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忠超
摘? ?要: 新時代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關鍵在于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使學生在追求實現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中,自覺將自身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歷史發(fā)展趨勢關聯起來。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統(tǒng)合教育管理、教育主體、學生群體,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實現新時代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重點。具體而言,需要注重落實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戰(zhàn)略,推進教育責任社會化,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模式。
關鍵詞: 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教育責任社會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論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時,提出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因為基礎教育是教育體系的根基,所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首要是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在此意義上,準確把握新時代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內涵,并進一步提供實現這一目標的實踐路徑,尤為重要。
一、高質量:新時代基礎教育發(fā)展的新歷史定位
1.基礎教育的歷史發(fā)展及“高質量”歷史定位的引出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發(fā)展大致可以劃分為4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呈現出鮮明特征,這些特征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fā)展進程高度一致。
第一階段是從1949年至1976年。這一階段,是中國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并過渡到社會主義以及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在此背景下,基礎教育發(fā)展的主題是建設和推進社會主義教育。
第二階段是從1977年至1985年。這一階段,中國基礎教育建設的主要特征是“恢復與重建秩序階段”。1
第三階段是從1986年至2011年。該階段中國基礎教育發(fā)展的主要特征是在改革中逐步完善。其中,不斷改革教育管理體制機制、加大教育投入是主要內容。
第四階段是2012年至今。在這個階段,中國基礎教育發(fā)展主要強調提高教育質量,推進教育公平。教育部發(fā)布的《中國教育概況——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情況》指出:“2020年是‘十三五規(guī)劃的收官之年,各項規(guī)劃目標全面實現,為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實現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上述歷史回顧中,不難發(fā)現,在2012年以前,中國基礎教育發(fā)展的主要關注點是“有沒有”“夠不夠”的問題。2 但是2012年以后,基礎教育的普及性和投入比問題已然不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核心問題,基礎教育是否優(yōu)質、是否呈現高質量才是新時代教育發(fā)展的核心。由此可見,“高質量”成為新時代基礎教育發(fā)展的新的歷史定位。
2.當代基礎教育“高質量”定位的歷史根源
為什么“高質量”是當代基礎教育發(fā)展的新歷史定位呢?根本上是因為“高質量”是社會生產發(fā)展到新的歷史階段所產生的一般性要求。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然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向“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意味著,社會生產已經向時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平衡、充分,而這個要求的實現只有基于高質量發(fā)展才有可能。
因此,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既是基礎教育在特定社會歷史階段呈現不同特征的根本原因,也是理解為什么在2012年以前,特別是20世紀50—70年代,我國基礎教育并未將“高質量”作為核心定位的原因,更是“高質量”成為當代基礎教育發(fā)展新歷史定位的原因。
從“高質量”的歷史定位和社會生產的內在出發(fā),可知當代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除了與基礎教育領域自身建設的完善性有關之外,還必然與社會生產、社會歷史有著根本關聯。那么,這種關聯具體表現為什么內容呢?為此,必須要進一步把握“高質量發(fā)展”的時代內涵。
二、新時代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時代內涵
1.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內涵要點
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核心內涵是基礎教育的發(fā)展在符合自身客觀規(guī)律的同時,更加有助于促進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或至少能夠為真正實現人的這一狀態(tài)創(chuàng)造現實條件。
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存在“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 因此,一方面,對人的理解總是要放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現實之中;另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狀態(tài)也不是一個既定的具體狀態(tài),它只有在人們揚棄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和異化勞動之后才能得以顯現。所以,可以進一步認為,新時代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必然以促使特定社會歷史階段的學生能夠自覺地揚棄資本主義和異化勞動進而謀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目的和根本準則?;谏鲜龇治觯梢缘贸鰞蓚€結論:
第一,真正的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必然具有揚棄資本主義異化關系的社會主義性質。盡管基礎教育所追求的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學生個性更充分地實現等目標,似乎與教育本身的社會主義性質并無直接關聯。但現實是,這種全面發(fā)展和個性充分實現只有在揚棄資本的宰制和異化勞動之后才能真正實現。在資本宰制世界的大背景下,如果不觸及資本賴以存在的基礎,那么人的個性實現將由于異化勞動而轉變?yōu)閭€性的扭曲。道德、審美等也將會在其異化形式中轉向對人本質的否定。不論是基礎教育還是整個教育,在根本上都是社會的教育和為了社會的教育,因而公平必然是教育的應有之義。教育本身天然地具有反對異化和資本宰制的特性。
第二,新時代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就是要實現“立德樹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教育方針。中國共產黨一直將德育作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 基礎教育是我國教育系統(tǒng)的基石,既是在為高一級學校培養(yǎng)合格的新生,也是為社會主義各條戰(zhàn)線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強調將“立德樹人”貫徹基礎教育全過程,就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體現和要求。
新時代基礎教育要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具有高尚道德修養(yǎng)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意味著,基礎教育必須要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三個方面的特質:對社會主義,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對自身歷史使命和歷史發(fā)展趨勢的自覺;對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追求。
2.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內在結構
在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性質和“立德樹人”指向中,“立德樹人”顯然是現實落腳點?!傲⒌聵淙恕钡幕A構成有三個方面,即歷史自覺、社會主義認同、自由全面發(fā)展。其中,歷史自覺是指學生對于自身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使命形成自覺認識,實現對個體性和社會性之間本質關聯的認知和體悟。社會主義認同是歷史自覺在社會歷史現實中的具體化,即學生基于歷史自覺而形成對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道路的高度認同,進而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自由全面發(fā)展則是“立德樹人”的最高要求,即學生在前兩個要素的基礎上,謀求實現個體和社會的自由發(fā)展狀態(tài),是人本質的真正實現。在此基礎上,新時代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必然包含一個目標和標準體系(見表1)。
由表1可知,基礎教育是否實現高質量發(fā)展,關鍵在于判斷其是否使學生實現了“具體化維度2”三個方面的高度契合。在理解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具體指標時,管理機制、評價方法、課程設置、教師發(fā)展等因素要想構成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相關項,需具有前提。這個前提是:必須證明這些因素對于使學生同歷史自覺、社會主義認同、自由全面發(fā)展形成契合有積極影響。換言之,如果一種管理或評價機制,并不能有助于學生形成高度歷史自覺,也無助于形成社會主義認同,更無助于其進一步實現自由全面發(fā)展,而只是一個純粹的知識點性的學習,那么這種管理或評價機制則不能算是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指標,且無法實現有效管理或評價。
三、推進新時代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實踐
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內涵決定了必須從構建新時代基礎教育發(fā)展評價指標體系、創(chuàng)新基礎教育實踐模式兩個方面,切實推動現代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
1.轉變基礎教育建設評價模式,構建新時代基礎教育發(fā)展評價指標體系
從整體上看,我國在基礎教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課程建設、學生學習評價等方面都有較為明確、系統(tǒng)的評價方案和指標。但對于基礎教育發(fā)展的評價卻并非如此。盡管改革開放以來,基礎教育發(fā)展評價被納入“教育現代化評價”“教育均衡發(fā)展評估”“區(qū)域政府履行教育指責評估”而變得更加完善和成熟。1但這種評價的內容多聚焦于教育經費投入、教育管理方法的規(guī)范化、入學率、教學滿意度、教育資源均衡性等方面,尚未形成與“高質量發(fā)展”直接相關的評價體系。
所謂直接相關,就是評價體系直接針對評價對象,兩者緊密關聯。長期以來,我們似乎默認基礎教育領域的大量教育經費投入就是其高質量發(fā)展的證明。但教育經費投入和高質量發(fā)展之間的實際關聯并不十分明顯,并不是說只要投入了教育經費,就一定會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根據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內涵可知,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實踐路徑只有深刻作用于學生的歷史自覺、社會主義認同和自由全面發(fā)展才是切實有效的。因此,“教育經費投入”“入學率”等指標已然不適用于判定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狀況;至于“教學滿意度”和“教育資源均衡性”等指標只有被證明與學生歷史自覺、社會主義認同和自由全面發(fā)展直接相關時,才能作為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評價指標。由此可見,我們迫切需要基于新時代基礎教育高質量的歷史定位,梳理既有評價指標,進一步明晰評價指標與學生歷史自覺、社會主義認同和自由全面發(fā)展之間的直接相關性,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構建新時代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評價指標體系。
2.適應時代動向,創(chuàng)新基礎教育實踐模式
新時代基礎教育發(fā)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必然促使基礎教育實踐模式的變革。層級制的基礎教育管理、應試導向、講授灌輸式教學、單純的校內學習等已然與新時代基礎教育發(fā)展不相符合,因而必須創(chuàng)新基礎教育實踐模式。
一方面,就基礎教育管理而言,規(guī)范化的層級制管理需要向互動式的網絡化管理轉變?;邮骄W絡化管理的核心內涵是推動實現基礎教育責任社會化,形成完善的社會化育人環(huán)境。教育責任社會化,是指“每個人每個單位都要擔負教育責任”。2 教育本身并不是某個群體特有的東西,而是社會的教育,這意味著教育是為了社會的教育,因而社會對于教育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使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超出特定時空的限制,而不斷地得以鞏固。在過去的教育管理實踐中,我們雖然重視社會性教育的重要性,但在現實層面,人們更多地把社會化教育狹隘化為學校教育、補習班教育等。如此一來,教育活動就變成了某時某地特定群體的活動,進而導致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脫節(jié),從而降低教育成效。教育管理實踐必須時刻明確“建設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是全社會的責任”。①
另一方面,基礎教育教學需要探索創(chuàng)新性教學模式。在社會化教育體系中,學校教學仍然居中心地位,但傳統(tǒng)的應試教學、灌輸式教學、知識點教學等模式已然不符合現代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需要。事實上,為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教育重點的轉變,不同地區(qū)的學校教育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積極探索新的發(fā)展模式。例如,江蘇的教學模式改革就是一個典型。費倫猛等人在研究中發(fā)現,“江蘇教學的改革正逐步走出傳統(tǒng)的舒適區(qū),開始探尋新型教學模式的可能性”1,其中“實踐”“素養(yǎng)”“創(chuàng)新”是頻次比較高的詞語。就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而言,關鍵之處莫過于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以實踐為主線,將實踐、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有機結合起來。
其中,實踐與創(chuàng)新的結合就是從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走出來,積極吸收和借鑒先進的教學方法,引入先進教學技術(如人工智能等),構建多元的、富有特色的教學活動。而實踐與素養(yǎng)的結合則要求必須賦予教育教學活動以更鮮明的實踐性,并且使學生在這種實踐性教學中形成深刻的學習體驗和充實感。所以,在未來的基礎教育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中,必須將圍繞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實踐性教學作為一項重要的生長點和方法論原則。
Connotation and Practice Path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 New Era
GAO? Zhongchao
(Shanghai Jianping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Shanghai,? 201204)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basic education must take “high quality” as the new historical orientation. With a firm focus o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the key to thi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aim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consciously associate themselves with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rend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when they freely pursue their overall development. Moreover, centering around “moral education”,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management, educational subjects and student groups,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analyzing specific problems are the key points to achieve thi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pecifically,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education-first development, the promotion of the soci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to and innovation of a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practice model.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new 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