都做了翔實的描述,但初學者仍會認為比較抽象且無感性的認識。
該課程的授課對象是中藥學類專業(yè)三年級學生,前期已完成中醫(yī)基礎理論、基礎化學、中藥學等課程的學習,基本掌握常用中藥品種及其功效、制劑相關的物理化學性質等內容,具備學習中藥藥劑學所需要的中醫(yī)藥理論基礎。這一階段,學生通常對有關中藥實際應用相關的知識表現(xiàn)出較為濃郁的學習興趣,其學習方式體現(xiàn)出從知識點記憶型向多學科綜合應用轉變的趨勢和渴望,然而尚缺乏綜合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如何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產結合起來感到不知所措、無從下手。本科三年級的學生大多個性突出且自主意識強,接受知識的能力較強,擅于使用手機和網(wǎng)絡及時獲取多元化信息,但常常是“手機控”患者和上課“低頭族”,課堂參與度低、學習積極性不高,未認識到專業(yè)知識的重要性及其實際運用的價值。
基于以上課程現(xiàn)狀與學生學情,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從常見劑型切入,突出中藥藥劑學課程與日常生活、工業(yè)生產和臨床用藥的關系,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其學習興趣。為優(yōu)化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中藥藥劑學”項目建設,本教學團隊嘗試將BOPPPS 模式應用到教學設計與課堂實踐中,融合線上線下教學,增強學生課堂參與度,提高教學效果與質量,進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2]。
BOPPPS 是國際范圍內公認的一種導學互動教學模式,其目標明確、流程清晰、靈活度高[3]。該模式將教學內容切割為導入(Bridge-in)、目標(Objective)、前測(Pre-assessment)、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測(Postassessment)及小結(Summary)六個教學單元,起承轉合從而構成整個教學過程(圖1)。
圖1 BOPPPS 教學模式流程圖
教學的目標不在于教,而在于學;教學的主體不是教師,而是學生?;贐OPPPS 模式的教學設計,可以改善傳統(tǒng)的教師“滿堂灌”、學生“機械聽”,克服課堂常見的“低頭族”“沉默族”現(xiàn)象,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參與性,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幫助其進行深度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可以擺脫學習時空的限制,學生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課程內容,課前通過預習明確學習目標,課后通過作業(yè)復習知識體系,實現(xiàn)移動學習的目標[4]。因此,本文以李范珠、狄留慶主編的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十四五”規(guī)劃教材《中藥藥劑學》第五章“浸提”為例,合理構建基于BOPPPS 模式的教學設計,探討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應用(表1)。
表1 BOPPPS 模式在浸提教學中的應用
教師在線上學習平臺布置學習任務“了解并熟悉中藥制劑前處理過程中浸提的含義、方法、特點、適用范圍、影響因素及常用設備”,明確學習目標與學習內容,引導學生開展自主預習[5]。學生在線上學習平臺完成規(guī)定的課前自主預習,觀看微課并閱讀文獻,完成單元測試習題及課堂討論的準備工作。教師根據(jù)在線課程平臺采集的學習數(shù)據(jù),分析預習效果,對重點、難點、疑點內容進行課堂教學設計。
3.2.1 導入(Bridge-in)
導入是通過引入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時事新聞、典型案例,吸引學生注意力并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首先,以新聞引入思政元素“中醫(yī)藥是人類抗擊疾病的重要武器”,提高學生對專業(yè)的自信與熱愛[6]。臨床應用廣泛的“三藥三方”之一“清肺排毒湯”是由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四首名方融會而成、古方新用[7],由此引入思政元素“中醫(yī)藥是我國傳承數(shù)千年的文化瑰寶”,作為新時代中醫(yī)藥人,我們需要傳承精華、守正創(chuàng)新。清肺排毒湯的劑型是中醫(yī)臨床使用最為廣泛的湯劑,由此提出問題“湯劑在制備過程中有哪些影響因素”,從而引出本節(jié)課“浸提”的教學內容。
3.2.2 目標(Objectives)
目標是教師以講解的方式明確要達到的學習要求或水平,讓學生對新知識需要掌握的程度有清晰的認識。本章節(jié)內容在知識層面,要求學生掌握常用的浸提方法的特點與應用,熟悉影響浸提的因素,了解常用浸提設備。在能力層面,學生應掌握中藥制劑生產中常用浸提方法的操作步驟及其影響因素,區(qū)分不同操作方法的適用對象;具有在實際工作中根據(jù)物料性質、劑型要求、生產實際選擇浸提方法的能力,并知曉選擇的依據(jù);了解當前中藥制劑生產中常用的浸提設備。在學習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學生通過結合中醫(yī)藥的療效與貢獻,以及國家近年對中醫(yī)藥的支持與投入,提升學生對中醫(yī)藥的文化自信及專業(yè)認同感。通過強調藥品是與人類健康乃至生命直接相關的特殊商品,端正學生責任感,遵守醫(yī)藥法規(guī)、恪守職業(yè)道德,秉承“醫(yī)者仁心,藥者匠心”的精神。
3.2.3 先測(Pre-assessment)
先測是為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及已具備的知識,幫助教師調整授課內容與進度。教師在這個單元進行提問,如:常用的浸提方法、煎煮法的過程、優(yōu)缺點及其適用范圍等,在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歸納補充。
3.2.4 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
參與式學習是BOPPPS 教學模式的核心教學部分。在本教學設計中,教師先簡單介紹常用浸提方法的含義、步驟、特點、適用范圍、常用設備與關鍵操作。之后以經(jīng)典名方“四逆湯”的提取工藝設計開展案例式教學,請學生根據(jù)四逆湯的藥物成分與功效,設計浸提工藝。四逆湯由淡附片、干姜與炙甘草組成,君藥淡附片主要成分為生物堿與多糖,能夠溫發(fā)陽氣、祛散寒邪;臣藥干姜主要含有-姜黃烯、姜醇、-龍腦、姜烯等揮發(fā)油成分,溫中散寒、助回陽之力;佐使藥炙甘草主要為皂苷與黃酮類成分,溫養(yǎng)陽氣,緩和姜、附燥烈[8]。
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展開分組討論,并請代表匯報討論結果。匯報內容主要涉及提取的溶劑和方法,有同學認為應采用稀酸回流提取附片、稀氨水回流提取甘草,亦有同學認為可先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干姜揮發(fā)油,藥渣與附片、甘草再以煎煮法提取。學生討論完成后,授課教師進行總結歸納,講解《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四逆湯成方制劑采用的是煎煮與水蒸氣蒸餾合并的“雙提”浸提方法。
3.2.5 后測(Post-assessment)
主要考查學生對本次課程知識掌握以及靈活運用的情況,方便教師及時掌握學情。教師開展后測提問:面對一個處方,應如何選擇浸提方法與浸提溶劑,考慮因素有哪些?并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適當?shù)囊龑А?/p>
3.2.6 小結(Summary)
教師對課程內容以思維導圖方式(圖2,p85)進行總結歸納,并強調重難點。本節(jié)課重點是浸提的目的及影響因素,常用浸提方法的特點及應用;難點為在中藥藥劑生產實踐中,如何根據(jù)物料性質、劑型要求、生產實際等選擇不同的浸提方法,以保證產品質量。
圖2 教學內容思維導圖
學生利用中國大學MOOC 平臺上的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藥藥劑學SPOC 課程開展課后復習,并完成課后習題以檢測學習效果,提升學習的深度和專業(yè)知識遷移能力。習題1:實驗室與大生產浸提設備的名稱與區(qū)別;習題2:怎樣根據(jù)中藥處方設計合理的浸提工藝,以經(jīng)典名方“當歸四逆湯”為例。
綜上,在BOPPPS 教學模式中,教師首先以導入形式引出教學主題,明確學習目標,通過前測了解學情,然后結合參與式學習講授教學內容,并通過后測實時檢查學習效果,最后總結教學重難點。由此可見,BOPPPS 模式教學目標明確、流程清晰、可行性強,能夠幫助教師高效率、有質量地完成教學設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度,增加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達到更好的授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