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在永 郭慧
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治療研究多見,其中手術方面的研究是重點,而微創(chuàng)手術是近年來研究較熱的方面,其相關的細節(jié)研究占比不斷提升[1-2]。胸腔鏡手術作為臨床中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有效方式,其中的肺葉切除術及肺段切除術是研究與比較的重點,上述兩類手術方式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是關于兩類治療方式的效果比較研究差異仍較大[3-5]。同時,上述方面對于患者肺功能及創(chuàng)傷應激等術后恢復效果及影響因素的研究相對不足。因此,本研究現(xiàn)探究胸腔鏡肺段切除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安全性及對肺功能、創(chuàng)傷應激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0 月—2022 年2 月臨沂市中心醫(yī)院的80 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納入標準:于本院診斷及手術治療的非小細胞肺癌患;TNM分期Ⅰ~Ⅱ期。排除標準:術前進行化療等治療;肺結核、胸腔粘連等疾病史;既往胸部手術史;臨床資料不完整。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0 例和觀察組40 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且有效配合。本次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采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進行治療,術前常規(guī)檢查及麻醉后,健側臥位進行手術治療,將患側上肢上舉,采用三孔法置入胸腔鏡及對病灶進行探查,其中上葉與下葉切除者分別于3~4 肋間及5~6 肋間切口,進行肺葉切除,將肺門與縱隔淋巴結進行清掃。觀察組則采用胸腔鏡肺段切除術進行治療,術前常規(guī)檢查及麻醉后,健側臥位進行手術治療,將患側上肢上舉,采用三孔法置入胸腔鏡及對病灶進行探查,根據(jù)病灶部位進行動靜脈及支氣管的處理,進行病灶切除過程中,保證切緣距離病灶在2.0 cm 以上,必要者可將臨近肺段組織進行切除,以保證切除的范圍,進行淋巴結清掃。兩組的其他治療方式均相同。
比較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shù)、引流時間、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手術前后的肺功能指標[用力肺活量(FVC)、呼氣流量峰值(PEF)、最大自主通氣量(MVV)及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及創(chuàng)傷應激指標[皮質醇(Cor)、白細胞介素-6(IL-6)及C 反應蛋白(CRP)]。(1)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兩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進行統(tǒng)計,統(tǒng)計項目包括切口感染、肺不張及心律失常等,統(tǒng)計其總發(fā)生率。(2)肺功能指標:于術前及術后3、6 個月分別采用肺功能檢測儀進行肺功能指標的檢測,包括FVC、PEF、MVV 及FEV1。(3)創(chuàng)傷應激指標:于術前及術后1、3、5 d 分別采集兩組的空腹靜脈血,每次采集5.0 mL,將血標本離心(離心半徑15 cm、3 000 r/min 離心5 min)后取血清進行創(chuàng)傷應激指標(Cor、IL-6 及CRP)的定量檢測,檢測方式為酶聯(lián)免疫法。
本研究中涉及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軟件SPSS 23.0 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男28 例,女12 例;年齡43~77 歲,平均(63.30±9.10)歲;病灶直徑1.2~1.9 cm,平均(1.39±0.11)cm;TNM 分期:ⅠA 期13 例,ⅠB 期27 例;病理分型:鱗狀細胞癌15 例,腺癌25 例。觀 察 組 男27 例,女13 例;年 齡43~76 歲,平均(63.39±9.16)歲;病灶直徑1.1~1.9 cm,平均(1.40±0.13)cm;TNM 分期:ⅠA 期12 例,ⅠB 期28 例;病理分型:鱗狀細胞癌13 例,腺癌27 例。兩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上述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手術時間及引流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淋巴結清掃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shù)及引流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shù)及引流時間比較(±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淋巴結清掃數(shù)(個) 引流時間(d)對照組(n=40) 136.36±16.56 133.96±19.21 12.03±1.69 3.96±0.53觀察組(n=40) 113.03±13.69 121.01±16.96 11.81±1.75 3.15±0.35 t 值 6.867 3.196 0.571 8.065 P 值 <0.001 0.002 0.569 <0.001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07,P=0.034),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術前,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6 個月,觀察組的肺功能指標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s)
組別 FVC(L)PEF(L/s)術前 術后3 個月 術后6 個月 術前 術后3 個月 術后6 個月對照組(n=40) 2.93±0.31 1.66±0.19 2.33±0.32 5.10±0.69 3.71±0.39 4.10±0.51觀察組(n=40) 2.95±0.33 2.10±0.26 2.61±0.35 5.06±0.72 4.56±0.51 4.73±0.56 t 值 0.279 8.641 3.734 0.53 8.373 5.307 P 值 0.780 <0.001 <0.001 0.800 <0.001 <0.001組別 MVV(L/min)FEV1(L)術前 術后3 個月 術后6 個月 術前 術后3 個月 術后6 個月對照組(n=40) 79.36±6.61 53.03±5.75 59.10±5.91 2.13±0.32 1.21±0.22 1.53±0.25觀察組(n=40) 79.66±6.56 56.96±6.03 63.69±6.10 2.15±0.33 1.50±0.25 1.80±0.26 t 值 0.203 2.983 3.417 0.275 5.507 4.734 P 值 0.839 0.003 0.001 0.783 <0.001 <0.001
術前,兩組的創(chuàng)傷應激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3、5 d,觀察組的創(chuàng)傷應激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創(chuàng)傷應激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創(chuàng)傷應激指標比較(±s)
組別 Cor(ng/mL)IL-6(pg/mL)術前 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5 d 術前 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5 d對照組(n=40) 196.36±18.91 270.33±26.71 251.63±25.32 229.35±23.72 7.63±1.11 16.32±3.10 13.35±2.69 10.02±1.35觀察組(n=40) 198.10±19.63 252.32±25.10 232.02±22.63 209.65±21.03 7.59±1.06 13.16±2.60 11.03±2.26 8.32±1.16 t 值 0.403 3.107 3.652 3.930 0.164 4.939 4.176 6.040 P 值 0.687 0.002 <0.001 <0.001 0.869 <0.001 <0.001 <0.001組別 CRP(mg/L)術前 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5 d對照組(n=40) 11.31±1.69 22.65±2.63 19.35±2.53 13.63±1.79觀察組(n=40) 11.29±1.75 18.75±2.36 15.33±2.06 10.01±1.69 t 值 0.051 6.980 7.792 9.300 P 值 0.958 <0.001 <0.001 <0.001
非小細胞肺癌具有較高的臨床發(fā)病率,而早期有效的診斷與治療是本病患者預后改善的重要基礎與前提。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治療中,手術是應用較多,且研究較多的治療方式,而不同的手術方式,除治療效果可能存在一定差異外,其對患者術后各方面恢復的影響也可能存在明顯不同,而隨著臨床對手術患者創(chuàng)傷控制及術后恢復方面重視程度的提升,其也成為手術方式選擇的重要參考與評估方面[6-9]。肺功能作為本類患者術后評估的重點方面,其也是術后亟待改善的方面,同時有助于評估手術對肺功能的影響程度,因此是手術方式可取性的重要評估方面[10-12]。再者,創(chuàng)傷應激對于手術患者的手術性創(chuàng)傷程度具有較為直觀的反應意義,同時其變化波動的幅度也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術后創(chuàng)傷恢復程度及速度,因此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監(jiān)測價值較高,可作為手術方式選擇的重要參考方面。臨床中近年來關于胸腔鏡肺段切除術的治療研究不斷增多,且不乏與其他手術方式的比較性研究,但是其對于本類患者上述肺功能及創(chuàng)傷應激的影響研究不足,因此對于胸腔鏡肺段切除術患者上述方面的研究極為必要[13-15]。
本研究結果顯示,胸腔鏡肺段切除術在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優(yōu)于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表現(xiàn)為對淋巴結清掃數(shù)無顯著差異的基礎上,其手術時間及引流時間相對更短,術中出血量相對更少,而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則相對更低,且肺功能指標及創(chuàng)傷應激指標相對更好,術后恢復速度相對更快,因此認為胸腔鏡肺段切除術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基礎上,有效控制了手術創(chuàng)傷,更有助于患者的術后肺功能恢復,同時患者的創(chuàng)傷控制較好,而這也是患者術后恢復的重要基礎與前提,因此認為胸腔鏡肺段切除術在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應用優(yōu)勢更為突出,而這可能與胸腔鏡肺段切除術更為有效地控制了手術創(chuàng)傷有關[16-17]。其有效控制了對肺部及相關方面的損傷,因此患者的不良應激控制較好,因此患者的術后肺功能恢復更快,且相關的創(chuàng)傷應激控制更快且更好[18-20]。
綜上所述,胸腔鏡肺段切除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較好,安全性較高,且對肺功能改善效果及創(chuàng)傷應激的控制效果均相對更好,因此在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