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玉
(臨沂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一科,山東臨沂 276000)
急性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常伴隨運動障礙,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產(chǎn)生一定影響[1-2]。 感覺運動訓練將視覺、觸覺等感覺刺激進行有機結合,可促進患者整體協(xié)調(diào)性,提高患者運動能力。將感覺運動訓練用于老年人、肢體功能障礙患者的平衡訓練中效果顯著。但急性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常伴隨不同程度的負性情緒,負性情緒會加重機體生理、心理應激反應,對康復效果產(chǎn)生不利影響。 因此,在進行運動訓練的同時,需實施合理、科學的護理干預。 共情護理不僅能夠密切關注急性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的生理健康,還能夠掌握患者心理狀況,可為患者提供個性化、全面的護理服務,促進患者康復[3-4]。 基于此,本文選取山東省臨沂市第三人民醫(yī)院2021 年10 月—2022 年12 月收治的118 例急性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為研究對象, 通過分組對照,旨在分析共情護理聯(lián)合感覺運動訓練對其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山東省臨沂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18 例急性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5]中急性腦梗死相關診斷標準;(2)初次發(fā)病,均為恢復期;(3)依從性好;(4)生命體征平穩(wěn);(5)肝腎功能正常;(6)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 排除標準:(1)以往存在心肌梗死者;(2)存在其他影響運動功能的疾?。唬?)存在惡性腫瘤者;(4)存在全身感染性疾病者;(5)存在自身免疫功能障礙者;(6)存在嚴重精神疾病史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9 例。對照組:男34 例,女25 例;年齡46~79 歲,平均年齡(62.76±2.48)歲;病程3~6 個月,平均病程(5.11±0.21)個月;體質(zhì)指數(shù)18.6~27.5 kg/m2,平均體質(zhì)指數(shù)(23.15±0.26)kg/m2。 觀察組:男36 例,女23 例;年齡47~79 歲,平均年齡(63.02±2.35)歲;病程3~6 個月,平均病程(5.08±0.20)個月;體質(zhì)指數(shù)18.3~27.2 kg/m2,平均體質(zhì)指數(shù)(23.22±0.24)kg/m2。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已獲得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感覺運動訓練。(1)淺感覺訓練,護理人員輕拍、觸摸患側肢體,指導患者早期進行閉眼訓練,若患者運動障礙明顯,則指導進行睜眼訓練。(2)深感覺訓練,護理人員將彈性繃帶纏繞于患者患側各關節(jié)處,隨后進行被動運動(按摩、推拿等)、主動運動(左立走練習、上下樓梯等)。 (3)復合感覺訓練,聚集不同材質(zhì)物體, 護理人員引導患者閉眼觸摸,并辨別物體,一旦出現(xiàn)錯誤,可睜開眼睛,重復訓練。(4)平衡運動,患者通過平衡板、平衡墊等物品,展開漸進程序訓練,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先睜眼完成,隨后閉眼完成。 隨后指導患者雙腳分開站立于泡沫墊或地面上,練習重心移動。 (5)功能活動,護理人員積極鼓勵患者協(xié)調(diào)運用上肢。以上訓練1 次/d,30 min/次,6 次/周,連續(xù)訓練2 個月。
1.2.2 觀察組
觀察組于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共情護理。 (1)換位思考:部分患者因對急性腦梗死疾病認知較少,易出現(xiàn)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需對其心理狀況仔細觀察,主動、親切與患者交流,并理解其心情,及時緩解其不良情緒。(2)健康教育。通過發(fā)放宣傳手冊、開展講座等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疾病相關理論知識,對患者給予合理、有效的指導及關懷,使得其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提高其治療依從性。(3)共情體驗。受疾病影響,患者會產(chǎn)生各種疑問和訴求,需主動、耐心傾聽患者想法,依據(jù)患者動作、語言分析其心理狀態(tài),為其解答疑惑,滿足患者需求?;颊咴谶M行主動傾訴時,需回應患者,眼睛直視,通過點頭、撫摸患者背部與手部等行為表示對其理解,充分傳達共情,糾正患者錯誤的情感認知,使急性腦梗死患者感受到真誠,以進一步了解患者的情感需求。(4)積極引導。了解患者情感訴求后,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為患者介紹負面情緒的不利影響。同時,充分鼓勵家屬參與此次護理,增加溝通頻率,提高患者康復信心。 共情護理1 次/周,連續(xù)護理2 個月。
(1)運動功能。 護理前后,采用Fugl-Meyer 評估量表(FMA)[6]進行評估,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越好。(2)平衡功能。護理前后,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7]進行評估,滿分56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平衡力越好。(3)不良情緒。護理前后,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8]、焦慮自評量表(SAS)[8]進行評估,其中SAS 評分低于50 分代表無焦慮,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焦慮程度越重;SDS 評分低于53 分代表無抑郁,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抑郁程度越重。(4)日常生活能力:護理前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量表[9]評估,滿分100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5)創(chuàng)傷后成長:護理前后,創(chuàng)傷后成長量表(PTGI)[10]進行評估,此量表共20 個條目,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成長越好。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計數(shù)資料以n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FMA、BBS 評分相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2 個月后,兩組患者的FMA、BBS 評分均較護理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急性腦梗死恢復期患者運動功能、平衡功能對比[(±s),分]
表1 兩組急性腦梗死恢復期患者運動功能、平衡功能對比[(±s),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對比,aP<0.05。
組別FMA 評分護理前 護理2 個月后BBS 評分護理前 護理2 個月后對照組(n=59)觀察組(n=59)t 值P 值54.06±11.28 54.13±10.98 0.034 0.973 67.98±13.12a 80.33±15.46a 4.678 0.000 27.96±5.44 28.76±5.27 0.811 0.419 37.56±6.12a 44.77±6.84a 6.034 0.000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DS、SAS 評分相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2 個月后,兩組患者的SDS、SAS 評分均較護理前下降, 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急性腦梗死恢復期患者不良情緒得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急性腦梗死恢復期患者不良情緒得分對比[(±s),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對比,aP<0.05。
組別SDS 評分護理前 護理2 個月后SAS 評分護理前 護理2 個月后對照組(n=59)觀察組(n=59)t 值P 值51.26±4.58 52.04±5.51 0.836 0.405 45.77±3.26a 37.81±3.11a 13.571 0.000 56.78±4.55 57.03±4.63 0.296 0.768 49.15±4.39a 35.67±3.12a 19.225 0.000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ADL、PTGI 評分相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2 個月后,兩組患者的ADL、PTGI 評分均較護理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急性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創(chuàng)傷后成長得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急性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創(chuàng)傷后成長得分對比[(±s),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對比,aP<0.05。
組別ADL 評分護理前 護理2 個月后PTGI 評分護理前 護理2 個月后對照組(n=59)觀察組(n=59)t 值P 值43.11±5.48 44.09±5.36 0.982 0.328 61.28±6.42a 76.19±7.83a 11.311 0.000 60.14±1.84 60.16±1.79 0.060 0.952 68.53±2.08a 74.26±2.65a 13.065 0.000
急性腦梗死患者常伴有眩暈、 半身不遂等癥狀,對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產(chǎn)生嚴重影響。急性腦梗死患者進入恢復期,病情逐漸進入穩(wěn)定狀態(tài),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運功功能障礙。同時,急性腦梗死病死率較高,患者極易產(chǎn)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和負面情緒,不利于患者康復。因此,需對急性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實施合理、有效的干預措施,以改善患者運動能力,減輕負面情緒,促進康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FMA、BBS、ADL、PTGI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SDS、S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這提示采用共情護理聯(lián)合感覺運動訓練可促進急性腦梗死恢復期患者運動功能改善,有助于急性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創(chuàng)傷后成長。 分析其原因為:感覺運動訓練借助不同硬度、高度的平衡墊產(chǎn)生的不穩(wěn)定平面,形成漸進式平衡訓練,訓練患者重心轉移,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經(jīng)中樞系統(tǒng)運動,整合神經(jīng)感覺運動系統(tǒng),促進患者平衡力提高[11]。感覺運動訓練將淺感覺、深感覺、復合感覺訓練有機結合,運用到運動過程中,刺激患者皮膚,促進急性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對不同感覺傳入沖動的反應,使患者注意能力增加。同時,感覺運動訓練能夠通過感覺信息控制運動肌肉,從而達到改善患者運動功能的目的。 但因急性腦梗死屬于創(chuàng)傷事件,可使患者產(chǎn)生嚴重的心理影響,導致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恐懼等負性情緒,影響患者康復進程。 因此,在改善患者運動能力的同時,需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況,改善其不良情緒,加快患者康復進程。共情護理是一種心理干預手段,指護理人員通過體驗患者的內(nèi)心世界,使用語言及非語言暗語,認識、察覺患者情緒狀態(tài)及情感,并在此基礎上對患者的情緒和情感狀態(tài)給予正確、恰當?shù)姆答仯纬筛星楣缠Q,做到將心比心、設身處地[12-13]。 通過共情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可將自身投射至病患角度思考問題,充分了解患者自身感受,感受其內(nèi)心世界,根據(jù)實際病情,實施護理措施,幫助其建立正確、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同時,共情護理能夠使得患者充分體會到護理人員的關心和鼓勵,以及家屬的支持與陪伴, 進一步改善自身的抑郁、焦慮等情緒,促進自身創(chuàng)傷后成長。
綜上所述,在急性腦梗死恢復期患者中應用共情護理聯(lián)合感覺運動訓練,可有效提升患者的平衡能力及運動功能,有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促進患者創(chuàng)傷后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