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寧
(齊齊哈爾醫(yī)學院,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0)
在高校教育教學中,立德樹人是其根本任務,對高校學子開展思政教育需要結合時代特點,結合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疏導、引領。當前,伴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大學生群體的就業(yè)問題、就業(yè)壓力持續(xù)增加,加之日益開放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一些高校大學生在思想觀念、認知體系方面存在多樣化的問題[1]。一些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等錯誤思想也嚴重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大學生群體中越來越多的人出現(xiàn)心理問題和心理異常情況?;诖?,高校需要立足于廣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實際,結合培養(yǎng)目標,將心理健康教育與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引導大學生建立起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使其學會自我調節(jié),成為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高素質現(xiàn)代化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改善心理狀態(tài)的重要方式,能夠幫助大學生建立正確積極的心理認知。而思政教育能夠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有利于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并且,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兩者在教學目標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以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引導學生生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根本導向,教育目標的一致性,也使其在融合過程中更加順暢[2]。
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來說,能夠通過教育引領,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有利于促進學生在思想意識方面實現(xiàn)健康發(fā)展;而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來說,能夠幫助學生維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提高學生的心理調節(jié)能力。而心理調節(jié)能力又常常與理想信念個人品質密切相關,兩者互相作用,彼此補充[3]。一方面,思政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通過思政引導,能夠提升學生的心理承受力;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有利于推進思政教育目標的順利完成。
從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歷程來看,兩者具有融合的可行性。從內容上看,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就有很多心理健康的內容,學生想要充分地學習、了解、領悟思政知識,需要以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為前提。在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正確的價值觀念的影響下,學生能夠更加透徹、精準地把握思政內容。在當前日益復雜的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新時代大學生作為網(wǎng)絡世界的“原住民”,更容易接受負面信息,而負面信息的影響容易導致大學生出現(xiàn)心理問題。甚至會削弱思政教育效果,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十分必要[4]。
在當前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生就業(yè)形勢逐漸嚴峻的大背景下,大學階段又處于一生中最活躍的時期,相應的各種心理問題在內外壓力下更容易發(fā)生。結合當前高校研究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大學生群體是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高發(fā)人群,在大學生群體中,主要的心理障礙問題,包括心理承受力較差,缺乏自信,人際交往較差,競爭壓力大等負面情緒難以排解,這些現(xiàn)實問題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較大的考驗[5]。
從個體認識的發(fā)展歷程來看,心理活動是基礎,思想活動需要在心理活動的基礎產生。相應地,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校實施思政教育的前提,大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在接受思政教育前,需要首先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和接納能力,才能自覺自主地接受思政教育的理論觀點。健康的心理對培養(yǎng)和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思政教育的主要依托。
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對思政教育的內容起到豐富作用,也能對思政教育的效果起到優(yōu)化作用。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共同服務于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務,共同助力學生成長為高素質人才。兩者雖有差異,但目標一致,心理健康教育更強調培養(yǎng)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而思政教育更強調以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政治方向為前提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補充。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延伸,將兩者有機結合,能夠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成長為符合社會主義建設要求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兩者結合過程中,需要首先從觀念上進行更新和優(yōu)化,在以往的思政教育中,更多集中于時事政治領域,集中于對學生政治知識理想信念的教學和引導,著重提高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yǎng),但較少涉及對學生自身學習需求的考量[6]。想要促進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需要轉變思政教育觀念,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內容,不斷提升思政教學的實用性,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認識到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對接收理解思政知識、思政理念的重要意義。在教學中,要突破傳統(tǒng)的風格觀念,使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共同發(fā)展。
高校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彼此結合。需要系統(tǒng)推進,一方面,要堅持思政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圍繞理想信念展開教育,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切實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方面的深層次問題。另一方面,要重點結合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狀態(tài),引導大學生建立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將兩者融合共進,需要在思政教育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要對不同階段學生的不良心理狀況進行引導。例如,對剛入學的大一新生來說,可能由于對大學生活的不適應,或對未來發(fā)展缺失規(guī)劃而存在消極、抑郁等情緒。據(jù)此,教師要做好心理疏導,在大三、大四階段,要重點結合大學生就業(yè)和步入社會進行專題講座,鼓勵學生以積極正確的心態(tài)看待新階段、看待新事物[7]。
促進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彼此融合,需要結合各自發(fā)展特點,強調融合方法的巧妙性,要汲取各自的正確理論,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對思政教育來說,需要參考借鑒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論知識和技術手段,全面把握大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并以此為依據(jù),優(yōu)化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參考借鑒心理健康的知識理論,能夠更全面準確地把握大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狀態(tài),使教學雙方、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并在此基礎上展開針對性的教育,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同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需要靈活運用思政教育手段,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一方面,對高校思政教育來說,可以參考借鑒心理健康教育中有關的心理咨詢、團體輔導、心理測試等手段,把握學習者的心理,更有針對性地提升引導實效。同時,在思政教育中,可以結合心理學的知識內容,提升學生在學習思政知識時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思政教育中更有獲得感。另一方面,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可以利用思政教育成果,借鑒思政教育形式,鼓勵學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其在面對生活中的壓力與挫折時,能夠參考思政教學中的案例與要求,進行有效的自我調節(jié),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身心健康成長。
在新時代教育改革的發(fā)展要求下,推進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彼此結合,需要高校做好師資隊伍建設,優(yōu)化完善教學體系。要加強專業(yè)教師建設,無論是心理健康教師還是思政教育教師,都需要認識到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的可行性、必要性,并在日常教學和工作中,自覺地借鑒參考,要不斷強化對教師的培訓,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教學水平。此外,高校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聯(lián)系最頻繁、最信任的教育崗位,也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重要主體[8]。輔導員需要兼具心理健康知識和思政教育知識,要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想法,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思維觀念。培養(yǎng)大學生干部群體,使其在學生中起到帶頭示范作用。
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發(fā)展,需要一支既懂思政教育,又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使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教師加強溝通,彼此互動,共同發(fā)展。高校思政教師需要就專業(yè)知識、學科建設、思想教育等內容,加強與其他教師的合作交流。目前,高校內部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無論數(shù)量還是質量都較為缺乏,一些高校受限于自身條件,在專業(yè)心理健康咨詢室建設方面力量不足,難以切實保障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實與展開。加強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力度,需要結合高校當前發(fā)展現(xiàn)狀和發(fā)展要求,做好布局,要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開展系統(tǒng)專業(yè)的培訓。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來說,需要有針對性地鍛煉自身技能,強化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理論水平,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不斷豐富自身專業(yè)技能和理論知識,切實加強與同行業(yè)其他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尤其要加強與高校思政教師之間的互動,不斷提升自身的實踐經驗,更好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對高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來說,其共同的目標在于立德樹人,在于培養(yǎng)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據(jù)此,在教育教學中,需要秉承學生主體的原則,開展豐富多樣的、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和學生自身需求的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和思想狀況。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構建和諧校園,結合多種形式、多種內容的文化活動,發(fā)揮環(huán)境育人的效果,能夠在潛移默化中給予高校學子以正向引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積極向上、高雅和諧的校園活動能夠將其中蘊藏的觀念意識行為滲透到學生集體中,使學生在和諧校園的文化氛圍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促進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互補。
在當前網(wǎng)絡化、信息化的大環(huán)境下,開展高校思政教育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發(fā)揮互聯(lián)網(wǎng)的價值。要推動網(wǎng)絡教育平臺建設,為學生搭建學習、交流、分享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臺,使學生在平臺上能夠表達自身的真實情況。使高校教育者更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心理狀況,把握學生思想觀念,從而更精準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引領。并且,在網(wǎng)絡平臺上,能夠有效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極大地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便捷性。學校在推動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彼此結合的過程中,可以將相關資訊發(fā)布在官方平臺、微信公眾號或其他自媒體的賬號中,在信息發(fā)布上要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做好落實。例如,結合心理測試、短視頻、微電影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
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來說,兩者具有共同的目標,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服務于高校育人工作,在作用路徑、作用方法上,能夠彼此互補。結合當前社會發(fā)展形勢和高校大學生的現(xiàn)實特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與高校思政教育的彼此結合,能夠更好地助力高校育人工作的提質增效。高校教育者和管理人員需要在教育觀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師資隊伍等各方面做好融合,使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彼此結合、相互影響,實現(xiàn)有機互補,整合擴充。通過強化隊伍建設,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發(fā)揮網(wǎng)絡平臺教育優(yōu)勢,進一步體現(xiàn)兩者的結合意義,更好地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讓學生能夠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看待成長,更好地實現(xiàn)身心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