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乂凡
摘? ?要: 近年來,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存在諸如頂層設計落實不夠、復雜性研究不深入、監(jiān)督評價體系不完善等深層次問題。為此,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實踐中,需要構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政策落實與反饋機制,加強一體化建設項目化研究,搭建項目化協(xié)同育人平臺,構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實效性評價體系。
關鍵詞: 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現(xiàn)狀分析;發(fā)展路徑
一、“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及其歷史必然性
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思想政治教育適應時代發(fā)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結果。
1.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內涵
“立德樹人”是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內在邏輯,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是實現(xiàn)青少年價值引領、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必然要求,是推動思政課高質量發(fā)展、提升育人質量的關鍵舉措。
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內涵呈現(xiàn)縱向銜接和橫向貫通的特點??v向銜接要求思政課建設統(tǒng)籌考慮大中小學各學段的課程目標、內容設計、適用方法,實現(xiàn)各學段之間的有效銜接。具體來看,課程目標要適應學生各階段特點,注重銜接,在內容上要實現(xiàn)層層遞進,在結構形式上實現(xiàn)有效銜接,保證教學的有效性。橫向貫通則有兩個維度:一方面,要在各門課程中以“立德樹人”為主線,在保持教學目標與教學理念一致的前提下對教學內容進行系統(tǒng)化設計,實現(xiàn)各學段、各門課程內容上的貫通;另一方面,要以思政課為核心,貫通各類課程,有效實現(xiàn)思政知識的遷移整合,綜合實現(xiàn)思政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
2.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歷史必然性
一方面,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huán)境要求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系統(tǒng)化。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政治形勢急劇變革,風險社會日益凸顯,經濟發(fā)展面臨更多更嚴峻挑戰(zhàn)。這種環(huán)境要求人才培養(yǎng)要更加注重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培育,而思政課是承擔此任務的關鍵課程。為充分加強思政課的人才培養(yǎng)效果,有必要對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做系統(tǒng)設計。另一方面,充滿挑戰(zhàn)的時代任務要求更好解決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問題。思政課是培養(yǎng)青少年社會主義道德、樹立青少年理想信念的關鍵課程,通過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能夠更好地發(fā)揮思政課“立德樹人”的作用。
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現(xiàn)狀及問題
為了深入了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現(xiàn)狀,筆者以各學段思政課教師和在校學生為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分為教師組和學生組。問卷主要從內容整體設計、學段銜接、教師配備、教師一體化建設、社會協(xié)同參與、建設機制、保障機制等方面進行調研。教師組樣本來自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qū),回收教師有效問卷407份。學生組樣本來自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qū)的62所學校,覆蓋小學四年級到大學四年級,回收學生有效問卷613份。問卷數(shù)據(jù)反映的現(xiàn)狀可以歸納為教材內容整體設計與各學段銜接狀況、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與一體化發(fā)展狀況、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社會協(xié)同參與和建設機制以及保障機制三個方面。
第一,各學段教材內容整體設計認同度較高,但銜接性不強,有明顯的階梯性呈現(xiàn)。在調研中,79.63%的教師認為教材內容整體設計科學完整;有72.72%的教師認為新修訂教材部分內容理論性過強,與本學段學生認知水平不一致;40%以上的教師認為教材部分內容與現(xiàn)實脫節(jié);近10%的教師認為理論性過強導致自身理解存在一定困難。關于各學段教材內容銜接狀況,超過43%的教師選擇了“不了解”,74.09%的學生認為各學段教材內容存在重復,61.01%的學生認為各學段教材內容有新知識的擴充和深度的增加,能夠感受到明顯的內容遞增差異。
第二,思政課專職教師配備存在缺口,一體化建設融入度不高。70.5%的教師表示學校能夠按照教育部要求配齊專職政治課教師,其中小學和大學的比例均不超過50%(見表1),與初中和高中差異明顯。在學生問卷中,小學和初中階段“沒有其他教師代上思政課現(xiàn)象”選擇人數(shù)分別為34人(占比54%)和99人(占比61.5%),遠低于高中(占比62.4%)和大學(占比88.4%)階段(見表2),這表明當前小學和初中階段專職思政課教師存在較大缺口。超過60%的教師表示從未參加過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活動,近15%的教師參與途徑僅有教育論壇。
第三,思政課一體化的建設機制不完善,社會協(xié)同參與度較低,保障機制未能完全發(fā)揮作用。調查顯示,近65%的教師表示對學校的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機制不清楚,28.5%的教師表示學校已經制定或參與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機制之中,但大部分認為建設機制不夠完善。近80%的教師從未參與過其他校外機構協(xié)助舉行的思政課一體化活動,15.5%的教師表示,參加過的有校外機構參與的思政課一體化活動是由學?;蛏霞壷鞴懿块T主導發(fā)起的。超過70%的教師認為,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不支持、社會機構沒有渠道是影響社會協(xié)同參與的主要原因。超過80%的教師對教育部或省級教育主管部門有關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政策有所了解,其中52.8%的教師認為,學校和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未能完整貫徹落實國家政策要求,在經費支持、活動開展、榮譽認定等方面尚有欠缺。
2.原因分析
第一,政策規(guī)劃在頂層設計上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相當重視,但實踐中這些政策的落實程度不夠。從近年來國家出臺的相關文件中可以看到,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受到了重視并做了長遠規(guī)劃。從建設實效來看,仍存在政策難以完整貫徹落實的狀況。一方面,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雖然積極深入學習中央文件,但難以制定適應區(qū)域特點的具體實施方案,實際行動較為滯后。如一體化教材內容的設計,在凸顯知識遞進增長的同時,普遍存在內容與現(xiàn)實脫節(jié)的問題。另一方面,學校和教師在實際教學管理中沒有對標國家政策規(guī)劃。隨著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逐步推進,迫于監(jiān)管的壓力,隨意性、形式化的會議交流和實踐活動越來越多,教師參與范圍不廣、程度不深,實踐效應越來越弱。
第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具有復雜性,對這一復雜性的研究和把握程度不夠,導致協(xié)同參與機制難以形成。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難以定型的復雜過程,有諸多因素會影響思政教育效果,其隱匿性、偶發(fā)性使其難以做到完全預防,更多地需要對負面因素進行分析批判和正確引導。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既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也要充分考慮區(qū)域特點。從調查情況來看,教師配備情況差異較大,各級政府基于本地實際狀況能夠給予的支持力度也不一致,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難度。
第三,監(jiān)督評價體系的導向作用未能有效發(fā)揮。國家層面,多以引導和鼓勵為主,相應的監(jiān)督措施較少;地方層面,多以試點探索為主,缺乏相應的監(jiān)督評價機制;學校層面,以貫徹落實上級主管部門要求為主,主動創(chuàng)新探索較少,大多未制訂相應的評價激勵機制。各級監(jiān)督的缺乏導致各級管理部門重視程度不足,相應地對上級相關政策規(guī)劃的落實程度不足。對于教師來說,在完成原有的教學、科研之外,沒有相關評價導向機制的支持,僅靠工作熱情,難以持久地投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之中。
三、新時代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出路
1.構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政策落實監(jiān)督和反饋機制
有效的監(jiān)督和反饋機制是保障各項政策貫徹落實的必要支撐。這一機制需要抓住三個關鍵主線:
一是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監(jiān)督和反饋。在小學、中學階段全國教材尚未統(tǒng)一的情況下,以大學思政課教材內容為基點,自上而下地建設一體化的教材內容是國家當前一體化教材建設的應有之義。對于不同版本教材,在使用前,要對其內容的銜接性和遞進性進行審核,在使用過程中通過覆蓋全體思政課教師的信息反饋機制搜集問題,對學生以抽樣調查的方式進行信息采集,定期對問題進行集中分析,并體現(xiàn)在教材修訂中。此外,應當加強對教材以外各類教學資源使用情況的監(jiān)督和反饋,及時剔除不符合思政課教學要求的資源,對資源使用的技術性與規(guī)范性予以統(tǒng)一指導。
二是對教師隊伍建設的監(jiān)督和反饋。教師隊伍是影響思政課教學成效的關鍵因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 要通過常態(tài)化考核檢驗各級各類學校是否嚴格把控思政課教師準入質量。對國家已經要求實施的師資培訓、聽課評課、教研交流、集體備課等常態(tài)化活動是否貫徹落實,以及系列活動對教師綜合素養(yǎng)提升的作用程度,要根據(jù)反饋及時做出調整,培養(yǎng)“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思政課教師隊伍。
三是學校對政策貫徹落實的監(jiān)督和反饋。學校是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政策貫徹落實的直接責任主體,各項政策的落實程度與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其中的關鍵在思想認識。在提升學校管理隊伍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重要性認識的同時,將相關政策的貫徹落實納入學校管理的基本考核指標,使學校切實發(fā)揮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主體作用。
2.加強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項目化研究,搭建項目化協(xié)同育人平臺
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要堅持運用系統(tǒng)思維,科學把握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各要素之間全面、系統(tǒng)、有機聯(lián)系。一是鼓勵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研究立項,以項目化研究分析建設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并逐一解決。二是加強對不同學段學校之間縱向問題的分析,以解決教材內容認知、教學設計銜接、活動交流協(xié)調等問題為重點。三是加強對家庭、學校、社會協(xié)同育人的研究。“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并不局限于思政課,家庭、學校、社會都應該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智慧和力量。
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是社會協(xié)同參與的問題。在社會組織、機構參與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機制尚未完善建構的情況下,應通過官方建立協(xié)同育人平臺,對各項內容進行規(guī)范化監(jiān)督,以項目化方式暢通社會參與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渠道,使社會各類資源與不同學段學校、不同需求思政課程有效對接。
3.不斷完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實效性評價體系
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成效的提升,關鍵是要發(fā)揮好監(jiān)督評價機制的作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實效性評價機制的完善要把握好三個關鍵內容:
一是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當前階段,整體上需要建立全覆蓋的數(shù)據(jù)采集網(wǎng)絡,建立良好的評價運行機制,以過程性評價為主,凸顯各項實踐的展開和推進,在對比性的結果評價應用時,以鼓勵或獎勵性評價反饋為主,以調動各地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積極性。
二是要體現(xiàn)教師的主體需求和實際情況。當前,應將立項的相關研究項目、取得的教學成果和獎項、出版的相關教輔材料等納入教師評價體系,并進行適當傾斜。在思政課教師整體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可將原有評價體系中的可替換指標與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相關成果進行等質等量替換,以進一步激發(fā)教師的工作熱情,使教師積極主動、自愿自覺地推動一體化建設。
三是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評價指標體系。在對教學內容進行評價時,主要考察教學目標、知識掌握和應用,反映階段教學的有效性。在對學習狀態(tài)進行評價時,主要考察學生的自我管理和學習能力,以及教師對課堂的管控能力。在對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時,綜合考察教師、學校、家庭、社會的育人效果。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ZHANG? Yifan
(School of Marxism,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has deep-seated problems, such as a lack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level design, a lack of in-depth study on the complexity, and an imperfect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erefore, in the practi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 to strengthen the project-based research of the integration, and to build the platform for project-base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to construct an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Key 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development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