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憶佳 李金洋 趙氳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六四醫(yī)院檢驗科,吉林 長春 130000)
肝硬化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以腹脹、乏力、黃疸、蜘蛛痣、肝脾大、腹腔積液、肝掌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1〕。隨著疾病的進展,患者會出現(xiàn)肝功能損害、門靜脈高壓,極易引發(fā)上消化道出血等并發(fā)癥,增加患者死亡率〔2,3〕。臨床發(fā)現(xiàn)血小板水平及凝血酶原時間(PT)等指標貫穿肝硬化發(fā)生發(fā)展〔4〕。肝臟在合成凝血因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合成纖維蛋白溶解物、抗纖溶物質(zhì)的重要器官,在凝血-抗凝血系統(tǒng)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肝硬化患者PT及血小板檢驗的臨床價值。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選取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六四醫(yī)院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住院治療的250例肝硬化患者(P組)及同期門診體檢中心250例健康人員(Ⅰ組)為研究對象,P組女109例、男141例;年齡61~70〔平均(65.23±3.02)〕歲;體質(zhì)量46~90〔平均(68.62±5.46)〕kg;上消化道出血情況:82例出血、168例未出血;Child-Pugh分級:65例A級、134例B級、51例C級;病程3~14〔平均(8.56±3.84)〕個月。Ⅰ組:女103例、男147例;年齡62~71〔平均(65.79±4.11)〕歲;體質(zhì)量49~86〔平均(69.12±5.28)〕kg。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肝硬化診治指南》〔5〕中關(guān)于“肝硬化”診斷標準。②視聽、溝通能力正常,配合度良好。③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或近6個月輸血者。②近期接受過對凝血功能有影響的藥物治療者。③合并狂躁癥、焦慮癥等精神障礙者。④心、腎等重大臟器功能異?;蚪?個月器官移植者。⑤近期存在重大創(chuàng)傷史、手術(shù)史者。⑥合并全身嚴重感染性疾病者。
1.2方法 抽取所有受檢者空腹靜脈血3 ml,搖勻后,置于抗凝試管中,試管中置入0.1 mmol/L枸櫞酸鈉溶液0.3 ml,充分搖勻,以10 cm離心半徑、離心速率3 200 r/min,離心10 min,將上層清液分離后,置于-28 ℃環(huán)境下,以全自動凝血儀檢測PT,以全自動流式血細胞計數(shù)儀檢測血小板計數(shù)(BPC)、血小板壓積(PCT)、血小板分布寬度(PDW)、血小板體積(MPV),試劑均由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Pearson相關(guān)性分析,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PT、血小板指標對肝硬化的診斷效能。
2.1各組PT及血小板指標水平比較 P組PT、MPV、PDW均明顯高于Ⅰ組,而BPC、PCT均明顯低于Ⅰ組(均P<0.05),出血組PT、MPV、PDW均明顯高于未出血組,而BPC、PCT均明顯低于未出血組(均P<0.05),見表1。
2.2PT與血小板指標的相關(guān)性 PT與MPV、PDW呈正相關(guān)(r=3.017、3.385,均P<0.05),與BPC、PCT呈負相關(guān)(r=-3.674、-2.975,均P<0.05)。
2.3PT、血小板指標對肝硬化的診斷效能 PT、MPV、PDW、BPC、PCT聯(lián)合檢測診斷肝硬化的AUC、靈敏度、特異度均高于單一檢測,見表2。
表1 各組PT及血小板指標水平比較
表2 PT、血小板指標對肝硬化的診斷效能
肝硬化是由單因素或多因素造成的一種彌漫性肝損害,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致死率〔6〕。當前,隨著國人生活方式改變,過量飲酒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這是導致我國肝硬化發(fā)病率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7〕。肝硬化發(fā)病初期患者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隨著肝硬化程度的加重,患者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門靜脈高壓、肝功能損害等癥狀,引起多臟器、多系統(tǒng)受累〔8,9〕。當肝硬化發(fā)展至晚期時,患者會出現(xiàn)脾功能亢進、上消化道出血、腹腔積液等癥狀,增加患者死亡率,現(xiàn)已引起臨床高度重視〔10〕。及早對肝硬化患者病情作出準確的診斷,是改善患者預(yù)后、降低死亡率的關(guān)鍵。
肝臟是人體纖維蛋白溶解物、凝血因子合成的一個重要場所,在維持動態(tài)平衡、調(diào)節(jié)凝血系統(tǒng)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11〕。肝臟的功能包括分泌膽汁、維持激素、維生素、蛋白質(zhì)、脂肪、糖等物質(zhì)代謝、免疫、吞噬、解毒等作用,還可以合成凝血必需的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參與凝血過程的Ⅻ(表面因子)、Ⅺ(抗血友病球蛋白C)、Ⅹ(自體凝血酶原C)、Ⅸ(抗血友病球蛋白B)、Ⅷ(抗血友病球蛋白A)、Ⅶ(促凝血酶原激酶原)、Ⅴ(促凝血球蛋白原)均在肝臟中合成〔12,13〕。肝硬化患者隨著疾病的發(fā)展極易出現(xiàn)門靜脈高壓,導致側(cè)支循環(huán)開放,引發(fā)腹水,此類患者進食后,血管破裂、發(fā)生大出血及失血性休克的風險較高〔14〕。脾臟具有清除衰老細胞的作用,脾功能亢進的患者,會造成血小板清除過度,進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礙。故肝臟功能對人體凝血功能具有一定影響,反之凝血功能可以反映肝臟功能,隨著肝硬化疾病的進展、加重,機體凝血功能指標均會發(fā)生異常。健康人PT一般是12~14 s,而肝硬化患者由于肝細胞損傷,凝血因子合成速度減慢,PT延長,容易引起輕質(zhì)斑塊、皮膚出血等。通過檢測PT,可評估肝損傷程度〔15,16〕。肝硬化患者在發(fā)病期間,肝細胞變形壞死、炎性細胞浸潤等均會減弱凝血因子功能,延長PT,增加出血發(fā)生率〔17〕。從Child-Pugh分級來講,Child-Pugh分級越差的患者,肝細胞受損程度越嚴重,出血概率也越高,出血程度越嚴重,PT會明顯延長〔10〕。通過檢測PT,可評估肝硬化患者肝細胞受損程度。
血小板屬于人體骨髓成熟巨核細胞,通過檢測大小、數(shù)量、體積等,可以反映骨髓巨核細胞代謝的具體狀況〔18〕。血小板具有止血效應(yīng),一旦外周血血小板水平降低,則患者出血風險會增高〔19〕。肝硬化患者由于脾臟功能的興奮性較高,單核巨噬細胞會大量吞噬血小板,從而降低外周血血小板計數(shù)〔20,21〕。故臨床將血小板計數(shù)作為反映肝硬化出血的重要指標。血小板由巨核細胞產(chǎn)生,肝硬化患者由于肝細胞損傷,機體血小板生成容易出現(xiàn)障礙〔22〕。肝硬化患者發(fā)生血小板障礙的原因與以下幾點有關(guān):(1)肝硬化患者存在血小板壓積現(xiàn)象,導致血小板計數(shù)降低。(2)肝硬化患者普遍感染了肝炎病毒,對骨髓中巨核細胞起到了抑制作用,從而降低了骨髓中血小板水平。(3)肝硬化患者存在功能亢進現(xiàn)象,破壞了血小板。但血小板是人體中具有酶活性、生理活性的細胞,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如果血小板計數(shù)降低,則會增加出血風險。肝硬化患者在疾病發(fā)展晚期,普遍處于功能亢進狀態(tài),單核巨噬細胞吞噬了大量的血小板組織,進而降低了血小板的細胞含量〔23,24〕。故在肝硬化患者疾病診斷中,加強血小板指標檢測,可評估患者出血狀況及出血風險。肝硬化患者MPV、PDW普遍高于正常人,但BPC、PCT普遍低于正常人。大量的單核巨噬細胞吞噬血小板,會加重患者病情,加強MPV、PDW、BPC、PCT等指標檢測,可對肝硬化患者病情作出診斷,并提高對出血風險的預(yù)測效能。聯(lián)合檢測可提高對肝硬化的診斷效能,彌補了單一檢測的不足,且PT、MPV、PDW、BPC、PCT檢測操作方便、價格低廉、可重復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