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英杰 麻文慧
(三峽大學 湖北宜昌 443000)
近年來,跆拳道運動風靡世界,受到眾多國內外青少年的關注,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參與跆拳道的運動當。身體形態(tài)和專項身體素質是跆拳道運動的基礎。在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的競技比賽中,專項身體素質的提高對于運動員提升技術水平有重要作用。身體形態(tài)是反映人體體質狀況的主要表現,是運動員選材的一項重要評定指標。該文通過對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身體形態(tài)和專項身體素質的進一步分析,總結運動員在訓練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之處,探討、完善解決對策,以幫助運動員在訓練中提升技術水平。
身高在不同運動項目中影響程度不同,對于跆拳道運動來說,身高至關重要。青少年堅持參與跆拳道的訓練,這對他們的身高增長有一定的影響。長期運動過程中,體內生長激素分泌的增加,促進了身體的發(fā)育。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與普通青少年的身高相比都普遍較高,這一現象與跆拳道運動的技術特點有關,運動員在同等技術水平下,身高的優(yōu)勢會影響比賽的勝利。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身高較高者有一定的下肢長度優(yōu)勢,通過增加腿部攻擊距離,能夠使腿部更容易擊打軀干,利用腿長優(yōu)勢能夠進行更有效的攻防轉換,特別是進行連續(xù)性進攻時,打擊力度增大,打擊得分率提高。身高處于劣勢的運動員在進攻時相對困難,容易產生焦慮心理,影響比賽中技術水平的發(fā)揮。因此,我國青少年跆拳道的運動員選材應該考慮身高較高者,避免平均身高過低,避免在比賽中處于劣勢狀態(tài)。
跆拳道運動的競技比賽是以運動員的體重為基準分組別進行的,這就導致了許多教練員要求自己的運動員在比賽分組環(huán)節(jié)進入更小公斤級參加比賽,在比賽中有較好的體重優(yōu)勢。
通常情況下,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對于減控體重的措施是不合理的、不科學的。運動員在高強度的集訓中,通過比賽前一段時間減少飲食和增加訓練量來達到快速減輕體重的目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人體發(fā)展的規(guī)律,使運動員的身體健康水平出現不平衡和短暫性亞健康狀態(tài),造成健康指標下降,身體出現負荷能量。在比賽中,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如果帶著這種亞健康的身體去參賽,發(fā)揮水平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數據研究表明:缺少營養(yǎng)的運動員身體機能在較短時間內不會出現任何異常,如果競技時間較長,或在連續(xù)性、不間斷的競技中,身體出現的不良狀態(tài)就表現得非常明顯,通常會出現以下幾種狀態(tài):體力不支、腿法無力、爆發(fā)力缺失、技術動作變形等。在競技比賽中出現這些不良癥狀,會導致青少年運動員比賽期間出現恐慌、畏懼對手、進攻思路短路或者短暫失憶的現象,這些不利的狀態(tài)會嚴重影響運動員在比賽中水平的發(fā)揮。
跆拳道運動員每年的比賽次數不止一次,整個職業(yè)生涯里可以想象他們會經歷多少次的體重循環(huán)操作,對此科學的指導和操作就顯得尤為重要[1]。合理的控制體重是確保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身體素質指標達優(yōu)的重要因素,也為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提高腿部力量、耐力、爆發(fā)力、速度提供了基礎。過于極端的體重控制會對運動員身體健康和心理素質產生負面影響。一個優(yōu)秀健康的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需要具備較好的身體素質,需要賽前合理的營養(yǎng)輸入,做到減體不減質。
綜上分析,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應該合理地控制體重,使體重與身高保持一定的平衡關系,體重過重或過輕都會影響比賽的發(fā)揮。因此,保持適當的體重對于提升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的競技水平至關重要。
體脂率與青少年運動員的身體健康狀況相關,過高或過低的體脂率都會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過高的體脂率會導致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而過低的體脂率則可能導致運動員營養(yǎng)不良。跆拳道對運動員的體脂率要求較低,這一特點與運動員的訓練強度有關。跆拳道的訓練需要具備較好的體能,要求運動員在比賽中更加靈敏。運動員體脂率過高會增加身體負擔,靈敏性受到影響,從而導致運動能力下降,不能較好地展示腿法技術動作,而體脂率過低的直接原因是營養(yǎng)不良,使得青少年運動員身體素質很難跟上平時高強度的訓練,在競技中的表現為動作緩慢、體力不支、腿部爆發(fā)力弱等。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在長期訓練的過程中,體脂率會慢慢下降,肌肉含量增加,身體各項機能逐步提高,運動能力隨之提高。
速度素質是跆拳道體能訓練的靈魂,跆拳道中動作速度的快慢直接決定了攻防的成?。?]。跆拳道這項運動對運動員的綜合技術水平要求較高,速度是這項運動的核心要素,每一次競技比賽考驗的就是青少年運動員的各項速度能力的綜合運用。運動員在專項訓練中,不斷通過各種方式來練習不同的腿法技術動作,熟能生巧,同時可以提高動作擊打的精準性。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在有一定能力的基礎上,加強連續(xù)進攻的意識,進行連續(xù)攻防的組合練習,提高技術動作的流暢性、連貫性和動作的轉換速度,從而在競技比賽中全面發(fā)揮,展示自身水平。
跆拳道的專項速度主要包括反應速度、擊打的動作速度和步法移動速度。在比賽中,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思維沒有高度集中、反應速度過慢,當對手進攻時,很容易丟失比分,從而處于被動狀態(tài)。當運動員沒有良好的動作速度,很難快速地進行多次連續(xù)的進攻和防守反擊。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需要具備較快的反應速度和步法移動速度,在擊打過程中,突發(fā)情況隨之而來,以至于思維反應能力需要特別靈敏。其次,運動員還得具備良好的速度耐力,才可以在長時間高強度的比賽中保持勇于拼搏的精神。運動員的反應速度可以通過模擬實戰(zhàn)中的攻防情景進行系統的反應訓練,動作速度的提高則要求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根據動作,反復性、交叉性地不斷練習,并且完成動作時應該保持最快速度,從而慢慢提高動作速度的準確性。因此,專項速度的提高能夠有效提高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在比賽中的攻擊效率和防守效果。
在競技比賽中,雙方運動員在水平能力相當的情況下,擁有較大相對力量的運動員有一定優(yōu)勢,這也是影響比賽勝利的因素之一。專項力量的系統訓練可以有效增加相對力量,讓運動員在比賽中有壓制對手的可能,增強打擊在對手身上的力度,力度所產生的疼痛感讓對手減少反擊次數與力度的強弱,從而掌握主動權。
通過研究,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通常有較為突出的腿部力量、腰腹力量和爆發(fā)力,這三項核心力量是緊密相聯的關系,可以幫助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在競技比賽中占絕對優(yōu)勢,不管是進攻,還是防守,都會起到重要的作用。跆拳道運動項目主要以下肢腿法動作為主,爆發(fā)力、速度力量是跆拳道運動專項力量的核心,發(fā)展爆發(fā)力、速度力量應以重復訓練法為主[3]。并且提升下肢爆發(fā)力是提升運動員對抗中反應速度、擊打力量的有效途徑[4]。
教練員對于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下肢爆發(fā)力的訓練模式不能采取簡單的踢腿擊靶訓練,而是采取間歇性高強度的腿部爆發(fā)力訓練,訓練的負荷量不能過大,并且要求運動員每次進行訓練始終以最快速度進行。在進行高難度旋轉技術動作的訓練時,可以加強專項力量的訓練,從而提高運動員旋轉動作踢擊速度、踢擊力量,改善優(yōu)劣勢腿踢擊差距[5]。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的爆發(fā)力和速度力量是專項力量的強化重點,力量耐力是基礎,在訓練的過程中要采取不同訓練方法來增加腿部肌力,達到專項力量素質提高的目的。
對于青少年來講,具備一定時間內承受高強度負荷的能力至關重要,這也是青少年更好地適應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所必須具備的能力[6]。這種能力也被稱為耐力素質,按照運動性質可劃分為一般耐力和專項耐力,其中前者為有氧耐力,而后者則多為無氧耐力。跆拳道運動需要突出的是專項耐力。常見的專項耐力的訓練方法有跳繩、移動擊靶、實戰(zhàn)對抗等。任何一項體育運動,都需要具備超強的耐力,對于跆拳道青少年運動員參賽選手來說,超強的耐力是考核跆拳道運動員體能的一項重要指標,這也是由跆拳道較長的比賽時間所決定的。
耐力素質較好的跆拳道運動員在比賽中的第二局、第三局的表現為身體輕盈、體力充沛,相反,耐力素質較差的運動員則在比賽中出現四肢無力、肌肉酸疼、技術動作變形等現象。耐力的提高需要運動員堅持不懈的努力以及頑強的精神,大部分青少年運動員正因為缺少這種精神,而僅憑興趣愛好進行訓練,其投入的時間與精力非常有限,又缺乏科學的訓練方法,因而耐力水平不足。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可以通過間歇訓練法來提高耐力水平,從而在比賽中占據耐力優(yōu)勢。跆拳道比賽中局間休息時間大多為1min,所以間歇訓練期間的休息時間不能太長或太短,教練員可參考比賽的局間休息時間,根據運動員自身情況上下調整。
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在進行高強度的耐力訓練時應將一般耐力訓練和專項耐力訓練結合起來,只注重一般耐力訓練,跆拳道的技術動作水平不會得到較大提升;只注重專項耐力訓練,而忽略常規(guī)性耐力訓練,運動員的基礎水平就會不很高。所以,一般性耐力訓練與專項耐力訓練相結合的訓練方式是一名優(yōu)秀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的必經之路。
柔韌素質在任何體育運動中都有不同的作用,對于跆拳道運動而言,因其貫穿身體的不同關節(jié)部位,對運動員柔韌有較高的要求,其比賽都是以腿法技術動作擊打對手頭部以及軀干得分,擊打頭部獲得更高分值在比賽中尤為重要。柔韌性較好的運動員更容易擊打到對方頭部以及軀干,所以更具有優(yōu)勢。
柔韌性的提升要求運動員在運動開始前進行充分的熱身與拉伸,而拉伸是提高柔韌素質的必要前提。PNF拉伸法與傳統拉伸法均能夠有效提高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髖關節(jié)的柔韌性,包括大腿前側肌群、股后肌群和大腿內側肌群[7]。這可以幫助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在攻擊時動作更加協調和標準,防守時表現得更為優(yōu)秀。柔韌素質的提高也離不開運動員年齡的特征,一般來說,運動員年齡越小,越容易提升柔韌性。處于少兒階段的運動員,骨骼、肌肉、韌帶發(fā)育還未成熟,經過堅持不懈地訓練,提升柔韌性比較容易。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在柔韌性訓練方面應講求多元化練習,讓身體各種關節(jié)得到充分活動,并且要與跆拳道技術動作相互配合。作為一名跆拳道運動員,應該重點關注下肢、腰背和肩部等關鍵部位的柔韌性,擁有良好的柔韌性也可以預防運動損傷,減少肌肉拉傷和關節(jié)扭傷的風險,增加肌肉和關節(jié)的靈活性。
跆拳道的身體協調能力是在有高難度的空中旋轉腿法和其他攻防轉換的擊打技術動作中體現的,它對于培養(yǎng)跆拳道訓練者的專業(yè)技能有著重要作用[8]。協調能力可以提高青少年運動員跆拳道技術的精準度和攻擊效率,同時能降低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的受傷風險。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需要較快的步法移動速度和連貫的技術動作,并涉及多個身體部位的協調運動。一般情況下,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在使用技術動作時,對身體協調的把握有所欠缺,運用的技術動作變形或者根本沒有掌握動作的要領與技巧。因此,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的協調能力還不是很強。
如今大多數教練員在提高青少年的協調能力時,都是采取在訓練中穿插一些平衡能力訓練的方式。跆拳道運動對運動員協調能力和平衡能力有一定要求,在跆拳道技術動作中的具體體現如在品勢中步法的穩(wěn)定以及單腿支撐的動作,在競技中的連續(xù)控腿以及實戰(zhàn)中身體對各個動作的把控。這些訓練都能夠提高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的身體協調能力,使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更加全面。
通過對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身體形態(tài)和專項身體素質特征的研究,可以發(fā)現這些特征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缺一不可。身體形態(tài)的優(yōu)越和專項身體素質的突出,是運動員在跆拳道比賽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教練員需采取科學合理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幫助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提高速度、力量、耐力、柔韌與協調能力等素質,提升運動員的技術水平,讓運動員在比賽中有更好的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