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群芬(貴州:銅仁市壩黃鎮(zhèn)苗哨溪村小學)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科目,教材中也會涉及社會、自然、歷史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因此學習的難度較大,尤其是寫作,更成了許多小學生的難題。自新課改落地以來,我國一直強調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促進跨學科融合、助推學生實現全面發(fā)展。由此可見,將信息技術與寫作教學相融合,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對此,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并且做好合理安排。
小學是人的一生中身心發(fā)育最快的階段之一,在這一時期,學生會呈現出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模仿能力強等諸多特色。在傳統(tǒng)的寫作教學中,教師習慣于帶領學生先閱讀再仿寫,按照這樣的方式“填鴨”,最終的學習效果并不好。而如果教師可以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就能彌補傳統(tǒng)模式的不足,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內驅力,大幅提升習作效率。
比如在圍繞著“動物外部描寫”展開寫作時,很多學生并不了解不同動物所呈現出來的模樣到底是怎樣的,所以在描寫時沒有太多話可說。為避免發(fā)生這樣的情況,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分享各類不同動物的圖片、視頻,讓他們在認真觀察后,了解各類動物的外觀。在實際寫作時,學生只需將自己所看到的畫面以個人的語言表達出來就能完成創(chuàng)作,使整體難度降低很多。
所謂信息技術,其主要代表就是網絡,網絡具有開放、多樣、豐富等諸多特色。在日常學習中,如果學生對某些寫作技巧存在疑惑,完全可以在網上做好資料的搜索。在分享其他人經驗、案例的前提下,學生的視野會變得更加開闊,對于知識的理解也會更到位。
當前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存在著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教師并未把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當成教學的核心,往往只是一味地向學生分享優(yōu)秀的作文,并且要求學生參考對方的語言表達、行文脈絡、總分總等結構方式去寫。事實上,想要讓學生寫出值得品味、具備個人特色的優(yōu)秀作文,首要的就是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如果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向學生分享各類充滿想象力的視頻、圖片,然后讓他們以口頭表達或者文字表述的方式,將自己在看到視頻或者圖片時腦海中產生的畫面和想法表達出來,就可以讓學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進一步發(fā)展自己的潛力。
比如在圍繞《我做了一項小實驗》這一課展開教學時,如果教師采用傳統(tǒng)的方式授課,一般就是先收集幾篇優(yōu)秀的范文,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展開寫作。那么,學生的思想會因此受到明顯限制,他們只能對照標準范文寫作,無法跳出范文的“預設”。但如果教師能精心安排,效果肯定大不相同。具體來說,建議教師先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同學們,在此前你們有沒有做過什么富有趣味的實驗?”然后讓他們圍繞著問題展開探究、發(fā)言,在大家結束發(fā)言后,教師則借助信息技術向大家展示一下此前許多學生都有提到的實驗視頻,讓大家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完成對表述內容的補充。最后,教師要將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實施寫作訓練。由于在教師的問題引導、視頻展示后,學生的感官會被充分調動起來,而且還會在聽教師說、看視頻的過程中對想法進行完善,所以最終大家的思想會變得更多元化,思維不會再受到禁錮。
世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葉子,小學生也是如此,每一位學生的邏輯思維、個人觀察、創(chuàng)作的方式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最終不同學生寫出來的作文會存在著方向、水平高低的明顯差異。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鍛煉,而得益于信息技術的幫助,這件事會變得簡單化。比如在寫人技巧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分享一張人物的圖片,讓他們在看的基礎上發(fā)散思維,試著對人物的外貌進行描寫并修改。而如果想鍛煉學生寫建筑作文的能力,教師就可以向學生分享故宮等古建筑圖片,然后讓他們認真觀察古建筑的平面圖、側面圖、俯視圖等諸多場景;再引導大家發(fā)揮想象力,試想一下,如果自己從古建筑的正門進入其中,在向前走的過程中會看到怎樣的場景,在看到這些場景時自己會產生怎樣的感想,然后將這些內容寫下來。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快速打開學生的寫作思維,確保他們在未來遇到不同主題的寫作任務時都能按照以上的方式去搜索對標物,并且對照著展開創(chuàng)作,如此一來,學生的寫作速度會變得更快,作文的質量也會更高。
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上,教師習慣于自己不停地大量輸出,比如在有限的45 分鐘時間里,很多教師會拿出10 分鐘的時間向學生講解作文的創(chuàng)作要求、這道作文題目的考核點,甚至為學生直接指明未來寫作的具體方向。接著教師會再挑選幾篇優(yōu)秀的案例,讓學生參考著寫作。由于在以上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即便產生了疑惑也無法及時得到教師的回答,所以他們在后續(xù)面對類似問題時仍然會陷入困境。但如果可以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以上困境就能被突破,因為學生能在信息技術的帶領下,強化個人的寫作直觀感悟。比如如果教師圍繞著“游記”要求學生寫一篇作文,由于部分學生從小到大都生活于這片土地上,很少或沒有去過其他地方,不曾見過祖國的大好山河,所以寫不出好文章。這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些名勝古跡,讓他們觀看之后在腦海中構建起對應的場景,甚至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安排后,學生的寫作就不會干巴巴的,大多數人都能實現更有深度的寫作。
在結束寫作后,建議教師以指導者的身份參與學生作文的點評,不但要給出一個分數成績,還要結合學生在作文中傳遞出來的情感、遣詞用句等諸多方面做出深度點評,結合學生的寫作不足加以指導,方便他們糾正。值得一提的是,在指出學生的錯誤之前,教師應先肯定學生寫完作文的行為,激發(fā)他們學好寫作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信息技術時代下,教師的點評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如果將學生的作文成績直接告知全班同學,就會讓部分寫作能力較差的學生因此受到打擊。而如果教師能夠構建一個平臺,并且在平臺上對每一位學生開放不同的權限,讓學生只能看到自己的成績,然后在點評結束后,教師將帶有鼓勵性的評語和試卷以PDF 的方式掃描并發(fā)布在平臺上,這樣,既能避免學生自尊心受損,又能讓他們在教師的點評下明確自身的優(yōu)勢和不足,及時做好調整。
小學生很容易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如果外部環(huán)境是積極的,學生就會得到鼓勵,并且維持較高的學習熱情,而如果外部環(huán)境是消極的,學生就會受到負面影響。正因如此,所以教師在課上,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他們沉浸其中,實現更優(yōu)化的寫作學習。比如在要求學生寫與大自然相關的作文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直接來到郊區(qū)親身感受大自然。但如果課時有限,無法帶領學生離開課堂進入大自然進行創(chuàng)作,則建議教師在課上向學生展示榕樹的圖片并播放鳥叫的聲音,如此就能讓學生發(fā)揮個人的想象力,產生一種猶如置身大自然的感覺,并且展開對大樹、鳥叫聲等“事物”的描寫,展開個人情感的及時表達。
語文跟數學一樣,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緊密關聯,如果想在寫作時有更多的東西可寫、有更多的素材可以被融入,那么學生就應明確寫作與生活緊密相連的事實,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多尋找靈感。為確保學生能養(yǎng)成多觀察的習慣,教師平時應向學生提供科學的指引,比如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引導學生掌握借助網絡渠道搜索素材的技巧和方法。舉個例子:在圍繞著與天氣相關的主題展開創(chuàng)作時,教師可以提前布置一項任務,讓學生在網上搜索一下雨、雷、風等與天氣相關的知識點,然后在課上先讓學生分享一下自己搜索獲得的資訊并展開交流,再讓大家圍繞著不同學生所分享的意見做好提取,將其融入作文中。
由于小學生接觸專業(yè)化寫作學習的時間尚短,所以其個人的知識體系并不完整,他們對一些零散的知識無法形成統(tǒng)一性的理解,這就導致在寫作過程中,很多學生會因多音字而出現用錯字的現象。針對這一學情,建議教師圍繞“多音字”展開集中式的教學和強化。比如可以將游戲的模式與電子書包資源整合在一起,打造更豐富、更富有趣味性的小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實現更高質量的學習。具體來說,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先將小學階段常見的多音字匯總起來,然后引導學生分成多個小組,通過網絡游戲競賽的方式比一比,看看哪一個小組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說出更多的多音字。通過這樣的方式推進,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升他們的學習成效,避免由于對字的把握不到位而導致在寫作過程中頻繁出現錯別字。
綜上所述,寫作是小學語文學習的重難點之一,也是反映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載體。所以,教師要高度重視小學寫作教學引導,為學生搭建良好的舞臺,讓他們可以在短暫的時間內快速提升個人的寫作能力。信息技術是科技不斷發(fā)展后的產物,如果教師能在日常教學中有效合理地滲透各類信息技術,實現信息技術與寫作教學的緊密融合,就能讓課堂呈現出更活潑有趣的狀態(tài),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他們的寫作質量。