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楠
(山西工程科技職業(yè)大學,山西晉中 030619)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立德樹人”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義重大,必須堅持道德教育的關鍵作用。把中華傳統文化與道德教育有效融合,會對大學生正確思想意識的形成產生新的時代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中重點在于傳統、文化,“傳統”是時代孕育的結果,是思想、道德、文化、制度、藝術等積累形成的抽象表達,“文化”是政治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產物,而中華傳統文化就是本民族在本身的歷史文化形態(tài)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表現形式,包括經濟、思想、藝術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的總和,帶有顯著的民族特質。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道德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所決定的特殊意識形態(tài),以善惡為評價方式,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來發(fā)揮作用的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1]。提到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社會道德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對受教育者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一種教育活動。而隨著教育活動的深入,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越來越突顯,道德教育成了受教育者不斷構建道德品質的過程,最終促使人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因此,道德教育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兩端共同起作用。
我國有深厚的道德文化底蘊,古代道德教育基本完備,從諸子百家思想中以儒家“仁義”為代表的道德教育成為主流,到“宋明理學”標志著道德教育發(fā)展比較成熟,鼓勵“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以民為本理念,“行勝于言、經世致用、格物致知”的求實務實德行,“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立德安天下追求。在當下社會,文化碰撞和豐裕的物質生活是道德亂象的癥結,也拷問著人們內心的道德底線,尤其是思想觀念、道德意識還未完全形成的大學生更是如此,黨和國家不斷進行制度規(guī)范,在《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引導下,傳承中華傳統美德成為關鍵詞,新時期國際國內環(huán)境復雜變化,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中華民族之所以屹立不倒,就在于凝結起了獨特的文化追求和精神標識,這也正是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
實際上,中華傳統文化和道德教育是相互依托的,道德教育離不開中華傳統文化中深含的信仰、精神的元素,中華傳統文化離不開道德教育的涵養(yǎng)和內化。將傳統文化與道德教育相融合,是培養(yǎng)新時代大學生的必然需求,也是適應新時代道德教育的必然選擇。
要把中華傳統文化作為內生動力,實現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使其成為新時代條件下道德教育的強大精神武器。
中華傳統文化對于道德教育至關重要,意味著傳承精神基因。我國古代各家思想中始終沒有停下對仁愛、民本、誠信、正義等理念的探索,從勤勞與智慧中凝練出自強不息、見義勇為、儉約自守等傳統美德,把扶危濟困、求同存異、孝老愛親的人文氣息發(fā)揚光大。這些優(yōu)秀品質也集合了道德元素,是新時代條件下個人思想觀念和社會發(fā)展的強大支撐。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提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偉大建黨精神,更是引領道德教育的思想巔峰。這些串聯起了個人的思想意識脈絡,使得中華傳統文化在引導大學生塑造道德意識,形成道德習慣,培育道德行為上形成效應,夯實新時代條件下應對各種形勢與挑戰(zhàn)的思想基礎。
文化只有傳承才得以延續(xù)。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魂,系國家長治久安、民族振興,我國民族得以延續(xù),就在于文化之根生生不息,如果沒有了傳承,就意味著斷絕,就不存在中華傳統文化,所以傳承是核心。一方面,對于國人來說文化是鐫刻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的寶貴財富。因此要以建立和培育道德觀念和國家文化軟實力為基點,提高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度。另一方面,處在職業(yè)教育中的我們,主要職責是向社會各行業(yè)領域輸送技能型人才,技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手工匠人工藝技巧精湛但傳承范圍和對象受限最終造成遺失,所以職業(yè)院校應該承擔起守護傳統工藝的職責,引進匠人人才,開展工藝傳承,擴大受眾,傳承傳統工藝。
從大學生個性特征和所處時代來看,道德是重點環(huán)節(jié)。古代百家爭鳴的思想流派中,不乏對道德的闡述且占據主要地位,修身是重要環(huán)節(jié),涉及家人、朋友和為官等各方面形成龐大的道德系統,在不斷的文化涵養(yǎng)中形成了整個民族的道德觀,是社會良性循環(huán)的根本。大學階段是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的思想行為關系到國家、民族、社會的健康發(fā)展,同時也與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明相伴,讓道德在文化中浸潤,促使大學生在潤物無聲中感悟德行的力量,進而主動尋求更高尚的道德風貌。當前互聯網經濟蓬勃發(fā)展,如“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等思想觀念,引導大學生在網絡環(huán)境中凈化思想守好底線。成人在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成道在于“志于道,據于德,依于行,游于藝”,無一不體現著中華傳統文化對于引導大學生形成道德修養(yǎng)的深層思想需求。
當前,中華傳統文化正在經歷新的熱度,在此基礎上拓展科學高效的教學模式迫在眉睫。文化越來越多元,要在紛繁復雜、良莠不齊的文化中找到方向,要堅守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命脈,學會辨別與流行文化、速食文化、功利文化的差別,在厚重的文化滋養(yǎng)中突顯優(yōu)勢、重建自信,引導學生學會在思考中整合,多維度吸收、包容文化差異,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魅力,堅定文化自信。如借鑒先進教育形式,打破知識傳播壁壘,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進一步拓展,更是給中華傳統文化深入道德教育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其中包括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網上調查、學生分組模擬教學、微電影制作等,廣泛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來達到更主動有效地引導學生自覺接受道德教育。
混合式教學模式意在更新傳統、實現融合,教師和學生共同發(fā)力,以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線上線下混合式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注重在社會實踐中培養(yǎng)人才。而在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道德教育方面:
中華傳統文化涵蓋面廣,線上教學平臺采用音視頻、分組任務、在線互動等形式,促使學生自主性學習,比如通過展現英雄人物、歷史事件、思想觀念等來明確道德意志,激勵道德行為,但實際教學效果還有待加強。在道德教育中,中華傳統文化缺乏主動,存在與學生思維無法契合的情況,大學生對待中華傳統文化態(tài)度不明確,有的認為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沒有必要,有的認為傳統文化在道德教育中可有可無。中華傳統文化在國家發(fā)展和個人成長成才等方面都不可或缺,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效果亟待轉變。
在道德教育中,中華傳統文化輸出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家庭和學校,作為傳統文化宣傳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占據主要地位,過去傳統的道德教育中重在老師單向輸出,學生自主性不強,而真正的道德教育體現在各個方面,課本內容、家庭教育、大眾媒體、社會環(huán)境等都是影響因素,傳統課堂教學和線上學習都容易產生偏向,混合式教學的最終指向是集各種教學形式于一體,突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優(yōu)勢,使中華傳統文化和道德教育更加契合,如果只強調教師主導或只注重學生主體,都不能突出中華傳統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2]。
大部分學生在提到中華傳統文化時,只局限于書本知識、網絡宣傳等渠道,無形之中固化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而隱藏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文化內核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大學生對界定中華傳統文化范疇沒有清晰定位,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度廣度認知亟待擴展延伸,讓大學生道德觀念的樹立有更有力的支撐。比如古代儒釋道等思想學說、“唐詩宋詞、國畫、京劇”等文學藝術、“仁愛、孝道、謙讓”等美德,“愛國主義”等民族精神,“古代建筑”等特色文化,實際上中華傳統文化不是籠統片面的其中某方面,而是包含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層面。
思政課教學中,旨在拓展形式多樣、內容鮮活、貼近學生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激發(fā)積極性、主動性,提供更多道德教育實踐渠道,寓教于樂,真實地把傳統教學和當前時代結合起來,做到講好有意義的思政課。
對思政課中的道德教育而言,從共享名校教學資源到自建教學模塊添加更豐富的教學資源,線上教學已經逐步融入日常課堂教學中[3]。自疫情防控以來,思政課教學轉變以往課題教學為主的模式。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在“精神的起源和發(fā)展”中,教師邀請學生通過網絡視頻等形式分享熟悉或喜歡的古代人物,體悟這些人身上蘊含的“三不朽”崇高精神境界。在超星“學習通”設置學習任務,通過“選人”調動課堂氣氛,學生結合PPT、口述、視頻、圖文等展現方式,呈現古代名士的高潔立身形象和士族社會孕育下的道德修養(yǎng);在“做忠誠的愛國者”中,從山西地域特色出發(fā)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在超星“學習通”開展分組任務,以市縣為單位分工合作,通過方言對話、唱歌、制作視頻等方式,分享家鄉(xiāng)的歷史人物、特色文化、美景美食等,讓大家了解全國各地文化風俗民情,增強對自然和人文文化的情感依賴,從而對國家民族產生文化自信,從中汲取所蘊含的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傳承。
思政課教學在當前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下拓展了教育教學新理念和新方法。從“復學第一課”的順利開展,到學期課程內容的講授,教師抓住思政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舉國“戰(zhàn)疫”中凝聚道德責任。思政道德與法治課程中,以“仁義禮智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明辨是非”“知行合一”等道德元素貫穿始終,滲透到道德教育的全過程,牢固大學生思想意識和行動指南。當前階段,結合網絡授課方式,解鎖更多形式的教學,組織學生參加校園調查、勤工儉學、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4],并完善超星“學習通”平臺添加教學設計,以集體備課等方式共享專題教學內容,豐富線下教學的儲備庫。
思政課堂從學生角度出發(fā),要自覺接納中華傳統文化,涵養(yǎng)道德素質,作為新時代條件下增強思想道德素質的根本準則[5]。在思政課逐步完善的教學模式下,學會依托超星“學習通”平臺,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如參與教師發(fā)布的專題討論,“如何看待古代士人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個人理想和國家抱負?”隨堂練習“中華傳統文化知識”,根據課堂內容參與互動,參與“選人”“搶答”“投票”“問卷”等學習任務,激發(fā)自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從中體悟道德引導的力量,增強遵守道德規(guī)范意識,完成從知識吸取到內化為心外化于行的現實轉化。
思政課既要重視思政課堂教學設計,更要嚴格教學評價。增強教師的示范性和教學的引導性[6],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善于挖掘中華傳統文化道德元素,引導學生堅守道德規(guī)范,豐富道德教育的內涵,并明確道德教育的根本是堅定文化自信,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輸入,尋找傳統文化和道德倫理與學生思想的契合點,豐富教學資源,實現課前預習、課堂互動、課后思考,形成課程系統性學習氛圍,促使道德品質形成;而教學評價,職業(yè)學校育人主要關注企業(yè)與社會的評價,關鍵在檢驗學生與企業(yè)、崗位的匹配度,注重育人效果的設置與反饋,有沒有真正起到道德引領作用等。
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道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道德教育要想真正走近大學生,道德觀念要想真正植入大學生的思想血液,就要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精華,讓道德教育在大學生內心扎根,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更有效地實現個人道德素質的構建,進而讓整個社會崇善,為實現民族復興偉業(yè)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