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莉
邵陽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湖南 邵陽 422000
由于各種歷史和社會原因,在20 世紀80 年代,舞蹈才正式進入高校教育的大門,成為高校藝術專業(yè)教學的重點內容。高校舞蹈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學生通過藝術學習,提升審美意識,啟發(fā)其審美思維,依托舞蹈體驗,感悟生活中美的藝術。因此,為推進高校舞蹈教育改革,需要全面了解學生的音樂舞蹈基本功,深入研究音樂舞蹈融合路徑和方式。因此,研究此項課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舞蹈是一種綜合表現藝術的載體,與音樂、美術多種藝術形式緊密關聯,其中聯系最為密切的當屬音樂藝術。如果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將舞蹈和音樂有機結合起來,可以讓舞蹈情節(jié)、人類情感在二者結合中得到完整表達。音樂和舞蹈所表達的共同主題就是人類的情感,表達方式需要借助適合的音樂,從而使人類內心情感在音樂引導下的肢體語言中得以體現。
音樂與舞蹈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舞蹈創(chuàng)作需要音樂指引,音樂也在舞蹈動作的配合下實現創(chuàng)作目的。所以,設計者在創(chuàng)作時,需要同時兼顧舞蹈音樂和舞蹈動作。以19 世紀的歌舞劇《舞都魅影》為例,這部作品就是音樂與舞蹈融合的典型,雖然歌舞劇藝術表現形式與本文闡釋的音樂舞蹈融合下的舞蹈教學與實踐有一定差異,但是從某種程度來看,可以證明音樂與舞蹈的密切聯系,縱觀近年來各類舞蹈表演作品,都可以從中看出舞蹈音樂在藝術表演中的比重明顯增加,脫離了傳統單純表演肢體動作的表現形式。例如2011 年的芭蕾舞劇《金瓶梅》、2015 年的大型民族原創(chuàng)舞劇《紅樓夢》。雖然都是舞蹈表演形式,但是更像是一場音樂盛宴,以不同韻律、不同曲調、不同內容的音樂,傳達出舞蹈表演主題和人物的情感。以2015 年的《紅樓夢》來說,該作品就是以凄涼、婉轉的音樂為指引,在舞蹈動作配合下,淋漓盡致地展現林黛玉內心的孤獨、絕望。因此,高校舞蹈教育中不能忽視音樂在舞蹈中的作用,需要重視音樂與舞蹈的融合。
舞蹈的韻律由伴奏音樂的節(jié)奏決定。舞蹈的節(jié)奏與音樂的節(jié)奏不能獨立存在,音樂只有在富有節(jié)奏的舞蹈動作中發(fā)揮輔助作用,在音樂的指引下,通過舞蹈動作節(jié)奏、速度、長度等要素表現情感,如果缺少音樂的配合,很難依靠舞蹈動作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1]。與此同時,音樂與舞蹈的有效融合,也讓學生們在音樂氛圍下調動肢體動作、表情、姿態(tài)、情感、內心體驗等多種心理機能和生理機能,為學生們構筑富于審美欣賞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空間,也讓舞蹈動作在音樂的提示下變得更加豐富和充實,從而提高舞蹈的藝術性、欣賞性價值,讓學生在音樂舞蹈形象的感知下,感受美、體驗美、欣賞美和追求美。當學生具備審美意識和審美素養(yǎng)后,當學生在聽到音樂時,自然而然地聯想起音樂對應的舞蹈動作,實現音樂與舞蹈的共生。
在高校舞蹈教學中,阻礙音樂舞蹈融合的其中一個因素在于學生自身主體性作用的弱化,學生是舞蹈學習的主體,如果不能凸顯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音樂與舞蹈融合教學也會受到影響,其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
第一,受高校學生的生活氛圍、學習環(huán)境、學習壓力以及對于音樂舞蹈等課程的重視情況等因素影響。由于高校學生所學專業(yè)開設的課程較多,學生的學業(yè)負擔較重,很多學生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必修課的學習中,對選修課的學習熱情不高。同時,很多學生選修藝術類課程僅僅為了賺取學分,并不是出于對藝術的熱愛和興趣而學習,這也是學生的主體性不突出、學習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第二,受教學條件和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等因素的影響,由于部分高校的音樂舞蹈教學條件不理想,導致學生不能全身心投入音樂舞蹈學習中,難以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高校舞蹈教學缺乏綜合性主要體現在學校在教學規(guī)劃、學科目標定位、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等方面,由于學校教學規(guī)劃缺乏相對系統和完善的教學體系、學科目標定位模糊,沒有結合學校具體情況、學生素質、現有師資力量、辦學條件、教育資源、學校性質等方面考量,導致學科目標定位與實際情況錯位。同時,因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模式單一,導致學生在畢業(yè)后很難面對快速發(fā)展的社會,無法利用綜合性、實用性更強的知識和技能,滿足社會多元需求,并且單一的教學模式局限了學生的審美思維,按照當今信息化發(fā)展趨勢來看,學生從學校學習的音樂舞蹈知識與表演技能是遠遠不夠的[2]。此外,部分學校在音樂舞蹈等藝術類課程設置上所采用的教材單一,甚至沒有教材,這也意味著學生所學的知識內容也相對局限,影響學生學習音樂舞蹈的效果。可見,高校舞蹈教育改革任重而道遠,采用行之有效的音樂舞蹈融合教學方式必不可少。
教學實踐性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第一,由于課程設置不合理,學生所學課程繁多且紛雜,一些學校希望教授的學生學習的知識越多、懂得越多,才能越能體現教育的成功,所以才會在學生課程規(guī)劃上設置各種各樣的舞蹈課程。雖然想法是好的,也能看出學校為了培養(yǎng)綜合型藝術人才的苦心。但是“術業(yè)有專攻”,一味灌輸式教學并不能起到“1+1〉2”的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顧此失彼,導致術業(yè)無法專攻的情況,讓學生面對繁重的課業(yè)壓力下對舞蹈藝術失去興趣。第二,專業(yè)學習局限于課堂內,缺少社會實踐,導致學生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放在課堂學習上,包括課堂上的表演、練習和編導,所有舞蹈動作也停留在課堂和學校里,與社會藝術活動缺少接觸和了解。但是實踐才是檢驗學生所學成果的標準,在實踐中可以促使學生與外界高水平的同行相互切磋、相互學習,讓學生在專業(yè)技能上更上一層樓,然而目前學校在教學方面卻忽視了實踐的重要性。
音樂是舞蹈的前提,舞蹈是音樂的深化與表現。教師可以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fā),結合學生的審美能力、心理特點和已有的生活經驗,確定音樂、動作、舞蹈、語言等多種方式來訓練學生的音樂節(jié)奏感,并以音樂為導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聲音、形體語言、藝術表演等多種形式去感受、體驗和創(chuàng)造,進而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為此,教師可以將教學目標定位于三個方面:
第一,突出學生為教學主體,采用情感體驗、形體語言相融合的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對音樂的理解能力、表現能力等[3]。
第二,選定特定曲目與舞蹈,利用多媒體技術方式營造音樂與舞蹈交織的場景和氛圍。如引入蒙古族的音樂和舞蹈,在多媒體技術應用下,讓學生直觀地欣賞蒙古族的民俗風情,了解蒙古族的音樂舞蹈的特點,并結合課堂有機因素,引導學生在音樂伴奏下積極創(chuàng)作和表演簡單的蒙古族舞蹈動作,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大膽創(chuàng)新、積極參與的意識和能力,突出學生作為現代教育的“小先生”的角色地位,讓學生在集體活動和自主創(chuàng)作中感受藝術美育學習的快樂。在學生對學習音樂舞蹈產生濃厚興趣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基礎上,才能對舞蹈的風格、動作韻律、表演節(jié)奏等特點有初步的把握,并為下一階段學習奠定基礎。
第三,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積累舞蹈創(chuàng)作素材,不斷充實和豐富自身學習內容和藝術體驗,逐漸提高自身對舞蹈鑒賞、表現和創(chuàng)編能力,使其對音樂舞蹈互融、共生所產生的藝術美有切身的體驗和感受,達到自我與藝術相通的境界,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情感,實現升華情感的目標。
首先,轉換師生教與學的角色,堅持以學生為本,在音樂舞蹈融合教學中從教師的“教”向學生“學”過渡和轉變,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綜合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讓學生在學習舞蹈知識的同時,提高對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學習熱情和創(chuàng)造性能力[4]。
其次,更新教室環(huán)境,將音樂和舞蹈的特征進行融合搭配,讓舞蹈教室的標配不單只有鏡子和大白墻,更有多彩的顏色、豐富的畫面。例如,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歌劇和舞蹈中的經典場景,采用墻繪的方式,裝飾教室墻壁,在墻壁顏色的選擇上要符合學生青春的朝氣與活力,并且選擇少量且具有個性的裝飾擺件,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促使音樂舞蹈聯動帶給學生不同的視覺感受。
最后,運用現代化視覺技術,將音樂和相關舞蹈結合起來進行教學,促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多種感官調動下,激發(fā)學生內在學習潛力。相比學生埋頭苦學,研究舞蹈動作,音樂的引導可以讓藝術在學生心中扎根、發(fā)芽,激發(fā)音樂活力,給予學生舞蹈創(chuàng)編的靈感。
音樂訓練和舞蹈融合發(fā)展并非可以一步到位,而是需要長期堅持和積累的過程,需要學生扎根于實際,從基礎入手,由簡入難,逐步深入。所以,教師訓練學生的方式也需要遵循這一原則,保持循序漸進。在訓練初期階段,教師應選擇簡單明了的旋律和節(jié)拍的伴奏音樂,這樣所學習的相應舞蹈動作也比較易學,將音樂舞蹈組合教學也更容易開展。但是教師在選擇音樂時,除了要注重音樂本身的特點以外,還要結合學生的喜好,選擇學生喜歡、韻律優(yōu)美的音樂作品,并在學生學習舞蹈動作時,播放音樂,使學生潛意識自動跟隨伴奏音樂練習舞蹈動作,使二者良好融合。但音樂節(jié)奏和舞蹈動作的融合,還需要學生養(yǎng)成堅持的習慣和對學習藝術保持高度的熱情,因為在日常舞蹈訓練中很多動作都需要重復練習、反復打磨,學習過程比較枯燥,也容易讓學生滋生厭倦心理,并且部分學生對于較強的節(jié)奏感的舞蹈動作也難以有效把握,常常在練習過程中,出現肢體動作僵硬的情況。想要改變學生動作不流暢、不自然的問題,也很難通過教師單方面講解或者示范引導的方式就能完全解決的。而伴奏音樂本身與舞蹈動作都具有節(jié)奏感,教師可以抓住二者的共同之處,讓學生借助音樂的節(jié)奏感來感知和練習舞蹈動作的節(jié)奏感。例如,音樂節(jié)奏中的后十六分音符,能夠有效指導舞蹈訓練中的“轉”的動作。后十六分音符由兩部分組成,即一個八分音符和兩個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是長音和重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做甩頭和翻轉等動作時,分別將其對應在八分重音和十六分音符上。這樣學生就可以在音樂強弱節(jié)拍的指引下,剛好做出踢腿、夾腿等動作,幫助學生熟練掌握舞蹈動作。
設計音樂舞蹈融合教學活動,教師應有拓展意識,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實踐與體驗的機會。如舉行自主訓練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讓學生對音樂與舞蹈的結合產生感知和探究興趣。對此,教師可以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選擇符合學生個性和喜好的音樂元素,如選擇動畫類歌曲,并為學生設計舞蹈創(chuàng)編學習任務,即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自導自編舞蹈,可以結合自己喜歡的動畫角色來設計,并在全班展示創(chuàng)編成果。教師還可以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過舞蹈音樂的訓練,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認識能力以及感受能力,通過音樂形象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藝術形象,激發(fā)學生舞蹈創(chuàng)作的欲望。例如,選擇《梁祝》《春江花月夜》等作品,先由教師演奏各種類型的音樂,再由學生根據音樂旋律、節(jié)拍、節(jié)奏辨別該音樂適合做什么樣的動作,并由學生創(chuàng)編動作,進行音樂與舞蹈的組合。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一專多能”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培養(yǎng)學生實踐意識,讓學生利用音樂舞蹈融合的認識和把握能力,創(chuàng)造完美融合的藝術表演。
隨著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新課程改革在舞蹈教學中也面臨挑戰(zhàn),如何融合音樂舞蹈成為推進高校舞蹈教學改革的關鍵和重要舉措。從意義上來說,二者的融合有助于促進學生全方位發(fā)展,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讓學生能夠在音樂舞蹈融合中感受美和創(chuàng)造美。但是融合之路也面臨很多阻礙,如學生主體性不突出、教學實踐性不強等問題。對此,提出了“四步之法”,從明確目標、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優(yōu)化訓練方式和豐富教學活動四個方面,為音樂舞蹈融合教學提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