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論述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逆向設計策略及實施路徑:依據(jù)課程標準、教材文本和學生的學情,制定單元預期目標;為達成“教—學—評”一致性,將預期目標轉(zhuǎn)化為可視化的評估證據(jù);利用情境任務、學習支架、信息技術等開展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關鍵詞】初中語文 大單元教學 逆向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28-0074-04
傳統(tǒng)的語文單元教學設計思路是先制定教學目標再設計教學活動,最后通過各種測驗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這種教學設計思路側重教師的“教”,教師把教學活動設計作為備課重心,鮮少對教學目標和教學評估進行考量。為落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語文課標》)提出的“教—學—評”一體化要求,教師可以嘗試通過逆向設計來實施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
逆向教學設計是美國課程與教學專家格蘭特·威金斯和杰伊·麥克泰格提出的一種教學設計理念。它遵循“目標→評價→教學”三步教學設計邏輯,與我們平時采用的“目標→教學→評價”教學設計邏輯不同。也就是說,逆向教學設計首先要明確預期的學習結果,其次要確定可靠的評估證據(jù),最后設計教學流程。它從學生的“學”出發(fā),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是一種強調(diào)“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設計。逆向教學設計把評價放在教學活動之前,讓評價成為診斷教學和驅(qū)動教學的工具,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以及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都圍繞著“目標”展開,從而更好地體現(xiàn)“教—學—評”的一致性。逆向設計與實施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可以進一步優(yōu)化語文大單元教學過程,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基于逆向教學設計理念,本文以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闡述語文大單元教學的逆向設計與實施。
一、確定單元預期目標
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逆向設計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制定單元預期目標,即學生學習了一個單元后應當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因此,教師必須要明確學生學習的“終點”在哪里。與傳統(tǒng)語文教學設計不同的是,教師不能僅僅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來制定教學目標,而要認真研讀《2022年版語文課標》,吃透語文單元學習內(nèi)容,深入理解單元文本內(nèi)涵,立足學生的學情,明確學生能夠運用本單元所學知識做什么。制定的教學目標不再是指向教師教什么、怎么教,而是指向?qū)W生經(jīng)過單元學習后能夠完成什么樣的挑戰(zhàn)性學習任務。
(一)研讀課標、教材,提取核心教學目標
學生應當達成什么樣的長期遷移目標,這是教師在進行逆向教學設計時需要思考的問題。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前,教師必須仔細研讀《2022年版語文課標》,深入分析語文教材單元文本。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屬于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要求學生學會“鑒賞與表達”文學閱讀作品,學會“理解與批判”思辨性閱讀作品,因此,“鑒賞與表達”“理解與批判”是本單元的上位概念,教師可以將其作為長期遷移目標。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中華美德”,單元寫作主題“學會選材”是《葉圣陶先生二三事》的遷移目標,綜合性學習“孝親敬老,從我做起”是人文主題“中華美德”的社會實踐活動,教師可以將這些內(nèi)容進行組合,作為一個大單元內(nèi)容進行教學。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略讀”,要求學生“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上對內(nèi)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綜合考慮,教師可以從中提取“中華美德”“略讀策略”兩個核心教學目標。
(二)解讀“這一篇”,細化文本教學目標
落實大單元教學目標,教師不僅要認真研讀《2022年版語文課標》和語文教材中的單元文本,而且要洞悉“這一篇”的文本特色,進而細化“這一篇”的教學目標。比如本單元中的《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特色是選材精當、文風簡潔,《驛路梨花》一文特色是敘事的藝術和詩意的表達,《陋室銘》《愛蓮說》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達方式,以上課文均與《2022年版語文課標》提出的“鑒賞與表達”、單元導語中的“對表達有自己的心得”相呼應,是細化了的文本教學目標。也就是說,本單元教學設計既要關注“這一篇”的藝術特色,又要在此基礎上對單元中的篇目進行歸類、整合,細化文本教學目標。
(三)分析學生的學情,調(diào)整預期教學目標
逆向教學設計始終以“學習者為中心”,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出發(fā),了解“學生在哪里”,判斷“期望學生到哪里去”的預期目標是否適宜。有的學生閱讀速度比較慢,沒有掌握略讀方法和閱讀技巧;有的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和主題的把握僅限于標簽式的認識,沒有自己的閱讀心得,比如雖然能夠體會到《驛路梨花》一文語言的詩意美,但是很難說清楚文章如何洋溢著詩意??梢姡岣邔W生語言表達能力與鑒賞水平是教學難點。有的學生在閱讀本單元課文時會產(chǎn)生疑問:為什么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陋室到底是陋還是不陋?作者為什么不喜歡和“白丁”往來?這說明學生在閱讀時有了自己的思考,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已知”和“未知”,確定本單元預期目標如下:(1)運用略讀的方法梳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在精讀的基礎上確定重點內(nèi)容、提煉文本觀點、分析人物品質(zhì)、體會作者的情感;(2)能夠批注文章中的評價性語句,學習以小見大、敘議結合、設置懸念、托物言志等寫作方法,就文章內(nèi)容和表達技巧談談自己的心得,發(fā)展批判性思維;(3)在閱讀的基礎上認識直接材料和間接材料,學習圍繞中心選擇作文素材,注意材料使用的切入角度,內(nèi)容真實、新穎;(4)建立學習共同體,策劃活動,制作海報,開展問卷調(diào)查,撰寫報告,展示學習成果,提高實踐能力;(5)體會人物可貴的品質(zhì)以及時代對中華美德的呼喚,陶冶情操,修身正己,弘揚美德。
二、確定單元評估證據(jù)
確定單元預期目標后,教師接下來就要確定多樣化的評估證據(jù),證明“學生學到哪里了”“學生學到那里了嗎”,這是逆向教學設計與傳統(tǒng)教學設計的最大不同。什么樣的證據(jù)可以用來檢驗預期目標是否得到落實?哪一種評估證據(jù)更容易判斷學生達成了預期目標?教師可以綜合運用可評價任務、測驗、作業(yè)設計、問答題、評價量表等評估證據(jù)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
(一)物化學習成果,促進學生發(fā)展
本單元預期目標有一部分是內(nèi)隱的,不宜直接作為評估證據(jù),必須將其轉(zhuǎn)化為可視化的評估證據(jù)。比如,“體會人物可貴的品質(zhì)”是內(nèi)隱的預期目標,教師可以將其轉(zhuǎn)化為可視化的評估證據(jù)“美德精神我來議”;本單元預期結果是“編寫一本以美德為主題的???,教師可以據(jù)此進行逆向教學設計,比如將其劃分為“美德美文我來評(4個課時)”“美德精神我來議(2個課時)”“美讀腳本我來設計(1個課時)”“美德故事我來寫(2個課時)”“美德活動我來做(1個課時)”等5個學習任務,依次將其物化為“??薄包c評語”“小議論”“朗讀腳本”“作文”“活動策劃方案、調(diào)查報告、實踐總結”等學習成果。教師引導學生物化學習成果,為的是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實現(xiàn)自我肯定與自我激勵。
(二)設計評價量表,賦能學生自我成長
在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學生往往是被評價的對象。為避免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根據(jù)本單元預期目標,制定如表1、表2、表3所示的評價量表,讓學生成為評價主體,賦能學生自我成長。
評價量表需要“量體裁衣”,不同的教學活動有不同的評價量表。表1有明確的等級標準,可以分等級進行評價;表2中的評價等級界限相對模糊,給學生的判斷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師可以設計描述性問題,讓學生自查、自糾;表3是小組學習活動成果展示評價量表,可以對學習的內(nèi)容、形式、過程等進行綜合評價,評價主體多樣。評價量表中的評價主體既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教師,還可以是家長。比如,在“美德活動我來做”活動中,教師可以邀請家長、社區(qū)工作人員進行綜合評價。將評價量表嵌入教學過程,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評價,是逆向教學設計有別于傳統(tǒng)教學設計的最大特點,有利于學生在“我現(xiàn)在處于哪個學習階段,我學到了什么,我還需要做什么樣的努力才能達到預期目標”的思考中進行自我監(jiān)控、自我調(diào)節(jié),實現(xiàn)能力的提升。
(三)設計多樣化作業(yè),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
以生為本的逆向教學設計,要求教師在選擇評估證據(jù)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比如,教學課文《葉圣陶先生二三事》時,教師可以設計如表4所示的個性化作業(yè),通過寫演講稿、繪畫、制作微視頻、寫作詩歌等作業(yè)形式,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人物的分析。繪畫、微視頻是一種跨學科作業(yè)形式,學生可以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完成作業(yè),在動手操作中提高能力、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鐚W科作業(yè)要守住主陣地,如繪畫只有輔以文字描述,才能凸顯“語文味”。實踐表明,個性化作業(yè)評估方式深受學生喜愛,學生能夠發(fā)揮特長,出色地完成評估任務,發(fā)展個性。
(四)運用多種評估方法,賦能學生學習增值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評估,往往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課前,教師可以運用“問卷星”進行學情前測,根據(jù)調(diào)查結果,結合自己的觀察,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課中,教師通過鼠標移動熱力圖、課堂小測等,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動態(tài)評價,及時調(diào)整教學策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課后,教師可以利用智學網(wǎng)等質(zhì)量監(jiān)測網(wǎng)站進行階段性評價,結合大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思考,基于知識圖譜診斷學生的學習結果,根據(jù)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有針對性地向?qū)W生推送練習,讓學生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鞏固知識,突破學習難點,實現(xiàn)學習增值??梢姡嫦蚪虒W設計將評價嵌入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并始終跟進、診斷、反饋學生的動態(tài)學習情況,可使教學目標與教學評價趨向一致,體現(xiàn)“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三、設計單元教學活動
逆向教學設計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設計單元教學活動。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不僅要設計與預期目標、評估證據(jù)高度匹配的教學活動,而且要根據(jù)學生的動態(tài)學習情況和學習需求優(yōu)化教學過程,讓學生知道“如何達成預期目標”。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要考慮單元課時的分配、單元教學資源的整合、情境任務的創(chuàng)設、活動開展的順序、主要問題的設計等,優(yōu)化教學過程,助力學生深度學習。
(一)全程情境化,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2022年版語文課標》提倡“真實的情境教學”。設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創(chuàng)設具體、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開展語言實踐活動。唯有基于學生的真實生活,學生才更有參與感,才更有可能主動探究,實現(xiàn)沉浸式深度學習。以“‘美德??襾磙k”學習任務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情境任務:“學校將征集一期主題為‘弘揚中華美德的??略O‘美德美文我來評‘美德精神我來議‘美讀腳本我設計‘美德故事我來寫‘美德活動我來做等欄目。本期??杀景喑修k,請大家積極參與。”這個任務情境以主題情境統(tǒng)領整個教學過程,“以一帶五”組成了大單元情境鏈條,做到了“全程情境化”,有效避免了情境任務的支離破碎,確保情境任務的整體性,有利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豐富語文學習體驗。
(二)逆推教學路徑,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語文教學只有情境任務和學習活動還不夠,還要有教學資源和學習路徑,因此,教師必須盤活教學資源,逆推教學過程。以“美德文章我來評”為例。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中華美德”,共編選了5篇文章,假如你是一名編輯,請你為每一篇文章(除《最苦與最樂》外)寫作點評語,要求如下:能夠從多個角度進行點評,有自己的心得體會,字數(shù)不少于200字。要達到點評文章的預期目標,學生需要分析文本內(nèi)容,理解文章主旨,學會鑒賞文章的藝術特色?!度~圣陶先生二三事》的敘事和語言力求簡潔,《驛路梨花》敘事曲折、語言富有詩意,這兩篇課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教師可以用2個課時進行整合教學。依此類推,本單元的兩篇短文《陋室銘》《愛蓮說》都是托物言志的文章,但是語言的駢散和表現(xiàn)手法不同,教師可以利用2個課時進行比較教學,以“點評文章”作為任務情境進行逆向教學,將任務分解為3個子任務,明確具體的教學路徑,讓學生在比較與鑒賞中提高分析能力和鑒賞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三)提供學習支架,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能力提升
語文大單元教學整合了情境、任務、活動、資源等要素,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學生難以完成高階學習任務,那么教師要為其提供學習支架,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比如在“美德文章我來評”學習活動中,學生雖然學會了如何分析人物品質(zhì)、解析敘事特點、品析語言風格,但是在寫點評時依舊感到茫然。這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以下學習支架:學習支架1,講解“文學短評”的概念,讓學生明確點評的角度;學習支架2,看名師點評《駱駝祥子》的范例,引導學生學會借鑒點評的寫法,但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在“美德精神我來議”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向?qū)W生提供“小議論范例”這一學習支架;在“美讀腳本我設計”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濟南的冬天》朗讀腳本范例的學習支架;在“美德活動我來做”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活動方案表格”的學習支架。總之,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具有典型意義的范例作為學習支架,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和模仿,掌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發(fā)展批判性思維。
(四)借助信息技術,促進學生高效學習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教師要學會合理利用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助推學生高效學習。比如,在“美德故事我來寫”學習活動中,如果由教師批改學生的作業(yè),就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如果讓學生利用平板電腦拍照并上傳自己的作品,教師采取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點評等方式進行評價,有利于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學習中的不足,有針對性地提高寫作技能。再如,在“美讀腳本我設計”學習活動中,學生可以借助教師推送的朗誦配樂資源庫、名家朗誦視頻集等資源包,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快速完成朗讀腳本的設計任務;在“美德活動我來做”學習活動中,學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制作課件、視頻,展示學習成果。有了信息技術的支持,師生的溝通與交流更加便捷,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更精準,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逆向教學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習目標始終在場,讓評價全程跟進,讓教學活動充分展開,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但是教學過程中仍然面臨諸多問題,尤其是在逆向教學設計評價方面,教師要做好以下三點。一是課堂評價工具要明確。有的教師為了趕進度,往往忽略了評價量表的設計,這是非常不可取的,須知逆向教學設計的優(yōu)勢恰恰在于評價的時效性、反饋性和自我進階性。如果教師忽視了評價設計,課堂教學就又回到了傳統(tǒng)的設計中。因此,教師要注意將評價嵌入教學過程,不僅要精心設計評價工具,而且要教會學生正確地使用評價工具,鼓勵學生大膽評價。二是充分發(fā)揮評價的糾錯功能。評價量表只是動態(tài)學情的跟蹤,并非評價的“終點”。因此,對于評價未達標的學生下一步該怎么做,教師要有預案。比如,在本單元略讀訓練活動中,如果班級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未達標,教師可以給予學生略讀方法指導,利用“備用資源包”中的文章《懷念圣陶先生》進行再次教學,充分發(fā)揮評價的糾錯功能。三是教師的評價指導要及時、有效。教師既要運用激勵性語言肯定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又要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幫助。比如,學生接到“美德精神我來議”這一學習任務后,如果直接寫小議論文,就有可能寫出不符合要求的小議論文,此時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按照評價量表中的評價要求修改自己的作品,如此方能有效實現(xiàn)單元預期目標。
總之,逆向教學設計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效達成預期目標,但是對教師的教學勝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做好評價設計,而且要合理利用評價工具,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成果,給予學生學習支架和方法指導,讓學生能夠順利達成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1]張秋玲.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初中語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邵朝友.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逆向課程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3]崔允漷.如何開展指向?qū)W科核心素養(yǎng)的大單元設計[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2):11-15.
[4]威金斯,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M].閆寒冰,宋雪蓮,賴平,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課題“深度學習視角下的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實踐研究”(2023C588)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姚春宇(1988— ),廣西陸川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教學。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