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利 王姍姍
一直以來,勞動教育在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情境下,各類學校都應思考如何將勞動教育從紙面落實到地面。勞動教育是以實踐為基礎的,所以,教育目標的設定要基于問題解決,基于學校辦學理念、校本資源和學情等。
一、勞動教育目標頂層設計簡析及目標的校本化
2022年4月,教育部出臺《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下文簡稱《標準》),將勞動教育目標分為核心素養(yǎng)內涵、總目標和細化的學段目標三部分。核心素養(yǎng)內涵圍繞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精神、勞動習慣和品質四個方面表述,而從學校執(zhí)行角度看仍略顯空泛,所以校本解讀是勞動教育目標得以落實的必要條件。
《標準》相較之前的文件,表述得更為具體,細化了對不同學段的要求,更多設計了勞動內容。勞動教育目標校本化的過程要以教育部的文件為基準,確保勞動教育目標的校本化不跑偏。
二、基于目標的內容選擇
教育學家黃濟認為,勞動教育基本內容應包含生產(chǎn)技術勞動、社會公益勞動、自我服務(生活自理)勞動等方面的教育,三個方面的內容分別對應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與自我的關系。時至今日,該觀點依然可作為實施校本勞動教育時內容選擇的指導原則。
三、小學勞動教育的常見誤區(qū)
(一)受錯誤觀念影響,對勞動的認識存在偏差
一些人可能認為勞動是低層次的、淺薄的、復雜度低的活動,是農民、車間工人等少數(shù)人的事情。甚至在一些學校和家庭中,勞動被視為一種懲罰。實際上,教育本身就起源于勞動,教育起初就是服務于勞動過程。作為社會中的人,需要參與勞動,才能體驗到勞動所帶來的成就感和社會價值。
(二)將勞動和智育活動分開看待,缺乏整體性觀念
在一些人眼中,勞動和學習是兩個獨立的領域,沒有聯(lián)系和交集。但隨著人工智能的突飛猛進,“勞力者”和“勞心者”的界線愈加模糊。社會需要全面發(fā)展的勞動者。
(三)忽視少年兒童勞動素養(yǎng)培育的關鍵期
雖然勞動貫穿人的一生,但勞動素養(yǎng)的培育大多是在青少年時期。只有在青少年時期養(yǎng)成符合核心價值觀的勞動觀念,未來才有可能持續(xù)學習,不斷提升勞動技能和能力。
四、家校社聯(lián)動的實施路徑探索
(一)建立健全制度體系保證常態(tài)化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從法律、課程、實踐、規(guī)劃和師資隊伍等方面建立相關法律、制度,讓勞動教育更好地融入學校教育體系,并督促執(zhí)行。學校層面也應將勞動教育納入總體教學和教研規(guī)劃,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明確適齡化教學目標、科學制定教學內容、完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體現(xiàn)勞動教育在各學段不同層次的多元化與銜接性。
(二)加強專業(yè)教師培訓
是否有具備專業(yè)視野、開拓精神的教師隊伍,是關系到勞動教育成敗的重要因素。勞動教師既要有跨學科的知識系統(tǒng),又要有新的教學手段和學習策略。因此學校需要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培養(yǎng),強化勞動技術專業(yè)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三)加強家校社聯(lián)動
學校與家庭是學生的主要生活場域。應采取校內勞動與家務勞動并舉的措施,讓勞動教育全面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培育學生的勞動意識與勞動技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維護校園衛(wèi)生等日常勞動。
勞動教育還應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習。學校可以結合學生興趣篩選適當?shù)膭趧觾热?,突出社會性。讓學生體悟傳統(tǒng)工藝的價值,感受工匠精神,培養(yǎng)對新技術的好奇心,充分認識勞動創(chuàng)造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四)因地制宜建立勞動實踐基地
小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活動空間有限。學校與社區(qū)配合,因地制宜建立勞動實踐基地,能夠為學生進行勞動實踐提供場所,有助于學生開展多樣化的勞動活動。
(五)重視實踐與創(chuàng)新
陶行知認為:“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干,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是在勞力上勞心?!毙W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階段,樂于動手實踐參與勞動。但在勞動任務開始之前應先教他們認識勞動工具、引導他們對勞動對象進行改造設想,這就需要在“在勞力上勞心”。
從早期關于勞動教育的文件、規(guī)定直至最新的《標準》,都充分闡明了勞動教育的意義和基本要求,為小學勞動教育深入推進提供了方向指導和規(guī)范。我們要在此指導下,建立全面、細致、有效的勞動教育體系,為黨育人、為國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