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欣 西藏民族大學附屬中學
關鍵字:課程思政;高中音樂鑒賞;協(xié)同育人;實踐探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將立德樹人貫徹到課堂全過程、全方位、全員之中,推動思政課程與各門課程協(xié)同前行、相得益彰”。由此可見,課程思政越來越被重視,各科教師也不單單只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而是要用學科的特點將課程思政滲透、融入、貫穿于教育教學中,形成協(xié)同效應,進一步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高中音樂鑒賞課融入“課程思政”,其二者的育人目標有著本質(zhì)上的密切聯(lián)系。“課程思政”育人理念通過音樂鑒賞多樣的表達內(nèi)容和表現(xiàn)形式,將思想與藝術、生活進行交叉融合,用藝術的手段挖掘多樣的思政元素,而融于學習與生活之中,對培養(yǎng)新時代學生的身心全面發(fā)展有著不容小覷的積極作用,并能通過細無聲的潤化方式達到立德樹人根本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是新時代我國教育的重要任務,因此愛國主義教育是課程思政中的重中之重。愛國主義精神是華夏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與傳承中,形成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精神寄托與民族信仰,傳遞著人民對祖國母親的深厚情感,是對祖國高度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如鑒賞音樂交響詩《百年滄?!?,以“入侵—苦難—覺醒—抗爭—勝利”這條愛國主義思政路線教學育人,通過音樂中旋律、音區(qū)、情緒的不斷推進,鑒賞音樂作品,使學生理解經(jīng)歷百年風云的香港最終回歸時,舉國上下人民心中真切、美好的喜悅之情,從而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們對偉大祖國的高度認同與熱愛。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一個民族的核心動力,更是理想信念教育基礎的來源。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觀念、道德規(guī)范,積淀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滋養(yǎng)和豐富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作為音樂課,理當為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承根脈,以弘揚民族文化為思政主線,把我國的民歌、器樂、戲曲、曲藝、民謠小曲等傳統(tǒng)藝術文化通過音樂鑒賞傳授予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厚積淀與博大精深。如鑒賞京劇《迎來春色換人間》,從京劇的“行當”“功夫”“唱腔”“伴奏”等方面進行拓展,帶領同學們一起鑒賞、學習、傳承優(yōu)秀戲曲文化的精髓,增強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認同、提升文化自豪感,以民族文化自信引領理想信念,以民族文化傳承踐行理想信念,以民族文化使命堅定理想信念。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需要精心的栽培,循序漸進的引導,指明正確的道路。青少年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應一針見血地輸入正確的價值觀念,通過切身實際地體驗與感悟,感知音樂所傳達的思想與情感,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鑄魂育人。如鑒賞《生命之歌》中伴隨生命歷程的各類音樂,從呱呱墜地到喜結連理再到生命逝世,通過音樂對生命中不同歷程的豐富塑造,從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中感悟生命,了解生命歷程,進而珍惜、珍愛生命,形成正確價值觀念,培育健全人格。
審美是人們在長期的學習與生活中,伴隨思想、道德、認知等知識的累積后,反作用表現(xiàn)于對美的鑒賞能力。在鑒賞音樂作品時深刻注意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感受音樂中動聽的旋律美、和諧的和聲美、悅耳的音色美、靈動的節(jié)奏美等,用美吸引學生、熏陶學生、感化學生,將音樂審美融匯于課程思政育人教學實踐中。如鑒賞交響素描《?!?,以神奈川海上波浪圖為導入,通過賞析畫中的光、形、色、景等,通過細膩的觸筆發(fā)現(xiàn)藝術的美,在鑒賞、感受音樂作品美感的同時,在美的音樂意境中熏陶、感染、啟迪美的心靈,提升感受美、體驗美、追求美的能力,喚起學生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情,對生活的理想與信念,進而逐步提升人文素養(yǎng)。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要深化愛國主義教育研究和愛國主義精神闡釋,不斷豐富教育內(nèi)容、創(chuàng)新教育載體、增強教育效果?!备咧小兑魳疯b賞》教材序篇—《不忘初心》作為開篇內(nèi)容,奠定了高中音樂“立德樹人”的基調(diào),更是開門見山地指出新時代育人的第一核心目標就是愛國主義教育,通過音樂對人們產(chǎn)生政治思想的教化作用,結合愛國主義思政元素育人,感悟音樂中所傳達的思想情感,激發(fā)新時代廣大青少年的愛國熱情。
“五千年文明,共同的祖先,我們來自龍的國度,以篳路藍縷,開神州沃土,血脈綿延東方風骨……”猶如《中華民族》歌曲中所唱,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的根基,堅定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底蘊和養(yǎng)份。如古樂文化——古琴曲《流水》;民歌文化——勞動號子《澧水船夫號子》;戲曲文化——傳統(tǒng)京劇《看大王在帳和衣睡穩(wěn)》等,無不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魅力與精神標識。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心[1],通過音樂鑒賞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賡續(xù)弘揚,轉化創(chuàng)新,進而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根鑄魂。
教育部印發(fā)的《革命傳統(tǒng)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明確提出要把紅色基因植入兒童青少年的心靈,保持革命本色,讓革命傳統(tǒng)不斷發(fā)揚光大。革命精神是百年黨史的精神圖譜,縱觀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不懈奮斗歷程,從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鏗鏘激進的交響詩套曲《血戰(zhàn)湘江》,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氣勢磅礴的《黃河大合唱》,再到中央紅軍抵達陜北后開闊高亢的《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在音樂思政教學育人中,激起學生的共鳴,帶領學生理解、感悟、認同、踐行,延行歷史的發(fā)展脈絡,把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偉大革命精神賡續(xù)傳承。
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是促進國家統(tǒng)一、維護社會穩(wěn)定、推動各民族和諧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是音樂課程思政育人的核心之一。交響序曲《御風萬里》用復調(diào)的手法將漢族、藏族、蒙古族和維吾爾族等民歌曲調(diào)融匯,激情飛揚的曲風、明朗緊湊的節(jié)奏、氣勢宏大的旋律,向青少年傳遞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個團結和睦的大家庭意識,再通過音樂鑒賞熟悉并熱愛我國各民族多元的音樂文化,不斷增強民族團結凝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青少年階段是一個人樹立正確價值觀念打底塑形的關鍵時刻,需要精心的引導和栽培,更需及時地、正確地補給“營養(yǎng)劑”,將其根植于心踐之于行,才能更茁壯地成長。歌曲《大宅門》以大氣磅礴的歌詞、跌宕起伏的旋律、結合京韻京腔的演唱,情真意切地表達著自強不息、勇敢擔當?shù)娜松鷥r值觀,為青少年樹立“忠、孝、節(jié)、義”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
《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于音樂藝術中?!保?]通過多樣的音樂引導,結合思政元素,形成多元的育人模式。在高中音樂鑒賞課程中,以故事、圖片、游戲、視頻等新穎的課堂導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習動力,采用聆聽賞析、互動表演等教學方法,通過課堂實踐活動循序漸進地梳理、鞏固音樂知識與技能,再結合時政熱點及社會現(xiàn)象挖掘音樂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進行鑒賞與引導,感悟其蘊含的思想內(nèi)涵,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陶行知說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音樂作為承載著人類文化思想和藝術形態(tài)的重要載體,以其獨有的藝術魅力傳遞著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多樣的音樂表達方式結合思政目標,開展育人主題教學實踐活動,融入身心體驗,切身實際的給人以感觸、以啟迪、以領悟、以思考,做到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相統(tǒng)一。如藏族民間舞蹈歌曲《阿瑪勒火》,通過對引子、歌曲、舞曲的三部分鑒賞,結合藏族樂器扎念的演奏與舞蹈動作了解藏族,了解藏族人民創(chuàng)造的燦爛的民族文化,從而進一步深刻認識西藏與祖國的關系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觀念,強化學生民族團結的思想意識。
教育理念是在教學實踐中形成的,對教育行為具有指導作用。[2]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通過了解音樂作品背景、分析曲式、感受旋律、思考演唱風格等,圍繞教學重難點,深層次挖掘、多角度探析、全方位規(guī)劃,提取和梳理音樂學科育人思政元素,結合課程思政目標,以知識與技能為基點,以過程與方法為支撐,以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貫穿始終,凸顯明確、具體、全面的教學立意,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創(chuàng)造接納性、支持性、寬容性的實踐活動,由淺入深地剖析,發(fā)揮二者的協(xié)同育人效應,從而樹立以人為本、人學定教的課程思政教育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從課堂教學出發(f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一步升級并優(yōu)化思想政治理論課,同時加強其他各門課程的政治教育責任,共同發(fā)揮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協(xié)同作用。”通過音樂的結構、曲式、調(diào)性、旋律、節(jié)奏、音色等自身語言,結合音樂作品相關歷史、政治、藝術等創(chuàng)作背景,深入挖掘音樂教育教學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如鑒賞時代變遷的中國音樂時,跟隨歷史的發(fā)展脈絡,從五四運動時期劉天華的國樂改進代表作《光明行》,到贊美革命走向勝利的管弦樂《紅旗頌》,再到為黨的十六大獻禮的交響曲《東方紅日》,感受不同歷史時期中音樂所表達的不同情感,通過傳遞情緒、產(chǎn)生共鳴、交流思想、表達情感,“精準滴灌”式引領思想,凝聚共識。
音樂育人,思政先行。音樂課程與思政育人的融合已然成為新時代立德樹人任務的關鍵課程與育人新模式,它不僅是知識傳授的平臺和載體,更是價值引領的主渠道和主陣地。音樂課程思政通過多元的藝術形式、豐富的思政元素、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在提升音樂知識儲備的同時,充分調(diào)動學生深層情感,潤物無聲地傳達思想價值,增強思政育人的理論性、思想性、針對性,使顯性的音樂教學和隱性的思政教育相統(tǒng)一,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實施正面影響和指引,在學生接受藝術熏陶的過程中建立“大思政”育人格局,強化協(xié)同育人實效,從而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