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霖霖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 歷史研究所,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北魏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鮮卑建立的政權,在政權建立前,鮮卑族剛剛脫離部落聯(lián)盟制時代不久,因而造成國家初建時期的各項制度不很完備。但隨著與漢族士人接觸的日益增多,北魏開始吸收和借鑒前代政權中較為完善的社會制度,并在此基礎上參考同一時期南朝政權各項制度的實際實施狀況,進而對國內(nèi)各項政治制度進行了創(chuàng)設和完善。公主作為皇室成員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北魏經(jīng)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
“公主”是與統(tǒng)治者有著血緣或親緣關系女性的專有稱謂,這一身份也是在皇權統(tǒng)治下,皇室貴族女性身份、地位的象征。我國古代公主封號的形成經(jīng)歷了一段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
西周、春秋時期,天子將女兒嫁于諸侯時,以同姓的諸侯代替他主婚。當時的諸侯一般稱“公”,而“主”則有“主婚”之意,因而天子的女兒就被稱為“公主”,這是“公主”最初涵義。戰(zhàn)國時期,“公主”的范疇較前代有所擴大,除了天子的女兒外,諸侯之女也可以稱為“公主”。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為了適應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形式的國家結構,創(chuàng)建了封建國家的各項政治制度,公主制度也在這時正式形成。一直到了漢代,公主的封號才逐漸完備,并為后世王朝所繼承和發(fā)展。
北魏建立前,拓跋部仍然處于部落聯(lián)盟時代。這一時期部落最高統(tǒng)治者稱為部帥,他們雖然名為首領,但是由于部落仍然處于松散聯(lián)盟狀態(tài),因而部帥家族成員并沒有任何特權,部落領袖的女兒也無公主稱號。但是為了鞏固自身家族的地位并爭取更多部落的支持,部帥一般會將女兒嫁于部落聯(lián)盟內(nèi)勢力較大的部落領袖,或是周邊其他部落聯(lián)盟的領袖。這也與皇權統(tǒng)治下實際公主的聯(lián)姻行為有了相似的功能,如平帝拓跋綽就曾將女兒嫁給了宇文部部帥宇文普撥子丘不勤,昭帝拓跋祿官也將女兒嫁給了宇文部帥宇文莫廆之子遜昵延。這種頻繁、穩(wěn)定的聯(lián)姻,鞏固了拓跋部與宇文部間的軍事聯(lián)盟。在北魏建立過程中,道武帝逐漸接觸并接受了漢族的文化,并將中原王朝的制度引入北魏。隨著各項制度的不斷健全,北魏皇室成員的封號隨之產(chǎn)生,公主封號也于此時出現(xiàn)。
北魏最早獲得“公主”封號的是道武帝與宣穆皇后劉氏之女、明元帝拓跋嗣之姊華陰公主。根據(jù)史書記載,天賜六年(409)十月,道武帝為夫人賀氏之子清河王拓跋紹所弒,而后道武帝長子拓跋嗣在部落大人的支持下平定叛亂并繼任帝位,在這場叛亂中,華陰公主由于對明元帝“有?!豕?故別立其廟于太祖廟垣后,因祭薦焉”[1]卷108:2737。另據(jù)史書記載嵇根“世為紇奚部帥?;适汲?率部歸魏,尚昭成女”[2]卷25:918??梢?在道武帝皇始年間,北魏尚無公主封號。換言之,華陰公主的封號乃是由于她的保護之功,明元帝繼位后對她進行的單獨冊封,道武帝其他的女兒不在此次冊封之列。
道武帝在位時期,北魏剛剛建立,各項制度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他由于忙于對外戰(zhàn)爭和對內(nèi)鞏固統(tǒng)治,雖然已經(jīng)開始了對皇子的冊封,但卻沒有對公主進行冊封。天興元年(398),道武帝便開始了對北魏進行封建化變革,并“追尊成帝已下及后號謚”[1]卷2:28。天興六年(403)道武帝冊封兒子拓跋嗣為齊王、拓跋紹為清河王、拓跋熙為陽平王、拓跋曜為河南王。天賜四年(407),他又冊封幼子拓跋脩為河間王、拓跋處文為長樂王、拓跋連為廣平王、拓跋黎為京兆王。至此,道武帝的諸子都獲得了王爵封授,但其諸女卻尚未獲得公主封號。直至天賜六年(409)明元帝拓跋嗣平定了清河王謀逆后,冊封平亂有功的衛(wèi)王拓跋儀子拓跋良為南陽王,陰平公拓跋烈也進爵為王,對于有保護之功的姐姐,他也參照前代政權的做法,給予其公主封號。
此后,隨著北魏各項制度的逐步完善,宗王之女也可以被封為公主,如于烈的“夫人元氏,東陽公主汝陰王女”[3]196。汝陰王拓跋天賜乃是景穆帝之子,他在文成帝和平三年(463)獲封王爵,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90),卻由于受賄被免為庶民,失去了一切的官職和爵位。那么,拓跋天賜之女被封公主的時間應該是在他獲得王爵之后,至被罷免為庶民之前的時間內(nèi),也就是在文成帝和平三年至孝文帝太和十三年之間。另如崔夤妻為安樂王拓跋長樂之女“晉寧主也”[1]卷69:1528。晉寧主即晉寧公主,其父安樂王拓跋長樂乃文成帝之子,獻文帝皇興四年(470)被封為建昌王,后又被改封為安樂王。孝文帝時期,拓跋長樂由于與內(nèi)行長乙肆虎意圖謀反被發(fā)現(xiàn),后被賜死于家中。據(jù)此推斷安樂王女被封為公主應該發(fā)生在獻文帝至孝文帝時期。綜上可見,北魏宗王女得封公主應該出現(xiàn)于文成帝至孝文帝時期,最早的時間應該在文成帝和平三年(463)以后。
通過現(xiàn)有史書和墓志記載可以考證出的北魏公主封號共有85個,其中3位公主先后擁有2個封號,因此北魏實際上可考的公主只有82位。在這82位公主中,史料中明確記載出身的只有43位,其中23位由帝女而封為公主,有19位由宗王女而封公主,還有1人由公主女而封公主??梢?帝女與宗王女是北魏公主的主體?;实弁ㄟ^給予她們不同的封號,以此來標明她們在公主這一群體中的地位,并使她們享受相應的權力。
北魏公主的主要來源是與皇室有著血緣關系的女性,皇帝會根據(jù)她們與皇室血緣關系親疏遠近的不同,對她們冊封不同的封號,不僅能夠讓其自身享受到不同的待遇,也會使她們的婚姻對象因公主身份的不同在任職方面有所差異。
通過現(xiàn)有史料考證出的43位北魏公主中,有23位公主是以皇帝女兒的身份而被直接封為公主,占可考證身份的公主總數(shù)的53.5%?;实鄣呐畠阂云渑c先帝和新君的血緣關系,不僅獲封公主的時間更早,其社會地位也更高,她們的婚姻對象也大都出自東晉南朝歸附的皇室貴族或北魏的高門世族。如出自鮮卑部落貴族的乙瓌曾以太武帝上谷公主為妻,他們的兒子乙乾歸又再娶景穆帝女安樂公主,乙瓌和乙乾歸父子也先后被封為駙馬都尉。南朝宋歸附宗室劉昶先后娶武邑公主、建興長公主和平陽長公主三位公主為妻,雖然這些公主的出身不詳,但根據(jù)古代社會中只有皇帝的姊妹和姑母能夠被封長公主來看,劉昶所娶的三位公主中至少有兩位為帝女。劉昶子劉承緒又娶獻文帝女、孝文帝妹彭城長公主為妻,劉承緒子劉輝又再娶孝文帝女、宣武帝姐蘭陵長公主為妻。劉昶祖孫三代都能夠迎娶帝女公主,足以說明北魏對該家族的看重,也從側面展現(xiàn)了該家族在當時北魏社會中的卓越地位。
北魏43位可知身份的公主中,有19位出身于宗王之家,占可考證身份的公主總數(shù)的44.2%,宗王女除成為繼帝女之外,還是獲封公主的主要群體??梢哉f,宗王女是北魏公主的第二大來源。宗王女冊封公主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宗王之子繼任帝位,并在繼位后追封生父為皇帝,他們的姊妹也隨之被冊封為公主;二是與皇帝有著直系血緣關系的宗王女,由于父親受到皇帝信賴得以獲封公主。
北魏宗王姊妹冊封為公主一般發(fā)生于北魏后期,這些宗王以外藩繼任帝位之后。北魏后期,由于孝明帝突然暴斃,且生前沒有留下任何皇子,自此北魏開始了藩王繼位。這些藩王在登位前,他們的父母只是普通的宗王和王妃,并非皇帝和皇后。為了使自己的統(tǒng)治合法化,他們多會在繼位后追封自己的父母為皇帝和皇后,其姊妹也在隨后被冊封為公主。北魏王朝中這樣的公主共有4位:孝莊帝妹襄城公主,孝莊帝姐壽陽公主、豐亭公主和孝武帝妹平原公主。根據(jù)史書記載,孝莊帝繼位的第二年,即永安二年(529)“(二月)甲午,尊皇考為文穆皇帝,廟號肅祖,皇妣為廣穆皇后”[1]卷10:261。孝莊帝通過這種方式使自己稱帝行為合理化、合法化。另一方面,為了提升自己家庭成員的社會地位,他開始冊封自己的姐妹為公主,并通過這些公主的對外聯(lián)姻來穩(wěn)固自己的統(tǒng)治。孝武帝元修乃廣平王元懷之子、孝文帝之孫。在孝明帝逝世后,朝政混亂,高歡控制朝政后,乃扶立元修為帝。元修繼位后,也追尊父母為皇帝和皇后,并冊封自己的妹妹為平原公主。
宗王女冊封公主現(xiàn)象一般發(fā)生于北魏的中后期,這一時期獲封公主的宗王女,大都依靠父祖在朝中的勢力而得封。如樂安郡公主“諱仲英,河南洛陽人也。顯祖獻文皇帝之孫,太尉咸陽王之女”[3]338。寧陵公主“祖顯宗獻文皇帝。父侍中司徒錄尚書太師彭城王”[3]57。“安德公主,清河王懌女也?!盵2]卷5:166咸陽王元禧、彭城王元勰和清河王元懌都是獻文帝子、孝文帝異母弟,其中咸陽王元禧、彭城王元勰在孝文帝時期就受到重用,更成為孝文帝為宣武帝留下的輔政宗王。清河王元懌也在孝宣武帝時期得到了任用。他們的女兒雖然作為宗王女,卻都由于父親政治地位的提升而被封為公主。
北魏王朝中也有公主得封公主的現(xiàn)象,只是這種情況發(fā)生的較少,目前可以獲知的只有一例,即明元帝女、太武帝妹武威長公主之女。太武帝繼位后,為了實現(xiàn)北魏與北涼的聯(lián)盟,娶北涼國主沮渠牧犍妹為右昭儀,同時還將妹妹武威長公主嫁給沮渠牧犍為王后。在北魏與北涼的盟友關系破裂后,太武帝發(fā)動了對北涼的戰(zhàn)爭。在這場戰(zhàn)爭中,武威長公主站在了自己國家一方,“太武平?jīng)鲋?頗以公主通密計之助”[1]卷83:1824,太武帝戰(zhàn)勝了北涼后,沮渠牧犍也被俘至北魏,而后又有人“告牧犍猶與故臣民交通謀反,詔司徒崔浩就公主第賜牧犍死”[1]卷99:2209。早在明元帝時期,就有華陰公主由于參與平定清河王拓跋紹叛亂之功,而使其子奚拔超授敬大司馬、大將軍,封長樂王。有鑒于此,太武帝也想給武威長公主的后人相似的待遇,但遺憾的是,武威長公主卻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為了實現(xiàn)對她后人冊封的目的,太武帝將武威長公主的女兒“以國甥親寵,得襲母爵為武威公主”[1]卷99:2209。在北魏王朝中,并不是所有公主的女兒都可以襲母親的爵位,武威長公主女兒襲封公主有其特殊的政治原因。武威長公主不僅有功于國家,而且還有寵于皇帝,太武帝為了不讓她的后代在她死后失去優(yōu)越的生活和崇高的社會地位,必然要給她的后代一定的爵位,但是公主又沒有兒子可以承襲爵位,只能由她的女兒來繼承爵位,用以保障武威長公主后人的生活優(yōu)待得以延續(xù)。不僅如此,獻文帝繼位后,或是出于聯(lián)姻的需要,或是為了對失去丈夫的武威長公主的補償,他還將襲封母爵的武威公主嫁給了由高麗歸附的高潛為妻,他們的兒子高崇由于“舅氏坐事誅,公主痛本生絕胤,遂以崇繼牧犍后,改姓沮渠”[1]卷77:1707。這一方式也使高崇得以承襲沮渠牧犍的爵位和特權。
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公主制度確立于西漢,這一時期只有皇帝的女兒才能稱為“公主”,“諸侯王女毋得稱公主”[4],而只是稱之為“翁主”。顯然,從與皇帝血緣關系的遠近來看,公主的地位一定比翁主要高。《后漢書》卷十《皇后紀》記載:
漢制,皇女皆封縣公主,儀服同列侯。其尊崇者,加號長公主,儀服同蕃王。諸王女皆封鄉(xiāng)、亭公主,儀服同鄉(xiāng)、亭侯。
到了東漢,無論皇帝之女還是宗王之女皆稱為公主,皇帝的姊妹可加封長公主,以示尊崇,這種冊封的方式也為后代所繼承。
魏晉時期,中原大地經(jīng)過了近百年的分裂動蕩后,北魏最終統(tǒng)一了北方地區(qū)。北魏在建立了王爵體系后,設立了公主制度。此時獲封公主者,既有皇帝的女兒或姊妹,也有宗王的女兒,甚至還有公主的女兒,使得北魏公主群體構成更為復雜。
按照漢代慣例,“皇女皆封縣公主,儀服同列侯。其尊崇者,加號長公主,儀服同蕃王”[5]卷10:457。北魏王朝中的皇女以及一部分宗王的女兒都被封為公主,其中最早獲封公主者為北魏道武帝女、明元帝姊華陰公主。華陰公主在清河王拓跋紹的弒君案中對明元帝有保護之功,明元帝繼位后,華陰公主不僅獲得了非常多的優(yōu)待,她死后明元帝還給予立廟祭祀的殊榮。即使是這樣,華陰公主也沒有被封為“長公主”,筆者認為這主要是由于北魏初期公主制度尚未完善,此時的北魏王朝中還沒有出現(xiàn)“長公主”的稱謂。
自太武帝時期開始,北魏各項制度逐步完善。隨著爵制的不斷完備,“長公主”稱號出現(xiàn)。其中最早獲封“長公主”者為南安長公主。太武帝生母杜氏本為明元帝貴嬪夫人,屬于北魏后宮三夫人之一,其于泰常五年(420)逝世,謚曰密貴嬪。太武帝繼位后,追封杜氏為皇后,即史書記載之明元密皇后杜氏?!笆脊庵?世祖思念舅氏,以超為陽平公,尚南安長公主,拜駙馬都尉,位大鴻臚卿?!盵1]卷83:1815可見,在太武帝始光年間就曾冊封了南安長公主,并將其嫁給了自己的舅父、陽平王杜超為妻。除南安長公主外,太武帝時期還冊封了兩位“長公主”,即武威長公主和高陽長公主。
武威長公主乃明元帝女、太武帝妹,她在太武帝繼位之初嫁給了北涼國主沮渠牧犍,但此時她的稱號仍為武威公主。在北魏與北涼的戰(zhàn)爭中,太武帝“頗以公主通密計之助”[1]卷83:1824而取得了勝利。北涼滅亡后,武威公主和沮渠牧犍被帶回北魏生活,而后沮渠牧犍以謀反被殺,太武帝遂下詔李蓋尚武威公主,此時武威公主的封號也變?yōu)榱恕拔渫L公主”??梢?武威公主獲封“長公主”應該是在太延六年(439)她與沮渠牧犍被帶回北魏,至太平真君八年(448)沮渠牧犍被殺前后。
高陽長公主所出不詳,但據(jù)《魏書》記載,萬安國父萬振曾于太武帝時期尚高陽長公主。萬安國在承明元年(476)五月被孝文帝以“矯詔殺神部長奚買奴于苑中,賜死”[1]卷7:142,時年23歲,按照時間推算,其父尚公主的時間應該是在太武帝正平二年(452)前后,那么高陽長公主獲封時間應該就在正平二年之前。
北魏可考的82個公主封號中,“長公主”封號就有27位,其中獻文帝女彭城長公主后又被封為陳留長公主,因此,北魏王朝中被封為“長公主”者有26人,如下表所示。
表1 北魏長公主表
通過比較可以看到:在北魏王朝中“長公主”都是皇帝的女兒或者姊妹,這些人冠有“長公主”的封號,使其身份地位高于一般的公主。
在漢代,為了表示公主的等級,還設立了縣公主、鄉(xiāng)公主和亭公主之分。其中“皇女皆封縣公主,儀服同列侯。其尊崇者,加號長公主,儀服同蕃王。諸王女皆封鄉(xiāng)、亭公主,儀服同鄉(xiāng)、亭侯”[5]卷10:457。這里的“鄉(xiāng)公主”和“亭公主”事實上就是西漢早期專用于宗王女的稱謂——翁主。只是到了東漢,翁主一稱已經(jīng)較少采用,而是按照食邑等級來劃分公主的地位,并給予相應的封號。到了南朝,更明確規(guī)定“郡公主為縣君,縣公主為鄉(xiāng)君”[6],進而形成了后世郡公主、縣公主之別。
北魏各項制度都是在繼承前代政權定制,并結合南朝政權相應制度的基礎而設立,南朝公主等級也為北魏所繼承和效仿。但與漢代有所不同的是,北魏并不是將公主劃分為縣、鄉(xiāng)、亭三級,而是采取郡、縣、鄉(xiāng)三級的劃分方式,如咸陽王女被封為樂安郡公主,爾朱榮妻則是北鄉(xiāng)郡長公主?!伴L安縣公主,即清河王懌女也。”[1]卷83:1834光城縣主元楚華、安陽鄉(xiāng)主元季望則均為彭城王元勰之女[3]149。此外,北魏宗王子元叉與胡太后妹馮翊郡君的長女在夭折后,胡太后出于對他們夫妻二人的寵愛而將該女冊封為鄉(xiāng)主。鄉(xiāng)主亦即鄉(xiāng)公主,乃是北魏采取了郡公主、縣公主兩級體制外,參照漢代以來公主的三級制,選取縣以下的行政區(qū)——鄉(xiāng),作為公主的湯沐邑。
漢代是公主制度正式確立的時期,此時不僅皇帝的姊妹、女兒可以封為公主,甚至一些諸侯王的女兒也能夠獲封公主。為了區(qū)分這些身份不同的公主,漢代一般會在“公主”一稱之前冠所賜湯沐邑之名,如:魯元公主,“元,長也。食邑于魯”[7]卷1:5。陽石公主,“陽石,北海之縣,字亦作羊”[7]卷27:1334。
北魏是在十六國時期的代國基礎上建立的政權,在該政權建立前,拓跋部尚處于部落聯(lián)盟制時代,沒有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政權,不會有皇室成員的存在,與皇權體制相關的各項制度也就無從談起。北魏建立以后,拓跋貴族接受了中原文化,創(chuàng)設了各類制度,并引入專用于貴族女性的公主制度。在公主封號的使用上,北魏沿用了漢代公主封號的構成方式,即在“公主”一稱前冠以其湯沐邑名稱。
通過現(xiàn)有史料可以考證出的北魏公主名號共有82位,她們的封號無一例外都采用了湯沐邑加公主號的方式,如:華陽公主、陳留公主和寧陵公主等人封號中“華陽”“陳留”和“寧陵”等都是其所封湯沐邑的名稱?!段簳肪硪弧鹆兜匦沃鞠隆酚涊d:
華陽郡,領縣三華陽郡,領縣三。華陽、沔陽、嶓冢。
陳留郡,領縣三,戶一萬九千六百十二,口八萬二千七百四十二。
臨潼郡,領縣四。晉陵,取慮,寧陵,夏丘。
由于公主與皇室有著血緣關系,爵位是她們社會地位的保障和展示,而湯沐邑則是國家賜予的財產(chǎn),用以保證她們的日常生活所需。公主的身份和地位并不隨著她們的逝世消失,而是可以采取與宗王相似的“例降”方式,其子女繼承其財產(chǎn)和爵位。在漢代就曾明確規(guī)定“皇女封公主者,所生之子襲母封為列侯,皆傳國于后。鄉(xiāng)、亭之封,則不傳襲”[5]卷10:457。漢代的公主子女承襲爵位的方式也為后世王朝所繼承。
北魏也有公主由于得寵于皇帝,使其后人得以承襲爵位的現(xiàn)象。華陰公主是道武帝之女、明元帝之姊,也是北魏王朝的第一位公主。華陰公主由于在清河王拓跋紹政變中的功績而在明元帝繼位后深得倚重,在她死后,明元帝不僅為她別立寢廟進行祭祀,更對其子奚敬超授大司馬、大將軍,封長樂王。另如太武帝妹武威長公主在北魏與北涼作戰(zhàn)中幫助太武帝取得了勝利,但是由于“公主無男,有女以國甥親寵,得襲母爵為武威公主”[1]卷99:2209。
為了表明公主之間的差異,北魏還會對皇女出身的公主的丈夫冊封以駙馬都尉官職,如陸昕之“尚顯祖女常山公主,拜駙馬都尉”[1]卷40:909;乙瓌“尚上谷公主,世祖之女也。除鎮(zhèn)南將軍、駙馬都尉,賜爵西平公”[1]卷44:991。雖然駙馬都尉僅官居三品,從品階上看并不高,但是作為皇親國戚,他們卻不僅享有禮儀方面的殊榮,更在遷轉中享有特殊待遇,更成為其社會地位的直接展現(xiàn)。而宗王女出身的公主,她們的丈夫卻不能獲得駙馬都尉官職,這也使該官職的榮譽意味更加明顯。
在北魏后期宗王繼任帝位后,也都有追封自己的生父和生母為皇帝和皇后,冊封他們的姊妹為公主的行為。這種方式獲封的公主雖然擁有了理論意義上的帝女身份,但她們的丈夫卻不能獲得駙馬都尉官職,如李彧“尚莊帝姊豐亭公主。封東平郡公,位侍中、左光祿大夫、中書監(jiān)、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廣州刺史”。崔瓚妻“莊帝妹也,后封襄城長公主,故特贈瓚冀州刺史”[1]卷89:1925。孝莊皇帝乃彭城王元勰之第三子,在孝明帝死后,他被爾朱榮迎立為新君,他在繼位后,將自己的姊妹也冊封為公主,但是這些公主的丈夫卻并未獲得駙馬都尉官職。
需要注意的是,北魏只有一位非帝女公主的丈夫獲得了駙馬都尉官職,這位公主就是太武帝妹武威長公主與北涼王沮渠牧健之女,她在母親武威長公主逝世后,承襲了母親爵位和湯沐邑,仍被封為武威公主。由于武威長公主在太武帝時期立有卓越的功績,加之沮渠牧健又是北涼國主,對于歸附的北涼臣民有著領袖的意義。雖然沮渠牧犍后來被太武帝以謀反罪名處死,但是其國人卻仍然生活在北魏境內(nèi),對他的后代進行安撫有助于穩(wěn)定這部分勢力。鑒于此,獻文帝將他們的女兒繼續(xù)冊封為武威公主。獻文帝時期,高潛率領家族成員由高麗歸國,并被賜予開陽男爵位,其家族被安置于遼東定居,并下詔“以沮渠牧犍女賜潛為妻,封武威公主。拜駙馬都尉,加寧遠將軍,卒”[1]卷77:1707。高潛在尚武威公主后,還被封以駙馬都尉官職。為了實現(xiàn)對武威公主的照拂,武威公主與高潛之子高崇也由于“舅氏坐事誅,公主痛本生絕胤,遂以崇繼牧犍后,改姓沮渠”。并作為沮渠牧犍的后人,繼承了他的爵位,起到引領國內(nèi)北涼居民的作用。直至宣武帝景明年間,北魏在徹底化解了北涼勢力后,高崇才恢復了本姓,并承襲了父親高潛的爵位。
北魏公主制度設立于明元帝時期,而公主的等級卻是隨著漢化的推行,在太武帝以后才逐漸完善。在北魏公主中,以長公主地位最為尊貴,其余公主則可以按照湯沐邑不同,劃分為郡公主、縣公主和鄉(xiāng)公主三級,公主封號也成為她們地位的直接展示。
[注釋]
①獻文帝女初封彭城長公主嫁南朝宋歸附的宗室劉承緒,劉承緒死后,孝文帝改封其為陳留長公主,再嫁漢人世族王肅;彭城王元勰女初封豐亭公主嫁與漢人世族李彧,孝莊帝繼位后,其又以帝姊身份改封安陽公主;孝武帝妹初封平原公主嫁張歡,張歡死后,又改封馮翊公主再嫁權臣宇文泰。參看《魏書》卷五十九《劉昶傳附劉承緒傳》、卷六十三《王肅傳》、卷四十七《盧玄傳附盧道虔傳》;《周書》卷九《皇后列傳·文帝皇后元氏傳》;《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魏故使持節(jié)假黃鉞侍中太師領司徒都督中外諸軍事彭城武宣王妃李氏墓志銘》等。
②如果繼任皇帝者非宗王的嫡子,他們則會追封父親為皇帝、嫡母為皇后。如節(jié)閔帝以宗王子承統(tǒng),他繼位后便追封生父為皇帝、嫡母為皇后,自己的生母王氏為王太妃。
③豐亭公主,即安陽鄉(xiāng)主元季望,她在孝莊帝繼位后,被改封為豐亭公主。參看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魏故使持節(jié)假黃鉞侍中太師領司徒都督中外諸軍事彭城武宣王妃李氏墓志銘》,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9頁。《魏書》卷八十三《外戚列傳下·李延寔傳附李彧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18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