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貴波
【摘要】紅色信仰內在于無產階級追求自由、解放與幸福的實踐邏輯之中,是立足于現(xiàn)代社會而展開的指向未來美好幸福生活的獨特信仰范式。由于技術控制與時空流動引致生存方式多維演嬗、思潮滲透與資本邏輯引致社會心態(tài)秩序失衡、發(fā)展阻力與倫理變遷引致矛盾沖突層疊顯現(xiàn)等多重因素的甦生與雜糅,新時代青年紅色信仰之虛無風險呈現(xiàn)出扭曲馬克思主義信仰觀的意義彰顯、窒礙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共識凝聚、消解中華民族記憶的價值蘊含等多重危害。紅色信仰影響個人的價值取向、映射民族的精神面貌、關乎國家的前途命運,基于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本質規(guī)定性,應筑牢新時代青年紅色信仰大廈基石、塑造新時代青年紅色信仰歷史記憶、講好講深講透紅色信仰宏偉故事,在歷史主動、精神自省、文化自覺中規(guī)避紅色信仰之虛無風險引致的信仰危殆。
【關鍵詞】新時代青年;紅色信仰;信仰虛無;虛無風險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860(2023)05-0065-08
習近平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1]321而國家與民族的靈魂來源于對紅色信仰的堅持、堅定與堅守。紅色信仰是中國共產黨在“救國”“興國”“富國”“強國”的歷史進程中領導革命、建設與改革而不斷發(fā)展的以馬克思主義信仰為根基的蘊含著以身許黨、以身報國、鐵心向黨等精神特質的革命信仰,反映出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社會成員深層心理結構中的精神性內化,飽含著強大的心理力量、真理力量、人民力量、行動力量,熔鑄了從“民族振興”到“民族復興”的強大底氣與硬核精神,孕育了當代中國人在歷史大潮中勇立潮頭的思想偉力與精神動力。在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重大歷史關頭,始終保持堅強不屈的革命精神、堅定不移的革命斗志、積極向上的革命品格,是新時代青年補足信仰之鈣、打好信念之鐵、淬煉意志之鋼,增強更高志氣、更硬骨氣、更強底氣的實然趨向與應然抉擇。但技術控制與時空流動引致生存方式多維演嬗、思潮滲透與資本邏輯引致社會心態(tài)秩序失衡、發(fā)展阻力與倫理變遷引致矛盾沖突層疊顯現(xiàn)等多重因素的雜糅,特別是紅色信仰“倒退論、無用論、過時論、崩潰論”[2]等有害論調甚囂塵上、愈演愈烈,并與“商品拜物教、極端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和相對主義”[3]等錯誤價值觀念相互勾結、互相滲透,制導部分新時代青年紅色信仰“呈多元化與信仰迷?;泊娴内厔荨?sup>[4],由此衍生而出的消極懈怠、回避矛盾、躲避挫折等言行不時見諸報端。“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5]235。面對變幻莫測的國際形勢、敏感多變的周邊環(huán)境、艱巨沉重的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高度,從風險的視角探究新時代青年紅色信仰之虛無風險由何而生?有何危害?如何規(guī)避?是培養(yǎng)胸懷“國之大者”、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現(xiàn)實訴求、精神祈盼與使命使然。
一、危機互嵌:新時代青年紅色信仰虛無風險之多重致因
依據(jù)出場學的內在規(guī)定,任何一種現(xiàn)象都不是無端而始,也不會無端而止,其是內外多重因素相互糅合交織的結果?!靶叛稣J定了就要信上一輩子,否則就會出大問題?!?sup>[1]519新時代青年紅色信仰虛無風險引致的無聊、荒誕、虛無的精神困境和迷茫、彷徨、無奈的生存境遇,其根源于“現(xiàn)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價值體系斷層”[6],而技術控制與時空流動引致生存方式多維演嬗、思潮滲透與資本邏輯引致社會心態(tài)秩序失衡、發(fā)展阻力與倫理變遷引致矛盾沖突層疊顯現(xiàn)是其甦生與演變的重要致因。
(一)時空轉向:技術控制與時空流動引致生存方式多維演嬗
科學與技術聯(lián)姻、資本與市場結合、虛擬與現(xiàn)實聚集,現(xiàn)代社會創(chuàng)造出比原來幾個時代總和更為豐盈的物質財富。隨著作為人類“器官的投影”的技術被“貨幣拜物教”裹挾并在人的精神空間與意義空間中逐漸消解、式微,加之權力和資本對“流動空間”與“流動時間”的占有和支配,深陷技術控制與時空剝奪裹挾下的現(xiàn)代社會將人的生存拖入一種“技術異化”與“時空稀缺”的境地之中,而生存方式的多維演嬗在倉促的時空轉向中僭越思想道德發(fā)展的進程,使得金錢拜物教、意義缺失癥、“喪文化”侵擾著良善社會的景觀與生態(tài),進而引致新時代青年紅色信仰虛無風險擴散蔓延。首先,生存方式的物質化浸潤?!耙磺袣v史的第一個前提”[7]531必然是“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7]531,這是任何歷史觀的“全部意義和全部范圍”[7]531,但無盡的物質以及由此帶來的歡愉使得“人的目光是過于執(zhí)著于世俗事物了”[8]5,陷入無休止的追名逐利之中,原本矢志不渝、砥礪前行的紅色信仰被極端個人主義吞噬和湮沒,部分新時代青年在生存方式物質化浸潤的巨大流變中深陷價值真空、意義空地和消費欲望的無底泥潭,自我陶醉式地享受文化時尚與文化垃圾,將人生意義和精神價值等同于物質享受和自然欲望,而對于紅色信仰的服膺則“被囿于對物質利益的追求之中了”[9]10。其次,生存方式的原子化衍變。生存方式的原子化使得美德倫理、他者倫理、集體倫理等社會優(yōu)先價值序列被缺乏公共美德給養(yǎng)的自我諂媚、自我優(yōu)先與自我膨脹擠壓,部分新時代青年在生存方式的原子化衍變中被命運的悲劇感、生存的空虛感和生活的孤獨感所裹挾,沉溺于充滿惡搞、戲謔、無厘頭的歷史情節(jié),而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意識伴隨著“主體人”的“在場我”與“數(shù)字人”的“缺場我”相互撕裂、抽離而陷入虛弱的境地,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tài)、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tài)“被掩蓋了……掩蓋在‘娛樂‘社交‘升遷中”[10]96。再次,生存方式的網絡化變革。在網絡虛擬社會空間中,“渠道多、無權威”“信息多、無觀點”“言語多、無行動”的場域特征使得“權威”的坍塌與自我意識的崛起成為部分新時代青年紅色信仰虛無傾向的導火索,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去身份化、去中心化等特征漸進消融了紅色信仰賴以生存的物質性根基,部分新時代青年的信仰信念信心在一個高度自由開放的虛擬空間中受到虛無主義的滲透和擠壓而難以形成一種基于公共交往理性的公共精神與公共信仰,各類價值信仰、思想傾向、政治思潮以網絡暗語、圖像表征、區(qū)隔場景等隱蔽的方式植入到各種新奇的網絡媒介之中,潛移默化地損害新時代青年紅色信仰的開掘與形塑。
(二)治理轉場:思潮滲透與資本邏輯引致社會心態(tài)秩序失衡
社會思潮是折射社會意識的重要媒介,錯誤社會思潮窮盡趣味化、生活化、碎片化等傳播手段,通過虛無人生觀、扭曲價值觀、攪亂世界觀的卑劣行徑,借助新媒體傳播向社會深處延伸,悄無聲息、潛移默化地將新時代青年的思想觀念、行為規(guī)范乃至生活方式向流俗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引導。資本邏輯內蘊著非物質意義上的價值形式生產以及物質實體意義上的生產,兩者圍繞著增值目的相互聯(lián)結與助力。充滿欲望屬性的資本邏輯消解了現(xiàn)實社會中精神信仰對主體的思想凝聚、價值支撐與行為引導,其統(tǒng)攝生產邏輯并與錯誤社會思潮共同引致新時代青年紅色信仰虛無風險擴散蔓延。首先,錯誤思潮與資本邏輯消解“四個自信”的認同根基。從“普世價值”思潮將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鼓吹為超階級、超歷史、超民族的人類最高文明,到“個人主義”思潮將抽象、孤立、自私的個人視為人存在的最終狀態(tài);從“新自由主義”思潮鼓吹徹底私有化、完全市場化、多黨輪流執(zhí)政,到“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鼓吹“藍色文明”、主張“美國模式”、倡議“全盤西化”,資本固有的增值本質和擴張本性僭越到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種種錯誤思潮與無休止地追逐價值增值的資本邏輯一道極力消解“四個自信”的認同根基,進而導致部分新時代青年對紅色信仰的物化、異化與虛化。其次,錯誤思潮與資本邏輯侵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主導權。西方敵對勢力一刻也沒有放棄對我國的“和平演變”與“顏色革命”,普世價值、憲政民主、民粹主義等錯誤思潮裹挾著“意識形態(tài)終結論”“社會主義失敗論”“共產主義空想論”等論斷紛至沓來,并通過傳播西方宗教信仰、實施“奶頭樂”戰(zhàn)略、推行網絡空間霸權戰(zhàn)略等方式進行文化滲透,“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亂人心,煽動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11]113,部分新時代青年在泛娛樂化主義、去意識形態(tài)化、網絡民粹主義、道德虛無主義等各類思潮的誘導以及資本邏輯追逐“絕對的致富欲”[12]179的野蠻本性引誘下迷失了紅色信仰的方向而陷入虛無主義桎梏之中。再次,錯誤思潮與資本邏輯紊亂紅色信仰的心理基礎。錯誤思潮狡猾地利用部分新時代青年崇尚個性與自由這一心理特征,在“娛樂為王”旨趣下利用所謂時尚化、娛樂化、大眾化手法以及戲謔化、段子化、隱性化話語表達增強對部分新時代青年的吸引力,從而灌輸錯誤認知、誘發(fā)叛逆心理、形成“虛驕”心態(tài)、引發(fā)矛盾思維,并與“起顛倒作用的力量”[7]247的資本邏輯一道讓部分新時代青年沉溺于對物質利益“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13]34追求之中,進而使其在“享受生活”和“娛樂至上”為信條的“游戲人生觀”中喪失對紅色信仰、德性訴求的堅持與堅守。
(三)社會轉型:發(fā)展阻力與倫理變遷引致矛盾沖突層疊顯現(xiàn)
科學的進步與技術的躍遷使得人類發(fā)展進入空前繁榮的時代,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高速擴張讓人們在流動的現(xiàn)代性面前“成為機械、技術、物質的奴隸,缺乏個性而喪失自己”[14]82,迷失在追尋倫理道德精神的現(xiàn)代化征程中。在社會急劇轉型時期,“多元思潮融入、拜物教觀念盛行、人文關懷缺失等現(xiàn)代性弊病,……人們迷失在物欲橫流的經濟‘繭房與對資本價值的單向追求之中”[15],而崇高的紅色信仰則在發(fā)展阻力與倫理變遷的現(xiàn)實圖景中陷入困惑、迷茫、懷疑的境地,進而引致新時代青年紅色信仰虛無風險擴散蔓延。首先,從經濟生活上看,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使人民擺脫了貧困的桎梏,我國從“一窮二白”的落后農業(yè)國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yè)國,“某些領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領跑者轉變”[16]121,人民正日益朝著美好經濟生活大步邁進。但“利大大干、利小小干、無利不干、唯利是圖的市場經濟缺陷”[17]逐漸造成社會環(huán)境的急功近利、浮躁喧囂,“把人與人的關系異化為赤裸裸、冷冰冰的金錢關系”[17],使得部分新時代青年紅色信仰處于無所依傍的流浪狀態(tài),進而在劇烈的社會沖突和心理震蕩中以一種消極、嘲弄的態(tài)度對待紅色信仰。其次,從政治生活上看,我們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fā)展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兩大奇跡”,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更加成熟、黨內政治生活呈現(xiàn)許多新氣象,“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18]64。但是“黨內存在的政治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一些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忽視政治、淡化政治、不講政治的問題還比較突出”[19]2,使得馬克思主義信仰在部分新時代青年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受到挑戰(zhàn),逐漸形成“功利主義癥候群”,進而產生理想動搖、信仰模糊、價值弱化等信仰危機。再次,從文化生活上看,雖然人們的文化生活日益充裕,文藝作品呈現(xiàn)繁榮之景,人民精神生活逐漸向共同富裕邁進,但是西方國家持續(xù)不斷地通過文化霸權主義戰(zhàn)略對我國文化和思想進行滲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原有計劃經濟、小農經濟等傳統(tǒng)倫理自導、自足、惰性的價值取向交糅匯聚,新的社會關系格局與人倫價值秩序尚未建構完善,部分新時代青年在文化沖突中“交織著文化錯位、心態(tài)失衡的情緒焦慮,感知著價值分裂、認同喪失的道德困境,承受著無可回避的理想沖突與意義失落的精神迷惘”[20]11,紅色信仰的價值追求、情感體驗、意志品質逐漸在困惑、迷茫、懷疑的渲染之中呈現(xiàn)虛無趨向。
二、危機沖擊:新時代青年紅色信仰虛無風險之深層危害
堅定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共產主義科學理想是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對于“立什么德、樹什么人”價值追問的科學回答,更是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價值指向。但紅色信仰虛無風險逐步異化著新時代青年信仰文化的形塑邏輯,不僅扭曲馬克思主義信仰觀的意義彰顯、窒礙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共識凝聚、消解中華民族記憶的價值蘊含,而且從根本上動搖了新時代青年對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合法性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一)抽空信仰偉力:扭曲馬克思主義信仰觀的意義彰顯
紅色信仰虛無風險引致部分新時代青年在強國征程中以工具理性遮蔽價值理性、以偶然決斷替代實踐態(tài)度、以個體自我超越集體利益,否定了馬克思主義信仰觀“‘存在論‘認識論與‘價值觀和‘歷史觀的統(tǒng)一”[21]171,扭曲了馬克思主義信仰觀的意義彰顯。首先,“虛無敬畏”扭曲了新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信仰觀的意義彰顯。“信仰是人們勾畫的美好、科學的圖景,像星空一樣,被人們景仰和敬畏”[22],對革命英雄人物、革命歷史事實、革命發(fā)展規(guī)律、革命精神譜系的敬畏是新時代青年樹立崇高紅色信仰的重要基石。而紅色信仰虛無風險引致的“虛無敬畏”淡化了部分新時代青年對內蘊著人民性和價值性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敬畏,使得其在“泛娛樂化”狂歡的幻象籠罩下遺忘了紅色信仰的精神激勵、行動引領、行為約束、意志凝聚功能,從而難以在信仰的引領下“一方面成為歷史,另一方面走向未來”[22],不期然造成精神信仰、價值生態(tài)、人生秩序的困頓與亂象。其次,“虛無理性”扭曲了新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信仰觀的意義彰顯。紅色信仰虛無風險引致的“虛無理性”淡化了部分新時代青年對內蘊著真理性和科學性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敬重,使得其對理性的探尋、真理的追問和價值的意義置若罔聞,沉迷于空洞、膚淺、偽善的感官刺激之中,在拒斥理性中相互調侃、暗自比拼、自得其樂,無法“擺脫掉偶然、無根的狀況”[22],崇高的紅色信仰隨著“泛娛樂化”的諧謔邏輯而陷入破碎感、空虛感、恐懼感的境遇之中。再次,“虛無崇高”扭曲了新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信仰觀的意義彰顯。崇高的信仰是一種應然性的期待與選擇,這種選擇是形塑精神氣質、化育主體力量的軸心與根本。紅色信仰虛無風險引致的“虛無崇高”淡化了部分新時代青年對內蘊著崇高性和世界性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敬畏,使得其囿于充斥著享樂主義、物欲主義、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陷阱之中,主體人格在極端“飯圈文化”的影響下更抽象地異化,進而在欲望偽境、娛樂至上、責任彌散、精神消弭中淪為喪失理性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單向度的人”。
(二)深陷虛無旋渦:窒礙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共識凝聚
黨的十八大以來,“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依然復雜,國家安全面臨新情況”[1]7-8。新時代青年紅色信仰虛無風險不僅引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力、滲透力、凝聚力和影響力式微,讓是非之辯、善惡之分、美丑之心失去了界限和意義,更為嚴重的是窒礙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共識凝聚,直接威脅主流意識形態(tài)安全。首先,擠占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精準滴灌空間?!胺彩且品粋€政權,總要先造成輿論,總要先做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工作?!?sup>[23]194主流意識形態(tài)共識凝聚的實質是認同與自覺的貫通,而意識形態(tài)自覺與價值理性認同離不開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精準定位、精準研判和精準滴灌,紅色信仰虛無風險使得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精準滴灌空間被虛無主義思潮環(huán)繞式精準滲透,部分新時代青年的紅色信仰不斷受到丑化民族歷史、肆意闡釋歷史、隨意修改歷史之風侵擾、馴化與腐化,消蝕了自身成長的文化空間結構、阻礙了心性價值世界的開新,進而在價值沖突與碰撞中陷入虛無主義的桎梏之中。其次,消解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客觀事實依托。主流意識形態(tài)共識凝聚所表征和反映的核心價值與精神信仰的內在統(tǒng)合來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誠然需要實踐的客觀事實正確地表征和反映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利益與核心價值。紅色信仰虛無風險使得客觀的歷史事實被肆意、荒誕地虛構、裁剪、拼貼、闡釋和讀解,嚴重啃噬和瓦解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客觀事實依托,祛魅了紅色信仰的本體論意義,加深了個人倫理與集體倫理、功利倫理與道義倫理的對峙與矛盾,窒礙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提升。再次,削弱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共識凝聚效力。主流意識形態(tài)共識凝聚效力的彰顯需要在人們的精神自覺與價值理性認同中顯現(xiàn),必然呈現(xiàn)知與行的高度密合狀態(tài),但紅色信仰虛無風險使得部分新時代青年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受到阻斷和隔絕,斷裂了“本體世界-生活世界-個體世界”的精神鏈,進而在叛逆心理的誘導下阻礙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共識凝聚效力的發(fā)揮,妨礙了紅色信仰從“價值分化”向“價值共識”再到“共同行動”的提升路向。
(三)迷失歷史坐標:消解中華民族記憶的價值蘊含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sup>[24]22歷史“塑造了可以共同分享的經驗、一致默會的忠告、不言而喻的共同情感和作為共同話題的記憶”[25],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獨特的文化記憶和精神基石。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牢記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斗歷程的光輝歷史記憶,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人攻堅克難、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強大精神支撐,更是新時代青年勇于擔當、不懼艱難、砥礪前行的精神動力。但新時代青年紅色信仰虛無風險引致的記憶混亂與疏離,不僅消解了中華民族記憶的價值蘊含、削弱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根基,而且盤剝了現(xiàn)代性氣質的倫理道德精神。首先,破壞紅色記憶鏈條。紅色記憶的形塑實質是紅色歷史及其所蘊含的紅色文化遺傳機制的記憶呈現(xiàn)路徑,紅色記憶鏈條是由真實、崇高、深刻的紅色記憶相互串聯(lián)而成的邏輯鏈。紅色信仰虛無風險使得部分新時代青年出現(xiàn)“信息選擇危機-記憶斷裂-本體認同危機”等破壞性鏈式反應,“真歷史”在與否定崇高、插科打諢的娛樂溫床中生長起來的“偽歷史”的斗爭中逐漸隱退,紅色記憶鏈條隨著紅色符號的解構而走向斷裂。其次,窒礙歷史記憶共識凝聚。任何一個民族的延續(xù)和發(fā)展皆離不開對本民族歷史記憶的喚醒與強化,“記憶共同體是濃厚關系和倫理的棲息地”[26]8,每個人都負有竭力分享和保存記憶的義務。紅色信仰虛無風險使得部分新時代青年從“革命空間”“英雄空間”“歷史規(guī)律空間”中剝離出來,陷入對歷史記憶與歷史認知的焦慮與迷惘之中,“精神力量可能已經困倦、已經衰竭,以至于以往的目標和價值不適合了,再也找不到信仰”[27]401,歷史記憶共識凝聚在歷史記憶弱化、精神生態(tài)失衡、價值環(huán)境紊亂境遇下呈現(xiàn)軟化趨向。再次,動搖中華民族文化血脈延續(xù)的心靈根基。“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sup>[28]170作為一種超越性的存在,革命歷史記憶飽含著深厚的現(xiàn)實合理性和價值性根基,是民族精神的蘊含與表征。而紅色信仰虛無風險使得現(xiàn)代倫理文化、精神氣質與價值秩序遭遇“綿延中的斷裂”[29]3,部分新時代青年貫通現(xiàn)在與未來的“遺傳密碼”逐步瓦解,深沉、艱辛、痛楚的歷史負重被調侃、戲謔、嗤笑的娛樂話語替代,記憶領域承擔的道德責任逐漸弱化,對“我”的自我身份和“我們”的共同身份的認同漸進淡化,從而銷蝕了德性、革新、創(chuàng)造的精神氣質,徒增了精神生活的無序、困頓與緊張。
三、危機修復:新時代青年紅色信仰虛無風險之規(guī)避路徑
堅定的信仰是信仰主體在信仰認知、價值認同基礎上對終極關懷形式(信仰對象)的完全信服與堅定信念,應對新時代青年紅色信仰之虛無風險,需要我們瞄準“阿基里斯之踵”,在筑牢新時代青年紅色信仰大廈基石、塑造新時代青年紅色信仰歷史記憶、講好講深講透紅色信仰宏偉故事的同時,積極引導新時代青年將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與個人成長發(fā)展的青春夢融合起來,在增強做時代新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中深味服務人民的精神之甘、復興民族的信仰之甜。
(一)融通時代境遇:筑牢新時代青年紅色信仰大廈基石
首先,實現(xiàn)政治認同與利益認同相融合,確?!袄碚摯_證”。習近平指出:“理想渺茫、信仰動搖,根本的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牢固?!?sup>[11]116馬克思主義信仰是新時代青年自我價值觀建構、精神超越的根本價值取向與信仰導航,要在新時代青年群體中甄選好“講”的內容、選擇好“講”的方法、運用好“講”的藝術,進一步加強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學理闡釋與現(xiàn)實讀解,運用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主動破除與回應馬克思主義“靈不靈”、社會主義制度“好不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能不能”等信仰信念信心的質疑,釋解新時代堅守紅色信仰的時代價值與深遠意義,讓新時代青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從而解決人生成長中的情感蒙昧、價值沖突、精神彌散等問題。要將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崇高性與新時代青年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相結合,按照“知、情、意、行、定”實踐路線圖,將理性化教育與情感化教育、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互動融通,打造全程、全員、全方位的立體化培育體系,構筑新時代青年自我超越與社會發(fā)展有機統(tǒng)一的精神動力機制,增進馬克思主義信仰對新時代青年的行為引導力、思想教育力、現(xiàn)實解決力。其次,要實現(xiàn)價值引領與踐履篤行相融合,確保“知行合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文化治理的價值軸心、價值涵攝與價值規(guī)定,對新時代青年起著強根固本的價值熔鑄、價值涵化功用。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昭示的巨大理論力量、精神力量和道義力量凝聚、感召、鼓舞新時代青年,通過創(chuàng)設交往實踐的網絡場域、優(yōu)化價值教育的方式方法、構建循序漸進的涵化機制,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新時代青年的情感感召力、教育親和力和目標引領力。探尋以虛擬交往實踐為基礎的主體間交往與關系,讓新時代青年在為國家和民族的福祉貢獻聰明才智的實踐中踐履對紅色信仰的堅定與堅守,在視界融合、精神共鳴和理論共識中構筑精神信仰與感性生活有機一體的新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信仰共同體,積聚起千里奔騰、萬壑歸流的磅礴偉力。再次,實現(xiàn)算法規(guī)制與技術賦值相融合,實現(xiàn)“清朗空間”。要以筑牢紅色信仰為內容承載和邏輯起點,在強化對資本邏輯駕馭與調控的同時,用主流價值觀馴化、規(guī)制、優(yōu)化“算法”,通過變革敘事方式、構建話語體系、精準內容供給、增加受眾黏性、強化認知沉浸度、引發(fā)心靈共鳴等方式,破除算法黑箱、信息繭房、過濾氣泡、數(shù)據(jù)異化的侵蝕,壘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防火墻”、夯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承重墻”,進而在交融與滌蕩中淬礪新時代青年紅色信仰的純度、厚度與溫度。
(二)立足認知特征:塑造新時代青年紅色信仰歷史記憶
首先,打牢紅色信仰歷史記憶框架。隨著社會各方力量對錯誤思潮的聯(lián)合批判以及網絡虛擬場域的自由敞開,各類錯誤思潮“金蟬脫殼”以新的面相姿態(tài)粉墨登場,呈現(xiàn)潛隱化、新穎化、碎片化、柔性化等難以識別的多重新表征,“‘非意識形態(tài)下的意識形態(tài)訴求”[30]1愈加強烈。因此,需要打牢紅色信仰歷史記憶框架,牢牢掌握紅色信仰歷史記憶塑造主導權。一方面,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信仰觀的核心內涵為主線,強化紅色信仰歷史記憶框架各構成部分之間的關系,保持合理張力結構,將紅色信仰歷史記憶從無形向有形、他者記憶向集體記憶轉化,從而在喚起對象主體性的過程中抵制錯誤思潮的隱性滲透與猛烈攻擊;另一方面,我們要引導新時代青年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形成新的紅色信仰歷史記憶,通過榜樣示范和自我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引導新時代青年向榜樣看齊、向模范學習,建立和健全紅色信仰歷史記憶素材庫,增進新舊歷史記憶之間的耦合性,促進歷史記憶在自我“新陳代謝”中不斷強化和豐富。其次,我們豐富紅色信仰歷史記憶載體。創(chuàng)造、迭代和更新記憶符號、記憶之場、紀念儀式等記憶載體是掌握紅色信仰歷史記憶塑造主導權的重要途徑之一。要引導新時代青年以社會實踐為基點,打造一系列蘊含紅色信仰內涵的接地氣、涵生氣、蘊底氣的記憶符號、新質要素,強化紀念儀式、特定的姿勢操演等身體行為記憶載體的價值寄托、意義互動、精神共享功用,在社會實踐中感悟旗幟徽章、標語口號、英雄人物等紅色符號背后蘊含的信仰力量;要以紀念館、革命遺址、紀念廣場等孕育、催生紅色信仰的紀念性公共空間為重點,依托新媒體網絡技術打造一批具有與真實記憶之場同樣社會功能的網絡化虛擬歷史記憶之場,讓新時代青年在自然生命生存與精神層面享用雙向互動中感悟紅色信仰的倫理氣質與精神價值。再次,注重紅色信仰歷史記憶傳播。我們要在新時代青年群體中用多層次的主體、精彩精煉的載體和靈活多樣的方式講好紅色信仰歷史記憶故事,強化紅色信仰歷史記憶傳播的時機把握、節(jié)奏掌控、力度調節(jié)、分寸拿捏、效果管理能力,利用重大時間節(jié)點、重大歷史事件發(fā)生地、重大歷史事件等契機實現(xiàn)紅色信仰歷史記憶的常態(tài)化傳播和二次傳播,引導新時代青年在中華民族謀求民族復興和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歷史探尋中感悟紅色信仰的積極意義和歷史的深刻性。
(三)回應時代難題:講好講深講透紅色信仰宏偉故事
首先,勇于發(fā)聲,以百余年黨史為素材講好紅色信仰故事。紅色信仰的精神質料與思想資源蘊含在中國共產黨以史為鑒的歷史結晶、百余年奮斗的偉大成就和“世界之問”的求索回答之中,我們要善用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紅色基因庫,巧用黨史專題網站、網上紅色展覽館等“互聯(lián)網+黨史”學習宣傳模式,妙用建黨、建國紀念日等重大歷史節(jié)點及國家公祭日、烈士紀念日等紀念活動,建構教師學生互動、家庭社會協(xié)同、課上課下同步、網上網下融合的“大思政課”格局,對新時代青年講好共產黨人初心故事、“四個自信”故事、精神譜系故事、青年追夢圓夢故事,進而在啟發(fā)心智、傳遞經驗、教授技能的同時彰顯理性、澄明價值、化育精神。其次,敢于亮劍,以紅色文化自信講深紅色信仰故事。我們要在新時代青年群體中以革命規(guī)律和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駁斥“革命偶然論”,講清楚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林林種種的改革與革命走向破產的必然性,以及先進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通過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引領民族復興的必然性;以革命精神和歷史事實駁斥“英雄無功論”,講清楚別有用心者疾呼“否定革命”、斷定“英雄無功”、號召“人物重評”、呼吁“文明西來”的險惡用心與政治圖謀,以“六個不能”為標準,客觀、理性、歷史地看待英雄人物;以革命成果和偉大成就駁斥“革命破壞論”,講清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與改革是拯救民族于危亡、引領民族于復興的根本保證,以百余年取得的偉大成就以及不可逆轉的復興進程印證紅色信仰的磅礴力量。再次,善于引導,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平臺講透紅色信仰故事。在教育理念上,我們要遵循以認知自覺、情感自發(fā)、意志自愿為核心的新時代青年紅色信仰生成自我建構規(guī)律,創(chuàng)建具有強烈實踐理性特征的合智德、通內外的教育理念系統(tǒng),在變革、依賴、消解、創(chuàng)造、超越傳統(tǒng)中增強紅色信仰話語的親和力、引導力和凝聚力,進而提升紅色信仰教育的話語感染力、視覺沖擊力、形象感召力、推送輻射力。在教育方式上,積極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創(chuàng)新路徑,將枯燥灌輸轉變?yōu)榫珳实喂唷r代表達、賞閱體驗、啟發(fā)引導,積極引導新時代青年在為人民服務的社會實踐中化解思想困惑、深化思想認識、堅定理想信念,實現(xiàn)關系連結、議題互動與場景融合三維合一。在教育載體上,我們要依托VR技術、人工智能、區(qū)塊鏈等技術,建立靈活性教育平臺、創(chuàng)建多維度互動關系、打造內生性內容供給模式、建設雙線聯(lián)動的陣地管理,實現(xiàn)從教材體系轉向教學體系、從教學體系轉向信仰體系的轉變,在潛移默化中型塑紅色信仰、提振精神氣質、滌蕩精神質態(tài)。
結語
紅色信仰虛無風險引致的認知困惑、信念動搖、言說輕薄、實踐退縮等癥候,其背后顯露出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攻擊、西方政治意識形態(tài)肆虐、“和平演變”戰(zhàn)略滲透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萬般阻撓。習近平指出:“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1]334新時代青年的角色化信仰期待,是一個國家希冀新時代青年具備的價值理想與精神信仰,更是一個民族對良序、理性、文明的人倫秩序與精神價值的渴求和祈盼。新時代青年作為創(chuàng)造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主體力量和最終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主體,身處歷史風口、躬逢偉大盛世、肩負時代重任,“必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撐”[31]323,必須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堅定蘊含古老的歷史淵源和傳統(tǒng)力量又彰顯先進本質和現(xiàn)代氣息的紅色信仰,在倒海翻江卷巨瀾、雄關漫道真如鐵的百余年黨史中深悟櫛風沐雨、砥礪前行歲月的浩瀚、崇高、凜然與神圣,在行遠自邇、篤行不怠、砥礪奮進中把握歷史發(fā)展脈搏、抓住歷史發(fā)展機遇、牢牢掌握歷史主動,“用理想之光照亮奮斗之路,用信仰之力開創(chuàng)美好未來”[31]50,在合著歷史的節(jié)拍中以排山倒海的勢能劈波斬浪、強勁奔涌,成為“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1]336。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三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2]??? 解科珍, 馬抗美. 文化自信與歷史虛無主義批判[J]. 思想教育研究, 2019(7): 62-67.
[3]??? 盧黎歌, 武星星. 道德虛無主義的學理批判——兼論恩格斯《反杜林論》中的馬克思主義道德觀[J]. 馬克思主義研究, 2020(7): 105-114.
[4]??? 黃明理, 馮茜. 我國90后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狀況研究[J]. 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1): 6-13.
[5]??? 習近平. 之江新語[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6]??? 李慶真. 從社會轉型的視角解析當前我國青少年面臨的信仰危機[J]. 青年研究, 2005(6): 1-7.
[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8]??? [德]黑格爾. 精神現(xiàn)象學(上)[M]. 賀麟, 王玖興,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79.
[9]??? [美]杰里米·里夫金, 特德·霍華德. 熵: 一種新的世界觀[M]. 呂明, 袁舟, 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7.
[10]? [美]埃里?!じチ_姆. 逃避自由[M]. 劉林海, 譯. 北京: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02.
[11]?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4.
[1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五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4]? [韓]趙永植. 重建人類社會[M]. 清玉, 姜日天, 譯. 北京: 東方出版社, 1995.
[15]? 韓升. 價值認同視閾內思想政治教育的虛無主義批判[J]. 長白學刊, 2017(4): 39-44.
[16]?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一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17]? 程恩富, 譚勁松. 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能更好地運用市場經濟[J]. 當代經濟研究, 2015(3): 5-12.
[18]?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19]?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20]? 李振綱. 文化憂思錄——中國文化的歷史走向[M]. 保定: 河北大學出版社, 1994.
[21]? 孫正聿. 哲學通論[M].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5.
[22]? 徐斌. 論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J]. 馬克思主義研究, 2013(3): 83-88.
[23]?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 第十卷[M].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6.
[24]? 龔自珍全集[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
[25]? 趙汀陽. 歷史之道: 意義鏈和問題鏈[J]. 哲學研究, 2019(1): 116-125.
[26]? [以]阿維夏伊·瑪格利特. 記憶的倫理[M]. 賀海仁, 譯.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5.
[27]? [德]尼采. 權力意志[M]. 孫周興,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2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八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9]? 曾盛聰. 倫理變遷與道德教育: 市場化、全球化、網絡化際遇中的現(xiàn)代性追尋[M].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6.
[30]? 袁鐸. 非意識形態(tài)化思潮研究[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
[3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Interlock, Impact and Repair: The Nihilistic Risk of Red Belief among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ZOU Guibo1, 2
(1. School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China;2. The Yangming Cultural Academy of Guizhou,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 Red belief lies in the practical logic of the proletariat's pursuit of freedom, liberation and happiness, and is a unique belief paradigm based on modern society that points to a better and happier life in the future. Due to the emergence and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technological control and space-time flow leading to the multi-dimensional evolution of living style, ideological infiltration and capital logic leading to the imbalance of social mentality and order, development resistance and ethical change leading to the emergence of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the nihilistic risk of young people's red belief in the new era presents multiple hazards, such as distor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Marxist belief view, obstructing the consensus cohesion of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dispelling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memory. Red faith affect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individuals, reflects the spiritual outlook of the nation, and is related to the future and destiny of the country. Based on the essence of training new people who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the cornerstone of the red faith building of young people, shape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and tell the grand story of Red faith well and deeply, avoid the nihilistic risk of the red belief caused by the crisis of faith in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spiritual self-examination and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Keywords:new era youth, red faith, belief in nothingness, nothingness ri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