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與法治課程應以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建構能力為宗旨,倡導學生進行自主道德學習?;谡J知圖式視角構建的自主學習課堂將學生視為道德學習的主體,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需要通過教學活動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然后引導學生對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加工,進行自主道德學習,讓學生的知識體系得以完善,認知圖式得到更新。
【關鍵詞】認知圖式;“自主學德”;道德發(fā)展
作者簡介:蘇崢(1979—),女,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城南實驗小學。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為核心的綜合課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典型的生活事件和多樣化的自主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判斷生活中的道德問題,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在生活中自覺踐行所學知識,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引領者,理應拋棄傳統(tǒng)的說教式、告知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道德知識,實現自我發(fā)展、自我成長。筆者從認知圖式理論出發(fā),分析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如何通過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德”,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德”能力。
一、建構新教學模式
(一)認知圖式的內涵
“認知圖式”這一概念是由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的“圖式”一詞發(fā)展而來的,康德認為圖式就是“純粹先驗想象力的產物或者說是學習者以往習得的知識的結構”[1]。而在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圖式理論中,認知圖式是“一個有組織的、可重復的行為或思想模式”,在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圖式通過同化、順應、平衡不斷被改造,認知結構由此不斷發(fā)展[2]。結合實踐經歷與思維經驗,筆者以為,“認知圖式”是指作為認識主體的學生在參與社會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經驗等進行加工后形成的知識結構。學生可以利用認知策略和自我調節(jié),對新知識進行判斷、評價和選擇,從而調整、擴充、完善乃至改變原有認知圖式。
(二)認知圖式與“自主學德”的關聯
認知圖式會影響個體對道德行為的感知和評價。如果一個人形成了積極的認知圖式,即對道德行為有積極的認知和評價,那么這個人更有可能主動選擇遵守道德規(guī)范。此外,認知圖式還會影響個體處理沖突的方式。如果個體的認知圖式中包含合理解決沖突的策略,那么他們更有可能做出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選擇來解決沖突。引導學生調整、擴充、完善乃至改變原有認知圖式,可以促使學生將道德準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使其在面對具體情境時能夠自主地做出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選擇。由此可見,認知圖式與“自主學德”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關系。教師可以通過影響學生建立認知圖式,促進學生“自主學德”,使其主動選擇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自覺遵守道德規(guī)范。
(三)建構新教學模式的思路
根據魯潔教授的觀點,在教學時,教師應重視學生自身的生活經歷、生活體驗,引導他們通過自身的經歷、體驗學習[3]?;谡J知圖式理論的“自主學德”課堂應以學生的生活經歷、生活體驗為原點,鼓勵學生主動思考與探究,讓學生掌握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鼓勵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不斷豐富與完善自己的認知圖式,內化相關道德與法治知識。筆者依據上述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建構了“自主學德”課堂的教學思路(如圖1)。在這一教學思路中,學生是道德學習的主體,教師需要喚醒學生的已有經驗,引導學生不斷反思和實踐,形成有效的自我評價,提升自身道德品質。
二、理論結合實踐,優(yōu)化教學策略
學生是帶著巨大的學習潛能與獨特的生活經歷來到學校的。學生的“前經驗”是學生學習新事物最初的模型與起點,但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可能不會主動整理和利用這些“前經驗”。在教學時,教師要優(yōu)化教學策略,確保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自主判斷、自主實踐、自主反思,讓學生切實內化道德與法治知識。接下來,筆者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5課“堅持才會有收獲”的教學實踐為例,闡述自己的粗淺思考與點滴收獲。
(一)喚醒生活經驗
在教材中,“堅持才會有收獲”一課的第一個欄目“我們都堅持過”展示了四幅圖,這四幅圖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但在經歷這些事時,學生不一定能感受到此類生活事件蘊含的文化和道德價值,也難以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在教學時,教師應當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其梳理、言說,使學生的認知圖式得到完善。
在課堂上,筆者鼓勵學生回想自己曾經堅持下來的事情,并分享自己在回想這些事時有什么新感受和發(fā)現。這樣的回顧活動可以讓學生關注自己生活中不起眼、易被忽視的小事,積累有效的生活經驗,意識到“堅持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從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轉向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
(二)呈現兩難抉擇
為了引導學生理性探究相關知識,教師還可以呈現沖突事件,讓學生面對兩難抉擇,并據此明辨是非、善惡,內化相關知識,完善認知圖式,在生活中主動進行向善、向美的道德實踐。
在課堂上,筆者結合教材內容提出了層層深入的情境問題,引導學生直面兩難抉擇,思考堅持與放棄這兩種選擇的優(yōu)劣,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選擇。筆者先是根據教材中的事例提出問題:“小亮應該聽哪個‘我的意見呢?為什么?”在學生各抒己見之后,筆者繼續(xù)提問:“在生活中,大家有沒有主動放棄做某件事的經歷呢?有人愿意分享自己當時堅持不下去的原因嗎?”學生分享自己的經歷后,筆者追問:“如果讓你重新選擇一次,你會怎么做?為什么?”通過教材提供的范例,筆者引導學生進行了換位思考,并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分析做選擇時一個人會面對的內在的矛盾,意識到現實生活的復雜多樣,由此真正理解堅持的含義,明白“前行路上難免困難重重,優(yōu)秀的意志品質正是在克服重重困難的過程中逐漸習得的”等道理。
(三)組織多樣活動
道德與法治課程應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確保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在課堂上自主學習與發(fā)展。因此,在學生基本掌握相關知識后,教師應當組織多樣的活動,讓學生獲得豐富的體驗,并據此進一步完善認知圖式。
在教學時,筆者設計了內容豐富的活動,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堅持的意義,獲得真實的感悟,產生對堅持行為的認同,并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認知圖式。
活動1:跳繩比賽(讓學生了解堅持的意義)
活動流程:(1)邀請兩名學生進行一分鐘計數跳繩(筆者提供的繩子經過特殊處理,在學生跳繩的過程中會斷開);
(2)待學生完成跳繩任務后,采訪這兩名學生:繩子斷了之后,你為什么要堅持跳;
(3)鼓勵其他學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堅持下來的事。
在組織這一活動時,筆者通過放大兩名學生堅持跳繩的細節(jié),幫助學生在真實的活動中具體感知“什么是堅持”,讓學生根據真實的生活事例進行思考。隨后,筆者鼓勵學生列舉自己堅持下來的事,讓學生深刻意識到“堅持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活動2:才藝展示(讓學生知曉堅持的收獲)
活動流程:(1)一面播放音樂,一面展示學生在運動、寫字、勞動等方面取得進步的照片,然后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在這些方面取得進步的原因是什么;
(2)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進步成果;
(3)引導學生總結堅持的收獲。
在這一才藝展示環(huán)節(jié),學生會切實體會到堅持帶來的成功感受,明白堅持下來的收獲。在這一活動中,筆者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堅持的意義”,而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了解堅持的意義,激勵學生堅持自己的選擇,磨煉自己的意志力。
活動3:“巧穿蘋果”(鍛煉學生的意志力)
活動流程:(1)引導學生組成六人小組,分別嘗試在一分鐘內用吸管穿透蘋果;
(2)引導學生交流下列問題:要多長時間才能穿透蘋果,有沒有什么技巧;
(3)鼓勵學生現場嘗試,讓學生得出結論:堅持不是蠻干,在堅持的過程中還要多思考;
(4)播放馬拉松比賽的視頻,引導學生討論:馬拉松運動是否適合小學生,讓學生學會理性看待堅持。
通過上述活動,學生會意識到,并不是不斷地做一件事情就是堅持,在堅持的過程中,自己需要多思考,而且要量力而行。
不難發(fā)現,上述活動并不是單純?yōu)榱素S富教學內容設計的,筆者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了內涵豐富、層層深入的活動,讓學生在精心設計的活動中調整、擴充、完善自己的認知圖式,從淺表的理解走向深度的探究體驗。
(四)回歸生活運用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币寣W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教師還需要鼓勵學生寓學于行,躬行踐履,讓學生在實踐中舉一反三,完善自己的認知圖式。
在課堂的最后,筆者利用繪本《青蛙看?!芬龑W生總結堅持做事的技巧,并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踐行這些技巧。隨后,筆者告訴學生“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等名言,激勵學生養(yǎng)成堅持做事的習慣。最后,筆者拿出自己設計的“每日堅持,我能行”挑戰(zhàn)書(如圖2),引導學生從生活小事開始踐行所學內容,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在填寫這一挑戰(zhàn)書時,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想要堅持的事,并制訂計劃,激勵自己堅持下來,獲得進步。這樣的教學任務可以激發(fā)學生堅持行動的斗志,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自己的行動銜接起來。
結語
人的道德發(fā)展歸根結底取決于人自身的道德學習,取決于人自身的自主建構能力[4]。一個人的認知圖式會對其行為產生多方面的影響,教師可以根據認知圖式理論開展教學,促使學生“自主學德”,在習得新知后不斷概括化、系統(tǒng)化已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形成功能足夠強大、成熟度足夠高的認知圖式,并逐步改變自身行為,在踐行所學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康立新.國內圖式理論研究綜述[J].河南社會科學,2011,19(4):180-182.
[2]高雅,曾小平.皮亞杰認知結構理論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啟示[J].數學之友,2019(4):22-24.
[3]魯婧婧.圓柱式體驗:道德與法治經驗建構策略研究:以“生命最寶貴”一課為例[J].中小學德育,2021(9):56-58,52.
[4]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德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