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阿瑟·米勒是美國著名劇作家,也是20世紀美國戲劇三大家之一。他的代表作之一《推銷員之死》曾獲得普利策獎,講述了具有30余年推銷經(jīng)歷的主人公威利一生追求功成名就最終夢想破滅的故事。本文將從文學倫理學批評的視角解讀《推銷員之死》中的倫理環(huán)境和倫理選擇,分析作者透過這部戲劇背后傳達出的倫理思想和倫理觀念,具有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阿瑟·米勒;《推銷員之死》;文學倫理學批評;家庭倫理;倫理選擇
【中圖分類號】I712.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17—030—03
阿瑟·米勒是美國著名劇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推銷員之死》得到了包括普利策獎在內(nèi)的三大獎項,為他贏得了國際聲譽。此外米勒還創(chuàng)作來包括《兩個星期一的回憶》《橋頭眺望》等作品。作為美國當代文學史上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主義劇作家,米勒因其作品和生活中的道德和社會責任感而享有“美國戲劇的良心”這一美譽。《推銷員之死》作為米勒的代表作,刻畫了洛曼家族的內(nèi)部沖突。同時也反映了普通人的生存困境,抨擊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無情和虛偽。主人公威利是一個普通的推銷員,他有兩個兒子,30余年的工作生涯中他一直在為夢想努力,為自己的兒子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盡管如此人到中年的他還是被無情地解雇了,而他的信念也因此破滅,最后他決定用自己的保險金給兒子們的將來帶來成功。阿瑟·米勒通過展示洛曼一家的痛苦和矛盾,也表達了其個人的倫理思想和對社會的倫理關懷。
聶珍釗教授在《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中提到:“文學倫理學批評需要回歸到歷史的倫理現(xiàn)場,并站在當時歷史時期所處的倫理立場方面來解讀和闡釋文學作品,從而尋找文學中產(chǎn)生的客觀倫理原因并解釋其倫理立場是如何成立的,以此來分析作品中導致社會事件和影響人物命運的倫理因素?!保櫿溽摚?014)本文意在從文學倫理批評視角解讀作品 《阿瑟米勒》 中人物所處的倫理環(huán)境以及他們所面臨的倫理選擇,從而引發(fā)人們的警醒,讓人們能在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當下樹立正確的倫理觀念。
一、威利所處的倫理環(huán)境
《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中提出:“倫理環(huán)境,也可稱為倫理語境,是文學作品所處的歷史空間。由于文學作品所描寫的是虛構的歷史,因此文學倫理學批評否定抽象和主觀的道德批評,并要求在特定的倫理環(huán)境中分析和批評文學作品,對文學作品本身進行客觀的倫理闡釋?!保櫿溽?,2014)在文學作品中,人物所要面對的倫理困境、倫理身份困惑以及倫理身份的迷失等都與人物所處的倫理環(huán)境有關。“文學倫理學批評是一種從倫理視角認識文學的倫理本質(zhì)和教誨功能,并在此基礎上閱讀、分析和闡釋文學的批評方法。”(聶珍釗,2014)戲劇《推銷員之死》中作者阿瑟·米勒通過描繪美國普通家庭中發(fā)生的悲劇,揭示其背后的事實意義,從而找尋引發(fā)個人和家庭悲劇的社會原因,引發(fā)人們對倫理道德的思考。而商業(yè)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和虛幻、家庭關系等都構成了該劇作的倫理環(huán)境。
(一)社會倫理環(huán)境
隨著商業(yè)的發(fā)展,進入后工業(yè)時代以來,人們逐漸被金錢和物質(zhì)腐蝕扭曲,于是人們變得冷漠自私。人們的傳統(tǒng)倫理標準也隨著經(jīng)濟條件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在威利·諾曼奮斗著的商業(yè)環(huán)境中,人們完全把對物質(zhì)的追求視為最高價值,物質(zhì)和金錢成為了控制人類的一種力量。而對利益的追求也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了人與金錢的關系,就像霍華德對威利說的那樣:“因為你得承認,買賣歸買賣?!保桌眨?020)當人到中年的威利再也推銷不出去任何東西的時候,他的老板將他無情地解雇了。
威利的父親和哥哥是一直是威利心中很典型的英雄形象,他們早些年離開城市在荒野中追求自己的夢想。威利的哥哥本用他的經(jīng)歷和財富向威利證明了夢想實現(xiàn)的可能性,而威利也一直以父親和哥哥為榜樣,堅信只要肯努力,有人緣,就一定能成功。“在這里就憑你有人緣,總有一天就可以發(fā)大財。(米勒,2020)”但隨著世界進入后工業(yè)時代,商業(yè)社會以賺取最大利潤為最高價值目標,因此也丟失了人性的良善和道德。傳統(tǒng)倫理道德與商業(yè)價值之間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突,無法像年輕時那樣推銷出東西的威利最終被開除,失去了這份做了30余年的工作。
《推銷員之死》這部戲劇正是聚焦于20世紀美國社會對個人和家庭的影響。但作者并沒有直接描寫社會環(huán)境,而是透過描寫主人公的個人經(jīng)歷來進行敘事,反映社會發(fā)展所帶來的問題。社會的變化在戲劇中被弱化,米勒更關注的是社會轉(zhuǎn)型過程中普通人的命運和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表達了米勒本人對人性的思考和關注,傳達了他的倫理觀念。就像劇中的臺詞:“人不是水果,你不能吃了橘子扔掉皮?!保桌眨?020)
(二)家庭關系
家庭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單位,也是社會環(huán)境的一部分?!靶腋5募彝ザ际窍嗨频?,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保ㄍ袪査固?020)家庭倫理意識的缺失、家庭成員無法承擔倫理身份與相應責任時,往往會帶來難以解決的矛盾和沖突。在《推銷員之死》中,洛曼夫妻之間存在著矛盾和沖突,夫妻雙方難以維持既定的家庭倫理秩序,也無法承擔家庭倫理下的責任,從而導致倫理困境。聶珍釗教授在《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中提出:“倫理困境是指文學文本中由倫理混亂導致的人物之間難以解決的沖突和矛盾。(聶珍釗,2014)”因此,威利的家庭關系也就陷入了一個悲劇網(wǎng)中。
婚姻倫理中最基本的倫理責任是尊重與忠誠。在《推銷員之死》中,威利的妻子琳達愛并欽佩著自己的丈夫。威利作為丈夫和父親也一直努力工作來養(yǎng)家糊口,但他的內(nèi)心深處卻一直感到孤獨,于是威利背叛了琳達,讓他們的家庭關系陷入了困境。威利愛著他的妻子,但是卻對妻子不忠。因此在威利看到琳達在家里補自己破掉的絲襪時,威利感到很內(nèi)疚,并表現(xiàn)出憤怒的情緒:“在這個屋子里不準你補絲襪!馬上把襪子扔掉?。桌?,2020)”因為他知道自己并沒有盡到做丈夫的責任。作為丈夫,威利不僅在身體上背叛了妻子,在精神上也無法與自己得到共鳴;作為妻子,琳達并不能真正理解他的丈夫,她小心翼翼地維護威利的尊嚴并處處關心威利,但她始終無法理解威利的內(nèi)心世界,直到威利去世也不清楚自己丈夫到底在想些什么:“我實在不明白,你究竟為什么要這么做……你為什么這么做呀?我想來想去,想來想去,就是想不明白。(米勒,2020)”從某種程度上,琳達與威利的夫妻關系也是導致威利走向悲劇深淵的原因之一?!霸谏钪?,家庭的倫理已經(jīng)變質(zhì),聯(lián)絡的紐帶變成了一種需求關系,相互的交流也演變成相互的欺騙?!保陆ㄈA,2010)
在一段婚姻關系中除了尊重與忠誠,還少不了相互的溝通和理解,有效的溝通不僅可以加強夫妻之間的信任,還可以加強夫妻之間的思想交流,從而促進夫妻關系的美好和諧。健康的婚姻關系也能帶來幸福的家庭生活。
二、威利的倫理身份與倫理選擇
聶珍釗教授指出:“倫理選擇具有兩方面的意義。道德選擇和對兩個及以上的道德選項進行選擇。其中一種是通過倫理選擇來達到對倫理道德的完善,另一種是根據(jù)不同的選擇達到不同的倫理結果從而產(chǎn)生不同的倫理價值?!保櫿溽?,2014)
聶珍釗教授在《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中這樣描述身份問題,他提出出人的身份的概念:“是指一個人在社會中存在的標識。而人因為具有身份,所以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身份從來源上說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與生俱來的由血緣關系所決定的身份,如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中的身份,另一種是后天取得的,如夫妻關系中丈夫和妻子的身份?!保櫿溽摚?014)在《推銷員之死》中,主人公威利有三種倫理身份,一種是作為血親身份的父親身份,一種是作為家庭倫理身份的夫妻關系中的丈夫身份,還有一種是作為社會身份的推銷員身份。“倫理身份是道德行為及道德規(guī)范的前提。”(聶珍釗,2014) 首先是丈夫這一身份。身為丈夫的威利深受妻子的欽佩,但夫妻之間卻缺少心靈上的溝通,導致威利在外出工作時打破了倫理規(guī)則,背叛了自己的妻子。其次是父親這一身份。當威利的兒子們還在讀高中的時候,他們以父親為榜樣。而威利作為一個父親,他對兩個兒子充滿了愛和期待,相信自己的兒子將來一定會成為十分優(yōu)秀的人。同時,為了維持自己高大的父親形象,威利經(jīng)常向兒子們吹噓自己:“他們都認識我,孩子們,新英格蘭到處都有人認識我……等我?guī)銈儌z去,他們都會為咱們敞開大門……我在新英格蘭那條街都可以停車,巡警都把我的汽車當成自備車來愛護。(米勒,2020)”但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物質(zhì)的繁榮逐漸摧毀了人們的傳統(tǒng)觀念,努力工作了十幾年的威利發(fā)現(xiàn)自己追求的成功越來越難以實現(xiàn),于是他將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然而他的兩個兒子都沒能滿足他的期待。尤其是對長子比夫,比夫年輕時是一個很有前途的足球明星,威利對此感到非常驕傲,并經(jīng)常夸獎比夫,將比夫培養(yǎng)成了一個盲目自信的人。然而在他步入現(xiàn)實社會后卻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具備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足的基本技能,又因為在考試不及格尋求父親幫助時撞見了父親的外遇在最后自暴自棄也無法原諒威利。作為父親,威利并沒有向兒子樹立一個很好的道德形象。他對兒子的教育是錯誤的。他教育兒子要有“好人緣”,要“受人喜歡”,卻忽略了對兒子人格上的教育,由此導致了兒子的失敗。最后是推銷員這個社會身份。聶珍釗教授提出:“因為社會身份指的是人在社會上擁有的身份,即一個人在社會上被認可或接受的身份,因此社會身份的性質(zhì)是倫理的性質(zhì),社會身份也就是倫理身份?!保櫿溽?,2014)身為推銷員的威利,他一直堅信憑借著自己的“好人緣”一定能在這個商業(yè)社會闖出一番天地,然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抱著固有思想的威利并不能適應新的世界,落到了被開除的結局。
聶珍釗教授提出:“在文學作品中,因為倫理選擇和倫理困境密不可分,所以倫理選擇需要解決倫理兩難的問題。”(聶珍釗,2014)相信自己的“好人緣”能帶來成功卻在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社會中發(fā)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異常冷漠,寄托自己夢想和期待的兒子也不成器,夫妻關系,父子關系,人際關系,這些都讓威利陷入了倫理困境。最后,遭受多重打擊的威利,帶著對兒子的愛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以換取保險金為兒子的未來鋪路。威利用此方法來彌補內(nèi)心深處的愧疚,但卻也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逃避。缺少清晰冷靜的頭腦,與時俱進的思想的威利做出了錯誤的倫理選擇。家庭關系的破裂,事業(yè)的失敗,被社會“拋棄”,無一不成為對威利的傷害。盡管商業(yè)社會的發(fā)展是造成威利結局的原因之一,但核心原因還出在威利身上。作為丈夫的他,破壞了家庭倫理中的倫理規(guī)范,作為父親的他因一直活在虛幻的倫理道德幻想中,對兒子錯誤的教育也讓他們變成了一事無成的大人。作為一個推銷員,他一直堅信自己的一套理論,堅信“好人緣”能帶來成功這一準則,缺少正確的倫理信條。最終導致威利做出了錯誤的倫理選擇,造成了威利自身的悲劇。
阿瑟·米勒提出:“戲劇必須去探索人存在的本質(zhì),找出他的需要是什么,以使這些得到重視和滿足。(米勒,1988)”主人公威利身上的孤獨、絕望和道德困境都顯示出商業(yè)化社會帶給普通人的壓力。米勒也通過威利的倫理選擇表的了自己對商業(yè)社會中人類精神危機的擔憂,和對倫理建設的關切。
三、結語
米勒認為戲劇創(chuàng)作應該對人類起到積極的作用。文學倫理學批評的核心內(nèi)容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這三種關系,以及這三種關系之下蘊藏的倫理問題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觀念。描述倫理秩序的變化和這些變化所引發(fā)的道德問題和倫理問題也是文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文學能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提供指導經(jīng)驗。從文學倫理學批評視角解讀《推銷員之死》這部戲劇,可以進一步探索其現(xiàn)實意義,理解阿瑟·米勒想要傳達的倫理道德經(jīng)驗和教訓,表明文學批評的道德責任。透過分析主人公威利所處的倫理環(huán)境和他的倫理選擇,我們發(fā)現(xiàn),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一定要建立和諧、互相尊重的家庭關系,樹立正確的倫理價值觀,保持符合倫理規(guī)范的行為,形成一種被接受和認可的倫理關系。
參考文獻:
[1]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阿瑟·米勒.推銷員之死[M].英若誠,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
[3]尹露.從《推銷員之死》看阿瑟·米勒對“美國夢”的闡釋[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4]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草嬰,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
[5]柯建華.論《推銷員之死》中的倫理沖突[J].外國文學研究,2010(4).
[6]阿瑟·米勒.阿瑟·米勒論戲劇[M].郭繼德,等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
作者簡介:常馨月,吉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