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外國文學課程本身蘊含著與立德樹人高度相關的課程思政元素,主要有: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人文主義傳統(tǒng)、理性思維,這是課程本身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圍繞這三個關鍵元素,外國文學課應以學科教學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利用世界文學人文主義傳統(tǒng)、理性思維挖掘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向而行的要素進行立德樹人,站穩(wěn)看待外國文學的中國立場。
[關鍵詞]外國文學;課程思政;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人文主義;理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3) 10-0057-03
外國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和外語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是了解外國文學、文化的窗口,也是比較受歡迎的人文通識課。由于涉“外”,外國文學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路徑令一些教師深感困惑。很多一線教師總是不知道應該添加點什么才能實現(xiàn)外國文學課程思政的教學,于是總有一些課程思政的實施顯得很生硬、突兀。目前學界關于外國文學課程思政的研究有了一些成果,主要集中在教學的意義論證和理論探索方面。但總的來說,外國文學的課程思政研究還有較多的空間,特別是教學實踐方面的探索。筆者認為準確把握外國文學的課程思政關鍵元素才是關鍵。本文歸納了外國文學課的三個重要的課程思政元素: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人文主義傳統(tǒng)、理性思維。圍繞這三個關鍵元素,外國文學課程思政在立德樹人方面的期待主要有:養(yǎng)成馬克思主義文藝觀,適應新時代文學發(fā)展的需要;利用世界文學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提升德育水平,吸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向而行的品質,提高人文修養(yǎng);利用世界文學的理性主義精神培養(yǎng)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站穩(wěn)看待外國文學的中國立場。
一、馬克思主義文藝觀
當前是文學發(fā)展最好的時代,網絡和新媒體的蓬勃發(fā)展,使文學的生長有了更多的空間,文學也有了更多的受眾,傳播的速度更快;但這也是一個文學發(fā)展最不利的時代,并不是所有的作者都有正確的文藝觀,文學創(chuàng)作的質量也參差不齊,也少見文學介入現(xiàn)實的擔當?shù)取C恳粋€時代的文學都參與時代品格的塑造,因此養(yǎng)成正確的文藝觀是非常必要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對不少世界經典文學作家作品都進行過精辟的論述,這是學習和傳播馬克思文藝觀的重要契機。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建議文學、歷史學、哲學類專業(yè)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有著豐富的內涵,筆者認為外國文學課程思政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應是結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外國文學經典作品的闡述,正確認識文學的性質和價值。理由有三個。第一,在新媒體時代,文學的生產和消費不可避免地受到資本的影響而表現(xiàn)出圖像化、碎片化、淺表化的特點。文學與現(xiàn)實的關系變得尷尬,受到資本影響的文學不可能明晰地反映現(xiàn)實,這樣的文學也不可能正面作用于現(xiàn)實。因此,跟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重新認識文學的性質和價值是非常必要的。外國文學課的馬工程教材,精心地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優(yōu)秀外國文學作家作品的評論鑲嵌其中,成為一條清晰的線索,如馬克思對莎士比亞的點評、恩格斯對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的評論、列寧對托爾斯泰的評價等。第二,對文學性質、價值的正確認識有助于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形成良好的專業(yè)自覺意識。據筆者了解,文學專業(yè)的部分學生缺乏對文學的興趣、愛好,缺乏對文學性質和價值的理解,也缺乏對自身專業(yè)的認識。第三,對外國文學尤其是西方文學的正確認識,需基于認識文學的意識形態(tài)特性的基礎上,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學,尤其是20世紀以來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很駁雜的西方文學。
意識形態(tài)論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對文學本質和屬性最根本的認識,文學屬于上層建筑,受到經濟基礎的影響。在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評價過的外國文學作家作品時,可以適當延伸、拓展、深入相關話題。如教材介紹但丁生平時引用了恩格斯的評價,“他是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最初一位詩人”,教學時可以提問學生恩格斯評價的依據,以此思考文學與現(xiàn)實的關系。但丁生活的年代,正是歐洲封建的生產關系開始解體、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萌芽的時期,他的代表作《神曲》無論藝術形式還是思想內容都有著明顯的新舊時代交替的痕跡。與此相似的還有很多,比如莎士比亞的悲劇雖然描寫的是久遠年代或異國故事,但其實都深刻地反映了作家所處的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英國社會現(xiàn)實。又如恩格斯評價巴爾扎克“他在《人間喜劇》里給我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現(xiàn)實主義歷史,他用編年體的方式幾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資產階級在1816—1848年這時期對貴族社會一日甚一日的沖擊描寫出來……圍繞這幅中心圖畫,他匯集了法國社會的全部歷史,我從這里,甚至在經濟細節(jié)方面(諸如革命以后動產和不動產的重新分配)所學到的東西,也要比當時所有的職業(yè)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tǒng)計學家那里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1]。20世紀的現(xiàn)代主義文學和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形式新穎、荒誕,內容和傳統(tǒng)文學相比也極具反叛性,但這些都是基于20世紀西方世界荒誕的本質的基礎上的。由此可見,每一個時代的優(yōu)秀外國文學作品都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都以特殊的方式提出或回應時代之問。2014年習近平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边@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文藝的殷切期盼。
就馬克思主義文藝觀而言,外國文學課還應向學生強調我們如何學習世界文學作家的時代擔當精神,繼承文學對現(xiàn)實的敏銳性,深刻認識文學的本質屬性,強化專業(yè)自覺意識。現(xiàn)實是常新的,當今乃至世界都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征程呼喚新文學創(chuàng)造”,“文學主題與歷史主題、時代主題緊密相連”[2]。要講好新時代的中國好故事,需要關注當下的新的現(xiàn)實,這也是時代的迫切要求。中國作家協(xié)會于2022年3月17日發(fā)布“新時代山鄉(xiāng)巨變創(chuàng)作計劃”征稿啟事,目的是發(fā)掘講述新時代鄉(xiāng)村振興的好故事,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主義要求。當前很多年輕人的文學閱讀都與網絡文學有關,雖然相關部門也有意引導網絡文學的發(fā)展方向,如舉辦了多次網絡文學現(xiàn)實主義題材征文大賽,但是目前尚未能改變網絡文學逐利的特點,因此很有必要加強引導。
二、人文主義傳統(tǒng)
世界文學中的優(yōu)秀作品有著悠久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文學就是“人學”?!陡叩葘W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文學中豐富的人文內涵有助于引導、感化、塑造和發(fā)展人自身,有利于提升德育水平,提高人文素養(yǎng)。世界文學的卓越作家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關注、反思、批判人自身,他們的作品提出了不少“成人”的探索,總希望人能夠不斷完善自我、全面發(fā)展。世界文學優(yōu)秀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千百年來正是由于豐富的個性魅力和人性內涵吸引著千千萬萬的讀者。偉大的作家同時還是人道主義者,總是探索理想社會。
外國文學課應抓住人文主義思想這個重要課程思政元素,引導學生通過優(yōu)秀世界文學作品認識人性的豐富性,向往美好的人性,批判人性的丑陋和殘缺,思辨理想的人在不同的時代應該是什么樣。如荷馬史詩《伊里亞特》時阿喀琉斯對榮譽的關注,這是人的意識的覺醒,但作為英雄,強壯、健美、魁梧、善戰(zhàn)還不足以成為理想的人,特別是當他的善戰(zhàn)又演變成殘忍、暴虐,如果僅僅有這些品性阿喀琉斯也是要受人唾棄的。正是阿喀琉斯的同情心、憐憫心,才讓他的人格具有豐富性。我們可以此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樣的人是理想的人。還有很多世界優(yōu)秀文學作品深刻地思辨人可以是什么樣的,人應該怎樣的。如《堂吉訶德》《浮士德》都思考了怎樣能夠自我實現(xiàn),而又不損傷自己的尊嚴、人格;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以強烈的懷疑精神,展現(xiàn)了種種人性的“惡”,反映當時私欲泛濫、利己主義大行其道的社會現(xiàn)實;卡夫卡的《變形記》、貝克特《等待戈多》等以荒誕的形式讓人極受沖擊地思考了現(xiàn)代人的“異化”和生存的荒誕等問題。這些都是可以引導學生思辨人該如何、人該何為的契機。優(yōu)秀世界文學作品中塑造了許多優(yōu)秀的人物形象,他們是讀者學習的榜樣,在立德樹人方面有超越民族與地域的意義。
世界文學中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還集中表現(xiàn)在偉大作家的人道主義精神上。作家們以人道主義精神關心人,發(fā)現(xiàn)人類自身的困境,探尋各種拯救的方式,尋求人的心靈自由的途徑。如狄更斯以人道主義精神和悲憫情懷寫出了在黑暗、野蠻時代的小人物的遭遇。托爾斯泰的《復活》的人道主義思想不單體現(xiàn)在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對墮落的救贖上,更體現(xiàn)在作家對農民、農村問題的探索上,體現(xiàn)在作家決心徹底暴露舊世界的批判激情上。這些偉大作家的人道主義精神值得人欽佩,他們向善、博愛以及探索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努力值得大家學習。我們國家的全域性、深層次的扶貧工作,不就是這種人道主義精神的升華嗎?但是我們也要注意這些作家們最終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大多是人道主義與宗教的結合,這終究不是理想方案。于是制度自信的教育便可自然而然呼之欲出了。
在具體教學實踐中,一定要引導學生清楚辨析世界文學中的人文主義內涵,要始終銘記“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yǎng)人”。一方面,優(yōu)秀世界文學遺產,有很多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向而行的品質,如向善、同情、悲憫、自強、進取、反思,等等,這些文化精神和價值觀念是不同民族文化認同的情感基礎。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新人的內涵有其特定的內容,學習時要善于“拿來”。如學習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時要思辨“個性解放”的歷史背景和具體內涵;學習浪漫主義文學,要辨析其“自由”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由的不同內涵,如此等等。
三、理性思維
優(yōu)秀世界文學作品還蘊含著清晰的理性精神,以及伴隨著的批判意識。理性思維制約著人的價值判斷。大學生的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建構需要理性思維的運作與參與。世界文學的作家們,總是在理性的引導下,認清現(xiàn)實,不屈不撓地探索人生的可能的超越性。如西方文學就是以理性為指導,深入地對西方文明、西方社會、人性進行了深入的揭示和批判。這種理性思維和批判意識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當下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需在深層次的思想理論問題運用理性思維去辨析和引導,需要旗幟鮮明地批判錯誤立場。外國文學作品既展示了其他不同文化的細節(jié),也同時展示了對文化本身的批判。學習外國文學的目的歸根結底還是“洋為中用”,始終不能喪失中國立場。中國立場的維護,需要認識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需要理性辨析。因此強調外國文學中蘊含的理性思維的學習,既有思想內容的價值,也有方法論上的價值。
要引導學生認識世界文學傳統(tǒng)中綿延的清晰的理性精神。古希臘神話體現(xiàn)了較強的人本意識和原欲精神,但荷馬史詩和希臘悲劇的英雄們又在探尋理性堅守的意義?!渡袂分械摹暗 痹谙笳鳌袄硇浴钡木S吉爾的指引下,游歷地獄和煉獄,肯定了知識理性的價值。正是在理性的指導下,但丁才能看清意大利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沒有理性就無法發(fā)現(xiàn)謬誤。到了文藝復興早期,人文主義文學大肆張揚人的感性生命和自然欲望,迎來人的大解放,但后來人文主義作家們紛紛意識到私欲膨脹帶來的惡果,像蒙田、莎士比亞的憑借懷疑主義精神所蘊含的理性思維對人文主義進行了深刻反思。17世紀古典主義文學、18世紀啟蒙主義文學更是將理性作為旗幟。而浪漫主義文學、現(xiàn)實主義文學和現(xiàn)代主義文學對現(xiàn)實社會的批判中體現(xiàn)了理性精神。理性的意義和價值顯而易見,既與認識論相關,也關乎價值判斷。當然,西方文學中的理性在特定時代有其特定的內涵,而且理性被工具化后服務于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邏輯的例子層出不窮。因此,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學習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向的人文理性。
此外,理性思維作為一種思維方法,還可以通過外國文學課中一些有思辨意義的教學內容來訓練和習得。優(yōu)秀的世界文學作品本身就是對存在、對人生意義的積極探索,需要用理性思維去辨析。例如學習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理解小說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形象是教學的重難點之一。他的人生軌跡被時代的浪潮沖擊顯得支離破碎,幾度輾轉于紅軍和白軍之間。這個人物既有一種崇尚自由、勇敢彪悍的野性美,也有一種善良的人性美。他每一次政治轉向都是基于對現(xiàn)狀的不滿、內心向善和對理想社會的向往。我們同情時代帶給這個人物的創(chuàng)傷。但他的人生悲劇有沒有他個人的原因呢?葛利高里雖從理性上較早對共產黨產生好感,但最終因為個別共產黨員不正確的行為而產生了動搖,這難道不是葛利高里沒有認清歷史發(fā)展的大趨勢而沒有走上正確的道路而導致的悲劇嗎?這樣的思辨,一方面可以加深對小說內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另一方面思維方法的學習也得到促進。再者,葛利高里的道路選擇于我們的制度自信教育也很有啟示意義。
外國文學課程思政三大關鍵元素的提法更方便廣大教師們從紛繁復雜的教學內容中理出頭緒,以便更好地實現(xiàn)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目的。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課程加思政,思政本來就是每一門課程的應有之義。很多老師總以為外國文學的課程思政是外國文學再添點什么才成課程思政,那點“什么”成為很多老師的苦惱。當然還有更多的老師,其實已經根據教學內容實施了課程思政,只是不自知而已。在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理念的指導下,外國文學課程思政三大關鍵元素作為課程本身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應以學科教學的方式自然地滲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4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3-684.
[2]李云雷.向新時代文學高峰邁進[N].人民日報,2022-7-29(20).
(責任編輯:張宏玉)
基金項目:2022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新工科、新醫(yī)科、新農科、新文科項目:“課程思政建設與新時代文科類師范專業(yè)認證人才高質量培養(yǎng)的改革實踐”。
作者簡介:羅錫英(1977—),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國文學、比較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