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芳,徐友統(tǒng),李詩韻,謝紫伸,韋彥名
(廣西大學經濟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人口老齡化加劇使保障失能老人基本生活質量的長期護理保險(以下簡稱“長護險”)得到重視,國家于2016年及2020年開展了兩批共49個試點來推動構建適應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和老齡化發(fā)展趨勢的長護險制度。作為第二批試點之一的廣西南寧市積極開展制度構建工作,且已取得一定成效。南寧市醫(yī)療保障局官網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南寧市長護險參保比達17.8%,為家庭年支出減負超過2萬元。為及時發(fā)現制度實施中的問題,進一步提升長護險制度對失能老年人生活的改善作用,南寧市長護險制度實施效果亟待評估。學術界對于長護險實施效果的研究大多從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出發(fā)[1,2],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及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研究較少,并且研究方法多集中于通過政府官網政策及問卷調查結果進行文本分析[3,4],尚未形成一個科學嚴謹的評價指標體系。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模糊層次分析法能對長護險實施效果進行多指標、多層次的綜合評價[5,6]?;诖?本文首次將360度反饋法引入長護險實施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從個人、家庭和社會3個維度出發(fā),構建出緊貼于地域特色的長護險實施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然后,運用模糊層次分析法將專家與受眾群體的意見結合起來,對南寧市長護險制度的落實情況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議,并為其他欠發(fā)達民族地區(qū)和暫未實行長護險制度的地區(qū)提供參考。
本文遵循360度反饋法設計邏輯框架,結合我國當前的政策形式與大量相關文獻,根據科學性原則、系統(tǒng)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7]等相關設計原則構建出一套長護險施行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并應用模糊決策的有關理論,依據360度反饋法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將模糊層次分析法引入長護險實施效果評價中,建立長護險實施效果的模糊層次綜合評價模型。
360度反饋(360-degreefeedback),也稱全方位反饋(Multi-sourcefeedback),最早由美國英特爾公司提出并加以實施。它從各個角度對被評價者進行全方位的評價,再通過反饋程序達到改變行為、提高績效的目的[8]。長護險的實施效果評價需要構建一個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360度反饋能夠從多個角度收集信息,應用多維度分析思考問題,使評估結果更準確。本文依據360度反饋構建出長護險實施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的邏輯框架見圖1。
圖1 長期護理保險實施效果邏輯框架圖
對于長護險實施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初始指標的篩選,筆者研究和參考了大量相關文獻[9-11],綜合對比各個學者在研究長護險滿意度的不同視角,并依據南寧市政府提出的政策與長護險制度的實際情況,先由個人提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和操作性的評價指標,再通過小組商討,第一輪篩選出16個初始指標因子,其中有7個定性指標和9個定量指標。第二輪采取德爾菲問卷調查方法,由保險領域的研究學者、保險專業(yè)的研究生以及從事養(yǎng)老院的工作經驗豐富者等12位專家進行指標的篩選及相應修改。本輪共發(fā)放專家問卷12份,收回有效問卷11份,有效回收率91.7%。通過第二輪專家問卷的統(tǒng)計結果,本輪選取專家認可頻度≥10,即認可程度≥90.9%的指標因子作為選取項。本研究采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多指標綜合權重[12],經計算Cr=0.09≤0.10,通過一致性檢驗,證明所構建的判斷矩陣邏輯合理。依據專家認可頻度的標準,第二輪專家調查問卷淘汰指標共6項,剩余指標10項,其中定性指標5項,定量指標5項,構建長護險實施效果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長護險實施效果評價指標體系
首先,根據評價指標體系選定評語集V=(V1,V2,V3,V4),分別代表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政策認同程度的標準集用U表示,在本評價指標體系設置中,3個準則層指標表示為Uj(j=1,2,3),準則層指標下又包括細指標層Ui(i=1,2,3,…),其中對評語集賦分V=(4,3,2,1)。其次,按照問卷調研結果,測算得到Ui細指標層政策認可程度的判斷矩陣:
Ri=(r1r2r3r4)(i=1,2,…,10)
(1)
并計算各個評價指標模糊值:
Ei=Ri×V(i=1,2,…,10)
(2)
再次,根據前文層次分析法計算出各個指標權重,確定因素集:A=W;Ai=Wi,計算出準則層模糊綜合評判值:
Bi=Ai×Ri=(b1b2b3b4)
(3)
最后,基于體現權重作用明顯、綜合程度強、利用R的信息充分的特點下,選取加權平均型模糊合成算子:M=(*,+),計算長護險實施效果綜合評價結果:
E=Bi×V
(4)
制定南寧市長護險實施效果滿意度問卷,采取線下調查的方式,實地與享受長護險的失能人群面對面溝通,在征詢失能老人及其家屬的同意下,根據表述結果幫助填寫問卷。此次共收回問卷85份,經過有效性篩選后,有效問卷80份,有效率為94.1%。問卷結果統(tǒng)計南寧市長護險實施效果滿意度數據見表2。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寫出判斷矩陣Ri:
然后,根據(2)計算出南寧市照護保險實施效果細指標層的模糊值Ei,其中Ei從大到小排序為:C4>C7>C10>C3>C9>C1>C5=C6>C8>C2;再根據(3)計算出各準則層的模糊綜合評判值Bi,其中Bi從大到小排序為:B2(3.1145)>B3(2.8122)>B1(2.7484);最后,根據(4)計算出南寧市的長護險實施效果的綜合評價,結果為2.9103,具體見表3。
表3 南寧市長期護理保險實施效果評價結果
本文將360度反饋法引入長護險的實施效果評價指標體系中,緊貼地域特色的評價指標體系,選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模糊層次分析法對南寧市長護險制度的落實狀況進行分析評估,使評判體系更具科學性、系統(tǒng)性。根據表3可知,南寧市長護險制度整體實施效果(2.9103)表現良好,受訪者普遍滿意。南寧市長護險制度總體上提高了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節(jié)約了醫(yī)療資源,提高了南寧市民的幸福感,帶動了養(yǎng)老服務行業(yè)的發(fā)展,但在個人、家庭及社會維度下的細指標層面還有調整空間。
在個人層面上,南寧市失能老年人對其失能現狀的病恥感得到了有效緩解,其生活熱情得到了提高,而生存品質和每月接受的服務時長評價等級為“一般”。盡管長護險制度可以較好地滿足失能老年人的需求,但是一些受訪者表示,現階段的制度存在不足之處,如護理服務人員專業(yè)化程度不高,政府對機構監(jiān)管力度不足等,導致他們持有“一般”滿意度。
在家庭層面上,南寧市長護險的實施有效減輕了家庭經濟負擔和子女的照護負擔,提高了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群眾的幸福指數。同時,長護險還對家庭代際支持和家風和諧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在改善本國傳統(tǒng)養(yǎng)老觀念方面需要更多的努力。
在社會層面上,南寧市專業(yè)護理人員比例和參保比例評價等級都為“滿意”,表明南寧市機構專業(yè)護理人員的配備較為充足,長護險的覆蓋面廣泛,能夠滿足市民需求。但是促進養(yǎng)老服務業(yè)發(fā)展的評價等級為“一般”,提示長護險的實施促進了南寧市養(yǎng)老服務行業(yè)的發(fā)展和就業(yè),但是該行業(yè)仍存在改善和發(fā)展的空間。
結合模糊層次分析法評估的結果,本文從失能評估體系的完善程度、機構及專業(yè)護理服務人員準入門檻、監(jiān)管機制、長護險宣傳力度4個方面,對優(yōu)化南寧市長護險試點發(fā)展提出相應的建議。
評估工作是長護險試點工作的核心,完善的監(jiān)管機制是確保評估及其后續(xù)工作公平公正開展的基石[13]?,F階段南寧市針對失能老人從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等方面進行評估,綜合性不強。建議優(yōu)化失能評估體系,加入精神心理問題、失智等方面的評估標準,使評估體系更具綜合性。同時對評估通過的失能老人實行定期復評制,每隔2年進行一次常規(guī)評估,排查出經過一段時間長護險服務的失能老人轉為非重度失能人群,規(guī)范長護險行業(yè)的實施標準。
養(yǎng)老機構的數量和質量是建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的先決條件[14]。建議定點機構必須獲得醫(yī)療機構許可證,持證營業(yè),機構護理人員持證上崗,同時機構內部具有較完善的監(jiān)管系統(tǒng)。在長護險行業(yè)發(fā)展初期建立行業(yè)自律體系,加強政府和社會對機構的監(jiān)督,同時對從業(yè)的服務人員進行專業(yè)的職業(yè)技能培訓,規(guī)范服務行為。
調查發(fā)現,長護險在實施過程中需上傳的紙質材料過于繁瑣,同時,因無系統(tǒng)監(jiān)管,機構存在不服務或服務時長不夠等情況。建議建立長護險智能線上監(jiān)管機制,充分發(fā)揮“互聯網+養(yǎng)老”的作用,將互聯網與長護險連接起來實現資源的高效調配,減少因護理機構和老年人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資源浪費現象[15]。確保失能老人按政策要求切實享受到長護險服務,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程度,減輕家庭負擔,增加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同時對長護險市場進行規(guī)范化監(jiān)督、管理,加強服務記錄的真實性與實效性。
研究發(fā)現,政府、機構宣傳力度不足,許多群眾并不了解長護險制度,阻礙長護險的發(fā)展。建議南寧市政府在利用各級醫(yī)保機構、定點機構、社區(qū)等傳統(tǒng)的宣傳措施外,采取“互聯網+”融合長護險宣傳,通過抖音、微博等新型社交軟件上投放長護險的科普短視頻,在各級醫(yī)保機構的微信公眾號設置長護險科普專欄等互聯網宣傳手段。通過“互聯網+”賦能長護險模式,提高長護險的認知度,降低群眾的顧慮,更好地實現惠民減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