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勇,王 睿,保蘇麗,李銳潔,孫 煌,葉雨佳,徐 菲,彭云珠
(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心內(nèi)科,云南 昆明 650032)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位于我國城鄉(xiāng)居民疾病死亡構(gòu)成比首位,患病人數(shù)高達3.3 億,其中冠心病達1 139 萬,仍處于持續(xù)上升階段[2]。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以高患病率、高住院率和高死亡率為特點,明顯增加了患者家庭和社會的經(jīng)濟與精神負擔。目前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仍是MI 最主要的治療手段,隨著醫(yī)療器械和診治水平提高,MI患者生存率不斷提高,但術(shù)后的管理尤為重要。目前國內(nèi)外指南均指出心臟康復是二級預防的重要指標[3-4],且運動康復作為中心元素,是一種非藥物性和非創(chuàng)傷性的干預措施,通過減少活性氧產(chǎn)生及炎癥反應、增加梗死灶周圍血管生成,減少梗死面積和心臟纖維化,改善心功能,提高心血管疾病事件后的生存率[5]。研究表明,自噬是心血管疾病預后的重要調(diào)節(jié)機制,過度的自噬或自噬不足將導致心血管事件發(fā)生[6]。因此,本研究基于MI 大鼠模型,探究運動康復對心肌梗死大鼠心臟纖維化及心功能的影響。
1.1.1 實驗動物選取3~4 個月、體重180~220 g 雄性SD 大鼠30 只,購于昆明醫(yī)科大學實驗動物學部[許可證號:SYXK(滇)K2020-0006],其中構(gòu)建MI 模型中因心室顫動和氣胸死亡2 只;術(shù)后1 周內(nèi)因肺部感染死亡2 只;實驗過程中因MI 后心力衰竭死亡2 只,最終共納入24 只大鼠。分籠飼養(yǎng)(每籠3~4 只),保持恒定的12 h 光-暗周期,隨意進食和飲水。飼養(yǎng)1 周適應環(huán)境。本研究通過昆明醫(y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及實驗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號:kmmu20221866)。
1.1.2 主要儀器設(shè)備大鼠輪轉(zhuǎn)式跑步機(YLS-15A,濟南益延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超高分辨率小動物超聲成像系統(tǒng)(Vevo3100,F(xiàn)UJIFILM VisualSonics 公司)、小動物呼吸機(ALC-V8S,上海奧爾科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息掃描顯微鏡(Pannoramic Confocal,丹吉爾3DHISTECH 公司)、透射電子顯微鏡(CM101,荷蘭Philips)。
1.1.3 主要試劑蘇木素(Sigma,H31316)、伊紅(Sigma,230251)、Masson 染色試劑盒(Solarbio,G1340)、Tunel 檢測試劑盒(ThermoFisher,C10617)。
1.2.1 構(gòu)建MI 模型建模前禁食4~6 h,戊巴比妥鈉(50 mg/kg)腹腔麻醉,固定,連接小動物呼吸機和心電監(jiān)護儀,呼吸機參數(shù):潮氣量(3 mL/100 g)、呼吸頻率60~80 次/min、呼吸比2∶1。常規(guī)消毒鋪巾,開胸暴露心臟,6-0 絲線于左冠狀靜脈主干肺動脈圓錐下緣2~3 mm 處結(jié)扎LAD,建模成功的指標:肉眼可見結(jié)扎遠端心肌顏色變淺或變白,心電圖ST 段弓背向上抬高或T波倒置。探查胸腔無出血后逐層關(guān)胸。假手術(shù)組只穿針引線,余步驟同MI 組。大鼠自主呼吸恢復后撤離呼吸機,術(shù)后抗感染治療3 d。
1.2.2 實驗分組術(shù)后1 周大鼠處于穩(wěn)定期,隨機分為4 組:MI-E 組(n=6)、MI-Sed 組(n=7)、Sham-E 組(n=6)和Sham-Sed 組(n=5)。
1.2.3 運動方案參照既往研究與前期預實驗共同制定[5]:適應性運動1 周:10 m/min×10 min,20 min/d,5 d/周;正式運動4 周:每次開始前以10 m/min×10 min 為熱身運動,再以20 m/min×7 min 和15 m/min×3 min 交替運動3 組,40 min/d,5 d/周。不運動組全程不參與運動訓練。
1.2.4 左心室結(jié)構(gòu)與功能檢查運動訓練結(jié)束后1 d 行超聲心動圖檢查[7]。心前區(qū)褪毛,七氟烷吸入麻醉,固定,連接心電監(jiān)測,心率控制為350~400 次/min,用MX250 探頭,頻率為20 MHz于左室長軸切面M 型測量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心室前壁收縮末期和舒張末期厚度(AWTs,AWTd)和左心室后壁收縮末期和舒張末期厚度(PWTs,PWTd),所有測量值均至少從3 個代表性周期中進行,并取平均值。計算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eft ventricular eject fraction,LVEF)和短軸縮短率(fraction shortening,F(xiàn)S),其中LVEF%=(LVEDD^2-LVESD^2)/LVEDD^2 ×100+[100-(LVEDD^2-LVESD^2)/LVEDD^2 ×100] × 0.15,F(xiàn)S%=(LVEDD-LVESD)/LVEDD ×100。
1.2.5 心臟標本制備和保存摘取心臟,修剪殘余組織及清洗殘血,沿結(jié)扎線以下從心尖到心底垂直方向橫切(即沿左室短軸切面橫切)取部分組織于4%多聚甲醛固定,常規(guī)石蠟包埋固定,用于HE、Masson 和Tunel 染色;取心肌梗死與正常組織交界區(qū)于電鏡液保存,用于透射電鏡檢測。
1.2.6 組織學檢測石蠟脫水及包埋固定,HE染色拍照后用3DHISTECH/Case Viewer 圖像軟件觀察心肌細胞損傷;Masson 染色分析心肌纖維化水平,通過Image J 圖像處理軟件計算心肌梗死面積比即膠原容積分數(shù)(collage volume fraction,CVF),CVF%=(藍色膠原纖維面積/心肌切面總面積)× 100%,可表示心肌纖維化水平;Tunel 染色觀察心肌細胞凋亡,每張切片取3 個高倍鏡視野,計算細胞凋亡指數(shù)=(陽性凋亡心肌細胞核數(shù)/總細胞核數(shù))× 100%,并取平均值。
1.2.7 自噬小體檢測將組織切成1 mm×1 mm×1 mm 的小塊,通過固定(2.5%戊二醛和1%鋨酸溶液)、脫水(乙醇梯度和丙酮)、浸透(100%丙酮∶樹脂)、包埋(Epon 812 樹脂)、烘箱聚合(37℃12 h,45℃ 12 h,60℃ 48 h)步驟制作成50~70 nm超薄切片,使用醋酸雙氧鈾染色15 min、檸檬酸鉛染色10 min 染色干燥后在透射電鏡下觀察自噬小體和心肌細胞超微結(jié)構(gòu)。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行方差性檢測,若方差齊(P>0.05)則采用ANOVA 單因素方差分析,LSD-t檢驗比較兩兩之間差異;若方差不齊(P<0.05),則采用近似檢驗DunnettT3 進行統(tǒng)計推斷,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Sham 組比較,MI 組AWTd、AWTs、PWTd、PWTs、LVEF 和FS 降低,LVEDD 和LVESD 增大,以MI-Sed 組明顯(P<0.05);MI-E 組與MI-Sed組比較,LVESD、LVEF 和FS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ham-E 組與Sham-Sed 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4 組大鼠超聲心動圖指標()Tab.1 Parameters of echocardiography in four groups of rats()
表1 4 組大鼠超聲心動圖指標()Tab.1 Parameters of echocardiography in four groups of rats()
組間比較,aP <0.05;與MI-E組比較,*P <0.05;與MI-Sed組比較,#P <0.05。
Sham 組心肌細胞結(jié)構(gòu)完整和排列緊密有序,肌纖維方向走形一致,局部呈灶狀的炎性反應;MI 組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心肌細胞溶解,細胞結(jié)構(gòu)模糊和邊界不清,伴炎性細胞浸潤,成纖維細胞增生,而MI-E 組心肌細胞損傷程度較輕,見圖1。
圖1 心臟組織HE 染色(×400)Fig.1 HE staining of heart tissue(×400)
Sham 組心肌細胞排列緊密有序,局部呈灶狀纖維化改變;MI 組大鼠心肌細胞排列嚴重紊亂,心肌纖維化程度明顯增加。CVF%在4 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MIE 組與MI-Sed 組、Sham-E 組與Sham-Sed 組相比較,CVF%降低(P<0.05),見圖2。
與Sham 相比,MI 組心肌細胞凋亡數(shù)量明顯增多(P<0.05)。而MI-E 組較MI-Sed 組心肌細胞凋亡數(shù)量減少(P<0.05);Sham-E 組較Sham-Sed 組心肌細胞凋亡數(shù)量減少(P<0.05),見圖3和表2。
圖3 心臟組織Tunel 染色(×400)Fig.3 Tunel staining of heart tissue(×400)
表2 4 組大鼠細胞凋亡指數(shù)[(),%]Tab.2 A poptosis index in four groups of rats [(),%]
表2 4 組大鼠細胞凋亡指數(shù)[(),%]Tab.2 A poptosis index in four groups of rats [(),%]
組間比較,aP <0.05;與MI-E組比較,*P <0.05;與MI-Sed組比較,#P <0.05;與Sham-E組比較,+P <0.05。
Sham 組心肌細胞形態(tài)正常,線粒體結(jié)構(gòu)完整,肌纖維束排列有序,視野下基本未見自噬小體。MI 組心肌細胞損傷嚴重,細胞結(jié)構(gòu)紊亂,線粒體嵴中斷、排列紊亂,肌纖維束疏松紊亂,間質(zhì)水腫,視野下可見自噬小體形成;而MI-E 組的自噬小體較MI-Sed 組稍多,見圖4。
本實驗通過制作大鼠MI 模型,運動訓練5 周發(fā)現(xiàn),與Sham 組比較,MI-E 組和MI-Sed 組大鼠AWT、PWT、LVEF 和FS 降低,LVEDD 和LVESD 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MI 后大鼠左心室結(jié)構(gòu)與功能發(fā)生改變。但實驗也發(fā)現(xiàn)MI-E 組大鼠左室壁厚度和收縮功能較MI-Sed 組有所改善,表明運動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MI 大鼠的左心室功能,見表1。
MI 后心肌細胞發(fā)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反應,包括炎癥反應、缺血再灌注損傷和活性氧增加、心肌細胞再生與增殖、線粒體與能量代謝、神經(jīng)激素激活、左心室?guī)缀螛?gòu)型改變、心肌肥厚以及心肌纖維化形成,其中主要表現(xiàn)為左心室重塑[8]。左心室重塑是指心臟通過調(diào)節(jié)心室大小、形狀和功能對機械、激素的不良適應。目前,雖然通過血運重建、抗動脈粥樣硬化、抗心力衰竭以及增加微循環(huán)供血治療的同時具有改善心肌纖維化和調(diào)控心肌細胞的生長的作用,但不具有特異性和持續(xù)性。MI 后的不良重塑是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決定因素,導致了心臟傳導系統(tǒng)異常、順應性降低及心功能障礙,導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死亡,明顯降低了生存率。
運動是一種非藥物性和非創(chuàng)傷性的干預措施,作為心臟康復的中心元素,有益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再住院率及死亡率,提高心血管疾病事件后的生存率。本實驗發(fā)現(xiàn)與Sham 組相比較,MI 組CVF%和細胞凋亡指數(shù)明顯增加,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表明MI 后大鼠心肌纖維化和心肌細胞凋亡明顯增加,但運動訓練5 周后MI-E 組的心肌細胞損傷程度、CVF%和細胞凋亡指數(shù)低于MI-Sed 組,而LVEF 和FS 高于MI-Sed 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圖2 和表2。Lai 等[9]研究表明游泳運動可降低TNF-ɑ水平、caspase-3 活化,增強BCL-2 蛋白表達,減少心肌細胞凋亡數(shù)量,改善心肌損傷和梗死面積。間歇性有氧運動4 周可降低Ⅰ型和Ⅲ型膠原纖維表達,抑制心肌間質(zhì)膠原沉積,明顯降低MI 大鼠的LVSP 和CVF%,明顯提高±dp/dt 和LVEDP,改善左心室的心臟纖維化及心功能[10-11]。Li 等[5]研究發(fā)現(xiàn)MI 大鼠分別通過有氧、抗阻和振動運動訓練8 周后,LVIDd 和LVIDs 較對照組明顯降低,而LVEF 明顯升高,其中抗阻運動訓練改善左心室結(jié)構(gòu)與功能效果更明顯,以上研究表明運動可改善MI 后左心室重塑,進一步改善心功能。
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運動訓練可減少MI 大鼠心肌細胞和線粒體損傷,適度誘導自噬水平發(fā)揮心臟保護作用,見圖4。研究表明,運動可雙向、動態(tài)調(diào)節(jié)心臟自噬水平及通量,清除損傷的線粒體,增加心肌細胞能量代謝,抑制心臟纖維化并改善心功能,發(fā)揮心臟保護作用[12-13]。MI 大鼠通過跑臺、抗阻等運動訓練的研究表明,運動可上調(diào)自噬,增強抗氧化能力,抑制氧化應激,改善心功能[5]。此外,急性運動可激活心肌細胞自噬,上調(diào)自噬水平,保護心臟免受有害的刺激[14];長期運動可適當改變心臟自噬及其蛋白水平,延緩心臟病理性重塑,改善左心室結(jié)構(gòu)與功能[15-16]。
總之,本實驗基于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運動訓練可改善左心室室壁厚度及心腔大小,減輕心肌細胞和線粒體損傷,降低膠原容積分數(shù)和心肌細胞凋亡程度,改善左心室收縮功能。此外,本實驗還發(fā)現(xiàn)運動可誘導心肌梗死后的心臟自噬發(fā)揮心臟保護作用。但本實驗局限于心肌梗死大鼠心臟組織學檢測,后續(xù)仍需深入探究運動調(diào)控左心室重塑的病理生理作用及相關(guān)分子機制,并結(jié)合臨床心臟康復模式,為運動康復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這也是本課題組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